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是泰山的什麼景點(圖片見問題補充)
是,仙人橋
在泰山岱頂共有三座橋,一是南天門索道站的天橋,二是大龍峪口的過仙橋,第三個便是今天要說的仙人橋。
仙人橋全國很多,但泰山仙人橋非常獨特,它不是人工修造的,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一種地質景觀和現象。不同質地的岩石在應力構造的影響下,經過氣候漫長的風化剝蝕,在重力的作用下,三、四塊山石滑落,天緣湊巧,在難得的一瞬間,相互碰接,擠在一起,磊落成橋,架在了兩峰之間,凌空於山谷之中,懸空夾擠,形成了泰山難得的自然景觀。見上圖。
橋西山崖不大,卻脊峰高聳,遠望如一大鵬的鳥背,而且該峰西側有緊靠一條峽谷,它和仙人橋下的峽谷猶如一隻鳥的肋下雙翼,展翅欲飛,若在雨季,雨水順著兩條短促的峽谷急流飛注,瀉入南部懸崖,也蔚為壯觀。因此在西側的山崖平台上,有四個大字:「雙流翼注」。就是對仙人橋景觀環境的高度概括。
這個平台,下臨無地,視野開闊,群峰匍匐腳下,豪邁心胸,遠望徂徠如畫,近感山風獵獵,若有幸趕上泰山雲海,則綿延無限浩盪不絕,雲海從腳下洶涌而來,向南天門起伏而去,置身其間,仙袂飄飄,不覺已飛仙羽化,故此台名為「望海台」,是體會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佳地點,故向西不遠有「老共產黨人」李一氓的行書《望岳》。在「雙流翼注」題刻的上方,明代袁洪愈留下了「望海」兩個大字,高0.8米,寬0.8米,大氣瀟灑,和當地景觀十分協調,太小了則有煞此地風景。
仙人橋東側,有一堵紅牆,從日觀峰蜿蜒而來,猶如一條蟠龍,隔開了兩重境界。此牆由泰安知縣毛澄建於光緒二十六年,1987年前後重修,並於牆的南端龍眼位置新開了一個月亮門洞,形成了兩個區間,供遊人通過,門西為仙界,門東為捨身崖。
捨身崖,便是「人總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的地方,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泰山開禁後,平民百姓蜂擁登山,泰山民俗崇拜和碧霞元君宗教信仰拔地而起,泰山香火遠播四方,遍及全國。但泰山信仰一度扭曲,很多香客為祈求父母病體長安和生命長壽,不惜以身換身,捨身報親,縱身跳崖,竟形成風氣,捨身崖一時成為香客心目中的麥加;還有人效仿南朝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做法,以期在此捨身成仙。為此,明萬曆年間,山東巡撫何起鳴在懸崖上構築了欄牆,阻人捨身,並更名為「愛身崖」。八股出身的何巡撫崇尚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勸人保身行孝,以報父母恩德,同時對這種愚昧的行為留詩勸諫,其中倒數第三句的最後兩個字是「哀愚」,便擷取二字鐫刻在了瞻魯台的皤桿石上,以警示後人,見下圖。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明朝的欄牆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965年重修的石條欄桿,渾樸厚拙,屹立永存。
但是,高大的欄桿並不能阻止歷史的重演和傳承,現在雖已沒有迷信的過激行為,但每年都有人或失戀、或失意、或自刎,自絕於人生,種種原因,特別是平民百姓以求重於泰山,往往從此捨身下崖,一去不返。這種情況發生後,當地景區、派出所等部門人員共同見證,形成材料後,就地掩埋。而且人的軀體經過崖下滾落,形似肉球,慘不忍睹。捨身崖下,歷代白骨堆積,松風陰號,毛骨悚然。人死之後,魂飛魄散,游離於崖下林間,陰風漫漫,苦海無邊,愁苦愁悶之際,崖側正好有此石橋,度人魂魄,助鬼升天,以達仙界,這便是仙人橋的功能所在。因而,明代蕭協中在此發出了「始信危橋只度仙」的感慨。
我就是泰安人
Ⅱ 中國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1、盤古開天闢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吵旦橘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2、黃帝見廣成子:遠古仙人廣成子駕玄鶴來到崆峒山,只見林木蔥蘢,幽谷滴翠,涇河與胭脂河如兩條素練環山而流,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便想住下來養神化氣。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還不夠高,不足以隔斷塵囂,影響修煉。玉帝知道後,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無窮,往來如飛,不日即將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許的高度。最後挑來的兩塊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丟在山下,這便是今天人們看到的「二郎石」。
3、黃帝解夢:《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片段。講述身體狀態與做夢的關系。個人覺得這里的說法比周公解夢靠譜。周公不是專業人士,他要把大部份的精力投入到險惡的政治斗爭與繁瑣的禮儀制度中,所以解夢只是偶爾靈感激動,不夠踏實,例如夢見祼女之類就會有艷遇之類的怪談。岐伯先生就不同了,他全身心地去了解人體內的五行陰陽運作,進一步上升到精神層次,很朴實很直觀。
4、嫘祖養蠶:嫘祖,又名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嫘祖生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蟜極之子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遲歲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升團這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5、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拓展資料:
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
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託、人類的嚮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對後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神話的產生還取決於當時的社會性質。當時人們必須依靠集體,共同獲得生活資料,抵禦野獸和敵人;勞動所得有限,必須平均分配。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與自然的主要矛盾,成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釋自然和制服自然,就成為神話的主要內容。同時,由於人們的利益一致,在集體生產中涌現出來的技藝超群、勇敢剛強的人物,受到全體成員的崇敬,其被賦予神奇的能力而成為神或半神。在他們身上,寄託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