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启蒙主义美学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万能图片视频下载软件 2024-11-17 10:43:15
精美动漫图片电脑壁纸 2024-11-17 10:43:06
问候语精选动态图片 2024-11-17 10:38:43

启蒙主义美学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09 05:26:25

① 欧洲文艺美学最早的经典着作

欧洲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美学论 一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这一百多年,是西方古典美学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就是西方古典美学的成熟期。它表明,古典和谐美已发展到鼎盛,将逐步走向衰亡,代之以现代浪漫美。这一百多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的概念,到1781年莱辛逝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为准备期。从1781年至1831年黑格尔故世为成熟期。现在,我们就着重研究十八世纪这50多年中美学发展的概况。在这50多年中,欧洲思想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是启蒙主义思潮。因而,尽管启蒙主义是以法国思想文化界为代表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我们将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统称启蒙主义美学。从经济上看,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地的扩大,对经济起着促进作用。以1769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和手工业作坊的扩大,大工业工厂的出现,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这一时期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发展壮大,贵族阶级中又分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守旧的老贵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逐渐在政治上提出要求,并且力量越来越壮大,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发展,在英国演变成1642年的内战。思想上,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以法国网络全书派为代表,明确提出启蒙的口号,启蒙(illumation)原义即“照亮”的意思,即以科学艺术的知识照亮人们的头脑,高扬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目标是针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旨在削弱封建的王权和神权。哲学上,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德国莱布尼兹与沃尔夫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以及以培根、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济主义,理性派与感性派各执一端,都带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他们在美学领域都有明显的表现。文化上,启蒙主义文化主要是针对新古典主义,两者虽然都推崇理性,都属于西方古典和谐的范畴,但新古典主义所倡导的理性是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服从,而其和谐也是一种静态的感性和谐,而启蒙主义则强调一种自由、民主、博爱的理性与动态的交织着矛盾斗争的和谐。启蒙主义文化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表现在一系列美学家身上,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交织着这两种文化斗争的痕迹,有的新古典主义色彩更浓,基本上属于前期人物。有的启蒙主义思想明显,属于后期人物。科技上,此时科技发展迅速,哥白尼16世纪提出日心说,推动了天文学发展,牛顿17世纪末用物质机械运动三个普遍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行星运动作了阐述。笛卡尔创造了解析几何,莱布尼兹和牛顿创造了微积分,总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二这个时期美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全面地为西方古典美学鼎盛期作准备。西方古典美学鼎盛期即是德国古典美学,其基本特点就是西方古典美的集大成。这个时期作为准备期就要为这个集大成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理论上,德国古典美的最辉煌的成就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与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两个基本定义的提出,建立了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十八世纪欧洲美学就要在一切方面为这两个着名定义的提出及完备的美学体系的建立做好充分准备。第一,鲍姆嘉登在1735年首次提出“美学”(Aesthetic)的概念,使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其内涵即为“感性学”“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这就在逻辑学(真的探讨)、伦理学(善的探讨)之外,确定了一门专门研究美的独立学科。而且,是在《诗学》之上。