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子時期的人是怎麼行禮的與後世的作揖一樣嗎希望能有圖片。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2]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一般的場合下,應該是行得通的吧。[2]
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禮。[3]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記載,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福」。這種禮節要求兩手鬆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並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4]
古代是男權社會,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幾乎都是關於男性的,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Ⅱ 孔子素描圖片簡單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刪定《詩》、《書》、《禮》、《樂》、《易》、《春秋》,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提出了「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渡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弄殺。他的學說成為我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學生達三千人,賢良72人。他主張「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溫故而知新」,把學和思結合起來。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像有很多,都是後人根據傳說繪制的,沒有統一的標准像,現在公認的孔子標准像如下圖所示:
Ⅲ 你們見過哪些關於孔子的有趣的圖片或畫作
《孔子手持手機圖》,圖中以雷達接收器做背景,孔子手持手機抬頭仰望天空,似乎是在思索為什麼手機沒有信號。
Ⅳ 孔子全身圖片畫像,下面有一行字,孔子,名丘,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家、教育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1-2],出生於魯國陬邑[1]。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3]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 分別為:《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3]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4]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4]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打字很累啊,望採納
Ⅳ 矣生者如斯,逝者安息下一句是什麼,願逝者安息的圖片
這句話並非古語,應該是後人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基礎上加工而來的。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活著的人要堅強的好好的活下去,讓死者在天堂也能夠安息。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有個背景,故後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一路走好,安息,逝者安息生者珍重,逝者已矣,生者如期,讓逝者安息願生者安寧,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願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5)孔子圖片手機壁紙擴展閱讀:
孔夫子的本意也包涵了這一層意思,與孔子一生「學而不厭」的治學態度是吻合的。然而,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時光如流水,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我們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
所謂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正是這樣的道理。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視時光,愛惜時間。
Ⅵ 十位中國歷史名人資料要有文字介紹要有人物圖片
第十名:孫武。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人,是吳國將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提起《孫子兵法》,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還可以背誦其中的名言警句。這部中國古代兵學名著雖然僅有5000餘字,卻以其博大精深的戰爭哲理、啟迪心靈的斗爭智慧在中外軍事思想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第九名:蔡倫。蔡倫(61~121)字敬仲,漢族,東漢桂陽郡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造者(非發明者)。作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貴的絲綢和竹板上書寫過,但是,他改造了造紙術,用樹皮、魚網和竹子壓製成紙。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寫了後世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也使蔡倫屹立於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之列。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八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在位期間將皇權政治推向頂峰,同時也是中國衰落的起點。主要奠定了中國的大致版圖。
第七名:楊堅。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三省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製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楊堅最大的貢獻是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第六名:老子。老子即李耳,字聃,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第五名:李白,杜甫。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聖」。他們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李白和杜甫,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他們二人的作品無疑"同樣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來說,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
第四名:司馬遷。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人尊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巨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同時造就了西方無法比擬的歷史傳承記載。
第三名:毛澤東。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其主要貢獻:
一、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三、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第二名:秦始皇。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故又稱趙政,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第一位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後歷代有為皇帝無不以大一統為目標。
第一名: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准,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