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軟體 » 永樂一體化軟體可以掛接圖片嗎
擴展閱讀
搞笑圖片視頻製作 2025-02-07 06:50:10
秦艽長什麼樣圖片 2025-02-07 06:31:54
ps如何批量翻譯圖片文字 2025-02-07 05:09:46

永樂一體化軟體可以掛接圖片嗎

發布時間: 2023-07-02 12:58:07

『壹』 北京故宮外貌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記得採納哦!!!!!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2020北京故宮旅遊攻略_北京必看北京故宮旅遊攻略

關注仙居旅遊攻略的人也在看
北京故宮旅遊攻略,此次北京之行輕松又愉悅,整理了出行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想去北京旅行的親們,希望大家都能玩到精華北京故宮旅遊攻略
重慶錦華國際旅行社..廣告 
2020故宮遊玩_游記攻略_教你如何玩轉北京

故宮遊玩,2020北京旅遊攻略,高品質省錢省心玩法,全在這里!故宮遊玩,網上看到的遊客被坑,被宰,原來都是可以這樣避免的啊!
河南遊光旅行社有限..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想要故宮自助旅遊攻略_點擊進入_可免費咨詢北京當地向導
故宮自助旅遊攻略「已解決」前幾天剛從北京回來,找了當地的導游我們的酒店,門票,吃飯都是他幫忙安排的下面是我們本次故宮自助旅遊攻略的心得和攻略跟大家分享下
57 2020-05-19
描寫故宮外貌的句子有哪些
(1)倚著北宮牆那座險峻的石山,就是著名的堆秀山。沿著陡峭曲折的磴道登上山,山上有御景亭,在亭上可觀望四周美麗風景,據說是帝王、後妃重陽節登高遊玩的地方。 (2)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構造嚴謹,裝飾精美,文物眾多,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 (3)故宮又稱紫禁城,布局嚴格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秩序井然,普通的百姓不僅無法進入,就是靠近一步也不行,體現了封建時代至高無上的皇權。 (4)在午門十多米高的地方,有崇樓,重檐尖頂閣亭突起,宛如五隻振翅欲飛的鳳凰,氣勢雄偉,因此故宮又稱五鳳樓。 (5)故宮四周建有圍牆,牆外一條護河城四面環繞,形成故宮完善的防禦系統,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6)走過內金水橋,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正中一個宮殿式的建築,就是太和門,門前兩側各蹲著一隻威風凜凜的青銅大獅子。 (7)故宮內的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8)走在這條中軸線上,前後左右流覽,故宮的整個建築群,方方正正。古代的中國人都知道天圓地方,圓這個東西很難說,也很難做,一不小心就成了方正的反面,所以還是方方正正,讓人覺得踏實、安穩。其實,能夠兼容方正的是圓融,佛教常說圓融無礙,在故宮,這兩個是融合的,如果說方方正正是說建築的話,那麼圓融理解為故宮深厚的文化積墊,滄桑的歷史背景。(9)我曾兩次游於天安門,直至午門外而返。在宮門外觀之,已令我肅然,深贊皇宮氣象,正自非凡!五一假前,便會同好友進宮暢游,更加贊賞皇宮畢竟是皇宮,只此氣象,已令人心胸大開,嗟嘆不已!琉璃鴛鴦瓦,朱漆大紅牖,赤柱挺起,雕梁畫棟,尊居於三層大理石階壇上,雄視南面方物,莫不使人發出"大丈夫當居於此也"之慨嘆!當此之際,予又不僅想到今之高樓大廈與之不同:今之高樓大廈也,千姿百態,各各不同,大有炫目於眾前之意,極具****之態。使人觀之,莫不心清氣爽,意亂神迷!古之皇宮大殿也,庄嚴宏偉,座座皆然,大有雄視天下之氣,極具大丈夫之概。使人觀之,莫不肅然起敬,心無邪物!此為吾游故宮之心得,蓋古今樓閣之不同,正自古今人性情之變化也。 (10)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殿內正中有「允執厥中」四個大字,下方的寶座左右兩側各站著兩只四腿獨角異獸,均是金子做成,金光閃閃,威風凜凜。 (11)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12)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13)保和殿後階陛中間一塊巨大的石雕十分引人注目,這便是有名的雲龍石雕,上面雕著雲朵,湛藍的海水、險峻的山崖,九條形象生動的游龍在海水、山崖和流雲之間戲珠,使人浮想聯翩。 (14)每逢下雨天,雨水落在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台基上,匯成的水流從一個個石雕龍頭口中流出,上千個龍頭,上千道水流,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15)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54 瀏覽796 2019-10-16
介紹一下北京故宮對稱的美
