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藏佛像圖片大全及稱謂
擴展閱讀
男人穿西裝受傷的圖片 2025-02-01 17:28:59
哪些動物做衣服圖片 2025-02-01 17:13:16
狗狗長什麼蟲圖片 2025-02-01 17:09:47

藏佛像圖片大全及稱謂

發布時間: 2024-12-16 11:05:48

Ⅰ 大日如來和釋迦牟尼佛像有什麼區別嗎

1. 金剛界曼荼羅和胎藏界曼荼羅都以大日如來為主尊,但大日如來的形像和姿態在這兩部曼荼羅中略有不同。

2. 金剛界大日如來跏趺坐,菩薩像,頭垂發,上半身戴著手鐲、臂釧、瓔珞等裝飾品,手結智拳印,即左手食指伸直,用右手的手掌把它握住,通身之色清白。

3. 胎藏界大日如來也是跏趺坐,菩薩像,但頭戴魏髻,身纏輕妙之衣,手結法界定印,即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拇指相抵,通身金色。

4. 釋迦摩尼佛形像一般為全跏趺坐,螺發,頂有高肉髻,大耳垂肩,身著袒右肩袈裟,左手置臍下,右手結觸地印、或右手結施無畏印。

(1)藏佛像圖片大全及稱謂擴展閱讀:

大日如來,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在漢譯中,又有摩訶毗盧遮那、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光明遍照等名號,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來,是法界體性自身,是實相所現的根本佛。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Ⅱ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彌勒佛

提到彌勒佛大家一定聯想到大肚、笑口常開這些特點,其實在漢傳佛教中,彌勒佛早已沒有犍陀羅造像的特點,也沒有藏傳佛教中嚴謹的造型儀軌,隨性自如的造型卻深受大家的喜愛,這是為什麼?正瀚說石從幾個角度跟大家一起分析。

●彌勒佛的重要性

佛教有三世佛之說,又分橫三世佛、豎三世佛。豎三世佛,即過去世迦葉佛、現在世釋迦牟尼佛與未來世彌勒佛。彌勒佛是世尊釋迦牟尼的繼承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的下一尊佛(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簡單來說,「彌勒」梵文為「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意為「慈愛」,與彌勒佛心慈性慈、護法利生、拔苦施樂相呼應。前面提及彌勒是未來佛,目前還是菩薩,正確的稱謂應該是「彌勒菩薩」,彌勒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現在在兜率天,講經說法,機緣成熟後會下降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在龍華樹下證悟菩提成佛果。

彌勒佛鴻慈大願就是化混亂的世界為大同世界;化污濁的人間為人間凈土;化黑暗罪惡的世間為人間天國。所以彌勒佛在佛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深受民間百姓崇拜敬仰。

●彌勒佛的推動

公元689年7月,唐代和尚將義等10人造《大雲經疏》,內稱武則天是彌勒下生,是閻浮提國主,御史郭弘霸也乘機邀寵,上表稱則天為彌勒佛。武則天聽之大喜,同年便稱帝,改國號為周,取而代之李唐,演了一出篡權換朝的歷史劇。

明朝同樣有個叫彌勒的和尚,圓寂前留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而這句偈語深深影響著後人。

明朝洪武初陝西田九成起義;永樂中期山東蓋都唐茜兒起義;宣德末年河南張普祥起義;嘉靖初山西李福達起義;萬曆四十二年冀東高應臣起義;天啟初年山東鄆城徐鳴仁起義。清朝,雍正五年,陝西翟斌起義;乾隆十三年,福建甌寧普少起義;嘉慶十八年河南、山東林青、李文成起義;道光二十六年湖南桂陽青蓮教起義;咸豐七年,四川涪州劉儀順起義;光緒二十四年山東冠縣趙三多起義??這些民眾造反,無不打著當世的彌勒旗號,用普渡眾生,改天換地,尋求極樂世界等等意願掀起一浪又一浪反抗的怒潮。

在民不聊生、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底層的民眾,由於無法根本改變貧窮與困苦的處境,便促使他們與民間宗教的教義一拍即合,嚮往彌勒佛出世而永生、安樂的信仰,彌勒佛常常被宣傳為某個具體人托生或轉世,進而揭竿而起,用新的世道代替黑暗的世道,因而成為鼓舞民眾投身反抗斗爭的發酵劑,成為威脅封建政權的力量。

●彌勒佛的造像

彌勒佛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大肚,笑口常開,造型隨和,是彌勒佛漢化後的造像,正因為顯庄嚴於詼諧,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我們不妨從一些彌勒佛的作品中感受一下。

相傳唐末五代傅大士及彌勒和尚等化身形象的出現,令到彌勒信仰在信眾心中薪火相續。很多人會把「布袋和尚」、「大肚彌勒」、「彌勒佛」混在一起,之前正瀚說石也分析過「彌勒佛」的造像,而且根據古典記載,其實他們都不是同一尊,但造像有一定的相互影響與聯系,所以都是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姿態。

這種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彌勒佛形態始於元代,在民間流行。但當時古代皇室崇奉藏傳佛教,所以在故宮常見的為藏傳彌勒佛造像。藏傳佛教對於密宗彌勒佛像的原始風貌保持的很好,可以接近其本身應有的形態,一般為金黃色身相,紺青色螺髻和肉髻,袒露右臂,雙手結說法印於胸前,結跏趺坐在蓮花上,也有頭戴五葉天冠的菩薩相,跟漢傳的彌勒佛有很大差別。

隨著時間發展,漢傳佛像儀軌並不像藏傳的「硬性」嚴謹,除了漢傳佛教寺廟中擺放的佛像,漢傳佛像創作化繁為簡,以「神」達「意」。很多文人雅士都是即席揮毫,創造出很多畫面詼諧、飽含哲理的畫像。

例如有樂禪師、月照上人等禪畫大師創作的彌勒佛畫作別具一格,推動著當代漢傳佛教文化藝術的發展。

在民間彌勒佛的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的彌勒佛笑口常開,寓意著積極樂觀,無憂無慮,和藹可親;大肚皤腹,寓意大度寬容,與人為善;輕松自在,顯示了他平民化的身份,拉近了與老百姓的距離。這些精神風貌,也是我國人民所追求和期望的。

相信上面這些彌勒佛的雕刻掛件大家不陌生,小時候家裡長輩會把這些雕刻掛件贈送給小孩。雖然並沒有完整雕出彌勒佛的全身,但笑口常開的姿態,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點撥人生,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同時也寄寓了長輩對孩子們的祝福與關懷。

彌勒佛在各個領域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題材,不僅是彌勒佛本身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還是傳承下來的藝術形式,彌勒佛都像人們傳遞著正能量,值得我們去學習多行善事,既使得自己高興,又幫助了別人,使得這個社會更加和諧,人與人之間更加團結,國家才會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