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楷字體硬筆書法字帖高清圖片
正楷是楷書字體的一種風格,這種字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現如今,正楷的硬筆書法作品被許多書法愛好者進行學習與臨摹。下面是我整理的正楷字體硬筆書法字帖高清圖片。
正楷經典的硬筆書法字帖圖片
古代並無真書、正書、楷書之稱。唐朝以前,對正書稱為“隸書”、“八分”、“今分”、“今隸”。據考楷書乃王次仲創始。蔡希綜說:“上谷王次仲,以隸書改為楷書,又以楷法變八分。”但王生於何時,古代傳說不一。唐朝張懷瓘說,是秦始皇時代人,王愔以為漢朝章帝時人,蕭子良以為漢末靈帝時人。由於古代記載不祥,很難肯定。今據推論,王生於漢朝,但王書正楷字體現無實物可考,他所書正楷是否與今完全相同,尚有疑問。現存古代最早的正楷碑帖,是魏朝(東漢末三國時期)鍾繇[yóu 與由同音](元常)所書,所以現行正楷書法,實由鍾繇開始。 正楷創始後,晉朝王羲之(逸少)跟衛夫人學習楷書,並學習鍾繇,張芝等書法從而改進成為筆畫清圓、結構端正的正楷字體,同時王又另創一種自然清新,筆勢流動,變化多姿的行書,清乾隆帝稱:“千古妙跡,古來楷法之精,未有與之匹者。”王羲之繼承鍾繇書法並加改進,奠定了我國正書,行書的基礎,從而成為漢字現行正、行、草書的模範此後,王獻之(子敬)在其父羲之教導下,繼續研究改進而另創一種正體,並創造一種非行非草的所謂“破體”,唐朝張懷瓘[guàn與冠同音]在書議中說:“字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
吳鈺正楷書法作品展在張家川縣開展
5月11日,由中共張家川縣委宣傳部、統戰部和縣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天水回族文化藝術研究會、張家川縣書畫家協會、市回族文化藝術研究會張家川縣分會承辦的“吳鈺先生正楷書法作品展”在張家川縣行政中心大樓東側平房內開展。
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縣委副書記、縣人大主任李肖鋒,縣政協主席關春生,縣委副書記妥國保,縣委常委、副縣長馬全榮,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軍,縣人大副主任毛巧蓮、海金武、王九仲、馬蘭生,縣政協副主席馬中華等四大組織在家領導出席開幕式。
馬中奇為書法展致辭。馬中奇代表縣四大組織對此次書法展表示熱烈歡迎及祝賀!對吳鈺先生長期以來執著追求文學藝術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他在講話中指出,吳鈺先生的書法作品在繼承傳統中探索創新,尤其對楷書用功最深,他講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觀的審視凝聚於筆端,在書法線條的語言中,聚集著他對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的詮釋,觀其作品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理性的啟迪,其著作的《天水回族史略》在省內外有一定的影響。並對張家川縣文藝工作者和書法愛好者提出希望,要學習老一輩書法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精神和自身文化素養不斷塑造的優秀品質,進一步加強相互學習交流,用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展示和歌頌張家川縣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家鄉的人文風貌,描繪時代的燦爛畫卷,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精品,為宣傳張家川,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多做貢獻。
王志軍主持書法展開幕儀式。天水市回族文化研究會會長范余敏宣讀了此次書法作品展的祝賀單位和個人名單。
據了解,此次所展楷書作品共計110餘副。內容除唐詩宋詞漢文章外,還選擇了聖人、賢達及文人學士的箴言妙語,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回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而且對倡導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十分有益。
吳鈺,回族,天水秦州人,年已七十有六。吳鈺自幼在父親的教導下,喜歡上寫毛筆字,工作後一直時斷時續的開始臨帖,主要以趙、柳體為主,較多趙體;本著“自樂自慰,以書交友,樂度晚年”的宗旨,完成了楷書漢譯《古蘭經》30卷(30萬字);書寫了數以千計(副)的書法作品;先後編著出版了《天水回族史略》、《伏羌關里爺》等書籍,參與成立了天水市回族文化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