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雲龍號(Unryu)航空母艦的艦體結構
在設計上,雲龍級航空母艦基本上繼承了飛龍級的藍圖,但對其艦橋位置和形狀進行了調整。由於飛龍級的艦橋位於左舷中部,容易產生湍流,雲龍級將艦橋移至右舷前部,並在艦橋後安裝了側向煙囪。艦橋由飛行甲板一層在內的四層構成(飛龍級為五層),各層的配置如下:最上層是露天甲板。從飛行甲板到頂部甲板的高度為6.9米,四周用薄鋼板圍護。這里設有防空指揮所,配備了12厘米和8厘米雙筒望遠鏡,用於對空和對海觀察。防空指揮所前方是操艦指揮所;後方是雷達警戒指揮所,雷達室上方設有雷達天線。防空指揮所下方是羅經艦橋,比飛行甲板高4.6米。在該層甲板上,前方是羅經艦橋,後方是傳令所,末端是露天部分,設有艦載機起降指揮所。該層艦橋的兩舷側,各有一部紅外線敵我識別器。再下方是下部甲板艦橋,高出飛行甲板2.3米,其前後向外伸出部分均設有遮蓋。此層艦橋設有操舵室、作戰室兼海圖室、艦橋配線室、中波測定室和飛行員待機室。左右兩側裝有94式高炮及60厘米信號燈。此外,在艦首突出的部分裝有25毫米機關炮、雷達天線、測距儀和探照燈等,在艦尾突出的部分裝有25毫米單管機關炮和信號燈等。艦首呈雙曲線狀,適航性能良好。艦首干舷9米,較前型航母的干舷高出許多。日本海軍當局吸取了第4艦隊事件的教訓,在建造中加強了艦體結構。第4艦隊事件發生在1935年9月26日,在演習時,該艦隊在岩手縣以東250海里處遭遇暴風(風速:50米/秒)襲擊,導致多艘大、中型艦艇嚴重受損,54人死亡。鑒於暴風造成的慘重損失,日本海軍重視了艦體結構的強度,新造航母最上一層甲板一直延伸到艦首,除甲板的鋼板增厚外,船體肋骨的間距,前後端600毫米,中部1200毫米,從而使整個艦體,尤其艦首尾的結構得到加強。艦首分為六層甲板:最上層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最下層甲板和船艙甲板。在這些甲板上分布著艦員艙室、軍需艙室、倉庫、油艙和錨鏈艙等。艦尾是仿效飛龍級的,後部干舷較高,目的是提高適航性能。舵採用蒼龍型的,由中央撐桿部支持約半平衡舵,向外側傾斜。飛行甲板的大小與前型航母相同,長216.9米,最大寬度27米,從吃水線到飛行甲板2.7米。飛行甲板前後各裝有升降機一部(比飛龍級少一部中升降機),均為大型化(14米×14米),以適應不斷增大的新式艦載機的需要。裝備了三式10型油壓式著艦攔阻裝置,共4部,12條橫索。最大攔阻距離45米,最大減速度2.5G(過載),最大攔阻速度40米/秒,最大飛行重量6噸。此外還裝備三式10型油壓式滑跑攔阻裝置3部。最大攔阻距離12米,最大減速度4.5G,最大攔阻速度23米/秒,最大飛行重量6噸。此外,飛行甲板上有前後2部升降式揚彈筒。前部為大型,主要用來輸送魚雷及航彈;後部為較小,主要用來輸送航彈。全艦共裝有800公斤航彈72枚,250公斤航彈288枚,60公斤航彈456枚,91式改六型魚雷36條(可同時調試魚雷6條)。計劃搭載的艦載機為零式戰斗機15架,97式攻擊機20架,99式轟炸機30架,共65架。因機庫容納不下這么多飛機,便決定將其中11架系留在飛行甲板上。雲龍級還根據海戰的經驗教訓,改善了機庫的防火與通風條件。機庫分上下兩層,上層分4個區,下層3個區,上下兩層每隔3米設有一個滅火噴射頭。機庫內側壁上配置了泡沫式滅火裝置。為防止因汽油或瓦斯外泄而引起的火災,改善了機庫內的通風換氣條件。以往航母的通風換氣時間為10至15分鍾,該級艦僅需半分鍾。此外,在航行中,還能從艦外吸進空氣,機庫前後端均有通氣。升降機的開放也可進氣,改進了與外界進行空氣交換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