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搜索圖片濟公傳
擴展閱讀
大尺寸jpg格式圖片素材 2024-11-28 20:38:26
搜索沒好的圖片 2024-11-28 20:37:09

搜索圖片濟公傳

發布時間: 2024-11-13 01:43:52

『壹』 活佛濟公3中陳紫函在第幾集出現啊

是21.22集出現過,就是濟公帶天鵝去找子龍的時候胭脂在山上采菇。
不過在66-75時胭脂會出現,因為這個單元就講胭脂

『貳』 傳說中濟公常說:什麼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搜索詞條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更多圖片(3張)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道濟禪師(濟公活佛)

出自:濟公李修緣
分享
引申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若見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觀點混淆了聖凡、性德和修德,是執理廢事的邪見。

有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個說法對嗎?我們千萬不要理解偏了,把這句話當成殺生吃肉滿足口腹之慾的借口。「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來由,本是一個悲壯的典故。說的是明朝張獻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現在的重慶時,在城外的廟里駐扎,強迫裡面的和尚吃肉,當時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你攻城後不屠城,我就吃肉。結果張獻忠答應了他。於是破山和尚一邊吃,一邊說出了這句話。他是為了數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流傳甚廣,幾乎成為一般俗人和不知佛法者勸人吃肉飲酒的依據。若見有人吃素或忌諱什麼,則勸說何必執著呢,「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嘛。但是世人僅知濟公的此句,卻不知還有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學我者下地獄,謗我者上天堂」,致使前述謬說流傳至今,招致口業,貽害非淺。
我們知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這種觀點混淆了聖凡、性德和修德,是執理廢事的邪見。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煩惱覆蓋,佛性不能顯現,若殺生吃肉必得多病短命的果報,來世還要做畜生償還命債。只有大神通聖人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示現吃肉,以掩蓋聖人之本,而其中密意凡夫不可能明白,濟公吃了兩只死鴿可以吐出兩只活鴿來。如果你也可以做到,盡管吃肉,作不到的話還是老老實實持戒吧!獅子跳的過去的懸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普通人沒資格模仿大成就者的不共行為。
茲摘錄印光大師斥責吃肉喝酒的邪見的開示,以正其訛。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龐契貞書》:「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1),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2),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
(1)、「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根據《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天花藏主人編次)載,沈員外派家僕給濟公送兩只熟鴿子和一壺酒,僕人路上偷吃一隻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為神仙也難知道,濟公指出,不承認,濟公於是到階前吐出兩只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
(2)、「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根據《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記載,凈慈寺遭火燒毀,重建需要大木頭,浙江沒有,濟公答應去四川化緣,結果醉卧三日,將大木頭走海路運到錢塘江,又運到寺內井裡。又喝酒後在殿內嘔吐,別人以為是嘔吐,實際上是給大殿佛像裝金,結果監寺少買一壺酒,又提前打開殿門,使一個佛像的胳膊一尺沒有裝上金。方丈罰監寺出錢買金子補上,但總不能與濟公所裝天然合一。
問:很多人喝酒吃肉時,會用「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為自己找藉口,請問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答:這種話是佛菩薩應化在六道里,特殊狀況之下教人開悟的。對於一個持齋、持戒很嚴,他非常執著,分別心很重,貪瞋痴慢都不肯放下,所以菩薩用這個示現,你持齋、持戒那個嚴肅都沒有用。像濟公長老、金山活佛,他專門就是對付這種人的。他什麼忌諱都沒有,所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他心裡真有佛。他確實對人、對事、對物他沒有對立,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是阿羅漢,沒有分別就是菩薩,這個我們都講得很清楚。你還有執著,戒持得再好,齋持得再好,你都比不上他。

所以他是幫你開竅,不是叫你不持齋,不是叫你破戒,不是的,他不是這個意思;他是提醒你,你要更重視實質的修行,那是形式。形式是對外的,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持得這么嚴?是教那個沒有學佛的人,剛剛初入門的人,給他做個好樣子;真正功夫得力,不是那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