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種筆記本電腦鍵盤功能對比圖解
各種筆記本電腦鍵盤功能對比圖解如下:
1、筆記本有一個開關機鍵,F1到F12是功能區直接按下F1 、F2、F3有其他功能,例如F1通常是幫助,F2通常是更改文件名字,F3一般是查找下一個,F5是刷新網頁或者桌面。
Ⅱ 電腦鍵盤鍵位分布 圖片要清晰
電腦鍵盤示意圖:
(2)能表示電腦拆解動作的圖片擴展閱讀:
電腦鍵盤字母排列由來:
在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的彈回速度較慢。
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傷透了腦筋。後來,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這無疑是一條新思路。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笨拙的手指下。
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卻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結果,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後來,由於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彈回速度遠大於打字員擊鍵速度,但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
至今出現過許多種更合理的字母順序設計方案,但都無法推廣,可知社會的習慣勢力是多麼強大。
另外,鍵盤也指鍵盤類樂器,如電子琴、鋼琴等。在樂隊現場演出時,許多聲效(如搖滾樂中的弦樂聲)需要電子琴或電子鋼琴來模擬,負責這一類樂器的樂手被稱作「鍵盤手」。
今天,個人電腦最常用的輸入設備是鍵盤和滑鼠。
通用101鍵或102鍵鍵盤根據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稱為QWERTY鍵盤。毋庸置疑,它「脫胎」於英文打字機。
比爾·蓋茨曾用這種鍵盤來說明什麼叫「事實上」的標准:「英語打字機和計算機鍵盤上排字母的順序是QWERTY,沒有一條法律說它們必須這樣排列。
但它們卻行之有效,大多數用戶會執著於這種標准。」有趣的是,這種排列方式並不是合理的布局。
QWERTY鍵盤的發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密爾沃基新聞》編輯。肖爾斯在好友索爾協助下,曾研製出頁碼編號機,並獲得發明專利。
報社同事格利登建議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製打字機,並給他找來英國人的試驗資料。
在傾注了肖爾斯與兩位合夥人數年心血後,1860年,他們製成了打字機原型。
然而,肖爾斯懊喪地發現,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機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規,肖爾斯把26個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順序排列在鍵盤上,為了使打出的字跡一個挨一個,按鍵不能相距太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手指的動作稍快,連接按鍵的金屬桿就會相互產生干涉。
為了克服干涉現象,肖爾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鍵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間距盡可能排列遠一些,延長手指移動的過程。
反常思維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爾斯激動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個祝福,獻給所有的男士,特別地,獻給所有的女士。」
肖爾斯「特別地」把他的發明奉獻給婦女,他想為她們開創一種亘古未有的新職業———「打字員」。1868年6月23日,美國專利局正式接受肖爾斯、格利登和索爾共同注冊的打字機發明專利。
