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壁紙 » 電腦繪畫建黨一百周年主題圖片
擴展閱讀
白描鳥圖片大全 2025-02-12 09:32:19
索尼手機圖片大全 2025-02-12 09:31:01
寶寶屏保圖片大全 2025-02-12 09:10:07

電腦繪畫建黨一百周年主題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2-12 05:22:18

⑴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為了確保活動扎實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為某一活動所制定的,包括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我們該怎麼去寫活動方案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我們民族獨特深層的精神價值觀,她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動中,我校以傳統節日教育為切入口,將其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通過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弘揚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活動的目標

圍繞"我們的節日--端午節"這個主題,從"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你想怎樣過端午節?"這三個部分入手,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人人動手,各個參與,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活動目標可歸納為:端午節習俗。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路、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三、活動的內容

1、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網上瀏覽等方法搜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一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如:了解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人們為什麼要給小孩子掛香包、戴手鏈和五綵線等有關情況。讓學生感受到過節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再暢想一下"我想怎樣過端午節?"

2、引導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寫一寫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進行端午詩歌朗誦比賽。

3、引導學生嘗試設計"怎樣過一個獨具匠心的端午節"?

四、活動安排活動

開展端午節賽詩會活動各班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搜集有關詩篇,先在本班進行詩歌朗誦會,然後選派一名代表參加學校的賽詩會。

比賽時間:6月16日下午第二、三節課比賽地點:多媒體教室獎項設置:端午節粽子。

低年級:一等獎1名 二等獎1名 三等獎2名中年級:一等獎1名 二等獎2名 三等獎2名高年級:一等獎1名 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活動二:開展"與媽媽共同包粽子"活動在臨近端午節期間,各班主任布置學生在家與媽媽共同包粽子,並寫一篇日記,在班會課上與全班學生進行交流。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2

一、活動目的:

1.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端午節活動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2.通過端午節來懷念屈原,紀念秋瑾。借端午節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節日的意義所在,激發他們的想像力以及正在形成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情操,激發每位學生的探索創造精神。

3.端午節也是一個與家人團聚在一起的好機會,可以與家人增進感情,體驗親情的魅力。

二、活動時間: 5月29日——6月3日

三、活動安排:

1.舉行一次有關端午節的主題班會。

(1)同學互相交流所知道的端午知識。

(2)以小組為單位,搜集進行古詩文的交流或賞析。

(3)講解有關屈原的故事和詩歌,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4)為學生講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

2.「我向長輩學一技」主題活動

(1)在家裡向長輩學習粽子的各種包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各種豆物作為佐料包粽子,並品嘗不同地方、不同的風格、不同特色的粽子,感受粽子的香甜。

(2)和家長共同動手製做香囊,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3.體驗端午情懷

(1)同學們將製作好的香囊送給家人,表達對家人的愛,讓孩子學會感恩,感謝他們平日為同學們的辛勞。

(2)同學們將自己包好的粽子帶到學校來與朋友、同學、老師一起分享,培養孩子之間、師生之間的友情。

(3)能夠背誦有關端午的詩詞名句,或介紹屈原的故事。

4.出一期端午節的手抄報。

5.出一期端午節的黑板報。

四、活動要求

1.班主任認真組織,查找相關資料,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作好記錄。

2.各班也可自行設計活動內容。做好資料收集。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3

一、活動背景:

以民族傳統節日為基本載體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動力。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清明、中秋、端午等作為中國的一個個傳統節日,從來沒有被人遺忘。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是弘揚傳統美德、培育學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因而,學校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根據學生實際,制定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端午節系列活動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對端午節認識與了解,用節日的傳統文化哺育他們健康成長。

二、活動目的: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小學生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秋瑾等先輩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節,開展緬懷輩,傳承民族精神的系列活動。

三、活動主題: 「育傳統美德,揚愛國之心」

四、活動時間: 5月26日——5月30日

五、活動內容、形式、時間、要求

1、由大隊委幹部發表以「育傳統美德,揚愛國之心」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5月26日,大隊部負責)

2、各年級出好一期「育傳統美德,揚愛國之心」專題黑板報(5月30日前,大隊部負責)

3、學校德育處利用校班會在全校范圍內組織開展「端午節」民俗民風知識講座(5月30日)。通過講座,讓每個學生對端午節的習俗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動員學生跟隨父母一起端午系列活動活動,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節日美好體驗,加強了親子間溝通、了解,以此和諧親子關系,也能更好的幫助延續傳統文明。(德育處負責)

4、小舞台:紀念屈原以及經典詩文朗誦會

詩文朗誦會安排

准備工作:舞台(後勤組) 主持(學生)

