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貴陽一環區域包括哪些地方
貴陽一環路是指環繞貴陽老城區的線路,全長13公里,由寶山北路、寶山南路、市南路、解放路、浣沙路、棗山路、北京路合圍而成。現在,貴陽實際上有一環路、中環路、二環路、繞城高速,四條環城路。
貴陽一環路從貴陽市東南角的市南路開始,逆時針方向依次經過團坡橋、觀水路口、蟠桃宮、中山東路口、公安廳、貴州師范大學、新印廠、鐵橋、貴州醫科大學、交際處、圖書館、瑞金路口、黔靈公園、棗山路口、匯金星力城、花果園、大昌隆與迪卡儂、遵義路口、沙沖路口、空軍招待所、軍區、紅拖,最後回到市南路。
B. 誰能解釋一下貴陽有「九門四閣十三關」之稱
准確的說是九門四閣十四關
對於我們長期生活的城市,我們早晚都在與它打交道,所以我們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場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說出。但是,對於它的過去,它的歷史,它有多少城門,有幾座樓閣,周圍有哪些關隘,我們並不一定了解,並不一定都清楚。盡管有些名稱至今還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實亡」,如果還有那麼一點「實」,也僅是些殘垣斷壁,敗樓朽閣,碎磚舊石而已。
「貴陽」一名,人們習慣地以為源於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建置的貴陽府。但查閱史料,我們發現,貴陽一名早在貴陽府之前就已經存在,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曾有兩處就提到「貴陽」二字,曾有「貴陽八景」記載。為什麼叫「貴陽」,有「貴山之陽」之說,也有貴陽是貴州的別稱之說,至於哪種更科學更准確更符合歷史,這個問題還有待考證。
舊時的城,由於防禦的需要,都築有圍牆,有牆就有門,有門一般就有樓。城內是官府辦公和居民生活的場所,因此就有衙門、民房和樓閣。閣是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周設隔扇或欄桿迴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驛道上都設有關卡,用於防止敵人入侵、控制人員往來,查驗貨物進出等。舊時的貴陽城,就有「九門四閣十四關」之說。
貴陽城垣,修建的確切年代因歷史久遠,資料缺乏無從稽考。可查的最早關於貴陽城的記載,是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宣慰史范匯寫的《八番順元宣慰使題名碑記》,「我軍到其地,諸部悉歸順,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改貴州為順元,屯住城中」。文中雖提及「城」,但過粗略只能想像。明郭子璋《黔記》說:「國初建貴州省城,率因元舊城址狹隘,城垣卑薄。」清《貴陽府志》載「貴陽府城,即元順元城也。順元舊設土城,東、南、西三面與今城同。北面僅至今鍾鼓樓。」由此可見,貴陽在元代就有城,只不過是土城而已。
明清兩代,先後曾兩次對貴陽城進行了擴建。隨歷史的推移,明朝在貴州的行政機構曾幾次易名,時間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來城池當然擁擠,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礎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鎮遠侯顧成、都指揮馬燁建進行了第一次擴建。甃以石,門五:東曰武勝,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遠,西曰聖泉。清《貴州通志》對貴陽城的記載,除了馬燁建將北門由鍾樓拓展至今噴水池外,城門名稱也有所變化,但其格局基本上與明朝大體相同。此次擴建,土城牆改為石牆,比之以前更加規模和完整,俗稱貴陽老城或舊城。
明萬曆年間,播州楊應龍起事,多次揚言渡烏江逼貴陽。天啟初,貴州發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彥)事變,貴陽城被困十月余,城內糧道斷絕,居民餓死無數。於是明中央政府決定修築貴陽外城。天啟六年(1626年),貴州總督張鶴鳴、巡撫王瑊於北門外增砌外城六百餘丈,設威清、六廣、洪邊、小東四門。至此,經過多次維修和兩次大規模的擴建,貴陽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內城(老城)和外城(新城)兩大部分,中間以北門連接,共九個城門,即老東門、大南門、次南門、大西門、北門、威清門、六廣門、洪邊門和新東門。它的形狀南北長,東西狹。它的范圍,包括了今貴陽市環城路以內的地區。
老東門:明代稱武勝門,清代稱昭文門。在今文昌巷,文昌閣就建在老東門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牆,牆高二丈七尺,城門曾被毀,前幾年修復。城門有聯:「樓佇蟾光先人座,山隨龍勢遠穿城」。
大南門:明代稱朝京門,清代稱迎恩門,這是通往貴州南部惠水、長順、羅甸等地古驛道必經之地。在今大南門南明橋北轉盤處,舊境不見,前幾年改建為大南街心花園,塑蘭花城雕。
次南門:明代稱德化門,清代稱廣濟門。城門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牆上建有回龍寺、關帝廟,解放後寺廟改建,牆長雜草,一片荒涼。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門有聯:「排闥雙峰青對峙,繞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門:明代稱聖泉門,清代稱振武門。在今交通街與瑞金中路交匯處。舊時門外多為菜地,市西一帶只有幾戶人家,河岸皆為稻田,城門不很熱鬧,但到市西的桂月寺、華家松山、後期的慈母園等都要由此經過。有門聯:「近聽河聲宜洗馬,遠窺山意欲搏獅」。
北門:明代稱柔遠門,明代稱布德門。在今噴水池,是舊城與新城的分界線,也是連接舊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貴州,修城內馬路,城門被拆除,南北遂貫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築台塑周西成銅像一座,俗稱「銅像台」,解放後改建為街心花園,如今成為各民族節日的慶典場所。有聯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