这就为德国古典美学建立独立的、完备的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在启蒙主义的美学中,以大陆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理性派美学以及以英国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感性派美学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这种充分发展,就意味着将历史上理性派与感性派的有关内容都进行了综合,同时在新时期赋予其新的内容,这就为德国古典美学对感性派美学与理性派美学的综合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使其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而且在启蒙主义美学中感性派与理性派又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局限性,这就使德国古典美学对两者的综合具有了必要性。第三,在范畴的内涵上,启蒙主义美学对美、丑、崇高、和谐、典型等等具体范畴的内涵在原有基础上作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如“美即和谐”说,“和谐”不仅包含形式而且包含内容,不仅包含静态的物质和谐而且包含动态的动作情感的和谐。关于“崇高”的范畴,超出了朗吉努斯修辞、风格的范围而扩展到心理和生理方面,内容极大丰富,其它美学范畴也都有了极大丰富。其次,在方法上,德国古典美学另一个光辉的成就就是一反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方法,甚至是古代素朴的辩证法,而采用高度发展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启蒙主义理论家对方法十分重视,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赤裸裸的手和无依无靠的理智,都是不能有多大能为的。手需要有工具和帮助,理智也是一样,有了才能做成工作。正如手的工具助长运动或指导运动一样,心的工具向理智提供指点或提供警告”。他所说的“心的工具”就是哲学研究方法即“真正的归纳”,也就是说感性派强调归纳法,理性派强调演绎法。德国古典美学则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对立统一的辩证方法,这种辩证的方法实际上在启蒙主义美学中已经有了充分反映,例如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既包含事物自身形式之间的关系,又包含一事物与它事物、以及事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里就有辩证的思想,包含了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内容。再如文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史的研究将其划分为四个由低到高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有力的表现使美化为乌有:第二阶段,崇高或雄伟的风格:第三阶段,美的风格;第四,模仿的风气。勾画了美的内涵在历史中的发展。同时文克尔曼还探讨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这就将美与艺术的发展赋予了历史感,将其变成一个历史的过程,这对德国古典美特别是黑格尔美学的影响都是十分明显的。在思想上,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成就在于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处于上升时期,这就使它富有战斗精神,足以突破封建主义僵化的美学传统的束缚;能够倡导一种昂扬向上的美学与艺术的风格;有力量总结、综合、包容历史上美学的成果。而这三方面的工作,大量的是在启蒙主义时期即已开始进行。首先是启蒙主义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新古典主义的突破,特别是扬弃了由亚里士多德《诗学》和贺拉斯《诗艺》开始的到新古典主义的所谓“三一律”,改造了亚氏和新古典主义悲剧、喜剧模式,创造了适合新时代的市民悲剧或悲喜剧的新型剧种。特别提出“美在自由”的命题。其次,启蒙主义美学的风格是一种昂扬向上的风格,特别是莱辛与狄德罗,在其美学思想中贯穿着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生气及其学习、综合、总结历史成果的力量,同德国古典美学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三鲍桑葵是西方重要的美学史专家,他的着名的《美学史》中启蒙主义美学论在方法上是别开生面的,他是从形而上学和批评两个方面及其结合来研究欧洲近代美学问题。而其更侧重于批评,他特别地强调了二点:第一,强调形而上学与批评的结合是近代美学的起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形而上学与批评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感性研究与理性研究、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既是近代美学的起源,也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领域。第二,美学理论的研究长期中断,但批评却持续不断。他认为从罗马后期的普罗提诺到18世纪,作为思辩的美学理论研究都中断了。作为中世纪由于艺术冲动的直接性、禁欲主义泛滥及宗教美学中宇宙美理论的束缚,从而使得美学研究中断。至于近代,则由于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使得在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古代传统,从而阻碍理论研究的进展。关于启蒙主义美学,他认为有两种倾向——普遍性与个性,即理性与感性。欧洲近代始终交织着两种倾向的对立,即普遍性与个性也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这两种倾向对立的特点有四点:第一,这种对立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对立现象要在古代找到很困难,因为近代的这两种倾向的斗争带有了强烈的主体性,也就是在近代美学中始终有一个“思想着、感受着和知觉着的主体”。具体地说普遍性,即理性倾向,表现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个性派即“感性派”,即表现为英国经验论的“我觉故我在”,里面都有一个“我”的主体。第二,这种对立具有一种交融性。