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時候農村裡常見的野果,你還記得哪些
清明時節就是吃他的時候,小時候總是滿山跑,找大的,脫皮的,白的,我們那叫「茶萢」,你們哪呢?
這個和上面那個是同期吃的,可是比茶萢少,偶爾能碰到,叫「茶葉肝」,比一般的茶樹葉肥厚,名字好形象啊,真的像片肝。
小時候叫「三月萢」,長大後好像聽說書名叫覆盆子,野生樹莓,這個真的好好吃啊,樹枝上有刺,每次弄上了手還是要去摘。
這個和上面的「三月萢」很像,但我以吃貨的名義起誓,真的不是,這個更軟,果子細膩點,比「三月萢」好摘,樹要低一點,學名就是樹莓,小時候叫他「田萢」,因為長在田和山的交界處。
這個我一直懷疑能不能吃,和「三月萢」、「田萢」都有點像,顏色深紫,我們叫「紫萢」,吃過的都會發現嘴巴被染得紫紅紫紅的,大人都說不能吃,因為總是弄臟衣服。
這個是野生獼猴桃,個頭不大,要放到稻穀里悶熟,總是隔兩天就翻出來看看熟了沒,可是都沒有,在失去耐心的時候,他卻散發了清香,感覺比現在「真正的」獼猴桃好吃。
對不起我一直不知道他叫什麼,會長在很遠的山裡,都是大人帶回來給小孩子吃的,小時候可寶貝了呢。
這個你們那叫什麼?我也只記得味道不記得名字了。
這個果子澀澀的,可是小時候還是要去吃,算了小臉都擰成一團了。
這個是沙棘吧,現在的沙棘汁宣傳的很多,小時候不懂什麼降糖,降脂,只是拿上一枝,慢慢吃。
這個是野生的枸杞,水分比較多,酸酸甜甜的,叫「yang nai nai",只是我們那的發音,也不知道到底是那三個字。
這是野葡萄?很澀的,果肉可少了,小時候不喜歡吃,現在好像再吃一次。
這個在我們那叫」地枇杷「,長在田埂上,爬在田邊翻出來,圖上這個不熟,熟了有點軟,好吧,有點流口水了。
這個樹抬高,從來沒摘到過,只是大家會在他成熟時去撿,也會用長桿去打,這個得秋天吃了,大人都說要等霜打上後才好吃呢。
我們那叫」糖菠蘿「吃的時候要把刺弄掉,掰開,把裡面的籽也弄掉,裡面的籽有好多毛毛,千萬別蹭身上,癢。我們那更多的是用來泡酒。
贛州鄉村滿山遍野都是三月萢(野草莓、山莓)
野草莓,沒有堅硬外殼與內核,未成熟時,苦苦酸澀帶一絲絲甘甜。在陽光雨露不斷滋潤下,泡漸漸變得細膩、柔軟,整粒都是汁水與肉,含在口中,滿口甘甜。
贛州鄉村滿山遍野都是三月萢(野草莓、山莓)
野草莓是上天賜給贛南大山人家的天然 美食 。雖然小孩們一邊採摘,一邊拚命往口裡塞 ,但每戶小孩都會細心留下一些最紅、最甜的泡,放入口袋,留給自己年邁的爺爺奶奶與辛勤勞作的父母享用。
山裡有許多的東西是在城裡難以尋覓到的,故鄉除了多汁多水的野草莓,除了善良的父老鄉親,還有那份釅釅的鄉愁,是許多出門在外贛南小夥伴們難以割捨的。
春光明媚的日子,山裡的孩子們放學後,三五成群提一竹籃進山采豬草,牽著家中的耕牛,悠閑游盪山林草地。最愜意的是野草螞沒莓開始成熟,大家顧不得荊棘、刺叢尖銳劃手,一雙雙機靈眼睛往刺葉上……
