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壁紙 » 電腦圖片原理
擴展閱讀
謝謝觀賞背景圖片素材 2024-11-18 10:36:07
狗頭素描圖片高清 2024-11-18 10:35:53
接吻動態圖片動長 2024-11-18 10:35:03

電腦圖片原理

發布時間: 2022-01-17 17:44:54

『壹』 電腦的原理

電腦怎樣讓我們看到圖像和聽到聲音的呢?其實這個問題就是電視的顯示原理。
圖像實際上是由脈沖電流(即所謂數字信號)信號通過一段電線傳給CRT的內部電路,再經電子槍發射電子束轟擊熒光磷粉產生圖像。即通過電子轟擊熒光粉使電信號變成了光信號。
聲音則是該電流流過電磁線圈時,會產生某頻率的電磁場(與聲波頻率相似),這個電磁場與永久磁體的磁場相互作用,就推動了紙盆振動。於是聲音就從喇叭中發出來了。即電流使紙盆(空氣)發生某種頻率的振動而發出聲音,實現了電信號轉變為聲信號。

更形象地說明:按下鍵盤,主機集成電路中某些位置的電路中的電流(強度)發生了變化,該電流的變化經過了復雜的集成電路系統後逐步得到一個脈沖電流信號,此電流又傳遞到CRT的電路系統,CRT又將電流的變化轉變成顯像管中電子轟擊熒光屏的位置變化產生了圖像。同時,另一部分脈沖電流經過了一個電磁線圈時產生磁場,推動另一個與磁體相連的紙盆振動發出了聲音。

結論:
我們按鍵盤輸入各種程序,目的只是為了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許多不同的位置產生多種電流的輸入,這些電流經過了電腦主機裡面集成電路系統的處理後,得到了一個脈沖電流,傳遞到CRT的電路系統,於是電子束達到了各種所需的偏轉的角度,正確的打在了熒光屏上產生了圖像。
如此看來,我們輸入那麼多字母,最終只是為了改變顯像管中電子偏移的角度,使它打到正確的位置產生正確的圖像。另外的成果就是產生某種電流最終使喇叭中的紙盆振動發出了聲音。這種通過敲鍵盤(所謂編程)改變電流來製作圖像和聲音的過程,我們為此起了個很玄的名字——生活數字化。

『貳』 電腦成像是什麼原理

電腦普通的顯示器的成像原理:

從顯示器的原理談起,CRT的工作原理是由燈絲、陰極、控制柵組成的電子槍,發射出電子流,電子流被帶有高電壓的加速器加速,並經過透鏡聚焦形成極細的電子束,打在熒光屏上,使熒光粉發光;偏轉線圈產生的磁場作用,可以控制電子束射向熒光屏的指定位置;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強弱和通斷,最終形成各種絢麗多彩的畫面。

因此,對於CRT來講,屏幕上的圖形圖像是由一個個因電子束擊打而發光的熒光點組成,由於顯像管內熒光粉受到電子束擊打後發光的時間很短,所以電子束必須不斷擊打熒光粉使其持續發光。

電子槍從屏幕的左上角的第一行(行的多少根據顯示器當時的解析度所決定,比如800X600解析度下,電子槍就要掃描600行)開始,從左至右逐行掃描,第一行掃描完後再從第二行的最左端開始至第二行的最右端,一直到掃描完整個屏幕後再從屏幕的左上角開始,這時就完成了一次對屏幕的刷新。

每秒鍾屏幕刷新的次數就叫場頻,又稱屏幕的垂直掃描頻率,以Hz(赫茲)為單位。注意,這里的所謂「刷新次數」和我們通常在描述游戲速度時常說的「畫面幀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後者指經電腦處理的動態圖像每秒鍾顯示顯像管電子槍的掃描頻率。

熒光屏上塗的是中短余輝熒光材料,否則會導致圖像變化時前面圖像的殘影滯留在屏幕上,但如此一來,就要求電子槍不斷的反復「點亮」、「熄滅」熒光點,場頻與圖像內容的變化沒有任何關系,即便屏幕上顯示的是靜止圖像,電子槍也照常更新。