音響(周雙等)

節目單:

(1)校園集體舞(六年級)

(2)一年級《論語》

(3)一年級《論語》

(4)五年級《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5)二年級《弟子規》

(6)二年級《弟子規》

(7)三年級《論語》

(8)三年級《論語》

(9)四年級《端午組詩》

(10)學校詩朗誦(六年級)

(11)表演舞 (五年級)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4

一、 活動宗旨。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粽子飄香,古風流長,為進一步引導廣大少先隊員了解和感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鎮安小學在端午來臨之際,開展「尋根溯源粽葉飄香」端午特別活動,旨在提高隊員們的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隊員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二、活動時間: xx年6月2日或3日各班調換安排一節班隊課的時間。

三、活動內容 (各班可根據本班特色挑選兩——三個活動參加)。

1、五月五 品粽味

各班在教室開展「尋根溯源

粽葉飄香」——端午品粽會。同學們可以介紹自己帶來的粽子,了解粽子有許多種類:從外形上,粽子有枕頭粽、三角粽等;從內容上,粽子有紅棗粽、肉粽、蛋黃粽、紅豆粽等;老師講述了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活動;大家一起品嘗了香噴噴的粽子,教室里充滿快樂端午的節日氣氛。

2、五月五 唱歌謠

3、五月五 是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五月五是端午》知識搶答板塊,知識題:

a、中國傳統的民族節日除了端午節之外還有那些?(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

b、你知道近xx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嗎?

c、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d、端午節的由來?(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e、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們交流從各種渠道了解的有關於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如:吃粽子、喝雄黃、掛艾草、菖蒲、懸鍾馗像 、賽龍舟競賽等。

4、五月五 憶屈原

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為流傳,老百姓把端午節吃粽子與屈原聯系在一起。隊員們講述屈原的故事。

5、五月五 佩香袋

佩香袋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香袋形狀不同,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隊員動手做一做香袋,看誰做的香袋最漂亮。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5

為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濃濃鄉情和融融親情,增強學生與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親和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在端午節文化的搜尋、思索和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熏陶。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合作意識,鍛煉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活動時間

x月x日下午第二節課

二、參加人員

六年級學生

通過找一找、說

三、活動內容: 一說、畫一畫、寫一寫、學一學、縫一縫等方式,走進端午節,感受端午文化。

1、「秀秀我的小巧手」:一二年級縫制香囊、做五絲等;

2、「端午節知識知多少」:三年級學生做手抄報以「走近端午」為主題,重點反映端午的習俗,自己的心聲、生活的體驗。

3、走進屈原詩詞:四年級學生通過誦背詩詞來理解端午文化。

4、「我跟老師學一技」:五六年級學生重點學習粽子的名種包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各種豆物作為佐料包粽子,並品嘗不同地方、不同的風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活動結束後,綜合實踐活動老師x月x日之前(一二年級班主任)將活動方案電子稿發送教務處郵箱,字體四號宋體。活動期間,一、二、四、五年級進行拍照,每班選兩張最佳照片,由大隊輔導員收集後拷到教務處電腦。三年級每班上交五份手抄報。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6

一、相關資料: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二、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有關傳說和習俗。

2、開展端午節賽詩會活動,讓隊員了解屈原的故事,培養他們愛國進取的精神。

3、開展「與媽媽共同包粽子」等活動,體驗父母持家的辛勞。

三、活動過程:

(一)活動一:「明端午歷史」端午節知識競賽(5月8日——16日)

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有其獨特的由來傳說和習俗活動,因此了解端午節蘊含的相關知識,這是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首要內容。全體隊員要在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端午節的相關資料,去認識和了解端午節,通過活動對端午節的來源、傳說故事、習俗活動都能了如指掌,爭取更多的隊員成為端午節知識的「小專家」。

具體安排:

第一步:活動准備階段(5月8日——5月15日)

各中隊有效利用這一段時間之內的晨會課、班隊課,通過有效的形式組織隊員主動了解端午節的來源、習俗活動等相關知識,同時認真部署好本中隊開展現場知識競賽准備工作。

第二步:三到六年級開展各年級段端午節知識競賽活動(每個中隊由2名隊員參加比賽)

時間安排:5月15日下午第三節課

獎項設置:

中年級: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3名

高年級: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

(二)活動二:開展端午節賽詩會活動(5月8日—5月25日)

各中隊在輔導員的帶領下,搜集有關詩篇,先在本中隊進行詩歌朗誦會,然後選派一名代表參加學校的賽詩會。

比賽時間:5月25日下午第三節課

比賽地點:四樓多媒體教室

獎項設置:

