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那些美妙的星空圖片,是肉眼能看到還是光學儀器才能拍攝,還是ps的
1、想要拍出漂亮的星空,必須要保證肉眼能夠看到星空。2、拍攝星空確實是需要光學儀器,普通的手機,卡片機沒有辦法拍出來的。這個光學儀器,需要有可用的高感光度(ISO)和長時間曝光功能(B門)…(吐槽,扯這么一堆,其實就是單反相機嘛)3絕大部分星空照片,都是後期處理過的。下面來細說:1要保證肉眼能看見星空。當肉眼能看到壯麗的星空時,說明此地光污染較小,才能拍出漂亮的星空。當然,星空照片和肉眼看到的星空還是有不一樣,肉眼看到的星空只是白色的閃爍的光點(如下圖)而星空照片卻是五彩斑斕的…所以...要說第二點2其實星光是有顏色的。人眼的感光功能有限,沒有長時間曝光的功能,而星光不夠明亮,所以人眼無法分辨星光的顏色。相機的長時間曝光功能,使得星光能夠長時間在感光元件上曝光,間接增加了光照的強度,再加上高感光度的感光元件,自然就可以拍出五彩斑斕的星空。注意,一般曝光的時間不超過30秒,因為地球和星空在做相對運動,超過30秒,星星就會變成短線。如下圖,可以看到有的星星已經變成短線了3星空照片的後期處理。首先,照片要進行降噪處理。高感光度會增加電路雜訊,不處理的話,照片上會有許多的噪點。然後就是進一步的處理,包括調整曝光,色相色調對比度等等,這些都是風光照片的常規後期方式。事實上,現在網上的絕大部分風光照片都是後期處理過的。大家都說,攝影是藝術,後期也是藝術的一部分嘛注意,到這里為止,我們僅僅改變了畫面的顏色,亮度,畫面的內容是沒有改變的。相信樓主一定看到過這種圖吧。前面說過,星空是相對地面運動的,要螺旋的星軌,原理上就是要依靠超長時間的曝光。好,問題來了,現在相機廣泛使用的感光元件cmos,在長時間曝光時會發熱,產生大量彩色噪點,如果你真長時間曝光一兩個小時,圖片全是噪點不說,很可能你的cmos就有壞點了。現在流行的解決方式是,連續拍攝數百甚至上千張照片,之後導入ps進行堆棧,因為在每張照片中星星的位置是在變化的,最後合成出來的,就是螺旋形的星軌了。(PS:我總覺得這圖片可能經過處理,增加了星星的數量,不過我也沒見過資本主義的夜空,就不做過多評論了)前幾天,有這樣一組圖傳得很火:如果這是真實的星軌的話,宇宙要坍縮,牛頓要哭死。事實上,這只是利用後期的軟體處理出來的藝術品。如果這是真實的星軌的話,宇宙要坍縮,牛頓要哭死。事實上,這只是利用後期的軟體處理出來的藝術品。還有一個:不懼質疑「nubia星空之約」北京站啟程你能相信這是手機拍攝的星空嗎?手機的感光原件很小,像素密度大,雜訊多,註定高感差。要多進光,唯一的方式就是長曝,而長曝超過三十秒就拍不出星點,怎麼辦?實際上這是利用了手機的感光原件很小,像素密度大,雜訊多,註定高感差。要多進光,唯一的方式就是長曝,而長曝超過三十秒就拍不出星點,怎麼辦?實際上這是利用了赤道儀_網路,抵消了天地之間的相對運動,使得長時間曝光後依然不拖出星軌。說到赤道儀,又不得不說,其實攝影裡面有一個分類,叫做天文攝影。這類作品拍攝的大多是肉眼看不清的星雲,行星。佳能有一款少見的相機,叫60Da(說到赤道儀,又不得不說,其實攝影裡面有一個分類,叫做天文攝影。這類作品拍攝的大多是肉眼看不清的星雲,行星。佳能有一款少見的相機,叫60Da(佳能(中國))。「EOS60Da採用對H-α光線(656納米)透射率更高的新型低通濾鏡,能夠更出色地捕捉星雲的形狀和范圍。」這是壕的愛好,天文望遠鏡,赤道儀,相機,以及如何到一個光污染小的地方,每一樣都很燒錢。另外,網上還有一些美麗的星空圖片,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比如這張著名的馬頭狀暗星雲。這個要怎麼說呢...嗯,人家NASA畢竟是專業的...這個要怎麼說呢...嗯,人家NASA畢竟是專業的...最後,轉載一個關於星軌的教程吧讓你的星星動起來最詳細星軌攝影教程顯示全部
B. 如何用PS處理因為太陽光線太強的照片
1、打開原圖按Ctrl + J復制一層,把復制後的圖層混合模式改為「差值」,然後把背景填充為黑色,再在背景圖層上面新建一個圖層,前景顏色設置為:#FFE8BF,然後使用畫筆工具在暴光過度的地方塗抹,如圖:
C. 月食葫蘆串的照片是怎樣拍攝出來的後期PS合成
葫蘆串:利用望遠鏡或長焦距鏡頭將太陽影像放大,每隔一段時間拍攝一張,記錄日全食全過程,形成日全食葫蘆串。葫蘆串像可以通過多次曝光來實現。一般情況下,膠片單反相機和一些中高端的數碼單反相機可以拍攝到這種像,我們僅以膠片單反為例說明。
多次曝光就是拍完一張照片後,先不過卷,仍然使用同一底片進行二次曝光,這樣拍攝出的照片可以出現特殊的效果。但是普通的數碼相機不能實現這樣的串像,需要通過後期合成來實現日全食時的葫蘆串像。
觀看月全食,最好能使用小型天文望遠鏡。愛好天文攝影的公眾,提前准備好相機迎接月全食。拍攝時最好使用焦距長一點的鏡頭,用三腳架固定相機,通過快門線,適當加大曝光時間。如能選取一些有特色的背景物,比如高塔、古建築等,將更有觀賞價值。
拍攝「月食葫蘆串」,需選用能連續在同一幅畫面中多次曝光的相機和廣角鏡頭,並准備好三腳架來固定相機,事先計算好多長時間(通常15分鍾—20分鍾)拍一次,就可以拍到了。
(3)ps中的天文圖片擴展閱讀
月食時月面的亮度和顏色可區分為以下5級:0級,非常暗淡,幾乎看不見;1級,稍亮,呈黑黃色,細節難以區分;2級,微亮,呈黑紅色或棕黃色,中心有些暗斑,外側相當明亮;3級,呈磚紅色,能看見月面細節,但很模糊。
4級,呈銅紅色,非常明亮,外側很亮,略有藍色,可看到大的細節。觀察月全食時,要對月面的亮度和顏色的級別作出判斷,並記錄下來。同時也要記錄當時的天氣情況。
D. 天文攝影比賽中,中國女攝影師飛機拍極光獲獎的作品有哪些
「機器人拍攝作品組」的冠軍名為《彗星和行星星雲的邂逅》。這一組別的作品均用遙控機器人望遠鏡拍攝、後期由參賽者進行處理。圖中,綠色的彗星C/2013 X1(PanSTARRS)正掠過外層粉色和內核藍色的螺旋星雲。由奧地利的Gerald Rhemann攝於2016年6月5日。(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