近代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交融性的,是在“主要倾向支配范围内对另一倾向加以阐述”。第三,在哲学形态上不是中世纪互相隔绝的此岸与彼岸世界的二元论。中世纪的感性是此岸现实世界,理性是彼岸神的世界,两者不具统一性,而理性派与感性派两者都可以具有统一性,既可统一于唯物论,亦可统一于唯心论。第四,两者的理论表现为英国经验派和德国理性派。关于英国经验派,鲍氏全面地论述了夏夫兹伯里和休谟,关于德国理性派则介绍了沃尔夫、莱布尼兹、鲍姆嘉通。鲍桑葵认为,这些美学成果的特殊意义在于:构成康德借以调和的互相抵触的哲学的必要因素。而这些理论本身对德国古典美学的价值不太大,例如鲍姆嘉通提出“Aesthetic”没有涉及到康德美学的中心因素:一种快感怎样具有理性。鲍桑葵的这个评价并不准确,因为“Aesthetic”所包含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尽管不能等同于感性与理性统一,但鲍姆嘉通已隐约意识到美的感性认识中包含某种理性因素,即“完善性”、“类似理性”。关于近代美学资料,鲍桑葵在启蒙主义美学论中着重论述批评界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如果近代美学会提出问题的话,那么,批评界即提供资料,他认为资料对近代美学发展更重要。他在这一部分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古典文献学、考古学和艺术批评,当然主要是讲的文学批评。他认为艺术批评包括艺术欣赏史和不受一般思辩指导的人们有关美的见解。这实际上包含了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其中心问题有三个:使古老规则适应近代意趣的问题;德国民族戏剧同伪德国古典戏剧的关系;描绘性诗歌即绘画性诗歌的价值。关于莱辛,他认为不能以生卒年月和文章的出版的日期定位置,而应是由理论上的关系定位置,由此他把莱辛放在文克尔曼之前,认为莱辛同过去时代关系更为密切。其理论来源是《拉奥孔》针对的瑞士派主张绘画性诗歌的理论,《汉堡剧评》则针对高特雪特派所推崇的德国伪古典主义戏剧。鲍桑葵认为《拉奥孔》的实质是不能把“表现”作为造型艺术的原则,没时把绘画性描绘从诗歌中驱逐出去;丑可以入诗,作为喜剧性和可怖性手段;对诗画区别的论述使其成为“近代美学真正道路的开路先锋”;提出哀情喜剧和中产阶级悲剧;认为情节统一才是最根本的统一,这种统一观本身就是古代理论同近代浪漫主义调和起来的例子;亚氏悲剧分析的人性根源可为浪漫主义戏剧辩护。但鲍桑葵认为,莱辛犯了一个错误,即把美看作造型艺术的唯一目的,并认为是希腊雕刻艺术的特色,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拉奥孔雕像是1506年罗德岛学派的作品,没有保留多少希腊风格,说雕像没有放声哀号是可疑的。莱辛选择人体美作为范本,但人体不表现个性怎么行呢?莱辛主张诗只能描写情节,这种情况只符合叙事诗,而不符合抒情诗。莱辛在《拉奥孔》中没有将绘画和雕刻分开。最后,鲍桑葵得出结论,在近代美的探索上,莱辛没有文克尔曼取得的成就大。相反,鲍桑葵对文克尔曼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文克尔曼在美学史上的地位高于莱辛,属于后一个时代人物。应当是由莱辛到文克尔曼,其原因就在于他从新黑格尔主义出发,认为文克尔曼的理论同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黑格尔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文克尔曼美学研究的历史观对黑格尔的影响更大。鲍桑葵认为,文氏美学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四点:第一,把艺术当作人类的产品感受。这就是文克尔曼美学的主体性理论,他主张对古代艺术品的研究应去切身感受作品产生的人文时代背景,特别是把作品同社会与时代相联系,认为一定的时代产生一定作家,才产生表现其心灵的作品。作品是创作者生活特别是心灵的表现,文氏对艺术作品主体性的认识在鲍氏看来恰恰是近代美的基本特征。第二,真正的艺术历史感。文氏的艺术史观是把艺术看作有自己发展历史和兴衰的过程,并植根于各民族的历史之中。他说:“希腊艺术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自由”。就是一句名言,是德国古典美学“美在自由”的先声。这并不是说古希腊拥有更多自由,而是反映文氏认为社会自由才导致人的自由。人的自由才产生自由的艺术。第三,对美的各个阶段的认识。文氏的历史观还集中反映对古希腊艺术史的理解,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较早时期的“有力的表现,使美化为乌有”;第二阶段,崇高或雄伟的风格阶段;第三阶段,秀美的风格阶段;第四阶段,模仿风气阶段,美的观念已山穷水尽,再无发展余地。但文氏给近代艺术规定的原则是“模仿希腊人”,这是一种历史后退观点,影响了黑格尔。第四,美和表现的冲突。这是近代美学的中心问题,鲍桑葵认为,文氏一直未能解决两者的矛盾,他的出色之处在于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将两者结合起来,在他四个阶段中,第二个阶段就是崇高风格,在此崇高成为美的发展的必要阶段。鲍氏在欧洲近代美学理论中倡导史论结合,感性与理性统一,逻辑与历史结合,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可取的。他给近代美学确定的地位,即德国古典美学的准备期是正确的。他说了两段话:一段是认为莱辛“站在早期近代人和后来近代人之间”;一段是1781年发生了三件事,在美学史上有重大意义:莱辛逝世,《海盗》发表,《纯粹理性批判》问世。预示着一场新哲学革命即将开始,而“这场革命后来由美学问题和美学资料通过相互的溶合加以完成”。提出了近代美学中心课题:古代传统与近代倾向、模仿与象征、形式与情感、美与表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与统一等问题。但鲍桑葵认为,美学理论从中世纪到18世纪出现中断,这是不对的。我们认为没有中断,因为理论探索不可能中断,形态不同而已;这种“中断论”也同他的辩证历史观矛盾。他这样说是为了强调黑格尔思辩美学的地位。所以这个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同时,鲍桑葵把文克尔曼放在莱辛之后也是错误的,是为了适应其新黑格尔派的理论需要。但鲍桑葵不愧为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大家,他的启蒙主义美学论在总体的把握上还是可取的,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② 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

