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比經常看書和經常玩手機的人,二者的思想會有什麼大區別
經常看書的孩子思維更加活絡,見識更加廣泛
「書中自有黃金屋」,喜歡讀書的孩子會通過書本汲取大量的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思維上更加活絡,反應迅速,比天天沉迷於手機的孩子更加有見識,懂得多。
常看書的孩子視力更好
這點大多數家長都清楚,長時間對著手機的孩子最明顯的改變就是視力下降,很多三五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出現近視、散光等情況,這就是因為長期玩手機導致的視力損傷,而喜歡閱讀的孩子就是可以避免這個情況出現的,只要閱讀姿勢得當,完全可以擁有一個極佳的視力的。
2. 用手機看書和看紙質書相比,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我平時看紙質書,除了高中上學的時候偷偷看言情會用手機意外,沒有用手機閱讀看過。
習慣看紙質書了,平時看紙質書就有一種和老朋友相談甚歡的感覺,它是有溫度及反饋的。
雖然現在上班有很多碎片時間,但是平時的時候玩游戲、刷劇、侃大山也是我瑣碎時間的樂趣。
用紙質書去看書,這種原始的看書狀態,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比如我們看到喜歡的句子,我們可以用筆標記下來,可以邊讀書邊思考,享受這種寧靜的感覺,可以很專注的去看書,至於缺點就是我們的書壽命很短,有的時候可能不小心會弄臟。
所以,我最終的看法還是看紙質書比較好一點。
3. 看書和看手機的區別
1、操作方式不同:紙質書雙手持握,手機單手持握
2、視覺效果不同:紙質書呈現頁面大於屏幕。這樣有一個十分大的區別就是單頁呈現的文字數量有很大差別。
那麼文字多少帶來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不方便去找該頁內容對應的標題。試想一下,自己在讀書的時候,尤其是讀一些知識類書籍時,是不是經常會有不知道作者在講啥的情況。這時候你做的事情就是回去看看標題,之後還回去看看目錄,之後恍然大悟。在閱讀紙質書的時候,你就很容易找到本章的標題,有時候就在本頁,有時候翻一兩頁就找到了。但是電子書想要完成這個操作就十分不便捷。
還有一個就是目錄的差異,紙質書由於頁面大,很清楚的展示了本書的結構框架,但是屏幕能呈現的內容很少,這就導致作者很難了解書結構的全貌。那為什麼書的結構對於人讀書來說是十分重要呢?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人不論在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定位。在班級里自己的成績是什麼水平;在拿獎金時,是否和跟自己同事區別明顯;在出遊時都需要一個地圖導航,這都是人尋求定位的表現。而讀書也一樣,也需要知道自己在讀的內容是什麼,在本書結構上處於什麼定位。第二,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接受信息時喜歡圖片化的內容。屏幕上,目錄的呈現的形式是線性的,紙質書是結構化的,類似圖片,所以人願意接受紙質書。
3、亮度不同,紙質書是沒有亮度的,但是電子書有。這就導致了視覺效果的很大差異。人在看一個刺激眼的東西,總還是不習慣的。
4、交互方式不同。紙質書用手翻頁,手機用手滑動,這就是交互上的很大不同
5、記筆記的方式不同。人在讀書時有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遇到自己覺得重要或者好的地方有畫下來的沖動。紙質書很容易,手機就不行了。
6、還有就是一個很大區別就是認知方式的不同。書是用來幹嘛的-學習的;手機是用來幹嘛的-玩的。你用一個玩的東西來學習,你覺得靠譜嗎?這就是為什麼你在讀小說的時候完全沒感覺出來用手機讀書和電子讀書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本來是學習就是一個反人類的事情,你還要在一個充誘惑的手機上干,很難誒。
所以,上面說了那麼多,應該能很清楚地展現為什麼在手機上讀書和紙質讀書有很大區別了吧。
但是我們進一步思考,其實這些不同完全是因為習慣的不同。讀紙質書是我們從小就養成的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尤其是認知習慣,這和性格一樣,一時間很難改變。一旦人們遇到需要自己改變很大並走出自己舒適區的刺激時,本能的反應就是排斥。用手機讀書就是這樣,因為讀書很消耗我們的腦力和心力。我們讀書本來就夠累的,還需要分出一些精力來改變自己,不是很多人都能輕易接受的。但是一旦我們習慣了用手機讀書,那麼你就會覺得手機讀書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甚至覺得紙質書並沒有很大的優勢。我的舍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如果我們需要用手機閱讀,就要不斷的去嘗試,一點一點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與認知習慣,很快你就會喜歡上用手機閱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