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前往百度搜索辛召陵的圖片
擴展閱讀
想去參加高考的搞笑圖片 2025-04-07 07:24:39
職業生涯規劃的背景圖片 2025-04-07 07:13:13
復古系背景圖片 2025-04-07 06:59:43

前往百度搜索辛召陵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4-06 10:55:52

㈠ 三國人物表(按國分)


一、三國人物列表如下:

1、曹魏:

(1)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粲、蒯越、張繼、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賈逵、陳琳、司馬懿。

(2)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龐德、張郃、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曹彰、曹純、於禁、許褚、呂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鍾會、鄧艾、曹休、張燕、張綉、朱靈、路昭、史渙、韓浩、王凌、孫禮、秦朗、鄭文、夏侯尚、毌丘儉、諸葛誕。

2、蜀漢:

(1)文臣: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許靖、馬良、徐庶、陳震、楊儀、費禕、蔣琬、孟優、黃皓、諸葛亮。

(2)武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關平、周倉、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廖化、馬謖、馬岱、陳式、雷銅、吳蘭、王平、任夔、張翼、馬忠、張南、馮習、傅僉、關索。

3、孫吳:

(1)文臣:陸遜、張昭、張紘、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諸葛恪、陸凱、駱統、周魴。

(2)武將:周瑜、呂蒙、甘寧、太史慈、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丁奉、徐盛、陳武、凌操、凌統、潘璋、朱然、孫桓、馬忠、孫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於詮。

4、群雄:

(1)諸侯:張角、何進、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魯、韓遂、公孫瓚、韓馥、劉岱、王匡、張邈、孔伷、陶謙、鮑信、橋瑁、袁遺、孔融、張超、張楊、劉度、趙范、金旋、韓玄。

(2)黃巾軍:張寶、張梁、程遠志、鄧茂、馬元義、趙弘、韓忠、孫夏、管亥、何儀、劉辟、龔都、裴元紹、高升、張闓、韓暹、李樂、楊奉。

5、東漢朝廷:

(1)文臣:董承、王子服、李儒、陳宮、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郭圖、逢紀、辛評、荀諶、辛毗、陳登、蒯良、王累、韓胤、沮鵠、楊弘、閻象、蒯越。

(2)武將:伍孚、李傕、郭汜、顏良、文丑、潘鳳、俞涉、武安國、穆順、華雄、牛輔、張濟、樊稠、胡軫、胡車兒、李肅、高順、張任、高覽、曹性、閔純、紀靈、馬休、馬鐵、高覽、袁譚、袁熙、袁尚、高幹、麴義、呂翔、呂曠、韓猛、淳於瓊、焦觸、張南、馬延、雷薄、張勛、陳紀、橋蕤、郝萌、侯成、宋憲、魏續、成廉、蔡瑁、張允、黃祖、蘇飛、呂公、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

(1)前往百度搜索辛召陵的圖片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疆域:

1、曹魏:

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分別是: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㈡ 蘇秦和張儀是同一個時期的人么求詳解

不是。

張儀是秦惠文王時期,蘇秦是秦昭襄王時期。

1、蘇秦

蘇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東周洛陽人,受封「武安君」,戰國時著名的戰略間諜。蘇秦出身普通,後來因「游說諸侯以顯名」,並在戰國末年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中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2、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2)前往百度搜索辛召陵的圖片擴展閱讀:

張儀一生的主要功業是幫助秦國推行連橫之術,破壞東方各國發起的旨在進攻秦國的合縱之策。具體說來,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主要以舌辯為武器以游說諸國,一生中的兩大戰場分別是魏國和楚國,他的外交功業也主要是建立在與這兩國打交道的過程中。

張儀於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入秦,此時秦國的主攻對象是三晉和東方各國,張儀一來就對秦惠王許諾說他可以破壞東方國家的聯盟,「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惠王聽了很高興,就留下了他並逐漸對他委以重任。

公元前328年惠王派張儀和公子華出兵攻佔魏國的蒲陽(今山西永濟縣蒲州),勝利之後,張儀卻建議惠王將蒲陽歸還給魏國,並將公子繇入質於魏以換取魏國更多的領土。得到允許後,張儀又親自陪公子繇入魏,

對魏襄王說既然秦國對魏國如此友好與尊重,魏國當然更不可以無禮於秦國,趁機說服魏襄王將上郡(今山西榆林東南)十五縣和少梁(今陝西韓城縣南)劃歸於秦,以為答謝。秦惠王得了土地,認為張儀大有功勞,遂擢升他為秦相。

