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古代的建築物由哪些圖片
擴展閱讀
手機好多圖片 2025-02-02 09:48:56
日本哪個牙膏最好圖片 2025-02-02 09:46:41

古代的建築物由哪些圖片

發布時間: 2024-12-27 23:28:20

⑴ 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類型(要有圖片)

古建築形式明、清古建築的主要建築形式
我們常見到的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廡殿又有單檐廡殿、重檐廡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築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編輯本段]清代建築的通則通則(又稱通例),是確定建築各部們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定了古建築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系和尺度關系。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築持統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 的原則。
清式建築的通則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寬與進深,柱高與往徑,面寬與柱高,收分與側腳,上出與下出,步架與舉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廡殿推山,建築物各部構件的權衡比例關系。
1、 面寬與進深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2、 柱高與柱徑
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3、 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築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麼,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為7/1000。
4、 上出、下出(出水、回水)
中國古建築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於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佔2份,飛椽出頭佔一份。
中國古建築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台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
古建築的上出大於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於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台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牆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5、 步架、舉架
步架:清式古建築木構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築,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築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餘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於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佔一份,檐步架各佔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於2D,最大不應大於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
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清代建築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採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築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築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築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築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編輯本段]常見古建築的構造方式1、硬山建築
屋面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面相交,並將檁木樑全部封砌在山牆內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
硬山建築以小式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則例》列舉了七檁小式、六檁小式、五檁小式幾種小式硬山建築的例子,這幾種也是硬山建築常見的形式。七檁前後廊式建築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築,常用它來作主房,有時也用做過廳。六檁前出廊式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後無廊式的正房或後罩房。五檁無廊式建築多用於無廊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築,也有不少大式的實例,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築有帶斗拱和無斗栱兩種做法,帶斗栱硬山實例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斗栱。無斗栱大式硬山實例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如面寬、柱高、進深均大於一般的小式建築)、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築裝飾(如梁枋多施油彩畫,不似小式建築裝飾簡單素雅)等諸方面。
2、懸山式建築
屋面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於山牆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築,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築。懸山建築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牆之內,而是挑出山牆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這是它區別於硬山的主要之點。
以建築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懸山建築可分為大屋脊懸山和卷棚懸山兩種。大屋脊懸山前後屋面相交處有一條正脊,將屋面截然分為兩坡。常見者有五檁懸山、七檁懸山以及五檁中柱式、七檁中柱式懸山(後兩種多用作門廡)。卷棚懸山脊部置雙檁,屋面無正脊,前後兩坡屋面在脊部形成過隴脊。常見者有四檁卷棚、六檁卷棚、八檁卷棚等。還有一種將兩種懸山結合起來,勾連搭接,稱為一殿一卷,這種形式常用於垂花門。
3、廡殿建築
廡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
廡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採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後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棱恩殿等,都是廡殿式建築。在封建社會,廡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採用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廡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4、歇山建築
在形式多樣的古建築中,歇山建築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
歇山建築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築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築俏麗的風格。無論帝王宮闕、王公府邸、城垣敵樓、壇壝寺廟、古典園林及商埠鋪面等各類建築,都大量採用歇山這種建築形式,就連古今最有名的復合式建築,諸如黃鶴樓、滕王閣、故宮角樓等,也都是以歇山為主要形式組合而成的,足見歇山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築是廡殿(或四角攢尖)建築與懸山建築的有機結合,彷彿一座懸山屋頂歇棲在一座廡殿頂上。因之,它兼有懸山和廡殿建築的某些特徵。如果以建築物的下金檁為界將屋面分為上下兩段,那麼上段具有懸山式建築形象和特徵,如屋面分為前後兩坡,梢間檁子向山面挑出,檁木外端安裝博縫板等;下段則有廡殿建築的形象和特徵。無論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這些基本特徵。
盡管歇山式建築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徵,但對構成這種外形的內部構架卻有許多特殊的處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種構造形式。這些不同的構造與建築物自身的柱網分布有直接關系,也與建築的功能要求及檁架分配有一定關系。
5、 攢尖建築
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攢尖建築在古建築中大量存在。古典園林中各種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亭等都屬攢尖建築。在宮殿、壇廟中也有大量的攢尖建築,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國子監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觀音殿,都是四角攢尖宮殿式建築。而天壇祈年殿、皇穹宇則是典型的圓形攢尖壇廟建築。在全國其它地方的壇廟園林中,也有大量攢尖建築。