以此時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
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然而,QWERTY鍵盤今天仍是電腦鍵盤「事實上」的標准。
雖然1932年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設計出鍵位排列更科學的DVORAK鍵盤,但始終成不了氣候。
Windows中已經內置了對它的支持,打開「控制面板→鍵盤」,進入「輸入法區域設置」選項卡,接著單擊「添加」按鈕,將「輸入法區域設置」設置為「英語(美國)」,並在「鍵盤布局/輸入法」欄內找到「美國英語-DVORAK」。
確認後,按鍵位置全變了。你完全有資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當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時間重新適應新的系統並進行耐心訓練。
Ⅲ 戴爾電腦CPU散熱風扇拆解過程
品牌的散熱器,種類繁多,但在同期的作品中,也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知道戴爾cpu風扇如何拆解嗎?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戴爾電腦CPU散熱風扇拆解過程,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戴爾電腦CPU散熱風扇拆解過程
![](http://www.imagebunk.com/images/loading.jpg)
Ⅳ 電腦風扇怎麼拆卸圖解法
1 用平口螺絲刀或手勁松開CPU風扇四角的漲緊固定栓。
CPU的風扇和散熱片,其實就是利用它們快速將CPU的熱量傳導出來並吹到附近的空氣中去,降溫效果的好壞直接與CPU散熱風扇、散熱片的品質有關。
風扇的主要性能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轉速、扇葉形狀、扇葉
CPU風扇
角度和軸承系統。一般情況下,在散熱器的說明書上都標明風扇的轉速。一般來說散熱器的散熱效果有30%要取決於風扇的轉速。但風扇並不是轉速越高越好。正確的風扇轉速應該根據CPU的發熱量決定,不同規格的風機轉速選擇都應該有所區分,基本的原則就是:在產生同等風量的前提下,風機越大轉速就應該越低,噪音同樣也會較小,一般在3500轉至5200轉之間的轉速是比較合乎常規的。
功率越大,風扇風力越強勁,散熱效果也就越好。而風扇的功率與風扇的轉速又是有直接聯系的,也就是說風扇的轉速越高,風扇也就越強勁有力。大部分電腦市場上出售的風扇都是直流12V的,功率則從0.X W到5.04W不等,那麼功率的大小就需要根據您的CPU發熱量來選擇了。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不能片面的強調大功率,只需要與CPU本身的功率要相匹配就可以了,如果功率過大,不單冷卻效果沒有多大增強,反而可能會加重計算機的工作負荷,最終縮短CPU和風扇的壽命。因此,在選擇CPU功率大小的同時,應該量「熱」而行。
較好的散熱器,邊緣不會出現毛刺現象,散熱鰭片無變形、底部光滑無裂痕、外觀整潔、造型大方、有質保、有防偽標志或者其他特徵的商標等。另外,大家在選擇散熱器時還要注意的是散熱器的底部不能太厚,因為鋁的導熱性不太好,太厚了會影響熱量的傳遞;另外散熱器表面的導流槽應密一些,這樣可以確保散熱器能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強散熱效果。
Ⅳ 筆記本電腦怎麼拆卸圖解
首先准備一些小工具,一般要准備的是螺絲刀和 鑷子 之類的。螺絲刀最好選擇那種有很多刀頭選擇的,因為筆記本電腦的螺絲的大小是不一樣的。然後就可以開始從背面開始拆解。一般的筆記本電腦都是從背面開始拆解的。拆解之前關電源和拔電池,拆開一層的時候可以取出光碟機。
拆開被背面就可以看到cpu和一些排線還有硬碟內存檔之類的組件,我們要小心的將排線分開,將主板拆下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電腦的散熱器了,一般會有很多的灰塵的。拆下來之後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清洗。
我們還可以繼續的拆掉鍵盤,檢查一下電腦有沒有其他的問題,硬碟和內存之類的組件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開始組裝回去了,一般組裝就是按照開始拆解的步驟逆著裝回去,非常的簡單,但是要注意不要弄丟了螺絲,不然會很麻煩。