從《故宮》的特色看紀錄片的未來之路 關鍵詞: 故宮 紀錄片 特技 大型電視紀錄片《故宮》在中央電視台的播放,受到了傳媒界、文化界、影視界的關注和爭論。成為了2005年一個相當重要的文化現象。有人認為「而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進程中,《故宮》的創新和實驗,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縱觀《故宮》的整個影片,我們不難發現,正如該片的總編周兵在談及故宮的創作理念的時候,突出強調的:創新。他說:「一部片子好不好,關鍵在於有多少原創性的因素。在於觀點和信息的創新;在於藝術創造力的創新;在於新技術的使用。」在這部紀錄片的藝術創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嘗試。這也代表了將來的紀錄片創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線,這些特色總結起來有三點: 一、現代技術的運用,不斷拓寬展現舞台 曾經擔任第四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國際級評委託馬斯斯金納先生所說:「中國紀錄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為追求紀錄內容的『絕對真實』而放棄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法的運用。」[1]電腦三維動畫技術的成熟給影像藝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電影,電視劇等大眾化的傳播工具正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帶來的變革中暢游,電視紀錄片這種先天生在夾縫中的藝術樣式,當然也不會落伍於這樣的趨勢。為了讓拍攝的畫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宮》採用了國際先進的動畫技術和借用了電影的多種拍攝手法。3D製作結合實景拍攝,延時攝影(如故宮上空的雲),定點拍攝,這為提升整個《故宮》的品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三維動畫同樣也給紀錄片的創作帶來了很多的變革。 拓寬了時空 時空的真實性一直是紀錄片創作中很難遵循的原則,特別類似於《故宮》這樣的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故宮作為建築,在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怎樣才能接近真實地展現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呢?電腦技術可以完成。在故宮的片頭中,鏡頭先展現了庄嚴的太和殿的內景,發黃的畫面給人很真實的感覺,但是隨著鏡頭後移,推出門以後,一群遊人的出現把歷史拉倒了現在。時空在一個鏡頭中得到了跨越。紀錄片的開始,首先展現的是一輪明月掛於天空,隨後鏡頭下移,沖破雲層,展現了地球的遠景,在慢慢下落的過程中,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北京自周朝以來到現在的整個變遷。這些技術的運用,縮短了時空的界限,把數千年的歷史於簡單的變遷中得以展示,使觀眾一目瞭然。在空間的展示上,電腦技術的運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宮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建築體系,運用傳統的航拍只能展現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實場景的一一再現,就會打碎觀眾對它的整體印象。而通過電腦動畫卻能很好地將兩種方式進行綜合。在《故宮》中,電腦特技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故宮的場景:從前門外,快速地向北移動,經過天安門,沿著故宮的軸心穿過了整個紫禁城,然後鏡頭上移,展現了故宮的全景,或者倒過來走位。這樣的空間感的突破無疑更加立體和真實地展現了故宮的全貌。 時間和空間的突破拓展了紀錄片舞台,使得紀錄片的表現時空時不再是束手束腳,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擴張,歷史和大空間的題材的創作和展現更加簡易和生動。 表現方式多樣化 表現方式的變化,是《故宮》比較明顯的特點。為了更好地說明和展現傳統方式無法達到較佳效果的內容,現代化技術的運用在此也發揮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時拍攝、定點拍攝、延時拍攝等紛紛登場。在《故宮》中,這樣的手法隨處可見,在展現北京城千年的變遷中,原本的圖片說明和解說詞給觀眾的印象只能還是抽象的,但是,通過電腦的技術的處理,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真實,直觀。給觀眾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現故宮的機構和建築過程時,使用三維動畫,展示了故宮的主殿構造和建築的過程,同樣非常直觀而明白易懂。同樣是主殿,在展現他曾經歷過火災而焚毀時,不是用傳統的卻又很枯燥的解說詞來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災場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擬場景,更加真實而經濟。現代化工具的使用給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帶來的福音是長期的,他使得表現的手段更加豐富。 