⑵ 中國著名的古建築有哪些(最好附上圖片)

中國十大最著名古建築

1、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

了解更多http://www.kaiwind.com/lsbl/201301/t169483.htm

⑶ 中國著名建築的圖片和說明有哪些

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論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⑷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古代的宅宇是怎麼樣的

具體介紹,請參看下文:

中國古代房建的發展情況
(一)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戰國時期(約1000-4000年前)
原始社會的房屋是由經地穴、半地穴發展成為木骨抹泥和草頂抹泥的地上建築,雖然很是簡陋,但也標志這人類從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築發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由於該地區屬濕陷性黃土地帶,為防止地基濕陷,古人發明了夯土技術。由於該工藝施工技術簡單,且極易取材,故得以傳承發展並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術也可夯築台基和高大的牆壁,建造高大建築,商朝最後一任帝王受辛(紂王)所造之「鹿台」,也許就是夯土技術的產物。此外,經考古發現,陝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銅器紋飾上出現了柱間用闌額、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體系斗栱已出見端倪。
春秋、戰國時期,經犬戎之亂、平王東遷後,周室王權衰微,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各諸侯國均打破禮儀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宮殿。由於當時的建造技術不具備建造巨大的多層樓閣,從而使「台榭」應運而生。所謂「台榭」,是以階梯形夯土為基礎,逐層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營造出多層樓閣的大建築觀感效果。此外,各層土台的邊緣、隔牆底部用橫枋加以固定,從而起到預防崩塌的作用。
此外,戰國時期的宮室在瓦當及地磚的使用上已日漸成熟,並製作出相應紋飾的工具。至於宮室內的裝飾,主要是以朱紅地面配及牆面壁畫,個別壁柱、壁帶也以青銅裝飾,並鑲嵌玉飾,其景豪華萬分。
(二) 秦、兩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王贏政橫掃六合、並吞八荒,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繼而,徙天下富商於咸陽,仿照六國宮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宮,依據現存的阿房前殿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500米。《史記》稱:「上可作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後項羽入關中將其付之一炬,相傳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滅。
兩漢時期,雖然與北方匈奴戰爭連綿不斷,又有王莽篡漢的內部紛爭,但作為中國第一個強大而穩定的中央集權國家,其建築水平和發展史達到了一個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宮殿是西漢前期建造的長樂、未央、建章三宮,長樂宮為故秦之興樂宮;未央宮為漢朝所建第一宮殿;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其內設有暖房、涼室,並附有湖泊、園林,由於三宮殿規模宏大,故史籍記載較為詳細,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贅述。漢朝宮殿建築雖然仍以台榭為主,但較之以往,其規模和構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進。並在宮門外建造巨闕,「闕」是建立在宮殿、廟宇或陵墓甬道、神道兩旁的一種表示官爵、功績的象徵性裝飾建築,其式樣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製兩種。此外,城內還建有官署府庫。
兩漢時期木製結構現已無存,但從石闕及壁畫上看,中國古代房建的三種主要形式:柱樑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頂式已經全部出現。特別是在石闕上,工匠仿造木結構雕出柱、闌額、斗栱、緣飛及屋頂,由此可看出漢代木建築工藝之精良。此外,中國古建屋頂極具代表性的五種樣式,即: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在兩漢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時期,期間戰禍不斷、朝代更替頻繁。在這段時期,少數民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鮮卑氏統一北方並建立了北魏政權。由於該段時期社會動盪不安,群眾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載坐落於河南省洛陽市附近的永寧塔,為北魏時期建造,木製結構,高四十餘丈,為我國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於佛教盛行,故此階段的建築風格較之前期也有所變化,外觀由莊重式變為流線型,該時期的飛掾(屋檐由直線變為向上翹的曲線)、須彌座(由佛座演變而來,一般用在高級的建築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對後世建築均有較大之影響。此外,期間西方文化經大石由河西走廊傳至中原,對該時期的建築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建築裝飾棄用漢代的雲雷紋而該用植物紋樣等。
(四) 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
唐代為我國古代建築第二個發展高峰,此期間最為著名的為大明宮、興慶宮。此外,後周皇帝武則天於洛陽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長89米;相傳僅用十月完工,可見在當時社會已存在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設計及施工組織。
唐代建築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從用料尺度、結構構件以及設計方法上看,木製結構,特別是斗栱的使用至此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外裝飾的處理上也達到了建築藝術於技術之一統。中國古建的一大特徵「翼角」,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北宋時期現存建築較少,但張擇端所繪之《清明上河圖》為當時的建築樣式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北宋編撰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建築規范—《營造法則》,全書三十四卷,書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畫作制度等,並附以圖樣說明。在門窗的選用上,此階段出現了格柵,從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門和直欞窗。
(五) 元、明、清、時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
元朝於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東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該城市的設計者為漢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座按完善規劃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創之都城。
