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軟體 » 華表柱圖片ps
擴展閱讀
女人圖片看嗎 2025-04-28 08:05:29
ps6怎麼插入圖片 2025-04-28 08:05:28
豬的裡脊肉哪個位置圖片 2025-04-28 08:04:48

華表柱圖片ps

發布時間: 2022-05-03 10:32:57

1. 華表柱的含義

在古代華表有兩個作用。分別是皇權的象徵及路標。現代,華表是中國的象徵,寓意著中華民族的社稷永固,源遠流長。

1、古代華表是路標的象徵。

古人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後來的郵亭也用它作標識,他的名字叫桓木,但是「桓」和「華」已經比較相近,時間長了就被人們讀成了華表。

2、古代華表是象徵皇權的專利品

皇帝去的寺廟,或國王擁有「今朝皇帝萬歲」牌位的地方,都裝飾有雕刻在岩石上的華麗手錶。從漢代開始,花表就出現在墓葬前。

南北朝時期,花標被用於墓葬前,並開始流行起來。從唐代開始,道路標志的功能逐漸消失,逐漸演變成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矗立在宮殿前、皇陵等建築中。

現代手錶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如今,天安門廣場內外的兩對手錶都是用漢白玉雕刻的。它們是由巨大的高聳的圓柱和雲和龍全身。一個美麗的雲板穿過圓柱,彷彿雲被插入雲中。

原始精緻的手錶與雄偉雄偉的故宮建築群融為一體,讓人感受到一種藝術的和諧和歷史的庄嚴與威嚴。

其實,華表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象徵。

(1)華表柱圖片ps擴展閱讀:

天安門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萬多公斤。

華表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插入雲際。柱頂上承露盤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栩栩如生,這神獸名"犼",性好守望門戶。

遠遠地望去,給人一種庄嚴的感覺,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群,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

2. 華表的簡單構圖怎麼畫

華表的簡單構圖一般取1——2個側面即可。

3. 清西陵內的華表柱是什麼樣的

清西陵內的華表柱共有兩對,位於西陵正方形廣場的四角。4座華表同樣也是白玉石雕,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石柱周身浮雕著朵朵雲團,一條巨龍於雲朵之間盤繞柱身扶搖而上;

4. 這個華表柱怎麼上色

藍灰色,因為是漢白玉,受天光影響,偏冷色。再加上背景是暖色,主體就要用冷色

5. 華表的柱身是什麼樣的菱面雕刻了哪些圖案

華表高5.8米,寬1米,下為方形基座,上置蓮花形柱礎。柱身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漸收殺,柱頂為仰覆蓮間以寶珠上加合瓣蓮花結頂。柱身菱面雕刻為減地和單線陰刻兩種,畫面內容有雲龍紋、長頸寶瓶和卷草花卉等。在鞏義松齡的華表中,永昌陵華表雕刻最佳,構圖精美,線條流暢。

6. 華表柱的介紹

華表柱是一種漢族傳統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代設在宮殿、陵墓等大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7. 人民大會堂前面的那根柱子是什麼

人民大會堂前面的那根柱子是華表柱。天安門的華表前後各有一對。

聳立在天安門前的高大漢白玉華表,圍繞著天安門共有四座。華表的上部有兩個圓盤形的柱帽稱為承露盤,其上雕刻著蹲立的龍狀神獸。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重20000多公斤。在直徑為98厘米帶有層層回環不斷的雲朵石柱上,盤繞著一條巨龍,龍四足,無爪雕飾得卓約生動,躍然飛舞,可謂鱗角崢嶸,臂爪勁健,給人以玉龍遨遊雲天之感。

在雕龍巨柱頂端,橫叉著白石雲翅,呈朵狀。雲翅上面是圓型承露盤,盤上有一蹲獸,名「望天」。在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四面雕刻雲龍,外面四周環繞白石雕花欄桿,欄桿四角柱頭上,雕有四隻憨態可掬的小石獅子,頭朝的方向與「望天」的方向一致。


(7)華表柱圖片ps擴展閱讀:

天安門華表的傳說

據說華表頂上的蹲獸叫吼(音),是龍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天安門前面那對華表上的石面向南,望著皇宮外頭,人們稱之「望君歸」。負責注視皇帝外出時的行為,盼望皇帝早日回宮,不要老在宮外尋歡作樂,久出不歸,荒廢朝政。