掃描頻率過低會導致屏幕有明顯的閃爍感,即穩定性差,容易造成眼睛疲勞。VESA組織於1997規定85Hz逐行掃描為無閃爍的標准場頻。一般來講,屏幕的刷新率要達到75HZ以上,人眼才不易感覺出,但長時間注視必然會讓眼睛感到很累。

所以,屏幕的刷新率是越高越好,當前市場中,低、中端指標產品垂直掃描頻率為50~150Hz,而高端指標產品的垂直掃描頻率在50-160Hz,如EMC 797的垂直掃描頻率就為50-160Hz。

前面所講的「場頻」的概念是為下面「帶寬」概念打基礎的,帶寬指的是什麼了?帶寬是指每秒鍾所掃描的圖像頻點的總和,也就是每秒鍾電子槍掃描過的總像素數,它等於「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次數)」,帶寬採用的單位為MHz(兆赫)。

帶寬代表的是顯示器的一個綜合指標,也是衡量一台顯示器好壞的重要指標,因此它是顯示器最基本的頻率特性,它決定著一台顯示器可以處理的信息范圍,就是指電路工作的頻率范圍。顯示器工作頻率范圍在電路設計時就已定死了,主要由高頻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決定,但高頻電路的設計相對困難,成本也高且會產生輻射。

高頻處理能力越好,帶寬能處理的頻率越高,圖像也更好。每種解析度都對應著一個最小可接受的帶寬,但如果帶寬小於該解析度的可接受數值,顯示出來的圖像會因損失和失真而模糊不清。

『叄』 電腦原理是什麼

計算機的基本原理是存貯程序和程序控制。
預先要把指揮計算機如何進行操作的指令序列(稱為程序)和原始數據通過輸入設備輸送到計算機內存貯器中。每一條指令中明確規定了計算機從哪個地址取數,進行什麼操作,然後送到什麼地址去等步驟。

計算機在運行時,先從內存中取出第一條指令,通過控制器的解碼,按指令的要求,從存貯器中取出數據進行指定的運算和邏輯操作等加工,然後再按地址把結果送到內存中去。接下來,再取出第二條指令,在控制器的指揮下完成規定操作。依此進行下去,直至遇到停止指令。

o 程序與數據一樣存貯,按程序編排的順序,一步一步地取出指令,自動地完成指令規定的操作是計算機最基本的工作原理。這一原理最初是由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於1945年提出來的,故稱為馮.諾依曼原理。

『肆』 電腦的原理是什麼

計算機的全名應該叫「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General-Purpose 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這個名稱說明了計算機的許多性質。

「通用」說明計算機不是一種專用設備,我們可以把它與電話做一個比較。電話只能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別無他用。而計算機不僅可以作為計算根據,只要有合適的軟體,它也可以作為通訊工具使用,還能有無窮無盡的其他用途。