明朝為中國古代建築第三個發展高峰期,政府設工部,主要負責人稱:尚書、侍郎。其職為總攬皇家及全國建築。明朝建築除單體建築宏偉外,還將院落式布局發揮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軸線為據,穿過皇城的正門、主殿,並出皇城北以鍾鼓樓為結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廟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壇以「天南地北」之理論排列,其餘各住宅、寺廟乃至倉庫等無不規劃完備,顯示出博大氣勢。
明代宮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採用以鬥口為單體建築設計模數,外觀採用紅牆、黃瓦、白基台,其風格較之前朝別具一格。
清朝的建築成就主要之一為園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及避暑山莊就是極好的佐證。此外,民間造園在其當時也是較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別是漕運、鹽販等均有其豪華園林。
清朝政治及社會制度延續明朝,清工部於公元1733頒布《工程做法則列》,該則列較之宋時《營造法則》而言,標准程度高,利於大量預制,保證建築群的統一協調。特別是標准程度的提高,對加快工程進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單體建築方面,清朝除對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築翻新及修繕外,並未有其獨到的發展;1840年後,隨著國門被西方侵略者洞開,期間也引入了西洋建築,但就其整體而言,大多華而不實、誇浮之風盛行,未能得其要義,故最終也隨著洋務運動的告終而一同被掩埋在歷史的車輪中。
二、中國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徵
(一)以木構架為房屋的主要結構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點就是以木構架建造,木構架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頂的荷載。其主要形式有二種樣式:
1、樑柱式:此種建築在我國使用非常廣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築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點為:灰土夯實,在柱頂石上立柱,室內最高柱名為中柱,次為金柱、前後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頂橫向間架設大梁,俗稱「五架梁」。而後在其上依次重疊搭設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間用「瓜柱」連接,局部梁下還配有隨梁枋。柱縱間在樑上架設檁,一般自上而下順序為:脊檁-上金檁-下金檁-檐檁;檁下有枋,並設擋板連接,再在檁上搭掾。該結構的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空間相對靈活;缺點是柱樑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其具體構造見圖2-1:
2、穿逗式:該建築形式主要在我國東南、華南及西南地區建造。其主要特徵與柱樑的柱上架梁、樑上架檁的方式不同,而是將柱的高度不同等分,並在其上直接成檁;另用穿枋直接穿過各柱,使其成為一體;檁上搭掾與樑柱式相同。優點是用料較小,整體剛性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其具體構造見圖2-2,此外,還有密梁平頂式構造,其主要特徵是出現了承重牆,頂為平掾,內部也柱、梁、檁構造。該建築主要出現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區,由於上述地區雨量很少,建築屋面常用平頂。
(二)外觀分為三段
中國古代房屋建築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即:台基、屋身、屋頂。
1、台基:是指建築物下的基座部分。與商周時期的台榭類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為主,改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顯示出建築物的宏偉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建築物台基的高度代表著建築物本身的等級及其主人的階層、身份和社會地位。還有須彌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變而來,一般用在高級的建築,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結構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結構、柱間結構和台邊結構。柱下結構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間結構為攔土;柱上結構為柱頂石。
2、屋身:該部分主要由柱、板牆及門窗組成,並其上部設有雀替。雀替是至於梁枋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
3、屋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屋頂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式多種多樣,在極大地豐富建築物的整體造型的同時,大體積的屋頂也可將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從而有效的保證了建築物的防潮措施。其結構形式為兩坡頂和四坡頂,並輔以單檐雙檐之分。中國古建屋頂主要有五種形式:即: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及攢尖。
(1)廡殿、歇山
廡殿屬四坡屋頂,是古代建築中最高級的屋頂式樣。一般用於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單檐,特別隆重的用重檐。單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稱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圍繞殿身的四條搏脊和位於角部的四條角脊。
歇山是四坡與兩坡重合屋頂,其等級僅次於廡殿。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它也有單檐、重檐的形式。在宮殿中的次要建築和住宅園林中,又有無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門城樓屋頂即屬於重檐歇山樣式。
2)懸山、硬山
懸山是兩坡頂的一種,也是我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牆以外。懸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無正脊的卷棚,山牆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牆。
硬山也是兩坡頂的一種,但屋面不懸出於山牆之外。山牆大多用磚石承重牆並高出屋面,牆頭有各種形式。此種樣式以中國南方居多。
(3)攢尖
攢尖多用於面積不太大的建築屋頂,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和在頂部,最後再加頂。
(三)斗栱為重要建築構造
斗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組成,下部還有坐斗及翹(圖2-8)。其作用為:
1、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栱傳遞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又是建築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
3、作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徵和重要建築的尺度衡量標准。
(四)以間為單位,模數制的設計方法。
