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長頸鹿的資料或圖片
長頸鹿是今天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動物,從地面到頭頂,一般可超過5米,體重約為900千克,最大的雄性體重可達1800千克。雌雄兩者都有角,但骨質角較短。它常隱蔽在疏林中從高處警視周圍動靜,故素有「嘹望哨」的別名。長頸鹿亦是奔跑能手,它的四肢細長,每足僅四趾,第二和第三趾發達,演變成為堅硬的蹄子。腳踵具有彈性韌帶,皮膚厚可達2.5厘米,不易被荊棘刺傷,故擅長於在疏林或荊叢中來往奔跑。長頸鹿皮膚的底色呈棕褐色,上有不同大小的花斑,如同疏林中的蔭影,與它生活的環境色彩很協調,不易被天敵和獵人發現。
長頸鹿棲息在非洲的疏林草原地區。雖然同一區域生活著許多其他有蹄類,但與它競爭食物資源的卻較少,因為長頸鹿具有長頸和長腿,能取食長在較高部位的植物枝葉。而且長頸鹿的舌頭很長,能伸出口外邊25厘米處摘取食物。其它種動物只能「望葉莫及」。
長頸鹿的脖子雖長,但頸椎數仍與其它哺乳動物一樣,僅有7塊,只是每塊的長度大得多而已。由於脖子特長,長頸鹿的心臟距離頭部約有3米遠。為了確保新鮮血液能及時輸送到頭部,其心臟血壓要比其它一般哺乳動物高2~3倍。由於頸部形成了可緩沖血壓的許多小動脈網路,血液到達頭部時的壓力並不太高,因而腦部血管不致有破裂危險。
長頸鹿飲水時,需將前面兩腿大幅叉開,吻部才能觸及地面上的積水。此時頭部則處於低於心臟的位置。曾有人擔心,在這種情況下頭部血壓是否會急劇升高而導致腦溢血。但事實不會,隨著長頸鹿兩足叉開和低頭,頸動脈瓣即自動關閉,流向腦部的血液就大量減少,所以腦部血壓不會因此而突然升高。
長頸鹿是耐渴的動物,在一般情況下,攝取食物中所含水分即能滿足它機體的需要。如果在乾旱的草原找不到水源,它可以數個月不直接飲水,在旱季,往往聚集於河流附近運動。雨季來臨,即分散到疏林地區,因此常有季節性小遷移。長頸鹿一般是小群活動,有時也與斑馬或羚羊等合群覓食。它們活動的區域的大小因食源豐盛程度不同而有差異。
長頸鹿的四肢不但奔跑得快,而且富有彈力。在遇到敵害時,善於彈跳的腳蹄還是強有力的自衛武器,其撲擊力之大,恐怕獅子也會望而生畏。
參考資料:http://www.shengwu.com.cn/ziliao/dwwd/200508/5475.html
2. 長頸鹿怎麼畫圖片
長頸鹿的畫法如下:
1、磨棗首先畫出長頸鹿的頭部,頭部是一個側面,兩邊畫上尖尖的耳朵,頭頂畫上觸角,畫出一隻眼睛,並畫出長頸鹿的嘴巴。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長著豹紋的駱駝」。它們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站立時由頭至腳可達6-8米,體重約700千克,剛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顏色花紋指爛有斑點和網紋型,頭的額部寬,吻部較尖,耳大豎立,頭頂有1對骨質短角,角外包覆皮膚和茸毛;頸特別長(約2米),頸背有1行鬃毛。
3. 介紹一些關於長頸鹿的資料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 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系,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 長頸鹿的學名為camelopardalis,源於早期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駱駝和豹的雜交體,因為它的外形類似這兩種動物的揉合體。 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只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 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顫虧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里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
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茄吵神諸蕃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9/9f/Giraffe_standing/250px-Giraffe_standing 保護現狀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9/碰閉9f/Giraffe_standing/250px-Giraffe_standing 保護現狀分類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e/ef/Giraffe-closeup-head/180px-Giraffe-closeup-head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長頸鹿頭部特寫 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布范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 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里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分布: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里。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布:安哥拉、尚比亞。 科爾多凡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布: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布: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布: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分布: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布:南非、納米比亞、波札那、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長頸鹿(G.c. thornicrofti):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布: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淺黃色斑點。分布:查德。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2/2c/ZhengHeGiraffe/180px-ZhengHeGiraffe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清代陳璋根據明代沈度原作瑞應麒麟圖臨摹而成的《榜葛剌進麒麟圖》。原作描繪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的長頸鹿。 有些資料上把科爾多凡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並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德蘭士瓦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並為一個亞種。 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 特點 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 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於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頸部上方的一個復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避免長頸鹿低頭喝水時腦部血壓過高造成腦溢血。下肢的血管承受的巨大血壓換了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毛細血管爆裂,而長頸鹿的下肢被厚實的皮膚包裹避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 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西。長頸鹿沒有淚腺,它通過舌頭來清潔眼球表面。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頸鹿有有限的色覺,能夠辨別一些色彩。 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齒式為I 0/3
C 0/1
P 3/3
M 3/3; 跟牛一樣,也沒有上門齒。
4. 長頸鹿的簡單資料...
