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請搜索戰斗機的圖片
擴展閱讀
這輩子不靠男人的圖片 2025-04-01 00:52:30
大爺乒乓球動態圖片 2025-04-01 00:51:55

請搜索戰斗機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3-29 12:00:15

『壹』 我國空軍各個時期的飛機說明(最好有圖片)

我國空軍最早大規模裝備的是米格15戰機,中方代號殲。米格-15採用機頭進氣模式。機身上方為水泡形座艙蓋,內容彈射座椅。氣流在機頭由進氣道內的隔板分為左右兩股。機翼位於機身中部靠前,後掠角35度,帶4枚翼刀,翼下可掛兩只副油箱或炸彈。因此,米格-15是蘇聯第一種實用的後掠翼飛機,已初具現代噴氣式飛機的雛形。機翼穿透機身,與進氣道內的隔板總計將氣流分為4股。在機翼前緣放有一定量的鉛,以降低機翼對扭曲剛性的需求。飛機不裝備雷達不,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後來有裝備了我國自行製造的殲5中國殲-5戰斗機是中國沈飛工業公司製造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空戰,也具有對地攻擊的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Mig-17殲擊機,試制工作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殲-5從 1956年9月投入小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中國殲-5戰斗機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可用於夜間截擊,前機身加粗,機頭上端有突出進氣口前緣313毫米的鯊魚嘴狀雷達罩,進氣口內加裝了半球型天線中錐。這兩個部位都采中國殲-5戰斗機用硬度較小的非金屬材料製造,塗藍色油漆。由於裝有簡單的RP型搜索瞄準雷達,使得殲-5甲獲得了較原始機型強大的夜戰能力。 發動機採用性能改進的渦噴-5乙。但殲-5甲的改進也有一定代價,如武器系統改成3門HP-23 23毫米航空機炮,備彈共300發,比基型火力略有下降。可外掛2枚250千克炸彈。 在殲-5的基礎上還研製了雙座型殲教-5,曾經是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表演用機。 殲-5是中國製造成功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這一成就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中國的航空工業跨入了噴氣時代。殲-5的氣動布局為機頭進氣、單台發動機,其機翼為後掠式中單翼,副翼的偏轉角范圍為±18度。殲-5在服役期間屢建戰功,僅1958年7月至10月便擊落來犯的2架F-84G和6架 F-86F,目前殲-5已經退役。
後來我國又製造了殲六戰機。殲6戰機為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超音速戰機,從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產,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裝備序列當中,它曾經是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實戰當中擊落敵機最多的國產噴氣式超音速戰斗機。從1964年到1968年,殲6戰機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國產殲6飛機正式退出空軍編制序列。1953 年 5 月 25 日,美國空軍 在首次試飛中成功突破音障。次年 1 月 5 日,蘇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米格-19 的直系祖先 SM-9/1 原型機首飛成功。從此,各國空軍開始紛紛向超音速時代邁進。而當時的中國空軍,主力仍然是朝鮮戰爭後期換裝米格-15比斯。在超音速時代,這種亞音速戰斗機的性能已顯得落後,即使是進一步改進的米格-17 仍不足以滿足空軍的需要。特別是在駐台灣的美國第 13 航空隊換裝 F-100 後,對我奪取閩浙地區的戰區制空權構成了極大威脅——1958 年金門炮戰期間,其司令托馬.穆爾曼就聲稱:美國部署在台灣的飛機,「如果接到命令,可以用來跟中國共產黨的飛機戰斗」。
殲七:殲-7型戰斗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目前裝備規模最大的戰斗機之一。該機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飛行性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在中國海、空軍戰斗機裝備系統中一直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殲-7已於2006年停產。 殲-8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其研製是為滿足我國高空作戰要求,沈陽飛機設計所提出殲-8的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相比殲-7,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改善。殲-8採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形式。

盡管最初殲-8被定位為全天候高空高速截擊型號,將作為國土防空的主力,但由於交流電、火控雷達進度跟不上,不得不先行裝備直流電、測距器的白晝截擊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殲-8白天型。

殲-8白天型還可使用配套的照相偵察吊艙,外掛於機身中線下方。內裝兩具KA-112A型長焦距照相機,可完成高空全景傾斜式可見光偵察攝影,與地面機動戰術偵察設備組成一個完整的航空偵察系統。覆蓋范圍縱向3.5度,橫向30度,工作高度9200到15000米。攜帶610米的EK3412型膠片,解析度為56線對/毫米,可攝影550張。

殲-8I殲擊機(全天候型)的研製也歷盡坎坷。六0一所於1978年2月發出殲-8I飛機全部生產圖,由沈陽飛機公司(原沈陽飛機廠)試制。1980年5月總裝完成首架飛機。6月25日原型機地面准備試車發生重大事故。沈陽飛機公司趕工裝配了全新的一架殲-8I,1982年4月24日首飛。10月第二架殲-8I上天。1983年7月完成全機靜力破壞試驗,85年7月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殲-8I設計定型。

