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芭蕾手位腳位基本功介紹帶圖片!
芭蕾五個基本腳位:
一位腳:基本站姿站好,雙腳腳跟並攏,腳尖呈一字形打開,並與肩平行。
起源:
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
芭蕾舞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
(1)搜索腳後跟的勁圖片擴展閱讀
芭蕾舞形式:
1、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
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
2、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
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
3、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芭蕾的發展: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意年大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里。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
芭蕾成長史上第一部斗勁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麗特蜜斯和凡爾賽(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曲譜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貳』 拖鞋,涼鞋,涼拖 有什麼區別
拖鞋,涼鞋,涼拖的區別包括:
1、鞋跟不同:
(1)涼鞋可分多種類型:有平跟、坡跟、高跟等。
2、用料不同:
(1)涼鞋多為軟膠、人造皮、牛皮、豬皮、植物皮、竹皮、藤、鐳射皮等材質。
(2)拖鞋材質經常是相當輕軟的皮料、塑料、布料等。
(3)涼拖一般分為相當輕軟的皮料、塑料、布料等。
3、鞋形不同:
(1)涼鞋是一種腳趾外露的鞋類,多用系帶穿在腳上。
(2)拖鞋是鞋子的一種,後跟全空,只有前面有鞋頭。
(3)涼拖是拖鞋的一種,鞋頭形狀包括包頭、夾趾、露趾、套趾、魚嘴等。
4、穿鞋場合不同:
(1)涼鞋室內室外都可以穿。一般在室內穿。
(2)拖鞋一般在室內穿。
(3)涼拖一般在室內及非正式的室外場合穿。
(2)搜索腳後跟的勁圖片擴展閱讀
涼鞋(Sandal)是一種腳趾外露的鞋類,以赤腳穿著為主,通風涼快似拖鞋,不過涼鞋比拖鞋底厚,有鞋尾,用料多一點。
拖鞋是鞋子的一種,後跟全空,只有前面有鞋頭,多為平底,材質經常是相當輕軟的皮料、塑料、布料等。拖鞋種類依穿著場合及性能用途有所區分。
涼拖也是拖鞋的一種,顧名思義就是涼鞋。
涼鞋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就在潮濕的沙地上留下他們的足跡用草繩編結成和腳的大小相符的鞋底,並用生牛皮帶把它們固定在腳上。這種涼鞋非常實用,穿上它們可以使腳底免受乾燥、粗糙地面的損傷,不足之處是腳面暴露在白天。
聰明的埃及婦女們則把珠寶裝飾在上面,既防日曬,又美化形象。現在最新研發出一款防靜電涼鞋,它適合在無塵車間等廣泛使用。
拖鞋的起源
流行的說法,謂拖鞋起源於日本明治時代。其實拖鞋更早起源於印度。
南宋時出仕廣西的官員周去非,就記載當地交阯人穿的兩種皮拖鞋:一種是以皮為底,中間有一個一寸長頭帶骨朵的小柱,用腳趾夾住行走,另一種以十字紅皮安置在皮底上,以足穿入而行走。
又說這些皮拖鞋的形狀,就和當時畫中羅漢腳穿的一模一樣。周去非還描寫印度南部故臨國人穿的紅拖鞋,和畫中羅漢所穿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