低年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

中年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

高年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

(三)活動三:開展「與媽媽共同包粽子」活動

在臨近端午節期間,各輔導員布置學生在家與媽媽共同包粽子,並寫一篇日記,在班隊課上與全班學生進行交流。

活動四長命縷

目標:

1、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了解。

2、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

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准備一批製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著跳起了舞。

活動五做龍舟

目標:

1、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捏泥、建構、繪畫等手段創作龍舟。

2、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7

一、指導思想: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小學生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秋瑾等先輩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節,開展緬懷先輩,傳承民族精神的系列活動。

二、活動日期: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

三、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准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四、活動地點:教室、自己家裡

五、活動內容: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活動二:艾草

觀察艾草,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活動三:各年級出好一期「育傳統美德,揚愛國之心」專題黑板報(6月15日前,大隊部負責)

活動四:粽子、香袋

1、向自己的奶奶、媽媽學包粽子、品粽子,體驗父母持家的辛

勞。(學生與家長的自主活動)

2、與自己的好朋友、友誼班的小朋友分享自己包的粽子,增進朋友間的感情。(學生間的自主活動)

六、活動要求:

1、在整個活動期間,每班至少上傳相關活動消息一條,字數不少於100字。

2、各班可以在《學校活動方案》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一些小型的班級活動。

小學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篇8

為進一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利用傳統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為進一步豐富我校學生的節日文化生活,根據市文明委、市教育局工作安排,決定在各年級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教育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內涵,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主題活動的始終,通過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的情感教育。

二、活動主題:

我愛我們的節日——端午節。

三、組織機構:

領導小組組長:徐XX

領導小組副組長:崔XX

領導小組成員:江XX

四、具體活動安排:

1、開展唱贊歌活動。

根據「童心向黨」主題系列活動要求,組織優秀少兒歌曲、優秀童謠傳唱活動,組織學生用歌舞等形式表達對黨和祖國的祝願,形成歡慶黨的生日的濃郁社會氛圍。

(1)由藝術組老師組織紅色歌曲傳唱,要求每個學生會唱一首革命歌曲。

(2)組織小學部各班參加全校的「童心向黨」優秀少兒歌曲、優秀童謠傳唱比賽。

(3)學校廣播站主題音樂播放100首紅色歌曲。

2、組織開展各類慶祝活動。

(1)由體育組老師組織開展一項體育活動比賽,要求人人參與。

(2)組織中學部各班參加「我愛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活動。

3、組織開展美化校園環境活動。

大力倡導文明、和諧、環保的過節理念,以美化校園重點,發動全校師生對校園進行清掃,將每一個死角旮旯打掃干凈,努力營造整潔、優美、有序的校園環境。

五、相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各責任人根據方案要求,把「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相關活動制定出符合學生開展並各具特色的方案,且精心組織實施。

2、突出活動內涵。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深厚文化內涵,把「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與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紀念活動結合起來,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讓全體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熏陶,提升文明素養。

3、營造節日氛圍。各學部要利用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電子屏等宣傳陣地,大力普及端午節日知識,積極推廣各項主題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在全校營造出「我們的節日·端午」的濃厚氛圍。

請各學部將活動開展情況以圖文形式(圖片5~6張)於6月7日前上交政教處。

⑵ 鄧瑞清書法家圖片

鄧瑞清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 國畫 院特聘書法家,書法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首屆行書大展,第五屆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紀念紅軍長勝利70周年全國書法展、建黨八十五周年全國書法展、「冼夫人獎」全國書法大展等大型展覽.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鄧瑞清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鄧瑞清書法欣賞

鄧瑞清書法圖片1

鄧瑞清書法圖片2

鄧瑞清書法圖片3

鄧瑞清書法圖片4

實在沒有老師教,怎麼 學書法

臨帖無疑是習書法最最重要的一樁事。不下大功夫,花大力氣臨帖,就妄談書法,那是說胡話,就像吃飯不吃五穀雜糧,專想雞鴨魚肉一樣,不早早踹腿才怪。

臨帖需下苦功夫,常聽老師們說,他們跟老師學書法的時候,老師常說:臨某某帖一百遍,否則別來找我。

但是他們到現在也沒有臨下來這一百遍。「一百遍」是什麼概念?以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為例,約一千九百字。我臨帖的速度,大約是一小時十個字。並不是說一小時紙能寫十個字,而是說吃透這十個字。《孔子廟堂碑》中難寫的字,如「讓」、「乃」、「盛」、「盡」,我是寫了五六遍才基本上掌握的。這樣算起來,一小時十個字還是多說了呢。以一小時十個字算,一千九百字需要一百九十小時。我要上班、做家務、陪老婆、陪孩子、應付各種雜事,平均每天習字的時間頂多也就是兩小時。這樣堅持不懈,每天堅持臨帖,需要95天,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通臨一遍《廟堂碑》。一年臨四遍,十年四十遍,要二十多年才能臨完這一百遍!就算早二十年,學生時代,無家無業,沒有牽掛,放棄一切娛樂,每天寫十小時(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還要做功課呢),也要五年!

