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有哪些記事方法或傳遞信息
記事方法:結繩、壁畫(岩畫)、甲骨文、石刻、築器(青銅銘文、陶器)等。
傳遞信息:聲音(如:吹號、擂鼓、鳴金等)、旗幟(打旗語)、烽燧、驛站、書信、飛鴿傳書等。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
2、石刻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鐫刻有文字、圖案的碑碣等石製品或摩崖石壁。
3、鳴金
鳴金,一種中國古代戰爭時作戰行動信號方式,指進攻,停止或撤退。
4、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5、飛鴿傳書
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
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2. 古代有什麼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什麼特點
1、烽火、狼煙
主要是通知能夠及時,只要發生狀況,就可以點燃烽火,通知諸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一個烽火台,當發生狀況時就一個接一個的點燃烽火,用煙傳遞敵人來侵的信息,但是傳遞信息內容有限。
2、信鴿
主要是傳遞方便快捷一些,不費人力,受地形影響不大,但是就好象電報一樣,傳遞的信息必須言簡意賅,而且,信鴿的安全性不夠高,信鴿會受到鷹類等大型鳥獸類侵襲,造成損傷,使信息傳遞受損,而且容易造人攔截。
3、驛站快馬,人為傳遞
主要是能夠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全面性,但是這樣比較浪費人力、物力,而且時間上比較長,不能做到太及時有效。
(2)古代傳遞信號的方式有哪些圖片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
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3. 古代怎樣傳遞信息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飛鴿,烽火,火箭、手語,書信,旗幟,鼓號、狼煙等。
特點:古代信息傳遞方式以人力或畜力為載體。傳遞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證。
1、飛鴿:把書信綁到飛鴿腿上,利用飛鴿來傳送傳書信。
2、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
4、火箭:用弓箭向空中投射火箭,常在戰場上表示某一個軍團准備開始行動了,請及時配合
5、旗幟:用旗幟擺成一些造型,不同的造型傳達不同的信息。
6、鼓號:古羅馬軍團的軍號吹出不同的聲音一般代表」龜甲陣「」進攻隊形「」防守隊形「等
7、狼煙:邊防兵發現敵情發信號時在烽火台點燃的煙火,但不是燃燒狼糞而發出的煙火。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
唐代張九齡詩雲:「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尺素指的就是「信」。「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信箋指信紙。「花箋」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古時著名的花箋很多,有五色箋,錦色箋,百韻箋,鳳尾箋等。或出之於吳,或出之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
信封: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如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令鯉魚充信使。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3)古代傳遞信號的方式有哪些圖片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250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