中國古代建築的兩道屋架之間的空間稱之為一間,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計算單位。建屋時,只要確定了性質、間數,按所規定的材的等級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適當、構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從而也就達到了模數制,從而即便是沒有圖紙也能組織施工,並能保持建築群的整體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築群的整體性。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為南北向,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三、中國古代房建的主要類型
(一)宮殿
中國自古以來均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建築,現保存最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築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築之典範。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後有乾清、坤寧、交泰三宮,這種布局為傳統的「前朝後寢」式布局。紫禁城內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築都有主有從,以配殿襯托主殿。整座宮城正是以建築形象體現了皇家森嚴的等級制度和至高無上的皇權。
(二)民宅
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民宅大多無台榭,屋頂也僅有懸山及硬山兩種。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間為堂,東西間及耳房為居室,以東間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軸線上院為上;也是按傳統禮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築
中國古代的宗教建築以佛教為主要,僅洛陽一帶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國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數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建造的。其主體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組成,採取中軸線對稱布局,中心為三層台基上的九層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環繞圍牆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東、南、西三面中央開門,門上都建有門樓。院北是較簡單的烏頭門。僧舍等附屬建築在主體建築的後面和西側。寺牆四角建角樓,牆上有短椽並蓋瓦,牆外挖壕溝環繞,栽種槐樹。此外,道家建築的白雲觀及青羊宮,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築。
(四)陵墓
因為中國古代磚石結構建築主要就是體現在陵墓建設之上,故對其加以敘述。依據中國傳統思想,木屬陽、故造陽宅,石屬陰、繼而造陰宅。中國古代帝王有這「視死如視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後均移至地下。據考證,墓室最早為楚國所用,西漢時期得以發展,但仍以木製為主,其名為「黃腸題湊」。東漢時期出現了石砌墓室,墓頂發展經平梁頂、拱門頂至東漢末期已發展為蒼穹頂。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樓及墓室內的門樑柱,也是以磚石建造的,但由於木材的主導地位,在門樑柱及屋頂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見,我國工匠對磚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較高水平的。
四、中國古代房建發展的幾點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聲,凡事有利則有弊,中國古建雖歷經千年傳承但也存在多數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觀念及皇權的高度集中制,對中國古代的房建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規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從而使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兩朝雖設立工部總管國內建造,但始終未能將其形成一門學科,建造之事僅局限在工匠之間,且好的建築技術不是禁存於大內,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狹之中,從而對古代房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
3、受封建觀念及其他因素影響導致磚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築主導作用,從而使中國古代房建失去了質變的契機。
4、中國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頻繁,且又經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的兩次大分裂,對古代建築造成了極大的損壞。而戰爭的勝利者往往對前朝遺物進行大肆焚毀,
這是中國古建多數不能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遠古到漢代的木結構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從半坡遺址到商代盤龍城遺址、西周周原建築遺址、漢代禮制建築、石闕等,雖已有復原研究,但還都未能得出系統的結論,只能看出一些脈絡: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乾式結構,後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托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③自西周開始已用櫨斗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後逐步發展成櫨鬥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的復雜構造形式。
現在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斗底槽。
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樑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接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樑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樑作",應用普遍。現存實例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一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簇角梁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棖桿(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在明清官式建築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樑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則稱為"攢尖",多用於小型亭榭。
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斗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抬高而減短的梁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抬梁式構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梁,柱間穿枋僅是連系構件。
