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軟體 » 圖片軟體搞笑發叼內衣
擴展閱讀
小孩積食吃哪些葯圖片 2025-02-01 12:51:51
攝影圖片全屏手機壁紙 2025-02-01 12:16:37
溫馨一家人圖片卡通 2025-02-01 12:13:37

圖片軟體搞笑發叼內衣

發布時間: 2025-02-01 10:24:10

『壹』 大學宿舍的5個奇葩發明,看完讓人捧腹大笑,你覺得呢

都說大學宿舍“奇葩多”,大學生青春活力富有激情,而且頭腦靈活,為了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加豐富,讓自己住得更舒服,他們往往腦洞大開,高出各種各樣的“奇葩”發明,看了之後,看完之後,老師們都不得不表示佩服:這才是智慧改變生活。

在大家的想像中,大學宿舍條件肯定是好的,窗明幾凈,冬暖夏涼。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仍然有很多大學的宿舍是沒有空調的,到了炎炎夏日,學生們可就受了罪,宿舍的小吊扇,家裡帶來的小風扇根本不頂用,酷暑難消,怎麼辦?學生們自有辦法,搞出了一些小發明,來緩解夏日的酷暑。

夏天裡,能在游泳池游個泳,泡在水裡,那該是多麼舒服呀,這個宿舍的幾個學生站的就買個小游泳池,在裡面放滿水,放學之後,大家在小泳池裡玩玩游戲,打打牌什麼的,別提多涼爽了,實在是夏日消暑的好辦法。只是把筆記本電腦搬上來只怕是有點不安全,萬一不小心掉到水裡,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ps://iknow-pic.cdn.bcebos.com/b3b7d0a20cf431ada9e376445b36acaf2edd989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現在很多大學的宿舍條件已經大大改觀,實現了公寓式的住宿條件,空調也裝上了,有的學校甚至還配備微波爐, 方便學生晚自習之後熱點東西吃,可以說是相當人性化了。但是大學生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是永不止步,他們不斷嘗試著新的“發明”,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你們見過那些大學宿舍中的“奇葩”發明呢?

『貳』 胸罩歷史圖片

一、古代那些扎到女人胸很大的內衣是啥

揭開古代女子的貼身秘密

2007年2月27日 中華服裝網 字體:大 中 小 進入論壇發帖討論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干凈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內衣稱謂的變遷實際上表明了古代女人對胸部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以唐代「訶子」為例,唐代對女性美早早喊出了「以胖為美」的口號,當然,這里的胖並非肥胖,而是豐滿。這決定了美麗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樣穿吊帶的「心衣」,那樣容易勒出毛病來。於是,唐代女人便發明了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難怪人們總以盛唐為驕傲,那時候便 「內衣外穿」了。「訶子」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這應該是以楊貴妃為分界線的。之前露胸較多,而後就有所收斂。蔡東藩《唐史演義》記載:「祿山與貴妃,鬼混了一年有餘,甚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未免暗泣,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宮中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多半仿效。祿山卻暗中懷懼,不敢時常入宮。」由此可見,「遮醜」也是內衣的主要功能之一。

宋代的抹胸與之相比,則顯得越發收斂。《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用抹胸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堪稱保守。直至清朝末期隨著洋紗洋布進入中國,西方的各種極富美學價值的胸衣才真正演繹在中國女子的身型之上。

上半身的問題說完了,我們談談下半身。《禮記·曲禮》則告訴人們:「暑勿褰裳,褰則 *** 露矣」。夏天千萬不要撩衣服呀,要是撩的話,你的 *** 就暴露了!在商周時期的玉俑及漢代的畫像石上還可看到。如果將腿伸直而坐,則叫「箕踞」,這種極其隨便的坐法、在當時是很忌諱的。這些點滴的記載告訴我們:在周朝以前,甚至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人並沒有穿 *** 的習慣。由此不難理解,早些年代的古人為什麼席地而坐(先跪而後坐在自己的腿上),主要是為了收斂自身,避免露出 *** 。

圖片看下面鏈接

二、中國古代內衣在歷史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漢朝以前,我國就有了內衣。

秦始皇陵里的兵馬俑,從領口看,武士們的鎧甲戰袍裡面就穿有內衣。漢朝以前的內衣被稱為「褻衣」,「褻」的意思是「輕薄、不莊重」,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內衣的態度。