启蒙运动是欧洲18世纪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贵族的革命作了长期的舆论准备。由于它打破传统观念,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新的概念,所以称为“启蒙”。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度、贵族特权,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偏见和狂热,批判唯心主义,反对门第、等级观念,提出了永恒的理性原则和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在实质上是一个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运动。
浪漫主义 文艺创作的既基本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思潮。浪漫主义在反应客观事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烈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反对17世纪依赖统治欧洲文坛的古典主义,后影响欧美文学。
不论是消极浪漫主义还是积极浪漫主义都有以下共同特征:1.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着重描写作家个人的主观世界、对事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 。2.着力描绘大自然景色,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3.对民谣和民间传说有极大兴趣,用来作为创作素材并加以借鉴。4.喜欢运用夸张手法。5.诗歌是浪漫主义作家最常用的文学体材,这一时期盛行“抒情诗”。

③ 启蒙主义文学特点 及含义 以及发展史

18世纪
文学的基本特征:

1、 18世纪
仍占重要地位,但
成就最高。

2 、有鲜明的倾向,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


3、把
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

等。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总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对文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们又作为思想内容,包含在每一部文学作品当中。
启蒙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在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启蒙主义文学产生了。
十八世纪是启蒙的时代,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一样,大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孟德斯鸠是法学家、社会学家,同时又是小说《波斯人信札》的作者;伏尔泰是哲学家、历史学家,同时又是着名作家,一生中创作大量的史诗、悲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狄德罗是哲学家、美学家,同时又是一名文学家;卢梭是哲学家、教育学家,同时又是才华出众的作家。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启蒙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宣扬启蒙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气息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④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是什么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如下:

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

由于启蒙思想家大都也是启蒙作家,他们竭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表现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要求,因而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首先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与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意义。

其次启蒙文学具有民主性。当时的资产阶级文学家正在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力图使文学作品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因此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宫廷倾向,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启蒙文学作家强调作品的真实性,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且对它进行分析和议论,因此作品具有哲理性和分析性。

文学体例与代表人物

为了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但启蒙文学作家往往不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而把正面人物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使人物形象缺乏血肉。这在哲理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启蒙文学的典型代表是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他们既是着名文学家,又是着名思想家。启蒙文学在英国的代表作家有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等。由于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有其独自的发展道路和民族特点。

⑤ 什么是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都是在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指导下创作出来的,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正面地、直率地宣传作家们的主张和学说。启蒙主义文学的作家大都同时又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作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有力工具。他们用文学创作直接图解自己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甚至进行政治性论战。因而他们创造了各种新的艺术体裁,如政论性的哲理小说,道德政治剧和滑稽小品等。所以启蒙主义文学,一般来讲,都有较鲜明的纯理性色彩。