構件種類 大木作結構構件,按功能可分為12類。其中拱、昂、爵頭、斗4類屬鋪作構件。
宋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營造法式》作如下介紹:
①形制。殿堂型構架內、外柱同高,柱頭以上為一水平鋪作層,再上即為貫通整個房屋進深方向,隨屋面坡度疊架的梁。廳堂型構架內柱升高,沒有貫穿整幢房屋進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間使用較短的梁疊架起來。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帶有生起和側腳。
③梁。露明的梁稱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稱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長度和位置的不同稱謂,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牽等。梁的長度以椽架來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條架在兩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長度,一般梁的長度為幾個椽架的長度即稱幾椽檐伏,但兩椽架長的梁在構架最上一層的稱為平梁,在內外柱之間的稱為乳伏,處於乳伏之上一椽架長的梁稱為搭牽。
④鋪作。在樑柱交點的斗拱形成鋪作層,它既能加強構架的整體性,又能巧妙地吸收、傳遞來自不同方向的荷載,是抬梁式構架中起結構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紹:
清七檁硬山大木小式構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築構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築等級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內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斗拱層,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構架,多數則近似宋式廳堂構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較為粗壯。小式建築規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較節省。但無論大式或小式建築均無明伏、草伏的區別。
②柱。抬梁式構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於前、後檐最外一列柱子稱為檐柱,位於山牆正中的柱子稱為山柱,在建築的縱中線上的內柱稱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內柱,均稱金柱。從故宮現存建築看,明代建築柱子尚保留了側腳、生起的作法,清代則很不明顯。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檁數定稱謂,例如上承九檁者稱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長度以步架(即檁間水平距離)來計,九架梁者長八步架,七架梁者長六步架,六架梁者長五步架等。此外,還有幾種次要的短梁,如檐柱與金柱間的梁,長僅一步架,在大式建築中稱桃尖梁,在小式建築中稱抱頭梁。如果廊寬兩步架,桃尖梁加長一倍,稱雙步梁;這時往往上面還有一道一步架長的短梁,稱單步梁。各種類型的梁,截面高寬比,多近於6:5,或5:4,截面近於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後,梁、柱節點上的斗拱逐漸變小,與唐宋建築中的斗拱相比,結構作用減弱,裝飾性加強。到清代斗拱幾乎蛻化為裝飾性構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腳被取消,縱向的聯系構件減少,襻間、串等被統一成檁、墊、枋三位一體的標准作法,稱"一檁三件"。
抬梁式構架所形成的結構體系,對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為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材料。
穿斗式構架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構架的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構架。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斗枋和纖子連接起來,形成一間房間的空間構架。斗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形如抬梁構架中的闌額;纖子用在內柱之間。斗枋、纖子往往兼作房屋閣樓的龍骨。
每檁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據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檁三柱一穿"、"五檁五柱二穿"、"十一檁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柱子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此法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後,鑒於柱子過密影響房屋使用,有時將穿斗架由原來的每根柱落地改為每隔一根落地,將不落地的柱子騎在穿枋上,而這些承柱穿枋的層數也相應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後變成挑枋,承托挑檐。這時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屋頂,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時以墊瓦或加大瓦的疊壓長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構架以柱承檁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後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於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於安裝壁板和築夾泥牆。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採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築,採取將穿斗式構架與抬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在山牆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構架是一種輕型構架,柱徑一般為20~30厘米;穿枋斷面不過6×12至10×20平方厘米;檁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內;椽的用料也較細。椽上直接鋪瓦,不加望板、望磚。屋頂重量較輕,有優良的防震性能。
井乾式結構
雲南南華井乾式結構民居。
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中國商代墓槨中已應用井乾式結構,漢墓仍有應用。目前所見最早的井乾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獻都屬漢代。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器中就有雙坡頂的井乾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樓棧道,雞棲井干"的記載。
井乾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在絕對尺度和開設門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構架和穿斗式構架。中國目前只在東北林區、西南山區尚有個別使用這種結構建造的房屋。雲南南華井乾式結構民居是井乾式結構房屋的實例。它有平房和二層樓,平面都是長方形,面闊兩間,上覆懸山屋頂。屋頂做法是左右側壁頂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檁,椽子搭在脊檁和前後檐牆頂的井干木上,房屋進深只有二椽。