在古代,婦女死後,要備褻衣入殮,但是女人的內衣通常是不 能見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顯露。 漢代的時候,開始出現「心衣」。

「心衣」是將「抱腹」的細帶子換成「勾肩」,然後再加上「襠」。大部分的「心衣」和「抱腹」都是用平織絹做成的,沒有後片。

上 面綉有各色的花紋圖案,這些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魏晉時期的人們又將「抱腹」和「心衣」做了改良,然後就形成了「兩當」。

「兩當」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的。「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兩 層,兩層之間有襯棉,而且有後片。

在材質方面,「兩當」主要採用比較厚實的織錦, 而且它的色彩也更為豐富。'後來到了唐代,開始出現了一種被叫做「訶子」的內衣,這種內衣的顛覆之處在於它是沒有帶子的,這在前面的朝代是沒有出現過的。

而之所以會有這么顛覆性的設計也 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關。唐代的女子流行穿「半露胸式」的裙裝,穿這種裙裝的話,如 果內衣有帶子,則會顯得有些不雅。

為了配合這種穿衣的習慣,「訶子」便應運而生。「訶子」常用略有彈性,手感較為厚實的「織成」做成,穿的時候需要在胸下扎兩根帶子。

穿上「訶子」以後,胸部可以達到挺立的效果。宋代的時候,「抹胸」開始出現。

平常人家做「抹胸」時常用的是土布,而貴族人家則常用絲織品,並在上面綉上形色各異的花卉。「抹胸」穿到身上後,「上可覆乳下 可遮肚」,因為整個胸腹都能被遮住,所以「抹胸」還有一個小名,叫「抹肚」。

「合歡襟」出現於元代。它的面料主要採用織錦,由後向前系束是它的主要特點。

「合歡襟」後背袒露,穿的時候由後及前,然後將胸前的一排扣子系合。「合歡襟」的圖案大都四方連續。

明代的時候,衣衫已經出現了用紐扣的式樣。這時,內衣的花樣也開始翻新,出現了一種跟背心相似的內衣,叫做「主腰」。

「主腰」是開襟的,兩襟上各綴有三條帶 子,腰側也有系帶。「主腰」收腰的效果非常明顯,將所有帶子系緊後,能夠顯出女 子凹凸有致的身材。

可見在明代,女子已經試圖通過衣飾來勾勒出迷人的身體輪廓和曲 線。關於「主腰」,施耐庵在他的代表作《水滸傳》中也有提過。

菱形的「肚兜」產生於清代,它也被稱為「抹胸」,但與宋代的「抹胸」非常不同,它的上端是平的,下端呈倒三角形。「肚兜」上面有一根可以套在脖子上的帶子,腰部另有兩根帶子束在背後。

它的長度一般可以遮肚胳小腹。做「肚兜」所用的材質以 棉和絲綢居多,而系束用的帶子則多種多樣,金鏈、銀鏈、銅鏈、絲絹等都有人用。

肚 兜一般以紅色居多,上面會綉有各種精美的圖案,例如可以護身驅邪的虎、蠍、蛇、壁虎,反映愛情的荷花、鴛鴦等。在清朝,「肚兜」不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也穿「肚 兜」。

三、講講內衣世界發展史

內衣的英譯可譯為Lingerie,之所以如此,全因古時候的內衣是由薄的亞麻布所制,而麻的法文是Linge,所以便有Lingerie。

早在我國上古時期,就已織成最早的麻布,它的密度是10根/厘米,但那時內衣卻與外衣無甚區別,只是原始的遮體、保暖之用。4000年前,麻布己達到了24根/厘米,隨著X祖的絲織技術的傳播,內衣日漸區別於外衣的功能,稱之為抹胸及裹肚等。

從《簪花仕女圖》中的薄紗低胸綉花衫,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子的"褻衣";而《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則抹胸在內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但中國畢竟還是保守的民族,直至清朝末期隨著洋紗洋布進入中國,西方的胸衣才真正演繹在中國女子的身型之上。

緊身胸衣內衣是以一種朦朦朧朧、時隱時顯、含羞內斂來抒發對美、情以及身體表現的企望。尤其在民間,中國古代內衣表現著更多的優雅與浪漫,通過內衣來傳頌身體語言更具想像力與創造力,給中華服飾文化增添了不少的生動和瀟灑。