電腦裝回去之後一般運行的速度就會快一些,我們可以開機試一下,看看電腦的運行是不是正常的。檢查一下有沒有出現其他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放心的使用了。
筆記本電腦保養注意事項
筆記本保養好需要經常給筆記本電腦進行殺毒清理保護,首先打開電腦里安裝的殺毒軟體,然後點擊立即體檢,如果需深度保養的話,可以把殺毒軟體上方的選項全部點擊檢查一遍。
液晶顯示屏幕表面會因靜電而吸附灰塵,平時要經常用專用的軟毛刷、眼鏡布、洗耳球等擦拭屏幕,不要用手指拍除以免留下指紋,建議購買液晶顯示屏幕專用擦拭布來清潔屏幕,要輕輕擦拭,太過暴力會在屏幕上留下刮痕的。
Ⅵ 電腦由哪些部件組成的
電腦各部件介紹及用途
電腦是由主板、CPU、內存、硬碟、光碟機、顯卡、機箱、電源、鍵盤滑鼠、顯示器等各部件組成,下面將各部件及功用簡單介紹一下。
主板:英文「mainboard」,它是電腦中最大的一塊電路板,是電腦系統中的核心部件,作用相當於人的母體,將CPU、內存、硬碟、光碟機、顯卡等各器官緊緊連接在一起。它的健康程度對電腦的總體指標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CPU:通常稱為中央處理器也可以叫做中央處理單元,很多人把它比作人的心臟,我個人的觀點它應該比作人的大腦,它的作用是將輸入的指令進行調動分配。
內存:是個臨時存儲系統,作用相當於人體的脊椎。既然CPU對輸入的指令進行了調動分配,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執行者,這個執行者就非內存莫屬了。
硬碟:這個東西眾所周知,作用就是存儲數據,所以比作人的胃部非常合適,對數據進行存儲、消化、過濾,最後還能排泄(刪除文件)。
光碟機:是讀取光碟數據的工具,作用相當於人的口腔,對光碟資料進行品嘗,有用的可以轉移到硬碟里,沒用的可以彈出來。
顯卡:顯卡又稱顯示器適配卡,簡單而言它就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主要作用是圖像計算和顯示。但是從功用上看,它可以被當做電腦的靈魂,這個部件也正是人們通常忽略的東西,目前的品牌機大部分都是使用的集成顯卡,這種集成顯卡辦公用當然是夠用的,但是一旦運行大型程序、3D軟體、大型3D游戲等,這些集成顯卡就絕對靠邊站了。
機箱:就是裝載這些部件的外殼,相當於人穿的衣服,一個做工扎實的機箱就相當於人穿了一套面料優秀又可體的服裝。
電源:給所有部件供電的最重要器官,也是經常被人忽略的東西,它是名副其實的心臟。一個功率充足的電源是所有部件正常運行的關鍵,質量不合格或者供電不足的電源有可能燒毀某些部件。
鍵盤滑鼠:是向電腦輸入數據和指令的工具,相當於人的耳朵,通過聽取鍵盤滑鼠傳入的信息傳輸給CPU,然後向各部件分配任務。
顯示器:大家很熟悉了,大多數人把它比作眼睛,其實並不確切,需要加個攝像頭他才能形象的被比作眼睛,不然它只能讓別人看,無法看別人。
數據線 電源線:電腦中各部件的連接需要數據線、電源線等一些線路的支持,這些線可以很形象的比作人體的血管,他連接電腦的各個部件,負責他們傳輸數據以及給它們提供動力。
一、主機板(Motherboard)
主機板就是電腦裡面最主要的電路板。一般來說,主機板包含中央處理器(CPU)、開機程序記憶體(BIOS)、晶片組(chipset)、序列埠(serial port)、平行埠(parallel port)、擴充槽(expansion slots)、各輸入/輸出埠等等。也就是說主機板就是一台電腦的地基,幾乎主機裡面所有零件跟周邊設備都必須跟他它相附接,主機板的基本架構、效能也關繫到將來系統運作、資料傳輸、硬體的擴充、電腦升級等等重要因素。現在主機板的形狀大小規格都是ATX的,相較於以前的主機板是較有效的設計,例如讓CPU更加的靠近電源供應器、散熱風扇等等。
台灣是主機板的主要產地,主要有以下幾家公司研發生產,技嘉(GIGABYTE)、華碩(ASUS)、建碁(AOpen)、升技(ABIT)。
二、晶片組(chipset)
晶片組(Chipset),顧名思義,指的是一「組」晶片,而非一「顆」晶片。 它們被安置在主機板上,是主機板不可或缺的元件,主宰主機板的功能定位,也是主機板上成本最高的元件。
晶片組的角色,在於輔助中央處理器(CPU)。由於中央處理器僅負責運算功能,至於電流訊號何去何從?中央處理器可不管,這一切都得靠晶片組代為安排 。此外,主機板上負責各種功能的部門,也都由晶片組統籌控制。如果說中央處理器是個人電腦的「大腦」,那麼,晶片組就是主機板上的「心臟」,也就是說晶片組本身具有的功能與速度就關繫到電腦整體運作的效益。