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特别是封建主的专横和教会的迫害,这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又一显着特征。至18世纪,封建阶级的专横统治,教会贪得无厌的经济掠夺和对于人们精神的迫害,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已经直接成为资本主义,特别是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或为资产阶级争夺政治统治权而制造舆论的启蒙主义文学,必然把反封建、反教会作为自身的基本创作主题。所以启蒙文学强烈的政治倾向,乃是积极地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揭露他们的特权地位和道德堕落,对教会的黑暗和僧侣们的贪婪、荒淫进行辛辣的讽刺,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唤起人民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影响中解脱出来服务。这正是启蒙主义文学的革命性和民主性的体现。

启蒙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扩大了反映和描写的范围。不少启蒙文学家把第三等级人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如菲尔丁笔下的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摩尔·弗兰德斯,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狄德罗笔下的夏克,卢梭笔下的圣·普乐以及歌德笔下的维特和浮士德等都是这类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反映的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生活,而是描绘了普通人的活动与行为。特别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大搞海外贸易,开拓殖民地等活动,文学领域中也随之出现了像《鲁滨逊飘流记》一类作品,塑造了鲁滨逊这样类型的人物,为资产阶级社会人生活动树立了榜样。

启蒙主义文学的这些特征,从文学发展上看,它们是文艺复兴开始的资产阶级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当时有推进封建制度瓦解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为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或为引导新制度早日诞生制造舆论;同时,就其对于现实的揭发和批判,启蒙主义文学又成为18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⑥ 启蒙主义的文学特点有哪些

启蒙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我们如果把它和新古典主义作一个对比的话,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最鲜明地、毫不掩饰地、尖锐地、彻底地批判封建政治势力和教会。我们讲新古典主义的时候说,它虽然对封建势力和宗教教会的腐朽和黑暗有所揭露、批判和嘲讽,但是它有个前提是拥护王权,赞美开明君主。那些激进的启蒙主义者(特别是在新古典主义盛行的法国)不仅尖锐地揭露封建王朝和教会的腐朽、黑暗,而且明确地提出推翻封建王朝的历史性号召。

第二个特点地强调理性,但是这个理性和新古典主义所讲的理性是不同的,新古典主义时代提倡的理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启蒙主义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纲领,即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它严正地要求把所有世间存在的事物都提到资产阶级理性的审判台上,来判别它们是否有存在的理由,对于和资产阶级理性相对应的情感,不是束缚而是解放,即解放个人的情感。它尊重个人自由、个人尊严。

第三个特点,启蒙主义文学,它的主人公,和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不同。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大半是贵族,或者是皇帝,或者是宫廷里的大臣;但是启蒙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大半变成了资产阶级,变成了平民。有一些启蒙主义学者,虽然本身是属于资产阶级这个范畴,但是他们能够突破自身的这个拘囿,表现出对贫苦的城市平民和农民的深切的同情。

第四个特点,启蒙主义文学在形式上和新古典主义不太相同。有一些启蒙主义学者依然遵守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则,但是相当多的启蒙主义学者突破了这些法则,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创造。比如说启蒙主义文学有新古典主义文学所不允许或不曾有过的一些形式,像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哲理小说等等。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创造也是很丰富的。