內衣又被譯為Under Cover或Under Wear,這是1983年以來服裝界的用語。它包括緊身胸衣(Corset)、乳罩(Bra Cup)、掐腰(Waist Nipper)、連胸緊身衣(All-in-one )、背心式襯裙(Camisole) 、短腰(Short)等許多種類。

胸衣最早產生於古羅馬時期。在16世紀,還有鐵、木頭制的緊身胸衣,當時的女子可謂體無完膚。

直到十字軍東征,隨著紡織技術的運用發展,16世紀末期,開始使用鯨髦、鋼絲、藤條等來製作緊身衣。在16世紀30年代,當時的時裝武器就是吊襪帶、緊身衣與裙撐,可見西方人對內衣的重視。

對其功能的理解也不僅為遮體保暖,而更多的用意是塑造身體曲線。內衣也設計得非常復雜,穿一件內衣,可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

到了帝政時期(1804-1825),緊身胸衣已變得簡化。 巴瑟爾時期(1870-1890),內衣製造得越發精美,蕾絲、絲綢、薄紗充分運用,但對內衣的塑身要求已逐漸淡化,因為人們發現胸衣中的緯向金屬絲對人體的呼吸道無益。

1900年,莎洛特有了健康胸衣。1907年,更放鬆了對腰部的束縛。

到了1910年,內衣的位置以長於臀圍線以下10-40厘米為宜。伴隨彈性織物在服裝中的廣泛應用,內衣變得越來越舒適易穿。

本世紀40年代,無帶胸罩開始流行。 50、60年代---盡展女性美的時代。

高跟鞋、細腰條、平腹及圓胯都是當時女性美的標志。緊身內衣及造型文胸出現,後者為如今隆胸乳罩的前身。

70年代---女性內衣的"黑暗時代"。 燒掉乳罩,不要女性粉飾,一切向男人看齊。

簡單舒服、實用成了當時女性內衣的基本准則。連身內衣"Body"成為一代時尚。

80年代---還我女性美的年代。 80年代是女性從自我解放到自我認可的過渡時期。

人們追求自我的肯定,自我的價值,社會變得更加個生化。女性美被人們真正接受,引發了內衣消費的大增長,內衣的設計得到了恢復及光大。

設計更加大膽、暴露,令女性更加美麗。 90年代---"第二皮膚"年代。

隨著內衣面料的不斷更新,人們越來越追求新技術產品,單純棉製品己不再成為人們的需求。"Microfibre"(微纖維)這一舉世公認的被稱為"第二皮膚"的面料,在女子內衣的歷史上再創輝煌。

1997年,杜邦公司推出革命性高品質超彈性纖維Lycrasoft,使內衣既緊貼體型,又毫無束縛,舒展自如。女性真可以舒舒服服地塑造體型美了。

時至今日,什麼是內衣理念的新哲學呢?軟目的流行及大V型的低胸設計(Low-Cut)以及靠蕾絲裝飾而營造過分性感的內衣己不成氣候。現代人不僅重視內衣所帶來的誘惑感,更重視其帶來的健康呵護,健美造型,這才是流行主調。

四、內衣在每個朝代叫

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合歡襟「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古代內衣。

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明朝,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色彩豐富的織錦,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

單的夾的,或用繩帶等系束,形式不一。元朝、「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

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兩當「兩當」與「抱腹」。

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

清代:肚兜清代「抹胸」又稱「肚兜」:訶子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達到小腹。材質以棉:主腰「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一般做成菱形。

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抹胸「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上胸及後背袒露。

「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本貼包含圖片附件:唐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既可當胸又可當背」。

材質多為手感厚實,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較早的稱謂是「褻衣」。

歷史上在各代內衣的名稱集對他含義的解說。漢:抱腹。

魏晉(十六國)、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

「訶子」常用的面料為,雙層,內有襯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心衣「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 鉤肩」及」古代內衣(女性)演變襠」就成為「心衣」:「織成」,挺括略有彈性,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

五、古代女人有沒有沒內衣

當然,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

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

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本貼包含圖片附件: 唐朝:訶子 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

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

「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

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朝: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

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朝: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

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

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

「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六、古代女子的內衣只有肚兜一種嗎

漢代以前:褻衣唐代:訶子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由唐代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女子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頸、上胸及後背無帶且袒露,穿時由後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帶子系束,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

所以內衣面料考究,多為織錦,色彩繽紛,與今天流行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

「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使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不知道抹胸算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