目前全世界晶片組廠商只有五、六家,其中,真正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只有英特爾(Intel)公司,目前佔有全球七成以上的晶片組市場,台灣較有名的有威盛、矽統、揚智等三家公司。
三、開機程序記憶體(BIOS)
BIOS(Basic input and Output system)是唯讀記憶體(ROM)的一種。它常用來寫入與開機程序相關的資料。(請參考第八章第1節)
四、中央處理器(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如同電腦的大腦一般,電腦所作的動作都必須要經由CPU來作計算整理。現今CPU最快的速度是每秒「脈沖頻率(Clock Rate)」為1.0GHZ,相較於教學主電腦CPU的450MHZ,約快了200多倍。
許多人為了讓電腦跑的快一點,常常運用超頻的技術。所謂的超頻就是將電腦CPU速度調高為比原本被認可的速度還要快。超頻可以經由調主機板上面的jumper來達到。超頻的做法可行但是有一定的限度,假如一般人不知道限度在哪一昧的超頻就會讓CPU易於過熱導致當機的情況發生。舉例來說,現在市面上的有一款Celeron 350MHZ可超504MHZ的CPU,350MH就是這款被認定的CPU速度,504MHZ是它可以被超頻的極限,通常較為保險的超頻速度是400-450MHZ。
CPU因為常常須要做高速運算,為了預防過熱所以在CPU上面在放一個風扇作為散熱之用。當電腦不做任何計算、執行動作時,電腦還是會出現嗡嗡嗡嗡的雜音,那就是風扇在轉的聲音。
CPU較有名的廠牌詳見第八章第1節。
五、插槽
1. 記憶體插槽
專門用來插Ram的插槽。因為主機板上面的Ram槽是做死的,但是Ram槽的數量對電腦日後的設備擴充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比如說主機板上的RAM槽只有兩個,除非上面插的RAM Card單位很大,否則日後一定會面臨到需要加RAM但是RAM槽已經插滿了的情況。因此,在選擇在選擇主機板時,也要注意到其上的Ram槽是否足夠作為日後擴充之用。
2. 擴充槽(Expansion Slots):
主要是用來插輸入/輸出設備卡的的插槽。這些擴充槽所插的卡可以用來增強電腦整體的功能,或是提供特殊設備的支援;現在許多電腦所附的擴充槽界面大部分有三種: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這三種界面的傳輸速度分別為AGP>PCI>ISA,三種界面標准都由Intel發展出來。通常AGP槽用來插顯示卡,因為AGP不但可以增強呈像的功能,對於3D動畫效果也有支援。PCI、ISA可以用來插音效卡、SCSI卡(這兩者也可用來插顯示卡,但是如果有AGP,就不用考慮插在其他槽上了),主要是看這些卡的界面規格來決定插在PCI上或是ISA上。
六、儲存設備:
1. 記憶體(Ram)
第八章提到當作業系統程式和應用程式在執行、處理資料時,必須先將程式與資料從硬碟載入記憶體(RAM)當中,中央處理器(CPU)再依記憶體中的程式碼,一步步執行命令並處理計算資料,這樣的方法比直接從CPU將程式與資料從硬碟叫出來執行還要快上「千」倍。因為作業系統程式和應用程式在執行、處理資料時的每一個動作並不像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這麼簡單,而是要CPU去接收上百、上千個指令,如果不經由一個更快速的中介-RAM來執行,而讓CPU從硬碟裡面慢慢地叫出資料、程式來執行、計算,那麼電腦運作起來就會非常的龜速。
RAM依照接腳數目可分為三種類:30pin、70pin、168pin。30pin就是指記憶體的安插部份有30個金屬接腳,72pin是72個金屬接腳,168-pin就是168個金屬接腳。不同的接腳數目必須搭配不同的記憶體插槽。除了外觀,它們還有非常重要的不同處,跟安裝擴充有關系,分述如下:
30pin:這是遠古時代的記憶體形式,為386或早期486電腦所採用,每一條30pin記憶體的資料輸出為8位元,而386或486的資料通道為32位元,所以每次都要以四條記憶體為一個安裝擴充單位,升級上較為麻煩。目前Pentium電腦已經不採用這種記憶體,也就是它已經被淘汰。