从启蒙主义文学的几个比较主要的特点看,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各位知道17世纪中叶,英国就发生了所谓的“光荣革命”。这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带有很大的妥协性,没有完成推翻封建政权的任务。英国的启蒙文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下兴起并继续执行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黑暗的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但是正像这个国家的革命一样,它的启蒙文学带有太多的柔和的玫瑰色。我们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产生于18世纪初,它的作者叫笛福。写的是一个到海上冒险的故事,但是很不同于我们在讲古希腊时提到的那个伊阿宋跨海去夺取金羊毛,也不同于但丁《神曲》中的奥德修航海去了解太阳落下的地方,当然也不同于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鲁滨逊出航的目的很简单:他要买回一些奴隶来,安置在自己在巴西的种植园里,发展自己的产业。很不幸的是他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漂流到一个根本没有人的小孤岛上。鲁滨逊在这个孤岛上的生活没有任何传奇性:他一上岸,就捡点自己的货物,看见货物都还很完整,包括整整一袋钱,都很完整,他很高兴。尽管这些钱在荒岛上没有任何用处,但是他依然很重视,把它们安置在一个很妥当的地方。他在这个小岛上,每天除了念《圣经》,祈求上帝帮助他,解脱他目前的困境以外,其他的时间都用来开垦荒地,经营那些对维持生存所必要的事情。在一次战争中他俘虏了一个人,给他取名叫礼拜五,实际上他就是鲁滨逊的一个奴隶。后来鲁滨逊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听说自己的种植园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而且有很大的发展,他已成为一个富翁,乐得差点昏死过去。对于鲁滨逊来说,生活里没有什么传奇,没有那些爱情的浪漫故事。他也娶妻,他也生了三个孩子。但这对他来讲,都是很平常的事。他也要念《圣经》,他也向上帝祈祷,主要是希望上帝来帮助他,使他发财致富。在他的生命中,用最少的劳动来获取最大的财富,通过合理的经营、通过自己的勤劳使自己致富,这就是他的最主要的愿望。在鲁滨逊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精神。所以恩格斯说,鲁滨逊是世界上的第一个资产者。

英国的启蒙文学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作家,比如菲尔丁,他的代表作是《汤姆·琼斯》。作品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的女儿苏菲的恋爱,以及他们游历社会的经历,全面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不合理的状况。除了菲尔丁以外,还有一位作家是同学们所熟悉的,那就是女作家简·奥斯丁。她所写的《傲慢与偏见》因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而广为人知。它描写了一个中等偏下的乡绅家庭。家里有父亲、母亲和四个女儿。四个女儿的婚嫁是生活的中心。四个女儿里最中心的人物是二女儿丽萃——一个漂亮、聪明、重视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新女性。她的母亲想把她嫁给一个愚蠢、自私、贪图家财的牧师,丽革坚决地拒绝了这桩婚姻。名门望族的后代达西,人品优秀,但很高傲,他爱上了丽苹。这件事情令而萃的母亲和她的姊妹惊喜万分,她们没有想到达西会爱上一个低等家庭里的女孩子,很希望而革能够迎合俯就达西,把婚事促成。但是丽革在达西面前越发要表现自己的高傲。两个人经过了很多的摩擦、误会,克服了一些偏见,理解了对方,终于相爱。《傲慢与偏见》用一种幽默的、讽刺的轻松笔调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虚伪和愚蠢,赞美了像丽萃这样重视个性自由的女性。小说里对于贵族的态度值得注意,她写到达西和大女儿的丈夫都是贵族,都是品德教养很好的人。对待贵族的这种调和色彩在英国的文学里很有代表性,与法国文学有较大不同。另外,在英国启蒙文学中农民诗人彭斯的诗也很突出,值得阅读。

启蒙文学流行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其间,西欧的几个比较大的国家里,德国是比较落后的。在1789年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候,德国还分为许多小公国,被封建势力所统治,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启蒙的社会条件。但是,在那里发生了一场由青年人掀起来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的中心口号就是一个字:“不广即对当时德国的现实说“不”。这是一个带有爆发性的、时间短促但力度很强的运动。运动的领导人叫赫尔德尔。真正影响比较深远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席勒,另一个是和席勒同时代的歌德。席勒是诗人和剧作家,代表性的剧作是《强盗》、《阴谋与爱情》。在《强盗》的扉页上明确地写着:“打倒暴君!”恩格斯讲,席勒的话剧是带有政治性倾向的戏剧。无论《强盗》也好,《阴谋与爱情》也好,政治倾向性都特别鲜明。这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特色,也是德国启蒙文学的很大特色,它和英国的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对政治倾向的直露追求常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水准,恩格斯说,席勒的戏剧是“时代的传声简”。关于歌德,我们下面还有专门一讲介绍。

⑦ 什么是启蒙主义名词解释

法国启蒙主义是启蒙时代于法国的影响。其反对唯心主义美学,反对古典主义教条,把唯物主义推向革命性阶段, 另一方面又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反应资产阶级的利益。
我初二时学的,不过中考时没考到!!!

