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猴頭鷹與貓頭鷹的區別
一、頭部不同
猴頭鷹:即為倉鴞,頭大而圓,面盤白色,有時沾棕,特別是眼先棕色,眼周淺棕色。面盤四周圍有一棕色或橙黃色領環,頸側及肩淺棕黃色,微具黑褐色及白色斑點。
貓頭鷹:頭大而圓,眼周的羽毛為輻射狀,臉盤由細羽的排列而成,面形似貓。周身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松軟。
二、體形大小不同
猴頭鷹:猴頭鷹是中型鳥類,體長33-39厘米,翼展85-93厘米,體重470-570克。
貓頭鷹:貓頭鷹的體形大小多樣,體長最大有90厘米,也有不及20厘米的。
三、棲息環境不同
猴頭鷹:猴頭鷹喜歡棲息於開闊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農田、城鎮和村莊附近森林中,喜歡躲藏在廢墟、閣樓、樹洞、岩縫和橋墩下面,特別喜歡在農家的谷倉里棲息。
貓頭鷹:貓頭鷹大多棲息於樹上,有些種類也棲息於岩石間和草地上。
四、繁殖方式不同
猴頭鷹:猴頭鷹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從3月到6月初,第2次從9月到12月。
貓頭鷹:貓頭鷹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5~6月,有的種類較早,1月就已經開始繁殖。
② 什麼方法消滅老鼠最有效
消滅老鼠最有效方法:生物滅鼠。
用於滅鼠的生物,包括各種鼠的天敵。利用鼠類的天敵來控制其數量,所以應保護自然界鼠類的天敵,如貓頭鷹、蛇、狐、鼬、貓等。
(2)貓頭鷹玩手機圖片擴展閱讀:
其他滅鼠方法:
1、水泥滅鼠
將大米、玉米、麵粉等食品炒熟,放少許食用油,然後拌入干水泥,放在老鼠出沒的地方。老鼠食後,水泥在腸道內吸收水分而凝固,使老鼠腹脹而死。
2、葯物滅鼠
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污染和第二次中毒危險性小,不使害鼠產生生理耐葯性的滅鼠劑。如殺鼠靈、甘氟、敵鼠鈉鹽、毒鼠磷、大隆,如若無效,請多等些時日。
3、生態滅鼠
通過惡化鼠類的生存條件,降低環境對鼠類的容納量來實現。其中減少鼠的棲息場所、繁殖場所、飲水場所、斷絕食物來源最為重要。生態學滅鼠是綜合鼠害防治中很重要的一環。此法必須與其他方法配合,才可奏效。
4、器械滅鼠
粘鼠板滅鼠法、驅鼠膠滅鼠、鼠夾滅鼠、鼠籠滅鼠、電擊滅鼠。
③ 國內常見的貓頭鷹有哪些種類(最好有圖片)
國內常見的貓頭鷹種類有:
一、鬼鴞(學名:Aegolius funereus)是鳥綱鴟鴞科的鳥類,雌雄羽色相同。額、頭頂及枕部褐色,有白色橢圓斑。面盤白色外側羽緣褐色。胸以下為白色,有褐色縱斑。翅褐色。
④ 這到底是不是貓頭鷹
是種貓頭鷹,學名應該是雕鴞。雕鴞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希望你能及時將它放生,如果受傷了,可以和當地森林公安、動物園或是野生動物救助站等機構聯系。
中文名:雕鴞
別名:恨狐
學名:Bubobubo
英文名:eagleowl
中文俗名:大貓頭鷹希日-芍布老兔貓頭鷹夜貓子大貓王
分類地位:鳥綱、鴞形目、鴟鴞科(Strigidae)
分布:為全國大部分省區留鳥,除海南、台灣外的中國大部分地區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徵:體長55—90厘米(約嬰兒的身高)體重15000—40000克(約3—8小包食米)
感官能力:視覺95;嗅覺10;聽覺95
特殊技:有在夜間視物的本領。
保護級別: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人類獵捕和撿拾鳥卵。
2、草原上投放鼠葯,使之中毒。
鴞形目(Strigiformes)鴟鴞科(Strigidae)的鳥類。學名為Bubobubo。體大,長達70公分(約2.3呎),頭上有兩束羽毛(耳羽束)。眼大,橙色;體羽茶色,有褐斑,下體色淡。棲息和繁殖於岩穴和樹洞。黃昏後棲息於樹枝上,主要覓食嚙齒類(兔)和大型禽類。雕鴞或稱歐亞雕鴞,棲息於歐洲、亞洲和北非,英國所見者多為迷鳥。與美洲大雕鴞(B.virginianus)有親緣關系(參閱角鴞〔hornedowl〕條)。其他幾個雕鴞屬(Bubo)的種亦稱雕鴞,如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點斑雕鴞(B.africanus)和東南亞的林雕鴞(B.nipalensis)。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識認方法:頭部有顯著的面盤,為淡棕黃色。眼的上方有黑斑,頸部有黑褐色的皺領,耳羽發達,突出於頭頂兩側。體羽主要為黃褐色,有黑色斑點和縱紋。
雕鴞是中國鴞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56~89厘米,體重1400~3950克。面盤顯著,為淡棕黃色,雜以褐色的細斑。眼先密被白色的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個大形黑斑。皺領為黑褐色。頭頂為黑褐色,羽緣為棕白色,並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於頭頂兩側,外側呈黑色,內側為棕色。通體的羽毛大都為黃褐色,而具有黑色的斑點和縱紋。喉部為白色,胸部和兩脅具有淺黑色的縱紋,腹部具有細小的黑色橫斑。虹膜金黃色或橙色。腳和趾均密被羽,為鉛灰黑色。