當皇帝外出遊玩久久不歸的時候,「望君歸」就說話了:「君主啊,不要在外面遊逛了,回來料理國事吧,大家日夜盼望君主回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面向北的石,翹首宮內,人們稱之「望君出」。負責監視皇帝的宮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後宮,不經常出來查看民情,便勸戒皇帝說:「君主啊,不要老是呆在宮殿里,只顧和後妃取樂,該出來看看人民的苦難吧,大家日夜盼望君主出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8. 天安門前的華表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華表的來歷,據《史記.五帝紀》公公元前2255年,舜帝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信。」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聽納群眾意見的專職官員。
另據《綱鑒易知錄》卷一:舜帝「丁亥二載,求賢才,納諫。立誹謗木。帝廣視聽,求賢才以自輔。欲納諫,以聞其失。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置敢諫鼓,使天下得盡其言。」
這里看出兩點,1,誹謗木為舜帝時設置。但也有文獻記載為堯時設置,如前漢書文帝紀中有記。2,誹謗木設置為了聽納下言。據史料記當時小聲提意見為誹,大聲提意見稱謗,而舜帝不管你小聲議論還是大聲提意見都要有指定地點,故立木為地,即誹謗木。且有專人聽取,即納言官。
改稱華表柱的歷史記載是南朝齊高帝簫道成時期。據《二十五史.南史》記載,齊高帝(蕭道成)在即位前,便在其故有之地武進彭山崗立「誹謗木",名曰"華表柱"。這是正史上首次專門而又明確的記載。……

9. 清昭陵的華表柱柱體上的雲板是什麼圖案

雲板橫插在接近柱體的頂端,是一塊長三角形石板,雲板上刻有密集的雲紋,有的雲板還刻有「日」及「月」兩字。在柱體頂部有一圓盤叫「天盤」,天盤之上為柱頂。

10. 華表柱是干什麼用的

在名播大江南北、綿延兩千年而經久不衰的的傳說「丁令威」里,說到丁令威在成仙得道的之後,曾化作仙鶴飛回老家――我們今天的遼陽城裡,落在一個華表柱上。
對這個華表柱,這個傳說的始作俑者陶淵明老先生在《搜神後記》中,只是說了一個模糊的方位――「城門」附近的華表柱。明代的大學問家張岱說的倒比較詳細――「遼陽城內鼓樓東」,還進一步說明:「昔丁令威家此」。
許是受了丁令威傳說的影響,自元代始,人們把今天遼陽縣寒嶺鎮邱家堡子村後的那座山――唐代的衡山,也叫做了華表山,並將其主峰附近的一塊突兀巨石命名為「華表柱」!
華表是古代設在橋梁、宮殿、城垣或陵墓前作為標志和裝飾用的大柱。設在陵墓前的又叫「墓表」。柱身往往雕有蟠龍等紋飾,上為雲板和蹲獸。北京天安門前後的兩對華表,用巨大的漢白玉雕刻而成,造型精美,是華表中的優秀作品。
凡是去過天安門的人,都不會忘記屹立在天安門前的那對高大的華表。它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高大挺立的柱身上雕刻著蟠龍和流雲,在上面橫插著一塊石片,石片上面是祥雲,如同高大的華表插入雲霄。柱頂承露盤中,一頭雅緻的怪獸蹲在那裡。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相映生輝,既能讓人感到一種藝術上的統一,又能感到歷史的渾厚和庄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標志和象徵。
華表的雛形是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目前的天安門前的華表上蹲著的一頭怪獸,不是獅也不是狗,頭望宮外,它的名字叫「望天訊」,民間傳說這種怪獸喜歡遠望,讓它望著宮外,它是眺望遠游的皇帝不要迷戀外面的風景,早些回來,以理朝綱。這種說法其實體現了先人們建造華表時對皇帝的一種虛幻的期望。而原始社會的人們都會把他們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在華表上面,對它視如神明,崇拜之極,華表柱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的標志圖騰不同而不同。當人類的歷史邁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漸漸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只是成為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有這樣一句詩:「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它的意思是華表的柱頂上雕飾的是白鶴。看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白鶴確實是華表的一種雕飾。相傳曾經有一個人名叫丁令威,學道成仙,化為一隻白鶴,立於華表上作歌,所以後人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是吉祥的標志。
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華表是古代一種樂器演變而來的。這種樂器名為「木鐸」,它的形狀是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堯舜時,代替皇帝向百姓納諫的官員們,在四處奔走,敲擊木鐸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向百姓徵求意見,而是等人自己來提諫,將這種大型的木鐸於王宮之前矗立,後來演變為今天的華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演變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表用來觀察天文,人們立木為竿,根據太陽的影子的長度測定方位、節氣,它還可以用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修建建築之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施工期較長的大型建築,立表存留時間較長。為了堅固起見,就把立木改為石柱。工程一旦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一種附屬,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廟宇、陵墓等重要建築物的標志。後世華表經過不斷的演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上面雕著雲龍,柱頭有雲板,柱頂置承露盤。華表逐漸喪失它的實用價值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華表在我國歷史悠久,不論它從何演變而來,但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形狀,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史,我們今天看到的巍峨細膩的華表,凝結了我們祖先的心血和才智。〔以上轉自china.com
文化頻道《大師領讀地理》作者江笨湖〕
華表又名恆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現在天安門前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頭望宮外,名為「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戀水,早作歸計,以理朝綱。這種說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華表時對王權的一種虛幻的期望。而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
〔以上轉自「網路知道~歷史話題作者ZHRMGHG56〕
華表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華表是一種標志性建築,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華表用於放在宮殿、陵墓外的道路兩旁,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表,標,碣。
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