茶包,茶牒。
俞霏記憶小時候吃過的野果子,記憶最深的當然要數山稔了, 這個 山稔,是兩廣的特色產物,廣東和廣西特有。俞霏記得,小時候,生活環境貧瘠,平日里我們都是沒什麼水果和零食可吃的。而唯一能不花錢又可以伸手可及的就是這個山稔了。因為 它屬於矮小的灌木植物,果實的掛鉤處往往也跟我們小時候的身段這么高低程度,所以,我們要採摘是非常方便的。每年到盛產山稔的季節,放假期間,我們幾個小夥伴都會相約去找尋採摘山稔。因為山稔不僅長在山崗上,有的還長在坑底溪旁,或河灘,或水田邊,都會有山稔的蹤跡。山稔全身是寶呢。它的果子直接摘下即可即食,而且枝葉砍回家曬干可做柴火燒飯用,樹頭可燒炭;還有中醫將山稔的根、果、葉採集,洗凈切片曬干入葯方。聽說可收斂止瀉,祛風活絡,哪握有補血安神之功效呢。鮮稔葉嚼爛能止血,且能促使傷口癒合;其味有點苦澀甘涼,又可止渴。有些地方有些人還會用還用稔子來釀酒,喝了可強身健體。
我們這一代人出生於四十年代,經歷過建國初期經濟能力低下,糧食產量很低,人民生活較為艱難的時代;又經歷過大辦鋼鐵,趕英超美,浮誇風盛行的時代;特別是經歷了六十年代初悶緩納期三年困難時期,飢餓的警鍾常常在腦海中閃現。所以對山上的野果無有不知,無有不曉。那時各種野果都曾填充過飢餓的肚皮,以至於教育孫輩要愛護糧食,掉在桌上的飯一定要撿起來吃了。
從四、五歲開始,就跟著哥哥姐姐一起趁著上山放牛、撿柴的機會採摘山上的野果。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各種野果可以採摘。春末夏初有兩季pao(這個名字查不出來,不知書名叫什麼),生長在一種帶刺的灌木樣的藤蔓上。農民撒谷種的時候生長一季,叫做撒秧Pao;除秧草的時候另一類與撒秧Pao相似的植物,也長出相似的野果,叫薅秧Pao。
夏季還有叫籽的一種野果,這種野果生長在矮矮的灌木叢中,因為長得不高,很適合小孩採摘。牛奶子(有些地方叫馬奶子),也是成熟在夏天,這種野果有的很酸,有點難吃;有的微酸帶甜,非常可口。還有一種地果,在田邊地角爬在泥土上的一種植物上生長。不過採摘這種野果,往往是頂著夏天的烈日,你要蹲在地下,雙手趴開葉和蔓才能看見,是一種甜甜的野果,很受歡迎。老人們常說吃地果吃坭,吃菌吃蛆。說的是地果剛從泥土中挖出來,還帶著泥土,就放進嘴裡,難免會吃進泥土;吃菌吃蛆,有些菌菇已經要謝了,難免會吃進一些蟲蛆。
夏天還有一種野果,它與李子同期成熟,其樹與李子樹大約相象,吃起來特別酸,因此人們叫它酸梅子。一旦你摘下來放進嘴裡,面上立馬表現出一種痛苦的表情,眼睛會眯成一條縫,肌肉會緊緊地收縮成一團。
到了秋天,山上的野板栗成熟了,那可是一種好吃又稀少的野果,碰到好的品種,和人工種植的板栗沒有區別,只可惜太少了,況且樹桿高大,小孩只有望粟興嘆了!