『伍』 電腦工作原理圖解

先從存儲器入手,如果我們把一個存儲體比作一棟大樓,那麼每個存儲單元可看作大樓的每個房間,每個存儲單元可看作每個房間中的一張床位。(顯然每個房間都得有一個房間編號)主存的工作方式就是按存儲單元的地址號來實現對存儲字各位的存(寫入)、取(讀出)。為能實現按地址訪問的方式,主存中還必須配置兩個寄存器MAR(Memory Adress Register)和MDR(Memory Data Register)。MAR用來存放欲訪問的存儲單元的地址,其位數對應存儲單元的個數。MDR是存儲器數據寄存器,是用來存放從存儲體某單元取出的代碼或准備往某存儲單元存入的代碼,其位數與存儲字長相等
-----------再看控制器,控制器是計算機組成的神經中樞,由它來指揮全機各部件自動、協調地工作。具體而言,它首先要命令存儲器讀出一條指令,這叫作取指過程。接著,它要對這條指令進行分析,指出指令要完成什麼樣的操作,並按定址特徵指明操作數的地址,這叫分析過程。最後根據操作數所在的地址,取出操作數並完成某種操作,這叫做執行過程。控制器由程序計數器PC,指令寄存器IR以及控制單元CU幾部分組成。
-----------接著看I/O子系統,包括各種外部設備及相應的介面。每一個設備都是由I/O介面與主機聯系的,它接受CU發出的各種控制命令完成相應的操作。如鍵盤由鍵盤介面電路與主機聯系;列印機由列印機介面電路與主機聯系。
啟動機器後,控制器立即將程序計數器的內容送至主存的MAR(記作PC—MAR)並命令存儲器做讀操作,此刻主存「0」號單元的內容「0000010000001000」便被送入MDR內。然後由MDR送至控制器的IR(記作MDR—IR),完成了一條指令的取指過程。經CU分析操作碼「000001」為取數指令,於是CU又將IR中的地址碼「0000001000」。送至MAR,並命令存儲器做讀操作,將該地址單元中的操作數x送至MDR,再由MDR送至運算器的ACC(記作MDR,ACC),完成了此指令的執行過程。此刻,也即完成了第一條取數指令的全過程,即將操作數x送至運算器ACC中。與此同時,PC完成自動加1的操作,形成了下一條指令的地址「1」號。同上所述,由PC送至MAR,命令存儲器做讀操作,將「0001000000001001」送入MDR,又由MDR-->IR。接著CU分析操作碼「000100」為乘法指令,故CU又向存儲器發出讀命令,取出對應地址為
「0000001001」單元中的操作數o,經MDR送至運算器MQ,CU再向運算器發乘法操作命令,完成ax的運算,並把運算結果ox存放在ACC中。同時PC完成一次(PC)十1。PC,形成下一條指令的地址「2」號。依次類推,逐條取指、分析、執行,直至列印出結果。最後執行完停機指令後,機器便自動停機。
以上圖解及文字敘述就是計算機大體的工作原理,也就是其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能較為簡單,至於上述每個部件的詳細解釋及相關作用,請登陸常用術語頁面進行詳細的查詢,在此不再一一說明......

『陸』 電腦抓圖是什麼原理

就是拷貝屏幕

和普通的拷貝選中的文字是一樣的

呵呵這就是強大的

『柒』 列印機列印電腦圖片的原理是什麼

一.陣式列印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針式列印機是與傳統手寫較為接近的一類列印機。針式列印機的列印頭是由列印針構成的,不同廠家的針式列印機,只是電路設計和內含的單片機軟硬體不同而已,其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即:列印機在自身微處理器(主控電路)的控制下,啟動字車執行橫向位移,與此同時,裝載在字車上的列印頭也產生橫向微步移動,列印頭中排成一列、兩列或三列的列印針每移動一步,機子便按照機內字元庫中的字形編碼矩陣格式激勵出列印針進行列印,形成字元。
其具體工作原理是:加電後,按進紙鍵,機子執行進紙動作,按聯機鍵,介面電路接收主機發送來的列印控制命令、字元列印命令和圖形列印命令。列印機及微型計算機根據送來的信息進行相應的處理,從字元庫或漢字型檔中調出相對應的字元或圖形編碼首列地址(正向列印時)或末列地址(反向列印時),按送來的信息一列一列找出相對應的字元或圖形編碼,
經驅動電路送到列印頭,激勵列印針出針,擊打色帶後,在列印紙上列印出相應的字元或圖形。
字元庫和漢字型檔都是事先存在列印機微型計算機內部的eprom晶元內。由不同的點陣組成不同的字元或漢字,並事先分配好地址,針式列印機列印漢字時,實際上是列印字元或圖形的點陣,通過點陣的密集,形成字元或圖形的線條或圖塊。

『捌』 計算機算是圖像的原理是啥

多位數表示一個顏色呀。比如110000表示紅色,001100表示綠色,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概念,不過實際中可能會用更多位數字表示顏色。

『玖』 電腦的原理是什麼

計算機的全名應該叫「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General-Purpose 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這個名稱說明了計算機的許多性質。