⑧ 为什么说鲍姆嘉通是美学之父

因为鲍姆嘉通主张美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并且把它命名为Aesthetic,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拓展资料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德文原名: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公历纪元1714年7月17日—公历纪元1762年5月27日,享年47岁),着名学者,主要兴趣是哲学和美学。

哲学立场上支持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和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启蒙主义学派,被称为“美学之父”。简称“鲍姆嘉通”,又译鲍姆加登。

鲍姆嘉通不仅仅是美学学科的创名人,而且也在美学史上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美学问题。鲍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学学科并不是出于盲目创新的激情,而是他对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理性主义哲学以及全人类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⑨ 传统美学的西方传统美学

西方传统美学,一般是指从古希腊(公元前六世纪)起直到十九世纪德国古典美学为止的美学。它包括: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神秘主义美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学,十七但纪新古典主义美学,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
古希腊罗马时代
古希腊罗马时代(公元前六世纪—公元五世纪)是西方美学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美学家大多是在探讨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对美的本质作了界定。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因为他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数。赫拉克利特认为美是和谐,并强调美与万物一样,其和谐是由对立面的斗争所决定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存在的始基是原子,人的灵魂也是原子构成的,而美的事物还是由这种原子构成的神性理智来完成的,而且他把目光从以前的自然界的美转向了人本身的美以及人的美的创造—艺术,包含着自然本体论和人本学本体论的统一的思想,也隐含着智者学派人本学本体论的倾向。苏格拉底在智者学派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类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美与善是一致的,美就是符合某种目的的东西。柏拉图是古希腊美学奠基人,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把以前的各派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梳理,提出了他的“美本身”思想。他第一次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并试图回答“美是什么”问题,认为美之为美完全在于美本身,即美之本质在于美的理念,但它并不反对美在于形式,反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更倾向于这一观点。正是由于柏拉图对美本质的观念具有丰富性,所以后来西方的美学家们在论及美之本质时,其实就是对其思想的不同解读,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亚里士多德以“四因论”的本体论和“心灵论”的认识论为基础,认为美善统一,美的主要形式在“秩序、匀称与明确”,即“整一”。贺拉斯是亚里士多德美学的定型者,他遵从亚里多多德关于诗艺(艺术)的美在于整一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创作必须符合“一致”、“统一”的原则。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者,他把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东方神和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神学性质的新柏拉图主义美学,认为“理念”,即神,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和本源,由于神不断把美“放射”(流溢)出来,所有自然事物才有了美;心灵是最接近神的,因此心灵的美高于事物的美;艺术之所以美,也是由于心灵赋予它以理式,艺术家在进入创作之前,美早已在他心里先验地构成了。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五世纪—十四世纪)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停滞时期,这时期的美学是在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基础上向神学发展,成为神学的奴婢。
圣奥古斯丁的教父派美学,以新柏拉图主义为依据,综合了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在他看来,美就是各部分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换句话说,美就是整一与和谐,不过这种整一与和谁根源却在上帝。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派美学认为,事物之以美,是由于神住在里面。他认为,对美有三个要求:第一,完整或完美,因为凡是残缺全的东西都是丑的;第二,应该具有适当的比例或者和谐;第三,鲜明,所以鲜明的东西公认为美的。因此,他认为,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十六纪)是一个过渡时期,人文主义者关于美的理论是在反对中世纪神学美论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反对以神为本的美论,张扬以人为本的美论。
莎士比亚把人视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意大利阿尔伯蒂把人视为由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无法媲美的成分构成的,达·芬奇认人的面部在傍晚或阴天是迷人的、温柔的,洛伦佐·瓦拉认为,美是对人体的基本恩赐。人文主义者们一般认为美在自然事物之中,美与比例、和谐、光泽等事物的属性密切相关。如,阿尔伯蒂认为建筑美有三个要素,即数、完整性和布局;达·芬奇认为,美是和谐的固定形式;塔索认为,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阿尼奥洛·菲伦佐拉认为,美不是别的,而是自然有序的和谐。
十七、十八世纪