同時,個人建議你看看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隨筆》和庄裕光先生的《古建春秋》,裡面分章節介紹了中國古建築。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⑸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圖片欣賞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不論是蘇州園林的秀美還是紫禁城的金碧輝煌無不顯露著中國古代建築的智慧。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今天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布局角度的特點。




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庭院式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平面布局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庄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庄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⑹ 中國的古老建築物有哪些

故宮
岳陽樓
滕王閣
鸛雀樓
黃鶴樓
飛雲樓
廣惠寺華塔
西藏 大昭寺
河北 臨濟寺澄靈塔(青塔)
永泰寺唐塔
晉祠
善化寺

北京玲瓏塔
北京昆玉河畔西八里庄,有個玲瓏公園,公園里的玲瓏塔已經有400多年歷史。如今,它矗立在北京的高樓大廈間,沉默無語。實際上,它也曾是北京城最輝煌的建築群中的一部分北京玲瓏塔和北京天寧寺塔為「姐妹塔」

北京天寧寺塔
矗立在在北京市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路的天寧寺塔是北京建築較早,體量又較大的建築物,塔始建於公元1100—1200年,為遼金時期建築

安陽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文峰塔最為獨特的造型就是上大下小呈傘狀形式,為國內外罕見。
文峰塔建於天寧寺內(又名天寧寺塔),始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文峰塔高38.65米,周長40米,
壁厚2.5米,五層八面,七層蓮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這種平台、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剎的形制,世所罕見。加上塔身下
部8根盤龍柱之間極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無怪乎歷代名人賢士登臨後贊嘆有加。

重慶 釣魚城
釣魚城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而得名。釣魚城峭壁、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
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築釣魚城。1258年,蒙哥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洛陽 白馬寺
在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天津 獨樂寺觀音閣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建築,是天津市薊縣城內的獨樂寺觀音閣。據傳,獨樂寺最初是唐太宗貞觀十年(636 年)由尉遲敬德監修的。到遼聖宗統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年)重修。現所見獨樂寺的主體建築觀音閣和閣前的山門,是重修以後保存到今天的建築物。

洛陽祖師廟
祖師廟建築年代已不詳了,只有大殿內的梁架結構是國內獨一無二的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僅此一項就被定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風樓
秋風樓是為保存《秋風辭》興建的。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形制結構為明代所建。秋風樓建於汾陰睢上,靠近黃河,因黃河淹沒,曾於清代康熙、同治年間重修。現在的秋風樓,系清代同治9年(公元1870年)重建。秋風樓,樓身高達32.6米,樓身為曲尺形,主體為三層檐,2、3層上建有迴廊,全樓斗拱密布,造型美觀、大方,引人觀瞻。