好了,一百遍是不可能的,那麼十遍吧。舉例說明,一個人學書法,從歐體楷書入手,先學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十遍下來,三年,如果再學歐陽詢的《皇甫誕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各臨兩遍,花二年時間。五年,歐體楷書差不多學到家了。再學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臨三遍,一年。六年,楷書功底具備了,學行書。《蘭亭序》臨十遍,半年,《聖教序》五遍,一年半,兩年,行書功底也有了。八年時間,楷書、行書都能寫了,可以,也應該再學學 草書 、隸書、篆書,但不是非學不可。接下來,就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定方向了。如果專攻楷行草隷篆的某一種,那麼就要廣泛地臨帖。以楷書為例,歐陽詢、虞世南學完了,再想提高,那麼上至鍾王小楷、北朝碑刻墓誌、隋碑、智永,中及褚遂良、顏真卿、張即之、趙孟頫、文徵明、王寵,下至近人黃自元、吳玉如、康殷等都要臨習,方能融滙一爐,盡得楷書真奧。而上面所說這些書跡,如果通臨,就算各一遍,沒有二十年也是寫不完的。也就是說,假設說我紙學楷書,行書能湊合題款就成,自有楷書以來一千八百年的書跡全臨寫一遍,一輩子都不夠。這還紙是楷書一門。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李白。人活一世,就那麼短短幾十年時光,掐頭去尾,小時不懂事,老了疾病纏身,也就中間四、五十年的光景能幹點事。所以一定要計劃好,要干什麼,想干成什麼樣。如果沒有計劃,完全凴念頭去做,「打哪指哪」,那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或是樣樣都行,樣樣都不行。學書法更是如此,如果沒有個好的 方法 ,就算「池水盡墨」、「積筆成冢」,也練不成。所以,臨帖要講究方法,千萬不能光「傻臨」。

在學書法的初期階段,「傻臨」是必須的。「傻臨」,就是指一筆一筆、逐字逐字地「抄帖」。要多寫,多寫纔能熟悉毛筆的使用技巧、掌握各種筆法和結字的一般規律,乃至紙、墨的應用。對一個心智已經健全(十四歲以上)且對書法有一定悟性的人來說,這一過程怎麼也得三年以上。

接下來就應「巧臨」了。「巧臨」不等於不下功夫,更不是投機取巧,那種不好好臨古帖,紙學當代名家書跡的做法是膚淺的行為,不可能收獲果實。「巧臨」是建立在動腦筋基礎上的下功夫臨帖。臨一字,要喫透一字,要舉一反三;臨二十字,要對全帖的用筆、結字有一大體的把握;臨一百字,就要對全帖的整體風格、神韻胸中瞭然;一千字臨下來,就能隨心所欲地創作了。這是對專攻某一字體而言,就像上面所說的學習歐、虞楷書。如果廣泛涉獵,那麼對於某一字帖,比如我臨過的《智永千字文》、《鄭文公碑》、吳玉如等,除非特別偏好,一般有選擇地認真臨五十字就差不多了。所謂「有選擇」,就是要找准方向——要解決什麼?要重點學習什麼?比如我學《智永千字文》,就是參證與其一脈相承的虞世南書法,筆法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重點體會其筆意、精神、氣韻;而學《鄭文公碑》,則是體味雄強、厚重一路的北碑筆法;吳玉如是集大成者,學習他的楷書要先有歐虞、北朝墓誌書法的基礎,在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橫亘數千載。但這個數千載,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它的確切時間,有人說:書法是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一路發展而來的。一路發展而來沒有錯,但小篆之前的文字嚴格的說就是寫字,小篆包括小篆之後才是書法,這個一定要弄清楚。千萬不要把甲骨文、金文再當成書法。話說回來,書法自秦李斯規范篆書開始兩千餘年,可以說書家和書品,浩若繁星,人才輩出。我們在欣賞古人作品的同時,當然也祈盼自己能寫出好的字來。

那麼,我們要具備哪些要素才能寫好字呢?又從何入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答案只有一個,科學合理,學法得當。

