① 横掠的拼音怎么写
[héng lüè]。
掠的基本释义如下:
1、掠夺(多指财物):抢~。~取。奸淫掳~。
2、轻轻擦过或拂过:凉风~面。燕子~过水面。炮弹~过夜空。他用手~一下额前的头发。嘴角上~过一丝微笑。
3、用棍子或鞭子打:拷~。笞~。
掠字详解:
一、详细信息:
拼音:lüè
部首:扌
笔画:11
二、笔顺图:
相关组词:
1、掠过
[lüè guò]
倾斜地打击表面,呈一角度向前,常伴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倾斜冲击和向前的跳动。
2、掠夺
[lüè ó]
抢劫;夺取:~财物。经济~。
3、劫掠
[jié lüè]
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4、掠取
[lüè qǔ]
夺取;抢夺:~财物。~资源。
5、掠美
[lüè měi]
把别人的美名、成绩、功劳据为己有:不敢~(用于自谦)。
② 河滩边上捡到一块蓝色透明的石头硬度应该不高,里面没有气泡,有没有朋友知道是什么么
这个石头你可以用刻划比较法做一检验,如果能够用小刀刻画出痕迹,就说明它不属于天然宝石类矿物体,很可能是一个人工合成材料体。自然界中能够在河流的冲刷下长期存在的矿物很少的,存在的矿物一般来说硬度都是属于较硬的东西。看图片显示这东西很像是一个合成材料做的钮扣类产品。
③ 有大师知道这是什么石头吗,河滩捡的能被磁铁吸引,用钢锯怎么锯就一道小痕,再锯不进去锯落下的粉末也能
根据图片外观和磁性判断是铁矿石:
凡是含有可经济利用的铁元素的矿石叫做铁矿石。铁矿石的种类很多,用于炼铁的主要有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和菱铁矿(FeCO3)等。
铁都是以化合物的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以氧化铁的状态存在的量特别多。现在将几种比较重要的铁矿石提出来说明:
1、磁铁矿(MagnetITe)
是一种氧化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3O4,是Fe2O3和FeO的复合物,呈黑灰色,比重大约5.15左右,含Fe72.4%,O 27.6%,具有磁性。在选矿(Beneficiation)时可利用磁选法,处理非常方便;但是由于其结构细密,故被还原性较差。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后即变成赤铁矿。
2、赤铁矿(Hematite)
也是一种氧化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2O3,呈暗红色,比重大约为5.26,含Fe70%,O 30%,是最主要的铁矿石。由其本身结构状况的不同又可分成很多类别,如赤色赤铁矿(Red hematite)、镜铁矿(SPEcularhematite)、云母铁矿(Micaceous hematite)、粘土质赤铁(Red Ocher)等。
3、褐铁矿(Limonite)
这是含有氢氧化铁的矿石。它是针铁矿(Goethite)HFeO2和鳞铁矿(LepidoCRocite)FeO(OH)两种不同结构矿石的统称,也有人把它主要成份的化学式写成mFe2O3.nH2O,呈现土黄或棕色,含有Fe约62%,O 27%,H2O 11%,比重约为3.6~4.0,多半是附存在其它铁矿石之中。
4、菱铁矿(Siderite)
是含有碳酸亚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CO3,呈现青灰色,比重在3.8左右。这种矿石多半含有相当多数量的钙盐和镁盐。由于碳酸根在高温约800~900℃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而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多半先把这一类矿石加以焙烧之后再加入鼓风炉。
④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是什么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⑤ 河滩捡的石头 透光 大神科普下这什么石头
从图片看这个是硅酸盐类的玛瑙质矿石,隐晶质集合体,自己喜欢就好,市场价位不高,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⑥ 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晓景》,为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着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称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⑦ 惠崇春江晚景的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原文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如下: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词句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7)河滩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⑧ 1907年的乌鲁木齐的河滩路是什么样,有没有图片,我想看看1907年的河滩公里是什么样子
1907年的乌鲁木齐的河滩路的样子,就是荒秃秃的一个红山山,上面还真的有一座塔,但是他那个河滩路上全是汪洋的水,像河水一样在流淌
⑨ 大蒜什么时候播种
大蒜是一种喜好冷凉、要有充足的光照、喜湿怕干作物,其以富含腐殖质而肥沃、疏松透气、保水排水性能强土壤为宜,沙质土填满栽培大蒜,辣味浓、质地松、不耐贮藏。
(1)最佳播种时间及亩用种量
根据自然气候特征,即大蒜本身特性,在适宜的栽培季节内宁早勿晚,尽量延长幼苗的生长时期,有利于蒜薹的发育和鳞茎的生长。在8月中旬至9月底,由种植所需的产品不同(青蒜、蒜薹、蒜头),其播种量也不同,一般在150~200千克每亩。
(2)种蒜选择及处理
种瓣是大蒜幼苗期的主要营养来源,其大小、好坏,对产品器官形成的影响很大。越大,植株长势越壮,而形成的鳞茎也越重,相应亩产就高。因此,在播种前要选瓣,挑出洁白肥大、无病的蒜瓣做种瓣。
(3)播种方法
第一种,先开沟灌水,栽蒜后覆土,称湿播法。第二种,多打孔栽蒜,镇压后浇水,谓干播法。
(4)播种密度及深度
大蒜产量是由每亩株数、单株蒜头瓣数和瓣重三者构成,所以,要合理密植,一般亩保苗在4万~4.5万株,即行株距25厘米×4厘米,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播种的深浅也影响其产量,一般播种深度在3~4厘米,过深过浅都不易于大蒜出苗。
⑩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什么意思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是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原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出处: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0)河滩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