「通用」說明計算機不是一種專用設備,我們可以把它與電話做一個比較。電話只能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別無他用。而計算機不僅可以作為計算根據,只要有合適的軟體,它也可以作為通訊工具使用,還能有無窮無盡的其他用途。

「電子」是計算機硬體實現的物理基礎,計算機是非常復雜的電子設備,計算機的運行最終都是通過電子電路中的電流、電位等實現的。

「數字」化是計算機一切處理工作的信息表示基礎。在計算機里,一切信息都是採用數字化的形式表示的,無論它原本是什麼。無論是數值、文字,還是圖形、聲音等等,在計算機里都統一到二進制的數字化表示上。數字化是計算機的一種基本特徵,也是計算機通用性的一個重要基礎。

「計算機」意味著這是一種能夠做計算的機器。計算機能夠完成的基本動作不過就是數的加減乘除一類非常簡單的計算動作。但是,當它在程序的指揮下,以電子的速度,在一瞬間完成了數以萬億計的基本動作時,就可能完成了某種很重大的事情。我們在計算機的外部看到的是這些動作的綜合效果。從這個意義上看,計算機本身並沒有多少了不起的東西,唯一了不起的就是它能按照指揮行事,做得快。實際上,更了不起的東西是程序、是軟體,每個程序或軟體都是特殊的,針對面臨的問題專門設計實現的東西。

計算機的核心處理部件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目前各類計算機的CPU都是採用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製造的,它雖然不大,但其內部結構卻極端復雜。CPU的基礎材料是一塊不到指甲蓋大小的矽片,通過復雜的工藝,人們在這樣的矽片上製造了數以百萬、千萬計的微小半導體元件。從功能看,CPU能夠執行一組操作,例如取得一個數據,由一個或幾個數據計算出另一個結果(如做加減乘除等),送出一個數據等。與每個動作相對應的是一條指令,CPU接收到一條指令就去做對應的動作。一系列的指令就形成了一個程序,可能使CPU完成一系列動作,從而完成一件復雜的工作。

在計算機誕生之時,指揮CPU完成工作的程序還放在計算機之外,通常表現為一疊打了孔的卡片。計算機在工作中自動地一張張讀卡片,讀一張就去完成一個動作。實際讀卡片的事由一台讀卡機完成(有趣的是,IBM就是製造讀卡機起家的)。採用這種方式,計算機的工作速度必然要受到機械式讀卡機的限制,不可能很快。

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最早看到問題的症結,據此提出了著名的「存儲程序控制原理」,從而導致現代意義下的計算機誕生了。

計算機的中心部件,除了CPU之外,最主要是一個內部存儲器。在計算機誕生之時,這個存儲器只是為了保存正在被處理的數據,CPU在執行指令時到存儲器里把有關的數據提取出來,再把計算得到的結果存回到存儲器去。馮·諾依曼提出的新方案是:應該把程序也存儲在存儲器里,讓CPU自己負責從存儲器里提取指令,執行指令,循環式地執行這兩個動作。這樣,計算機在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就可以完全擺脫外界的拖累,以自己可能的速度(電子的速度)自動地運行。這種基本思想就是「存儲程序控制原理」,按照這種原理構造出來的計算機就是「存儲程序控制計算機」,也被稱做「馮·諾依曼計算機」。

到目前為止,所有主流計算機都是這種計算機,這里討論的都是這種計算機。(隨著對計算過程和計算機研究的深化,人們也認識到馮·諾依曼計算機的一些缺點,開展了許多目的在於探索其他計算機模式的研究工作。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工作的成果還遠未達到製造出在性能、價格、通用性、自然易用等方面能夠與馮·諾依曼計算機匹敵的信息處理設備的程度。這里我們就不打算進一步介紹這些方面的情況了。)