創作的個性化 在表現方式上,怎樣才能把一個原本是歷史的真實表現得更有現代的意義,怎樣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達更多的信息,怎樣才能融入更多的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術的更多運用,使得以上的問題得以含蓄的展現,使得紀錄片的個性化的風格越來越明顯。在一般的紀錄片中,個人的觀點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缺少個性化。畫面的展現同樣為了追求真實性而缺少個性。但是技術的使用在減輕解說詞的作用的同時,增加了畫面的表現語言和個性特徵。《故宮》正是在展現著這樣一種個性。多雲的天空凸現了歷史的厚重感,翻滾的烏雲和季節瞬時變化,展現了歷史的變遷。畫面整體色調呈暗黃和黑色,顯得莊重而深刻。周兵認為:「我們在整個拍攝中都力求攝影師們有創造力和獨特的發現視角,我一直也渴望在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視覺效果。只要在我們能控制的范圍內都要有創造性的展示,要使我們的創作者和觀眾都產生非同凡響的視覺體驗,呈現出強烈而能打動人心靈的畫面來,……在我們這套片子里在許多章節里都努力呈現出非凡的視覺創造……」 [2] 但是,在《故宮》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維動畫的製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觀眾在評論中提到:「電腦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歷史紀錄片就應該以實景實物為主,畫面修飾得太過了……」 技術永遠只能是手段,在紀錄片中,只能是為表現真實這個主題服務,因此,不能喧賓奪主。 藝術化手法的渲染,真實性走向內在 《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對documentary的詞根document解釋為人性紀錄(說明人性的事實或事件),《朗曼英語詞典》說得更直接,「通過藝術提供事實:紀錄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性的特點對於真實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紀錄片的真實並不排斥藝術的表現,在對藝術表現的考察中我們還可發現藝術表現的恰到好處的運用,對紀實有著非常有力的呼應,同時達到很好的效果。《故宮》專門聘請了具有國際水準的攝影、音樂創作、動畫製作等專業人士加盟。包括曾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的趙小丁、曾榮獲金鷹獎最佳紀錄片獎,編導獎,攝影獎的胡琤、從事攝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攝影師的赤平勉、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蘇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著名作曲家張廣天。這個強大的陣容保障了節目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效果。 增加畫面的美感 畫面的美感一直是紀實類題材節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來在專題片製作中,已經變得舉足輕重。《故宮》在「我們要求它應該呈現出非凡的視覺創造」的理念下,在畫面美感的方面幾乎成為典範。他充分運用了構圖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術的美展現了故宮的美。《故宮》中,創作者在深刻領會了故宮的對稱美,並把他融入了紀錄片本身的構圖中。全景展現故宮的形象時,鏡頭幾乎都是沿中間的軸線前後推移。在片中出現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對稱構圖。另外就是攝影中常用的前後景襯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畫面的前景部分以一個較小的,與主題相關的物體作為襯托,這樣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美感,而且豐富了畫面的內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們在其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主畫面是高聳的城樓,前景部分有一隻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獅子。畫面不再單調,增強了美感,還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在色彩的運用上,畫面更是動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電腦技術。藍的天空,紅牆黃瓦,碧水青樹,在電腦技術的幫助下,顯得異常鮮艷和炫目。整體的色調,幾乎是採用了拍攝mtv的畫面渲染方法,增強了畫面的可看性。
48 瀏覽3825 2016-04-09
描寫故宮外貌的句子兩三句話
故宮原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行政居住之所,其中雕梁畫棟景色雅緻古玩奇珍目不暇接,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好去處
47 瀏覽800 2017-11-21
故宮的外形為什麼是斜的?