此外秋天還有一種叫做八月瓜的野果,生長在藤蔓上,而藤蔓又是依掛在周圍的樹枝上,採摘還算容易。到成熟時,它會將外殼張開,露出果肉,裡面的果肉就可以直接吃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說是還是一種非常有營養的野果。
冬天來了,懸岩邊的灌木上也還有一種牽著藤蔓的植物,這種植物叫岩豆藤,它結的果實倒是像豆角一樣,只是沒有豆角長。採下來後剝開外殼,便露出一粒粒的岩豆。不過,這種岩豆不能生吃,要拿回家煮熟了才能吃,與家種的豆類味道相同,只是采不到多少。
我們家鄉的野果種類太多,比如還有糖梨(學名叫金纓子),等等難以訴說,有些名稱已經模糊了,
在這些野果中,特別是Pao,和籽,還有八月瓜,我們不僅自己吃,採摘後還要拿回家,讓家人們共享。
幾十年過去了,前幾年退耕還林,家鄉的山上又恢復了原有的生態,想來這些野果或許會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吧!不過,現在的農村人並不把它們象當年的我們一樣,當做救命稻草,只是偶爾遇上了摘點嘗一嘗罷了。不象城裡人倒覺得野果是純天然食品,把它當成保健品,視為寶貝。
真想重溫兒時飽嘗野果的滋味,可是回到故鄉,物是人非,過去的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吃過的茶片。
茶片是我們這里的方言,它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寄生在油茶樹葉上,吸收葉片的營養,致使葉片膨大成為茶片。這種茶片味道清甜爽口,是我們春天最喜歡吃的零食。
幼時鄉村菜園籬笆牆上,我們哪兒叫陳刺蛋。果實成熟時金黃一片,忍不住摘下一嘗,有一點甜,但酸味沖,好像還是中葯引。
這個叫糖栗,袖珍蘋果,其味酸爽!
這個大家都知道,桑椹,黑顏色最好吃,後遺症是天然口紅,不用化妝。
小甜瓜——馬包。捂一捂口味更佳,香味撲鼻,咱吃的是情懷,不是吃瓜。
這是龍葵。方言叫天寶豆,也品嘗過,成熟果肉黑紫色醬汁,吃了跟喝了墨水似的,沾染了一絲文化氣息。
燈籠果。方言叫地寶豆。果皮成熟時黃色,剝開果實也是黃色。果實漿水不足,甜中帶酸。
都是美味,想想都流口水 ,小時候天天去山上找吃的
70 80年代,那時的農村還很窮。每家每戶都沒有什麼錢,有很多當時的小孩連雪糕都沒有嘗過,是白冰的那種,更不用說玩具了,只好去摘不用錢的野果。
我是特別調皮的男孩子,經常和小夥伴到山上去摘野果。到現在還記得,只是有些野果用普通話叫不上名,方言就知道叫。最難忘的是稔子成熟的季節。
稔子樹,在南方農村生活過的,應該知道,在山上經常可以看見它的身影。果子母指般大小,成熟時表皮深紫色,果肉紅色,有很多種子連著果肉。
深秋是稔子成熟的季節,這個季節的早上,霧都是很大的,山都被大霧所包圍。早上我和小夥伴就早早的出發去山上摘稔子,離我家也不遠,只有500米的距離,幾分鍾就到了。到了山腳,褲腳都濕了。
山上全是霧,只有走近,才可以看見稔子樹。這座山為種松樹,煉過一次,稔子樹不高,只有l米左右,稔子非常肥。我們早早來,就是怕別人趕了先,把肥大的稔子摘了。我和小夥伴爭先恐後的往山上跑,都想早點吃到稔子。
走近一看,肥肥的,大大的,一串串的稔子長在樹上,還帶著露水。把成熟的稔子放進嘴裡,感覺非常清甜。我們非常高興,今年有那麼肥的稔子吃。從半山腰就開始摘,邊吃邊摘進竹簍里。袋子裝不了,容易壓壞。很快我們到了山頂,全身都濕了。但我們非常高興,吃了很多稔子,竹簍也裝滿了,大約有3 4斤。唱著歌高高興興的打道回府。
小時候吃的野果,你還記得嗎?軍哥為你解答