公元前323年,張儀與齊、楚、魏等國的大臣會於嚙桑(魏地,今江蘇沛縣西南)。這次會議,魏、齊、楚的目的是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共同防禦秦國,而張儀的目的則是破壞這種聯系。

為了進一步破壞魏國與齊國的盟友關系,公元前322年,張儀辭去秦國的相位,到魏國去勸說魏王結好秦、韓以攻齊、楚,與魏相惠施在魏王面前展開辯論。

盡管張儀事先賄賂了魏王周圍的一些人幫他鼓吹,但最終還是惠施以理取勝。張儀眼見游說不成,就暗地裡請秦王出兵攻佔魏國的幾處土地。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襄王繼立,張儀再次游說襄王善秦,襄王不聽,張儀只得敗興歸秦。

這樣張儀在魏國滯留了4年,秦國在軍事上佔了少許便宜,外交上卻沒有取得多少成功。公元前317年張儀復相秦,秦王派庶長疾攻韓、趙,大戰於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南),斬首8萬,張儀於是挾強秦餘威出使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逼魏就範。

魏襄王不得已接受了張儀的計謀,結好於秦,合縱之約受到破壞。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與張儀率秦師伐蜀,蜀亡,置蜀郡。秦滅蜀意味著秦西南秦嶺以外的廣大地區盡入秦國版圖,而這時魏、趙、韓等國的勢力也已轉弱,秦國的矛頭就轉向了南方的楚國,張儀的活動舞台也隨之轉移。

公元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以行賄利誘的方法誘使楚王與齊國斷交,他向楚王許諾秦國願獻商於之地(今河南浙川縣西南)六百里給楚國,並說秦王希望再與楚國結為姻親。楚懷王喜出望外,慨然應允。

盡管遭到了以屈原為首的楚國有識之士的反對,可惜楚懷王不聽他們的意見,竟然厚賂張儀,與齊斷交,派一名使者隨張儀入秦索地。張儀回到咸陽,佯稱下車失足受傷,三月不朝。等齊國因與楚國絕交而結好於秦國時,張儀才出面接見楚使。

表示願以個人食邑六里獻與楚王,並責怪楚王誤聽六里為六百里是太看輕了秦國的土地。楚懷王知道上當後大怒,公元前312年,發兵攻秦以報復,但卻戰敗了,秦取丹陽、漢中二地,置漢中郡。

公元前311年,秦再攻楚,取召陵(今河南偃師縣東)。秦王遣使赴楚,表示願歸漢中之半與楚修好。懷王提出只要張儀,不要土地。張儀立即向秦惠王請命前往。

惠王怕楚王報復他,不太放心他去。張儀說,秦強楚弱,楚國敢把我怎麼樣?而且上官大夫靳尚受我重賄,已買通楚王寵妃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無不聽從,所以他自信能不辱使命。張儀到楚國,立即成為階下囚。

靳尚這時果然出面對楚王說,張儀被拘必將激怒秦王,秦王一怒,楚國將沒法對付。靳尚又去對鄭袖說,秦王將嫁美女於楚。如果秦女來了,鄭袖在楚宮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如果鄭袖能設法讓楚王釋放張儀,並且厚待他,讓他去阻止秦王嫁女之舉,鄭袖就可以固寵。

楚王最終經不起鄭袖的迷惑,竟又接見張儀,待之以禮。張儀於是大肆吹噓秦國的強大,詆毀合縱者是自取危亡之術,那些鼓吹合縱的策士們都是「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楚「不與猛虎而與群羊」,極為危險。

他提出秦楚兩國要世代相親,兩國太子可以交質,並願送來美女。楚懷王為之心動,不顧屈原等人的力諫,與張儀達成了協議。張儀在楚國這個外交競技場上,可以說是取得了完勝。

此後,張儀又去韓國,說服韓襄王散合縱之約以親秦。韓國勢弱,不敢違拗,只得聽命於秦。說韓成功後,秦惠王對張儀甚為賞識,封賜五邑,號武信君。又命他出使齊、趙、燕、魏,以類似對楚、韓的說法,滅各國志氣,長秦國威風,說服各國連橫親秦。

前311年,秦惠王駕崩,武王繼位。秦武王非常不喜歡張儀,張儀也自知不免於難,於是要求到魏國去以吸引齊、魏交戰,為秦國提供武裝干預的借口。秦武王樂得順水推舟,遂送他入魏。張儀在魏國呆了不到一年,去世於前公元3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