一、了解書法的歷史和書法技能的知識

中國的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經歷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演變過程,從形狀上變化由繁至簡。

從形態上由靜態到動態的發展過程。也可以說是以筆畫為基礎,以線運動為表達方式的歷史。

因此,學習書法就要了解不同時代書法的形成、演化及時代的特徵和重要人物的特點。

同時對先人傳下來已被實踐證明的寶貴 經驗 ,我們加以學習和傳承。如:先人用筆之法、結字(結構)、筆勢、筆墨、章法、氣、意的運用等,要加以深入的研究,這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捷徑。也避免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臨帖

臨帖:"古人用筆千古不變"。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必要的手段與途徑。"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也"。臨帖可以行書入手。首先行書比較符合的書寫習慣。其次,行書如同繪畫中的速寫,更容易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握字的結構形態。"行聚神寧"行書上可攻草,下可固楷。臨帖分為空臨、對臨、背臨、意臨這幾個階段。

作為一位初學者可以選一種書體進行臨帖,要反復的臨,堅持經常性,這樣才能對筆法、結構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不易掌握的筆畫偏旁進行有針對的練習。

三、以硬帶軟,軟中求精

我們通常把鉛筆、鋼筆、簽字筆等統稱為硬筆。毛筆稱為軟筆。古人學寫字和我們現代人在工具和方法以及字的環境不同。一接觸就是毛筆。通過老師的講解,示範到臨帖,從筆畫到結構,對字的認知到生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生活和學習都是用毛筆,學和用是統一的。

而我們認字就是鉛字的印刷品,會認字就會寫。教我們的老師大多不是書法的傳承者。

使用的工具是從鉛筆,鋼筆及簽字筆到現在的電腦打字。接觸毛筆,臨帖的時間更是寥寥無幾,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就更少了。我們和古人在字的認知和寫上,就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書法的學習上,我們就更要講方式方法。

就工具使用而言,鉛筆、鋼筆較毛筆來說,使用相對方便好把握。表現力來講硬筆遠不及軟筆。在掌握表現字的形態和結構上,對初學寫字者來講,硬筆要比軟筆好把握。

所以臨帖可先用硬筆,主要在字的結構和神韻上下功夫,熟練了以後,再用軟筆象硬筆那樣臨帖。這是在工具使用上,從易到難轉換的一種好方法。但是執筆還得像古人執筆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中鋒運筆,發揮毛筆的特性。

四、先小後大、先易後難

初始練毛筆字多大為好?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就拿毛筆字來講,大字要比小字難寫,難在字的筆畫結構上不易把握,從懸臂、懸肘、懸腕、難度也是從大到小。但在字的好壞上,沒有大小之分。

因此寫字從個人的 愛好 和習慣出發,能把字寫得舒展開為宜。可以從小行書入手,在比較短的內熟悉字的結構和形態,從經濟上也易做到。從效果上看,建議初學者從原大或稍大於原大開始臨習,這樣更能接近古人的用筆,從而豐富自己手上的能力。

總之,學習書法為的是把字寫好,要用科學的方法和理論為指導, 總結 規律反復實踐,取他人之長之法為我所用。同時也可以利用網路來增加我們的學習途徑。通過日積月累、熟能生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對筆法、結字、章法、墨法反復鑽研。學習中印證以前所學的東西,楷書水平方能再上一台階。

「巧臨」還要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選帖的眼光。如前所述,不可能樣樣都臨,選哪個來學,就牽涉到選帖的眼光了。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解決的問題來選。還拿學習歐、虞楷書來說,想進一步提高,就必須追根溯源,學習智永、王羲之、北朝造像書法(對學歐者來說),這不是喜好問題。而如果為了開闊眼界,融滙各家之長,就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學自己喜歡的書帖。記住,學毛筆書法,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有紙墨筆硯供著,讀帖是不亞於臨帖的事情。讀帖就像停下來看風景,能細細地品味帖中的細微之處。臨帖——讀帖——再臨帖,收獲幾倍於單純臨帖。

通過「巧臨」,節省下來大筆寶貴的時間,干什麼?創作!以「創」代練,就像學生以考代練,運動員以賽代練一樣,是極其重要的。不創作,怎麼「謀篇」?不創作,怎麼知道不足在哪裡?不創作,又怎麼保持學書的不懈激情和動力?

從「傻臨」到「巧臨」,是學習書法的重要轉折點。能不能「巧臨」,是決定學書成敗的關鍵。「傻臨」,書法紙是一種枯燥的學習;「巧臨」,纔能讓你體味習書的喜樂、愉悅,真正將書法變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