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市民族學校歷史沿革
北京市民族學校,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初期的長營小學,位於當時的通縣,最初是一所農村中學,有六個年級,共210名學生和10名教職工。1958年,學校歸屬朝陽區,並更名為長營中心小學,規模逐漸擴大,1963年設有21個教學班,學生數增至789人,教職工增至35人。
為解決長營地區的初中教育需求,學校於1972年開始提供初中教育,最初僅限於初一年級,但到了1978年,初中部得以擴展,學校成為一所提供九年一貫制教育的學校。1981年,經朝陽區政府批准,長營小學轉為民族小學,回族學生佔比高達80%以上。1982年,初中部遷至管庄二中,1983年正式改名為「北京市朝陽區長營民族小學」,成為北京市民委和教育局指定的對外開放民族小學的示範校。
1992年,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大規模改建,遷至現址——北京市忠德學校,佔地60畝,建築面積10000多平米,成為一所現代化的「花園式學校」。1995年,長營鄉十里堡小學並入,學校更名為北京市民族學校,並實行九年一貫制中學管理體制。隨著五里橋小學的並入,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學生和教職工人數也隨之增加。
2003年,學校再次搬遷至常營民族家園12號,擁有30畝土地和14800平米的建築面積,少數民族學生佔比超過65%。學校設施齊全,包括現代化實驗室、特色教室如武術教室和書法教室等。到了2010年,學校有32個教學班,916名學生和96名教職工,少數民族學生佔比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