72pin:這是中期486及pentium電腦所採用的記憶體,也是目前最常見的記憶體形式,每一條72pin記憶體的資料輸出量為32位元,如前述,486電腦的資料通道為32位元,所以安插時可以一條72pin記憶體為擴充單位,而Pentium的資料通道為64位元,就必須以兩條為擴充單位。72pin RAM又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的DRAM(Dynamic Ram),另一種是EDO RAM(Ram),目前均以EDO為主。
168pin:這是最新的記憶體形式,也就是目前市面上新出現的SDRAM記憶體,每一條168pin記憶體的資料量為64位元,所在Pentium中,可以一條為擴充單位,升級時比較方便。不過,這種新擴充的記憶體也要有特殊的晶片組來支援,例如:Intel的430VX晶片組就支援這種168pin記憶體。目前採用這種晶片組的主機板上大多會提供一個式兩個的168pin擴充槽。選擇這種記憶體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是電壓值168pin記體憶的電壓值為3.3V,所以如果電源供應器的輸出電壓為5V,則主機板要有降壓元件配合;第二是相容性,有些主機板同時提供72pin及168pin的擴充槽,但要注意兩者同時運作的相容性,及此時168pin是否可以發揮應有的快速功能。
基本上Ram不僅僅存在於主機板上面而已,在加強列表機、顯示卡的功能時也會強調這些設備所附Ram數多少來代表其效能。
2. Cache
是一種特殊、快速記憶方式。Cache是利用主記憶體中某一部份來作為我們在電腦上面常常重復執行的動作、資料存放的地方。等到下一次在做到同一個動作的時候,CPU就不需要「重新」的將這些資料從硬碟裡面叫出來執行,直接從Cache抓即可。舉例來說,當開機後,第一次打開網景(Netscape)這個程式時,可以很清楚的聽到硬碟在動的聲音,這是因為CPU正從硬碟裡面呼叫這個程式的指令。等到程式關閉,再次將網景打開時,很明顯的感覺到開啟網景程式的速度比第一次開還要快許多,而且完全聽不見硬碟轉動的聲音,這是因為CPU直接從Cache裡面叫出程式。
3. 唯獨記憶體(ROM, Read-Only Memory)
唯讀記憶體,就是一但被寫入資料就不能被移除只能被讀的記憶體。不同於RAM一但電源關掉,RAM裡面的資料也會隨之消失的特性,ROM裡面所寫入的資料並不會因為關機而消失。ROM的用途除了像寫入開機相關程序的BIOS以外,也常用在記憶列表機的字體上面。
4. 硬碟機(Hard Disk Dirve)
硬碟機是在硬碟上讀寫資料(data)的機器,讀寫資料後再將資料儲存在硬碟裡面。硬碟機依照界面不同分為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內接硬碟、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外接硬碟兩種。IDE硬碟的規格主要是ATA,ATA有好幾個版本,例如ATA-1、ATA-2、ATA-3、Ultra-ATA、ATA/66等等,每個版本依照傳輸速率不同來作分別。SCSI硬碟指的是需要經由SCSI界面卡來外接的硬碟。
硬碟存量都是以GB來作單位,現在市面上最大容量的硬碟是IBM所出的75G硬碟。
硬碟機的轉速主要取決於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硬碟機本身的轉速。硬碟轉速是以rpm來作為單位,也就是每秒硬碟磁碟轉幾轉的意思,每秒轉的越多,磁頭讀取資料也就越快速。現在硬碟轉速最快是每分鍾10000轉(10000rpm)。另外一個是硬碟存取某一筆資料並讓CPU做進一步計算處理所花的時間(access time),單位是毫秒(milliseconds,簡寫為ms)也就是數千分之一秒,因此硬碟存取資料所花的時間越小,表示硬碟速度越快。
現在硬碟市場比較有名的廠牌有美國IBM、SEAGATE、QUANTUM。
5. 軟碟機(Floppy Disk Dirve)
軟碟機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3.5吋小軟碟機,一種是5.25吋大軟碟機。5.25吋的軟碟機已經很少人使用了。3.5吋小軟碟機能夠接納的磁碟片容量只有1.4MB。
現在軟碟機主要的廠牌有Teac、Panasonic、NEC
6. 唯讀光碟機(CD-ROM Drive)
CD-ROM Drive(Disc-Read-Only Memory Drive)就是用來讀取CD-ROM裡面資料的磁碟機。CD-ROM就是一般我們說的CD片, 之所以稱為唯讀光碟機主要是因為光碟機只能做讀取CD資料的動作沒辦法儲存、燒錄資料到CD-ROM裡面。
