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瀘定橋圖片搜索
擴展閱讀
帶有傷疤的唯美圖片 2024-10-04 01:15:07
現代經典唯美圖片 2024-10-04 01:15:05
紅綠雙光驗光ppt圖片素材 2024-10-04 01:15:01

瀘定橋圖片搜索

發布時間: 2024-01-06 14:48:00

A. 什麼樣的瀘定橋

簡介
瀘定橋景觀 (6張)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左右兩邊各2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算是橋面。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多。底鏈上滿鋪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橋台為固定地龍樁和卧龍樁的基礎;橋亭屬清式古建築。河對面,山坡上古建築,那是歷史悠久的觀音閣,也就說是一座寺廟。但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卻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點指揮部」和炮台、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18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 瀘定橋鐵索
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像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這么沉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嗎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當年的紅軍又是怎樣在槍林彈雨之下怎樣爬過這103米的鐵索嗎?我們到了橋西橋頭堡的地下,就這座橋的關鍵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卧龍樁,並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約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
編輯本段史籍記載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願;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 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年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遊觀光融為一體。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瀘定橋位於四川西部瀘定縣,人們常稱之為大渡河鐵索橋,是甘孜州的門 戶,康藏交通的咽喉。據《衛藏通志》載:「瀘定橋」為康熙皇帝命名。飛奪瀘定橋歷史圖片 (13張) 此橋每根鐵鏈約重2.5噸,由890個扁環左右扣聯在一起,上鋪木板形成橋面,橋之兩側各懸2根鐵鏈作扶欄。橋之兩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橋台,內置若干鐵樁,13根鐵鏈鉚定其上。橋台自重作為壓重,承受鐵索的巨大壓力。橋之東西兩端分別鑄有鐵牛、鐵蜈蚣,表達了人們鎮服「水妖」、鐵橋永固的美好願望。橋東對面左側置有康熙年間的《御制廬定橋碑記》,上有修橋的起因、橋的規模及維修辦法等內容。
編輯本段民俗傳說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榮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編輯本段人文歷史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有時不能及時渡河,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海味、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軍隊的頻繁調動在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為了國家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沫水」,康熙錯以為「瀘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從此瀘定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制瀘定橋碑記」。 關於瀘定鐵索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18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院批准瀘定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勇奪瀘定橋
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當急之下,於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中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 飛奪瀘定橋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 瀘定橋
河天險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編輯本段著名景點
瀘定橋參觀瀏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寫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遊觀光融為一體。
編輯本段旅遊信息
紅軍紀念館
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瀘定橋旅遊區位於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瀘橋鎮,橫跨大渡河,東接縣城。 瀘定橋又稱大渡河鐵索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橋東立康熙《御制瀘定橋碑記》,記載了修橋的原因、橋的規模及維修辦法等。此橋為鐵索懸橋。橋長103米,寬3米,橋兩端各有20米高的橋台,橋台內固定鐵樁,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的落井鐵樁里,其中9根作底鏈,上鋪木板,4根分兩側作扶手。鐵鏈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橋頭矗立著「御制瀘定橋碑」,康熙帝手書的「瀘定橋」三字匾額橫懸頭頂,濃墨生輝。一座遠在川邊的橋,能驚動北京紫禁城裡的皇帝老兒,足見其在當時戍邊用兵上的重要性。大渡河以西,自古是藏、羌、彝等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其子孫分支百五十種,「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這里的各部族,很早就和中央政權發生了直接聯系。公元前135年,漢就在瀘定附近置縣,設都尉,成為西控康巴的橋頭堡。公元1700年,川西發生兵變,河西魚通寧遠宣撫使在打箭爐(今康定)被殺,康熙命四川提督唐希順率兵平定。邊亂輒止,苦於交通不便,遂有修建瀘定鐵索橋之議。康熙44年動工,第二年告竣。橋長100餘米,凈寬2.8米,橋高10至15米,13根碗口粗的鐵索橫貫大渡河,其中9根作底索,上鋪橋板,4根均分兩邊作扶手。全橋共有12164個鐵環互相聯結,重達21噸。在兩岸岩壁峭立,一河雪浪驚濤的地方建造這樣的鐵索橋,即使以現在的眼光看,其規模和工藝水平,都是相當了不起的。有了橋,從此瀘定成了由川入藏的咽喉孔道和軍事要津。橋上走過戍邊的兵勇,走過通商的馬幫,走過無數的邊丞驛吏。那粗大的鐵索如同中華民族強勁的手臂,緊緊挽住了眾多兄弟民族的手,緊緊挽住了祖國西南大片的河山。瀘定橋自清以來,瀘定橋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軍事要津。太平天國起義中驍勇善戰的翼王石達開在此搶渡大渡河失利,全軍覆沒。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二師以22位勇士為突擊隊,在此消滅守敵,飛奪瀘定橋,擺脫了蔣介石的追兵,瀘定橋因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聞名世界。 瀘 瀘定橋
定橋建築風貌獨特,為世界和中國所獨有。除滬定橋外,整個瀘定橋旅遊區瀘定橋、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三部分組成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
編輯本段戰爭遺址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由鄧小平題定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滬定橋是土地革命戰爭遺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首批公布瀘定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背景資料

課文中的鐵索橋:

特點和位置: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上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瀘定鐵索橋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 ",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 余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橋的兩岸有橋台,高20米,上為梯形,下為方形,用條石砌築而成。兩個橋台的後面各開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鐵鑄就的地龍樁7根或8根,與橋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龍樁下面再橫卧一根鐵鑄卧龍樁,每根重1800斤。

瀘定橋的鐵索就固定在這些卧龍樁上,由橋台和橋樁的重力來共同承受橋的拉力,堅固無比。兩岸的橋台上都建有橋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蝕落井,也是官府徵收過橋稅費的場所。

東橋亭內有康熙「御制瀘定橋碑」,記述造橋的始末,西面有康熙帝親自書寫的「瀘定橋」三字碑。東橋亭背後還有觀音閣,登臨其上可俯瞰整個瀘定城。

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瀘定橋。

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

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鐵索橋和紅軍長征: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鋒的突擊隊,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敵,紅軍遂過大渡河。瀘定橋自此聞名中外。

(2)瀘定橋圖片搜索擴展閱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詩歌全文:

我站在鐵索橋上,

鐵索橋

橋身在輕輕地搖晃。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雲霧,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紅軍,

曾在這里強渡,

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

勇士們哪,

攀著一根根鐵索,

冒著密密的彈雨,

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啊!

當年激烈戰斗的樓房,

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勇士們灑過鮮血的地方,

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

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

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我站在鐵索橋上,

心潮洶涌激盪。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雲霧,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啊!

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聲歌唱!

C. 紅軍長征有關的圖片哦,一些故事。

飛奪瀘定橋---紅軍長征期間重要戰役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