十七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和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转折性的美学思潮。这个时期的哲学,兴起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股对立的思潮,哲学研究的中心已经由形而上转到了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研究,也就是历史所说的认识论转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从“思”的角度来考察“在”。美本质也从本体论范围移到认识论范围内来加以考察。他认为美不是在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人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人们的判断既然彼此悬殊很大,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快有一种确定的尺度。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罗是笛卡儿的忠实信徒。他崇尚理性,一切以理性为准绳,认为美只能来自理性,必须符合理性。
十八世纪是美学迅速成长并宣告独立的时代。这个时期是西方启蒙主义的时代。在英国形成了经验主义的美学,在大陆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形成了理性主义的美学,造就了经验派与理性派在美学上对峙的态势。
弗朗西斯·培根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的基础为英国经验派美学思潮提供了思想法则和方法论基础。霍布斯根据培根一切知识求之于感官的原则,把美视为内心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是由物体或现象的某些客观特征总和引起的。洛克认为美是诉诸想象的,并不假思考就可以得到。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提出了关于美的内在感觉论。他们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即内在的感官,内在的眼睛,内在(节拍感,人具有一种先天的感受美的器官,即“第六感官”。休漠断定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对象所引起的一种快感。博克则认为美和崇高虽是客观属性,却是与人的认识功能和社会交际本能相关。
孟德斯鸠认为,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感到快乐,却没有发现它在当前有什么用处时,我们就说它是美的,他坚持理性是美的基础。伏尔泰认为,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他把美看作是与人的情感、认识密切相关的,而比较高级的美应该是合乎理性认识的,而与感性认识相关的美是比较低级的和不定的。法国最有代表性的启蒙主义美学家是狄德罗。他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就是“美在关系”说。他指出,我们认为组成美的,是关系。
鲍姆加登继承和发挥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创立了美学,并把美学正式放在了认识论的范围内。他把莱布尼茨和沃尔夫关于“美在完善”的观点加以进一步发挥,提出了第一个美学定义:美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的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理性类似的艺术)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鲍姆加登把美学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正式建立起来,并明确规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论述到美,认为美正是由和谐、单纯与统一这些特征形成的。画家安东·拉斐尔·门斯正是以认识的完善来界定他的美的概念的。约翰·格奥尔格·苏尔洋则把美与审美趣味在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莱辛在谈到美时,也总是离不开人的认识。他认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发现为美的方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赫尔德则要求从客观方面研究美,认为美是真的感性现象,不过他也十分强调美的感觉基础,认为美必须由人的感觉来感受,而这种感觉是由思维引导和伴随着的,因而是一种“双重反思”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一方面,继承启蒙主义美学,在认识论范围内要统一感性(英国经验派)和理性(大陆理性派),另一方面,又开辟了以人本学本体论为主导方面的美的探讨。
康德力图综合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并进一步把美学从认识论的范围中排除出去,放在了情感的范围之中,还认为美与概念无关,与功利目的无关,仅仅涉及愉快与不愉快,而且仅仅是当纯形式符合了主观目的性时才会产生快感,也就产生美。在康德那里,美也不属于实践理性(意志)的道德领域,而只是从认识过渡到道德的中介因素和过渡环节,美最多也只是道德的象征。席勒在《论美书简》中把美规定为“现象中的自由”,而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美规定为“活的形象”,即结合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游戏冲动的对象。黑格尔把席勒的美学当作他的美学的切实可行的出发点,吸取了谢林的美学体系的外壳,成就了自己的庞大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样,在黑格尔那里,美不仅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完成了综合大陆理性派与英国经验派的历史使命,而且美进一步成了绝对理念自我矛盾运动的结果,即客观化了的人类精神的创造和外化的结果,美具有了解放人的性质。

⑩ 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顺序

如下: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是十四至十六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

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启蒙主义文学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是启蒙文学莱。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时间从18世纪末延续到美国内战爆发。

古典主义具有三个特征:

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2.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艺术上的唯理主义。

3.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借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