[編輯本段]生態習性
住: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高山和峭壁等。
行:夜晚活動。善於夜空中在林間飛行。
休息:躲藏在密林中的樹枝上。
食:肉食性。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其他獸類、鳥類、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等。
性格:性情兇猛,單獨活動。繁殖:繁殖期為4一7月。築巢於樹洞中、懸崖峭壁下面的凹處,或者直接產卵在地面上的凹處。巢內無鋪墊物,或僅有稀疏的絨羽。每窩產卵2一5枚,由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成長:雛鳥出殼後需要由親鳥喂養。
[編輯本段]種群分布
雕鴞有7個亞種分布於中國。北疆亞種僅見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准噶爾亞種僅見於新疆西北部的准噶爾盆地和阿拉套山等地,天山亞種分布於內蒙古西部、西藏西部、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西部,塔里木亞種僅見於新疆哈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尼雅河等地,它們均極為罕見。西藏亞種為中國的特產亞種,分布於四川西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以及青海的中部和南部。東北亞種分布於東北和華北地區,較為常見。華南亞種分布於從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河南和山東以南的廣大地區,也比較常見。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鴞類中個體最大的雕鴞
雕鴞棲息於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區,棲息地的海拔高度可達3000~4500米左右。通常活動在人跡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棲息,常縮頸閉目棲於樹上,一動不動,但它的聽覺甚為敏銳,稍有聲響,立即伸頸睜眼,轉動身體,觀察四周動靜,如有危險就立即飛走。飛行時緩慢而無聲,通常貼著地面飛行。雕鴞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但食性很廣,幾乎包括所有能夠捕到的動物,包括狐狸、豪豬、野貓類等難以對付的獸類和蒼鷹、鶚、游隼等猛禽,其中大約獸類佔55%,鳥類佔33%,魚類佔11%,兩棲類和爬行類佔1%。
由於雕鴞在夜間活動,所以一般認為它並不捕蛇。其實,當它發現蛇從草叢中緩緩爬出的時候,就會立即變得興奮起來,眼睛發出炯炯的光芒,並且轉動著圓圓的臉盤,似乎在估算著雙方力量的對比,然後瞄準蛇的頭部,從樹上猛撲過去。但它也的確是較少捕食蛇類,所以第一次進攻往往並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這時蛇就會憤怒地扭動著身體,轉過身來准備纏捲住雕鴞。雕鴞則會展開兩個寬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纏繞,並且用銳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鱗甲,進入肉體,然後尋找一個破綻,用嘴猛地咬住蛇頭後面相當於心臟的部位。痛苦萬狀的蛇經過激烈的掙扎之後,漸漸不支,終於松開了身體,成了雕鴞的一頓美餐。
繁殖期隨地區而不同,在東北地區為4~7月,而西南地區則從12月開始。此時雄鳥和雌鳥棲息在一起,在拂曉或黃昏時相互追逐嬉戲,並不時地發出相互招喚的鳴叫聲。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並作親吻狀,雄鳥不斷發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聲,雌鳥則伴隨著發出「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的聲音,反復5分鍾左右,然後雄鳥雄鳥跳到雌鳥的背上交尾,並且一起發出歡快的鳴叫聲。交尾後大約一周左右,雌鳥就開始築巢。通常營巢於樹洞中、懸崖峭壁下面的凹處、或者直接產卵於地面上的凹處。巢內沒有任何鋪墊物,有時產卵後墊以稀疏的絨羽。每窩產卵2~5枚,以3枚較為常見。卵的顏色為白色,橢圓形。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35天。
雕鴞在我國有一定數量,但在不斷減少。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稀有種。
⑤ 這是什麼貓頭鷹
草鴞(學名:Tyto longimembris)是中等體型的鴞類,體長35厘米,夜行猛禽。面龐心形。似倉鴞,但臉及胸部的皮黃色色彩甚深,上體深褐。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雛鳥晚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