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大家都賺錢,最後錢都誰出的誰又掙去了全部的錢
在現實經濟運行中,每個企業生產都是為了賺錢,只要能賺錢,企業就會繼續生產或擴大生產,也會刺激其他人加入到生產中來。但是,賺的錢(或者說超過企業支付部分的錢)從何處來呢?我們不能說來自一些虧損企業,盡管確實有些企業虧損,但是這種虧損的情況不會長期為社會提供貨幣,虧損企業要麼倒閉要麼通過改良實現盈利。我們也不能說來自工人,因為工人工資就是資本家支付的,是企業生產成本的一部分,除了消費貸款,工人不會提供比工資多一分的貨幣。我們更不能說來自企業,企業會為生產的目的互相購買產品,企業互相購買產品的結果是互相交換了產品,一方賺錢那麼另一方就會虧錢,永遠沒有願意虧錢的資本家,那麼每個資本家都賺錢的情況好像不可能存在。羅莎·盧森堡就是這樣認為的。羅莎·盧森堡認為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沒有一個階級可以使資本家的剩餘價值實現,所以羅莎·盧森堡認為要實現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必須向非資本主義市場擴張。
事情好像進入了一個死胡同,每個企業都需要賺錢,卻沒有一個為他們提供錢來源的場所或市場。
不要著急,我們不是提到固定資本了嗎,像機器廠房等固定資本是什麼情況,它需要資本家一次性支付,但是,它的價值是逐漸轉移到產品中。如果折舊年限設定為十年,那麼每年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只是其總價值的十分之一。舉一個例子,如果某企業用100萬美元購買了一台機器,每年就只會有10萬美元的固定資本折舊構成該企業的產品成本,那麼這個企業在當年就等於為社會提供了90萬美元的額外貨幣。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點什麼。固定資本購買為社會上的企業賺錢提供了貨幣。90萬美元的額外貨幣可以被社會上已存在的企業以及新投資的該企業分享,這些貨幣為他們的利潤轉化為貨幣提供了充足的貨幣。判斷一個企業當年是賺錢還是賠錢,不能簡單比較年終和年初貨幣擁有量的差額,盡管一些企業的貨幣減少,仍然可能賺錢,因為他們考慮的是投資的長期收益,但正是他們短期的貨幣減少給其他企業提供了可賺的錢。每一個投資者哪怕小小的個體生產者或零售商都會理解這個道理。
我們知道了企業對固定資本的購買會為社會提供貨幣,為其他企業賺錢提供了一個相對充足的貨幣來源,我們應該感謝企業對固定資本的投資,他為我們提供了獲取收入的機會,使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不過我們不要太樂觀,因為企業的付出必須要得到回報。企業對固定資本的投資必須要全部收回。也正是企業對預付資本的收回使貨幣量相對減少,使經濟陷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