故宮的外形為什麼是斜的?要買貨架,還是選擇鈞鴻貨架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有房屋8700間。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這座故宮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原來,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 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這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看一看門額殿角,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過濾詞語]。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房屋建築面積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紫禁城位於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宮。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門午門,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門座,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也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 故宮宮牆周長約3000米,占面積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000多間。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門,宮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樓,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座宏大壯觀,壁壘森嚴的城堡。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延"兩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 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 而內延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在明朝是帝後居住的地方並位於紫禁城的後部。 這組的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最後還有一座御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名"太和門"。它座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檐歇山式。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 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 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桿,欄桿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大殿的屋頂重檐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制。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桿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里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宮,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後保殿北面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里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單檐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乾龍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檐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 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面,也是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後居住的正宮。清順冶時,按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宮內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面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入口改在東面,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綉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改建後的坤寧宮還把原來的菱花?扇改為直條窗格的吊窗。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在明乾和清朝初期,乾清宮一直是皇帝和皇後的寢宮。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里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在明朝,這里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間,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面的宮殿和後面的寢居兩部分。在後一部分里,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南面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橫梁,樑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制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庄嚴。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 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開間面闊,單檐歇山式屋頂,下面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條台階,中史是御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制到規模很像後三宮的乾清門。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慈禧太後曾在此垂簾聽政長達40餘年。北京是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的交通樞紐,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機往返於北京和其他國際城市及中國主要城市之間。
2 瀏覽1334 2016-07-17
故宮博物院太和殿外貌特徵是什麼
太和殿是紫禁城最大、最高的建築。它寬11間,深5間,長64米,寬37米,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高35.05米,是紫禁城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容積最大的建築。宮殿前有一個寬闊的平台,叫做平台。 月

『貳』 紫禁城簡介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 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故宮建築形式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裡,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後檐的台階,有一塊雲龍雕石重約250噸。
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站在高山上看故宮,根本看不到一個窗戶,是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門前有兩個鐵缸,是防火的,裡面盛滿了水。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 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
三大殿
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台三層重迭,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清代在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斗。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帶發生「天理教」農民起義,農民領袖林清策劃並領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扮,兵分兩路,計劃從東、西華門進入宮城。西華門一支在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等人引領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展開激戰。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至今隆宗門匾額上留有箭頭,相傳即這次戰斗的遺跡。箭頭位於匾額的左下側。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兩頭有暖閣。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後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
清朝自雍正之後養心殿成為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清同治年間慈禧、慈安二太後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在後三宮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以及管理宮廷日常生活的處所。此外還有左右對稱的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隆福門、景和門,通妃子居住的東西六宮。這種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之一。
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佔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築20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築御景亭,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為華麗的。
東六宮
故宮的東西六宮都是皇帝後妃和子嗣居住的地方。東六宮包含指景仁宮、延禧宮、承干宮、永和宮、鍾粹宮、景陽宮,東六宮建於明永樂年間。
東六宮包括鍾翠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其中,東太後慈安就住在鍾翠宮。另外,延禧宮也非常有名,因為紫禁城中唯一的一座西洋建築就在延禧宮內,他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水晶宮。延禧宮在道光年間曾遭雷擊而毀壞,於是宣統年間清朝統治者決定造一座不怕火的宮殿,於是一座以漢白玉,玻璃為主要材料的宮殿就開始動工了。但當工程進行到一半時,清朝滅亡了,整個工程也被迫停了下來。目前延禧宮現在還沒有對外開放。
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鍾表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鍾表館的人數最多,鍾表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這在座堂里。玩具陳列館設在坤寧宮以東的聯房叫東板房裡。
故宮謎團
冷宮何處
「冷宮」在哪裡,要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皇帝的妻妾眾多。至於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里等死,更為悲慘。
故宮的「冷宮」並無定所,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查遍所見明、清史料,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啟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後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恪嬪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故宮設計者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於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皇帝上朝的地點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縱觀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垂簾聽政,清朝後期)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故宮為何「龍」多
紫禁城是龍的世界,龍的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皇帝被稱做「真龍天子」,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因此,宮中的殿堂、橋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後寶璽、服飾御用品等無不以龍作為紋飾。那麼,故宮里到底有多少龍?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粗算過,故宮號稱有宮殿80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龍計算,就有龍近4萬條,如果加上所有建築裝飾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龍,那就數不勝數了。
有人做了一個統計,即,太和殿頂屋脊及瓦當、滴水等共有龍紋2632條,外檐額枋及門窗彩繪包括飾件共有龍紋5732條,殿內檐及殿內梁枋天花上共有龍紋4037條,殿中金柱、藻井、寶座、屏風及陳設上共有龍紋609條,殿內牆壁及暖閣門罩等共有龍紋542條。這是個尚不完全的統計,太和殿內外的龍紋、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 844條之多。這種萬龍朝聖的裝潢設計,構成了一種威嚴神秘的氛圍,以獲得神化皇帝、恫嚇臣民的效果。
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殿並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築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採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