我是農村人,小時侯由於兄弟姐妹多,上山摘野果來充飢是常事。那時侯家裡生活條件很差,穿著的衣服是縫縫補補,一個月內沒有肉吃。至於小時候吃的各種野果,下面一一詳細介紹給大家認識。
一、山棯子
山棯子,又名桃金娘,是一種好好的中葯材,也是一種味道可口的野果。山棯子成熟時7~9月份,反正農村人不用計算,夏季農忙時就是山棯子成熟的時侯,小夥伴們三五成群結伴採摘山棯子,隨摘隨吃,味道鮮美,百吃不厭,但是未成熟的不要吃,吃多大便不通。農忙時節,正是小夥伴們興高采烈採摘的時侯,我痛苦地吶喊:」哎呀,哎呀,哎呀「,黃蜂被我踩個正著,我失驚無神拚命跑,還是逃脫不了黃蜂傷害,蜇了背脊上九個地方。
這次的傷痛,給我增加了摘棯子經驗,上山拿一條木棍敲打一下,以免又碰上黃蜂窩。
二、貓屎果
說到貓屎果,貓屎里雖小,但是它味道甜而不膩,越吃越想吃。吃到嘴裡是黑色的,大家不怕影響美觀,黑色的東西是很好補腎良葯。貓屎果植株上是長刺的,小心採摘,以免刺傷手。
三、地稔
地棯的功效與作用:地稔性涼,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治療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等功效。小時候一邊放牛,一邊采著地稔吃。地稔其味道清甜,吃著不膩,小夥伴們很喜歡吃。
四、野藍莓
野藍莓是灌木,其功效可以延緩衰老、保護視力、增加記憶和免疫力,還有抗癌的作用。野藍莓味道酸甜,富含纖維素,有消食健胃的作用。在我記憶中,那條已經毀掉的的藍莓樹有九米左右高,樹身也有八十公分大。你說以前小夥伴們牛吧,上下樹不喘大氣,力量不知道從那裡發出來。
小時候是天真無邪的。小夥伴的騎在牛背上玩,三五成群去山上摘野果,有時還到坑渠里抓魚摸蝦,小時候的童年是最快樂的,值得每一個人回憶和思念。
關注農夫軍哥,與您分享更多
❷ 你心中最有人間煙火氣的街邊小吃是什麼呢
我心中最有人間煙火氣的街邊小吃,就是以下這三種,因為我是女生,所以對吃的東西也不是很有研究,但是感覺真的很好吃的。
1、烤玉米
玉米一般來說不是炒就是燉肉,而在小時候都是吃烤玉米,那可比燉肉香多了,以前是把玉米放在火石上烤,就好比丟進火坑裡,而現在的做法就像燒烤一樣,放在架子上烤,等到它焦黃帶黑的時候就差不多了,這對火候的掌握很重要,糊了就不好了。而且選的玉米一定得是嫩的,玉米有著玉米的清香,還有著煙 火 灰的香氣,入口,又香又燙,一頓吃下來,就成了小黑孩,手是黑黑的,嘴也是黑黑的。
2、麻糖
麻糖,是澱粉糖品,現在都是以酶制劑液化、糖化、精製、濃縮而成的。糖本身比較硬,但是越嚼越香,小小的一塊可以吃上很久,小時候是我最喜歡吃的一種了。我依稀還記得,賣糖人背著一個背簍,裡面裝著麥芽糖和秤,手裡提著秤 砣 用錘子敲打,叮叮叮的聲音。嘴裡還吆喝著賣麻糖,賣麻糖咯,當然了現在這種美食依然還在,銷售的方式一如既往唯一不同的是,像這樣的商販越來越少了,因為不僅成本高,加上治安的管理,他們也就慢慢的淡出了,所以推薦大家要是能遇到一定得嘗嘗。
3、甜玉米桿
就是米棒,很多地方叫的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叫米桿,有的叫米 泡兒但是製作都是一樣的,採用大米用機器打出來的,口感嘎嘣脆還可以用手指穿起來。以前還能目睹它的製作過程,那機器的聲音可謂是「震 天 撼 地」,現在都見不到了,但是有賣的,而且口味還變多了,顏色也是各具特色。我認為這個小吃最食人間 煙 火也最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