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70、80年代最真實的老照片,美好的時光70後的記憶,再也回不去了
看到這一張張黑白老照片,在腦海中再一次出現了過去的記憶,這些畫面揮之不去。在這些老照片里都是我們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生活記憶。之所以我們有這么深的記憶和深深的懷念。懷念是因為經過!懷念源於對比!
六七十年代雖然物質生活比較貧困,但是人們都有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往事歷歷在目,激情歲月純真年代!我們不是懷念貧窮,而是懷念純朴,善良,和正直。
那時農民很窮,一個大男人生產隊干一天2角錢,而我們村當工人的那個時代是最幸福的,物價低,一個工人頂十個農民收入。
這個交公糧的場景,經歷過的人都還有記憶吧。我記得海燕小時候,也和大人一起去交公糧,而且起早就要去排隊。30年前交公糧的場景,交過的都老了。
我聽老輩人講,當時交公糧,大概是每畝糧食產量的16%左右。比如說如果畝產小麥500斤,就需要交公糧大概80斤的左右。家裡有10畝田,就要交1400多斤。
這個活,你們有沒有經歷過,正在田裡腳踏龍骨車,分水灌溉田地。那個年代都是用人工抽水灌溉,都是出人力。需要很多人一起參與勞作。
過年了,看到大人們洋溢的笑容,小孩子的開心和喜悅。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有好吃的,還有新衣服穿。 過年是最讓孩子開心的日子了。
當然少不了,貼對聯,剪窗花了,那個時候剪窗花可是都是心靈手巧的人剪的,現在沒幾個讓你會剪了。滿滿的過年的氣氛。
這張照片一家四代一起在春節吃團圓飯,多麼開心,好熱鬧。看到這個場面你有沒有勾起你童年的記憶!
還有過年包餃子,蒸饅頭的習俗,蒸饅頭象徵著日子蒸蒸日上。過年年味十足,看著就有年味,就喜慶!
放鞭炮更是我們難忘的記憶,小孩子像這樣的把鞭炮掛在棍子上,放完之後,再找一下沒點燃的啞炮。然後掰開點燃裡面的葯放呲花玩。
小孩子就是這樣的簡單的風車和大刀玩具,面具一些簡單的玩具,就能讓小孩子玩得這么開心。
那個年代還有電視機,更不用說手機電腦了,只能聽收音機,而且還不是家家都有。能有收音機的人家是很富有的。
那個時代想開春節聯歡晚會只能去現場觀看。這張是當年 侯寶林、郭啟儒 兩位藝術大師的表演。
那個年代的供銷社在大城市就是百貨商店。我小時候特別喜歡那裡面的味道, 總能聞到食物散發出來的香味。有沒有和我一樣感覺的友友,請舉手!
80年代先進青年標配「爆炸頭」,那時候談婚論嫁,那時候女方提出條件,男方努力基本能達到。但總的來說,人還是比較純真、溫和的。 那女生手裡拎的紙盒上的照片是她本人嗎?
那個年代買糖要到供銷社去買,而且吃完的糖,糖紙也捨不得丟掉,感覺糖紙圖案也特別的,收集起來,那個時候唯一的夢想就是自己家能開小賣店。
童年的你做過這樣的蒲墊嗎。草編的坐墊叫蒲團,北方一般燒火做飯時用編織蒲墊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的是苞米棒的皮子做成的。
泥小響,你玩過嗎?看到這些,就想起了童年時候,自已製作玩具,而樂此不疲,現在想仍很好笑。
小學時候的教師,很多人的小時候經歷過課桌是土胚垛上隔個木頭板,三人一條板。你沒有經歷過?
玩挑棍需要收集足夠多的冰棒棍,通常都是把三、四個人收集的匯總一起玩
拋石子,烤番薯,河裡游泳等等玩過的應該頭發都白了吧!記憶中兒時的味道—農村烤紅薯
大蓋帽的記憶,童年的最愛,見到這樣的帽子,感覺自己真的老了,你有沒有同感!
童年時光,就在昨天,還是小時候好,無憂無慮,童年美好的回憶。看完感動往事如煙童年的回憶,那時雖窮卻溫暖開心。現在富裕了卻失去了歡聲 滿滿的都是回憶,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心裡突然有種淡淡的憂傷
⑵ 從圖片上來看能否看出它是什麼年代的有人說這是漢代的,求解!!!