農安古塔
在長春地區,有座古老的寶塔,坐落在長春西北七十公里處農安縣內農安鎮城西門,這就是農安古塔,亦稱「佛塔、遼塔、金塔」。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里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跡。遼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它建於公元983—1030年,為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高近40米。一層層檐下有磚雕斗拱,八面壺門,塔身層層收分,寶頂直插雲霄。塔檐層層飛展,檐角風鈴琮琮。

龍興講寺
龍興講寺在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已137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學院。

龍興講寺由頭山門、過殿、二山門、大殿、後殿、東西配殿、檀閣、彌陀殿、觀音閣等構成,大雄寶殿是其主要建築物。該殿雖經明、清多次修葺,但其主體木構架、柱、梁、枋等,經碳14測定,皆系唐代遺存。

天津 玉皇閣
據史料記載玉皇閣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即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天津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時至今日,在它的樑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條條的「千秋帶」,上面清楚地記載著歷朝為它修繕的年代。

玉皇閣的原建築群落十分龐大,由旗桿、牌樓、山門、鍾鼓樓、前殿、八掛亭、清虛閣、南斗樓、北斗樓以及三清殿組成。其中清虛閣是廟內的主體建築。但到了近代,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玉皇閣的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現僅存的清虛閣是玉皇閣建築群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座明代建築。只是至今仍然沿用著玉皇閣的名稱。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佔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

銀山塔林
銀山塔林位於昌平區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遼金以東佛教聖地,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位於昌平區北部,原名「鐵壁銀山」,因懸崖陡峭如同高大的牆壁一樣,色黑如鐵,而大雪之後漫山皆白,山色如銀而得名。景區有前、中、後三座主峰,中峰「獨出雲霄」最高,海拔達726.81米。景區特點是山美、樹美、塔多。山美源於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樹,顏色也隨著樹種的變化而呈現深綠、淺綠等不同色彩。銀山南麓有眾多古塔林立於峽谷之間,最為壯觀的是華禪寺內的金代佛塔。

鐵壁銀山不但風景宜人,還以眾多古塔著稱。銀山的遼代塔群是中國現存遼塔最多的著名風景區。塔群自金元以來,經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塔群在六百年中經年累造,民間素有「銀山寶塔數不盡」之說。大片塔群高者數丈,小者徑尺,高低錯落,布局規整,結構一致,均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塔身有許多浮雕,線條優美,歷經滄桑,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據說因為這里山高路遠,人跡罕至,所以在動亂年代才得以倖免於難。

飛虹塔
飛虹塔,矗立在山西洪洞縣東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巔的廣勝上寺,設計十分巧妙,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飛虹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的。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懸空寺
又名玄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對恆山主峰、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紹興柯岩景區 天工大佛
浙江省紹興縣柯岩風景區天工大佛開鑿於隋代,竣工於初唐,歷經石工三代鑿成,高20.8米,兩耳可通人,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佛像寬頤廣額,法相敦厚慈祥,面部豐滿圓潤,儀態文靜端莊,是江南古石刻藝術珍品,與國內眾多半圓雕、浮雕石佛不同,此佛為圓雕佛像,佛背與佛龕不相綴連,具有超拔的文化價值。
佛前拜台長23米,寬21米,高1.2米,刻有佛教字元及「六字直言」。四周石欄外雕有48尊佛像。石佛四周水池,系古代採石遺留之廢石,被湮沒數百年,一九九五年夏開掘水池,使這一獨特石宕景觀重現於世。

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5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木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後,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築。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

邊靖樓
邊靖樓,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人們俗稱之為鼓樓。
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梁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沖擊,至今完好無損。
邊靖樓,南北城券洞穿過,樓基高達13米,長43米,寬33米。樓身高26米,樓頂為歇山式。樓內面寬7間,深5間,四周圍廊,三層於勾欄下加設平座。
邊靖樓建於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增台重建。樓上懸掛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雁門第一樓」等三塊額牌匾。
2001年06月25日,邊靖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