長頸鹿圖片及長頸鹿的資料
長頸鹿科動物原產於亞歐大陸及非洲大陸。經過1000多萬年的演變至今,長頸鹿科動物只剩下兩種,它們都生活在非洲,這就是大草原上的長頸鹿和密林深處的霍加狽。
長頸鹿是現今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它的頭頸和腿都非常長,站起來能達到6米高,就像一座高高的瞭望台。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哺乳動物只有七塊頸骨,並不比我們人類或任何其他哺乳動物多。當然了,它們的頸骨要比我們人類的長得多。長頸鹿的長頸長腿,使得它站得高,看得遠,容易發現敵情,便於及時拔起長腿快速逃離險境。
長頸鹿膽子非常小,對別的動物很友善。它們雖然能結集大約 20隻在一起生活,然而,群居的組織結構較為鬆散。雄長頸鹿獨居,或二、三隻雌雄長頸鹿混雜群居的現象很普通。長頸鹿吃多種不同的樹葉和嫩枝,但以吃金合歡樹葉為主。它們能夠吃到連最高的羚也夠不著的樹葉.它們用梳子般的牙齒折下樹葉,伸出比人的前臂還長的舌頭將樹葉卷進嘴裡。長頸鹿的胃分四室,把半消化的食物吐回反芻,每一小塊食物大約要咀嚼 40次。
一年中,長頸鹿隨時都可以交配,懷孕期為16個月。每胎產1仔,3-5歲性成熟,壽命約30年。 長頸鹿圖片及長頸鹿的資料
長頸鹿科動物原產於亞歐大陸及非洲大陸。經過1000多萬年的演變至今,長頸鹿科動物只剩下兩種,它們都生活在非洲,這就是大草原上的長頸鹿和密林深處的霍加狽。
長頸鹿是現今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它的頭頸和腿都非常長,站起來能達到6米高,就像一座高高的瞭望台。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哺乳動物只有七塊頸骨,並不比我們人類或任何其他哺乳動物多。當然了,它們的頸骨要比我們人類的長得多。長頸鹿的長頸長腿,使得它站得高,看得遠,容易發現敵情,便於及時拔起長腿快速逃離險境。
長頸鹿膽子非常小,對別的動物很友善。它們雖然能結集大約 20隻在一起生活,然而,群居的組織結構較為鬆散。雄長頸鹿獨居,或二、三隻雌雄長頸鹿混雜群居的現象很普通。長頸鹿吃多種不同的樹葉和嫩枝,但以吃金合歡樹葉為主。它們能夠吃到連最高的羚也夠不著的樹葉.它們用梳子般的牙齒折下樹葉,伸出比人的前臂還長的舌頭將樹葉卷進嘴裡。長頸鹿的胃分四室,把半消化的食物吐回反芻,每一小塊食物大約要咀嚼 40次。
一年中,長頸鹿隨時都可以交配,懷孕期為16個月。每胎產1仔,3-5歲性成熟,壽命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