這是青銅侍女跪壺圖。最早出現在商、周年代。但看侍女的發型和雲龍紋理類似於戰國時期。
具體要看上面的銹跡和做工。查看是否是仿製品。同時因當時技術有限,仿製品較輕,而真品較重。
希望能採納!
和你詳細說一下:
(一)銹色
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的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鹼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二)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得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四)銅質與器式
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是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鑒別銅器,是一件繁瑣而艱難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點,多看、多記、多思、還是能鑒別出真假的。
要鑒定一件青銅器,應對這件銅器有整體的認識,才能作明確的論斷。要從銅質、樣式、銹色、款識、裝飾、做工、花紋、字體、氣味、聲音等方面入手。真品當然不會有問題。如果是仿造品,表面無論如何精緻,如何相似,都會有漏洞。首先要注意青銅器的質地,鑒別時可看器物的腳底,如果是黃銅的質地,那它肯定是近世偽造的假貨。
鑒別銹色真偽的方法很簡單,凡是仿造的銹,不管哪種顏色,只要用加了鹼的開水一刷,銹色就會掉落,偽跡便暴露無遺,真銹用加了鹼的開水刷擦過後,反而更加明顯。這是檢驗青銅器的最好的方法,百試百靈。不過,例外的是對仿造的玻璃銹不適用,需用燒紅的鐵燙它,仿造的玻璃銹被燙時會發出松香與膠味,真銹則沒有任何變化。還有就是硝鏹水與鹽囟所造出的銹,以上兩種方法都不適用。但可以通過用舌頭舐來檢驗,凡有鹽鹵味的便是仿造品。
只要是真的青銅器或者幾百年以上的,它就沒有任何氣味了。造假的人無論假造什麼樣的銅器、裝飾什麼顏色,只要用手或貓皮擦拭後,聞起來肯定有有一種刺鼻的銅腥味,那它肯定是假的。真銅器無論怎麼抹擦,也不會有任何氣味。
⑶ 懷舊80年代的老照片(2)
1、1980年期間的桂林,由法國攝影家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拍攝,那時的田園群峰聳峙,村居旁,農人在水田中驅牛犁田,恍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3、1985年的北京故宮,由Aad van der Drift拍攝,一對穿著白襯衫的夫妻,站在照相的道具轎車旁合影,他們的兒子則坐在駕駛室內。
4、1980年的上海,由Terry Feuerborn拍攝,大街的人行道旁,六位工人坐在圍牆下曬著太陽,褲子上都是白灰,也許他們就是上海最早的農民工。
5、1983年期間,由日本攝影家秋山亮二拍攝,在一處小街巷,一位男青年推著自行車賣棒冰,後座上的木箱很多人都見過,一個母親正給孩子買,已將棒冰紙撕開,後面一個男孩應該很饞,卻將頭轉了過去不看。
6、1980年的上海街頭,由法國攝影家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拍攝,一群大爺大媽正一板一眼的打著太極,鍛煉身體,背後的大幅宣傳畫寫有: 爭分奪秒,奔向2000 。那時2000年還有20年,遙不可及,沒想到,如今的我們再看這張照片,2000年卻已過去20年!
7、1983年的南京,由Kattebelletje拍攝,在明孝陵風景區遊玩的小學生們,今日的他們,已經人到中年,希望他們能看到這張照片,找到自己孩提的瞬間,其中兩個男孩帶著軍帽,左二的男孩挎包上還有鐵臂阿童木的字樣,那是70後最喜歡的動畫片。
8、1983年8月29日的蘭州,由Leroy W. Demery.Jr拍攝,恰逢嚴打時期,公安和解放軍押著犯人們坐在解放卡車上遊街示眾,兩邊站滿了圍觀群眾。
9、1983年的寧波,由日本攝影家久保田博二拍攝,一座寺廟內,年輕的沙彌正在給油燈上油,一個老媽媽背著手,探身看著。
10、1983年的灕江風光,照片來自Balthazar Korab,藍藍的天空,悠悠的白雲,秀美的灕江,奇峰如林,艄公在古樸的蓬船上搖櫓,景色秀美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