判別唯讀光碟機速度的方式跟硬碟機類似,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光碟機的轉速。光碟機的轉速是以單速為標准來作倍數計算。單速(single-speed)相當於每分鍾150轉,40倍數(40X)光碟機相當於每分鍾6000轉,幾乎跟硬碟現在普及的轉速相當了。另外一種就是光碟機讀取資料的時間,讀取時間越少,光碟機讀取資料速度就越快。
7. 燒錄機(CD-R Drive)
CD-R Drive(Compact Disk-Recordable Drive)就是俗稱的燒錄機,用來製作影音光碟、備份光碟片資料的磁碟機。它的功能不像光碟機就只能讀取資料,不能燒錄資料。以上兩種功能它都具備。不過要達到上述燒錄的目的還需要特殊程式來配合,否則單單一個燒錄機沒辦法直接燒錄資料到空白光碟片。
七、各式卡類
1. 顯示卡(Video Adapter)
讓電腦有呈像能力的卡。然而取決電腦呈像能力如何除了顯示卡的好壞以外,也關繫到螢幕的品質,也就是說一台黑白的螢幕不論影像卡多好,也不能呈現出彩色。現在的顯示卡大部分都附有Ram,作為加強呈像的效能之用。顯示卡所支援的解析度大小也跟電腦呈像能力有關,解析度越大,呈像能力越好。
較有名的廠牌有巫毒卡、CREATIVE、DIAMOND、MATROX、SKYWELL。
2. 音效卡(Sound Card)
主要讓電腦可以輸出、輸入、操作(manipulate)聲音之用。在現今電腦裡面,音效卡是不可或缺的零件。經由音效卡可以讓與之連結的喇叭輸出音樂、讓麥克風將聲音經由音效卡輸入電腦裡面,更進一部的可以將聲音儲存在電腦裡面。
較有名的廠牌有CREATIVE、AOPEN、DIAMOND。
3. 網路卡
可用來做資料分享的卡。通常還需要網路線、集線器來連接相互分享資料的幾台電腦。
4. SCSI卡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種平行埠界面標准,被廣泛的用在蘋果麥金塔、個人電腦、Unix系統電腦外接其他周邊設備上面。SCSI傳輸資料速率是每秒80MB(80MBps),遠高於序列埠、平行埠、USB的速度。SCSI的規格依照傳輸速度分好幾種:SCSI-1、SCSI-2、Wide SCSI、Fast SCSI、Fast Wide SCSI、Ultra SCSI、SCSI-3等等。
八、輸入/輸出埠(Input/Output Port)
位於主機背後,可以看到許多插著接線的孔,這就是輸入/輸出埠。凡是用輸入/輸出埠來與主機做連結的設備稱為外接設備或是周邊設備。通常主機的輸入/輸出埠有幾種:
序列埠(serial port):用來接鍵盤、滑鼠、數據機,序列埠的傳輸資料速度是1bit。現在為了增強傳輸效率已經將用來接鍵盤、滑鼠的序列埠改為PS/2的界面。PS/2是由IBM公司所發展較為快速的外接界面標准。
平行埠(parallel port):用來接列表機、掃描器,比起序列埠來說,是比較高頻寬的傳輸埠。
USB(Universal Serial Bus):一種新的外接標准。傳輸的速度是每秒1200萬bit(12Mbps),可外接127個周邊設備,例如鍵盤、滑鼠、數據機、Zip機…。從1996年,才有一些電腦公司在它們推出的新電腦裡面提供USB的支援,直到1998年Imac的大賣,USB才廣泛為人接受使用。預計將來USB可以完全取代序列埠、平行埠這兩種外接界面標准。
各式擴充卡上所附的插孔也是輸入/輸出埠的一種:音效卡、影像卡、網路卡、SCSI卡…。
九、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電源供應器主要是提供電源給電腦,並且穩定電腦的電力系統。越強大的電腦所需的電力就越強,一般的電腦所需電力大約為200瓦以上。並不是所有的電源供應器都可以達到穩定電腦電力系統的作用,通常需要經過安全規格檢驗才能夠保證電源供應器的效能。
在第八章第4節提到許多停電、斷電的情況會造成電腦裡面資料的毀損,因此多加裝不斷電系統(UPS)變得很重要,它常被人當作備用電力來使用。
十、機殼(Case)
電腦外麵包的那層皮就是機殼。它是用來保護電腦不受灰塵水氣侵害、避免擦撞的屏障。但是電腦機殼也不完全是密不通風的,機殼背後通常會預留電源風扇的散熱孔,保持主機內通風順利。
電腦機殼正面會預留大小開口給其他主機零件作為操作零件面版之用。例如大開口是預留給硬碟、唯讀光碟機、燒錄機、內接式Zip等等。但是平常我們在機殼正面不會看硬碟是因為硬碟較其他零件脆弱、精細,如果敲開開口可能會讓硬碟受到灰塵、水氣的損害。小開口是預留給軟碟機、數位相機讀卡機等等。所以啦,機殼的開口數跟主機本身零件多寡跟日後擴充有關,使用者在選擇機殼之前最好選擇多開口的設計,以方便日後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