從CPU抽象動作的層次看,計算機的執行過程非常簡單,是一個兩步動作的簡單循環(圖1.5),稱為CPU基本執行循環。CPU每次從存儲器取出要求它執行的下一條指令,然後就按照這條指令,完成對應動作,循環往復,直到程序執行完畢(遇到一條要求CPU停止工作的指令),或者永無休止地工作下去。

CPU是一個絕對聽話、服從指揮的服務生,它每時每刻都絕對按照命令行事,程序叫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CPU能完成的基本動作並不多,通常一個CPU能夠執行的指令大約有幾十種到一二百種。另一方面,實際社會各個領域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需要應用計算機情況則是千差萬別、錯綜復雜。這樣簡單的計算機如何能應付如此繽紛繁雜的社會需求呢?答案實際上很簡單:程序。通過不同指令的各種適當排列,人可以寫出的程序數目是沒有窮盡的。這就像英文字母只有26個,而用英文寫的書信、文章、詩歌、劇作、小說卻可以無窮地多一樣。計算機從原理上看並不復雜,正是五彩繽紛的程序使計算機能夠滿足社會的無窮無盡的需求。

計算機的這種工作原理帶來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計算機具有通用性,一種(或者不多的幾種)計算機就能夠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這使得人們可以採用大工業生產的方式進行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增強計算機性能,降低成本。這使得計算機變得越來越便宜,與此同時性能卻越來越強。另一方面,通過運行不同的程序,不同的計算機,或者同一台計算機在不同的時刻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專用信息處理機器,例如計算器、文字處理器、記事本、資料信息瀏覽檢索機器、帳本處理機器、設計圖版、游戲機等等。甚至同一台計算機在一個時刻同時表現為多種不同的信息處理機器(只要在這台計算機中同時運行著多個不同的程序)。正是這種通用性和專用性的完美統一,使得計算機成為人類走向信息時代過程中最銳利的一件武器。

我們說CPU並不復雜,這是從原理上講的。而今天最先進的CPU又是極端復雜的東西,甚至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製造出的最復雜產品。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這里列舉其中最重要的兩個:

第一,人們對CPU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需要由計算機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復雜(現實社會總是不斷提出新問題,要求用計算機解決。一個復雜問題解決了,人們就看到了另一個更復雜的問題解決的希望,因而會去努力),完成一項工作需要執行的指令數越來越多。一個永遠也不能克服的困難是,計算機執行指令需要時間(請讀者記住計算機的這個本質性的缺點,這對於理解計算機是極端重要的)。雖然目前計算機執行指令的速度已經快得驚人(每秒鍾可以執行數以億計的指令),對於人希望用計算機解決的最復雜任務而言,CPU的速度將永遠是太慢了。為提高CPU在實際計算中的速度,人們開發了許多巧妙技術,而實現這些技術就大大地增加CPU本身的復雜性。

第二,需要用計算機處理的數據的情況越來越多。早期的計算機主要是處理數值性數據,例如整數、實數(在計算機里用一種稱為「浮點數」的方式表示),CPU也就只需要圍繞與這些數據類型有關的計算過程,提供一批指令。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新的應用需求層出不窮。例如,當計算機被廣泛用於圖形圖像聲音信號的處理時,雖然從理論上說CPU可以不改變(原有指令足以完成工作,只要寫出相應的程序),但人們也發現,增加一些新的特殊指令,對這些特殊數據形式的處理就能更有效。新指令的增加能大大提高CPU處理特殊數據形式的效率(有時是必須的,例如為了實時地處理高清晰度的三維動畫),由此帶來的一個副作用是使CPU變得更加復雜了。

過去人們常說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也把以這些方式構造起來的計算機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代計算機。今天回頭再看,這種說法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製造計算機的器件變化並不是根本性的(雖然其意義不可低估,例如在降低成本、減小體積方面),這個變化過程不過是人們尋求合適方式製造計算機的一個短暫的摸索階段,在大約二十年的時間里就已經完成了。從那以後,計算機的基本製造工藝再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另一方面,計算機發展史中其他的事件則更重要得多。例如:計算機的小型化和個人計算機的出現,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和發展,計算機使用形式和出現形式的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范圍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