裝備後隨著部分新系統的研製成功,所有殲-8都改進為殲-8I型,又稱殲-8全天候。與白天型相比,主要改進有:安裝殲雷-7甲改(JL-7AG)型火控雷達、射瞄-8A改瞄準具、火控計算機、導彈隨控裝置等十一項電子設備;艙蓋改為與殲-7II相同的向後開設計。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武器系統改裝23-Ⅲ型雙管航炮、4枚霹靂-2乙導彈、4組火箭。後進一步加裝了霹靂-5乙導彈。

殲-8和殲-8I飛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自行設計的殲擊機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殲-8和殲-8I裝備了空軍和海軍,產量不大。
西方按其劃分戰機的方法,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認為它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實際作戰性能已達到差不多3.5代戰機——美國意義上的)、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當今世界,空軍戰機配置先進合理的國家,均採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法國的「陣風」和「幻影」、瑞典的「雷」和「鷹獅」、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其中美國F-15加F-16的高低配置方案,也為中國所接受,殲-10就扮演了低的角色,當然也或多或少地瞄準了F-16的設計。
在設計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三個第三代戰機的主要技術特徵,工作艱巨。外界傳聞比較集中的說法認為,這時中國從國外得到一些較重要的援助,以色列向中國提供了改進自F-16A的「獅」輕型戰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殲-10正是以色列戰機「獅」的中國翻版。但事實上,殲-10的方案確定(1984年)與「獅」是同一時間,殲-10參考「獅」的說法並不屬實。事實上,殲-10的很多技術來源於上世紀60年代設計的殲-9戰斗機。
在殲十正式裝備部隊之前,我國還引進了蘇27,並加以改進仿製。中方代號殲11 還為海航引進了蘇30.我講的不詳細,你可以登入這個網站看有關資料。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xODM0OA

『貳』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550x344 76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500x343 20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900x600 42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633x478 34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720x1000 134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720x548 18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900x600 130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900x551 68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900x600 112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1024x768 92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1024x768 90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1024x768 78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550x367 60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600x438 48k jpg
高清組圖:南空航空兵殲11戰... 1024x768 40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1024x768 50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800x600 40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1024x768 66k jpg
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 400x283 8k jpg
2007年12月21日,俄羅斯國外... 為給您提供最相關的圖片結果,網路已省略與以上結果相類似的圖片,您可點此查看更多搜索結果。抱歉,在該篩選條件下,沒有找到與殲20戰斗機高清圖片相關的圖片。

『叄』 j20戰斗機詳細資料

殲-20(英文:J-20,代號威龍)是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研製的第四代(根據蘇聯傳統分類和美國2009年後分類方式兩者已統一)雙發重型隱形戰斗機,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第三代空中優勢戰機

殲-20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式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機頭、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起落架艙門為鋸齒邊設計,機身以深黑色塗裝,而殲20(2012)採用類似於F22的高亮銀灰色塗裝。側彈艙採用創新結構,可將導彈發射掛架預先封閉於外側,同時配備中國國內最先進的新型空空導彈。

首架工程驗證機於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實現首飛,2014年12月10日下午編號2015的殲-20進行飛行,該機有明顯的改正,在機尾尾撐處做了削尖處理。

殲-20作為中國第五代重型隱身戰斗機,融合全球多種優秀戰機的設計於一體。這些技術包括:

(1)美國F-22的菱形機頭和整體式黃金鍍膜艙蓋,從2011號機開始,改用F-35那種內置加強筋的一體化艙蓋,據此推測艙蓋變薄,以更及時的穿蓋彈射方式跳傘,節省了拋蓋的0.3-0.4秒;

(2)美國F-35的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也被技術人員整合到殲-20戰斗機上。殲-20是世界上第二架應用EODAS的戰斗機。[8]

(3)美國F-35的DSI進氣道改進型(殲-20為可調DSI的次世代進氣道)

2011號-殲20

(4)美國F22的彈艙布局:機腹下部為主彈艙,機腹兩側為格鬥彈艙。不僅如此,為了加強隱身能力,殲-20還在彈艙上使用了先進的鋸齒型艙門。

(5)中國殲10的鴨翼的改型(中國五代採用了上反鴨翼,與下反主翼等翼面配合,共生渦升效應);

(6)多種四代機(如美國F/A-18)採用的大邊條及翼身一體設計的改型;

(7)俄羅斯T-50的全動垂尾(殲-20為全動差動垂尾)、推力矢量(實為殊途同歸);

  1. (8)俄羅斯米格1.44的後機身設計(窄間距雙發動機噴口,寬間距外傾雙垂尾及腹鰭等——都屬於超音速減阻措施)的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