威清門:俗稱威西門,在今威清路,即黔靈西路上端。因此門可通威清衛(即今之清鎮縣。清鎮系由威清衛、鎮西衛各取一字合稱得名),有門聯:「蜂挺獅形爭巽位,嶺穿龍脈演乾爻」。
六廣門:在今中華北路與白鷺巷交匯處。此路是明代貴陽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門可通龍場(今修文)六廣河,城門因此得名。
洪邊門:也稱紅邊門,在今普陀路與豆腐巷交匯處,因此門可通洪邊十二碼頭(即今開陽)而得名。城門聯為:「隔嶺田耕烏黨近,插雲山擁鹿疃高」。
小東門:也稱新東門,在今黔靈東路與余家巷交匯處,因次於城內之東門而得名。城門有聯:「谷播元辰農待雨,花探上巳女如雲」。寫出了城門的田園景色。
貴陽的「四閣」,現存在的只有文冒閣。其餘的皇經閣、靈官閣、玉皇閣均已消失,而其遺址今在何處,即便是土生土長的 「老貴陽」,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閣:貴陽原有兩個文昌閣,一個是原建在城內府橋上的文昌閣,已不存在,早被人們遺忘。另一個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於老東門月城上的文昌閣,該閣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榮人才昌盛之意。閣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木結構閣樓,風格獨特,巍巍聳立。立於閣上,可覽在半個貴陽城景。
皇經閣:在今省府路小學內,從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經處所。此地解放前為志道小學,並存有古建築遺痕,後經過多次翻修重建,現已完全消失。
靈官閣:在今普陀路建國巷,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是二進四院大庵,拆毀時間不詳,地基上現建立幢幢大樓。
玉皇閣:在今城基路,現為城基路小學校址。玉皇閣應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築於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貴陽城外的「關」,大抵皆建於山道峽口處,多位於古代交通要道上,築有拱門和相應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擔著進入城池的重要防衛的任務。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貴陽又設南北二關,為徵收雜稅之所,與舊時的關作用和意義有所不同。明清時期,貴陽城外大體設有十四關。
新添關:明《貴州圖經新志》說:「新添關,在治城東南三里,貴州站在其下。」新添關因其通新添衛(今貴定縣)而得名,貴州站在今油榨街,據此可知,新添關應該在今油榨街附近,因無足跡可尋,地點待考。
圖雲關:原名油柞關、圖寧關。《貴陽府志》說:「圖雲關,在治城少南五里,舊名油柞關。」康熙四十年改圖寧,道光元年改圖雲。油柞關,古名貴陽站,位於今油榨街東端森林公園,附近有圖雲橋,石壁上存留的幾幀石刻,使得關口尚存古韻。
鴉關:俗名小關。明《貴州圖經新志》說:「鴉關,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環疊,中惟一可守。」原為貴陽通四川的驛道必經之處,舊有拱門一座,其旁有店鋪供往來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處是貴陽北面門戶。拱門額嵌「北門鎖鑰」四字。
鳳凰關:俗稱大關。《貴陽府志》說:「鳳凰關,在城北十里,舊名大鵬關。」原為貴陽至四川驛道所經之處,後來公路不經過此地,才冷落下來。現為貴陽市烏當區野鴨鄉大關村。
蔡家關:清愛必答《黔志識略》說:「蔡家關,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謂之響水關。」蔡家關今位於貴陽市西面,1958年於此建貴州工學院,現為貴州大學之一學區,貴黃公路由此經過。
打鐵關:《貴陽府志》說:「打鐵關,在府南百納副司打鐵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斷,打鐵關在今花溪區黔陶鄉打鐵寨,東靠黔陶,西鄰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經過。
白沙關:《貴陽府志》說:「白沙關,在府西二十八里麥西里劉家莊。西達清鎮,東通扎佐。」白沙關在古代貴陽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屬白雲區艷山紅鄉所轄。
百達關:《貴陽府志》說:「百達關,在渾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雲表。」百達關在今之貴陽西面,其北為陽關農場,南為野鴨塘,屬於野鴨鄉渾水屯村。
六沖關:《貴陽市志未成稿》記載,「城東五里曰六沖關,貴開公路經其下。」六沖關原名鹿疃關,在今茶店北面,屬雲岩區黔靈鄉。因上有童文獻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後改精神病院而聞名,其側為貴州省植物園。
湯粑關:《貴陽市志未成稿》說:「城東三里曰湯粑關,為通黃平舊州之路。」湯粑關在今貴陽東南面,屬南明區雲關鄉,南接油榨街,東靠冒沙井,為貴陽東出口,貴新公路機場段由此經過,每日車流如潮,甚是熱鬧。
土地關:俗名大土地關,即(弘治)《貴州圖經新志》中所說的梯嶺,舊時為省城貴陽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貴陽東南部,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小土地關:位於土地關南面一里之處,舊時系省城貴陽通中遭遇司的必經之地,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北關: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雲岩區黔靈西路基督教教堂處)設北關,為徵收雜稅之所。
南關: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區新華路南明醫院處)設南關,亦為徵收雜稅之所。
老貴陽的九門四閣十四關,有的由於保護得當,遺跡可尋,尚存當年之風貌。而多數由於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流逝失卻蹤影。但至今還延用著過去的名字,這些名字也許只是某種符號,人們一般也不會去考究它的歷史和內容,只有那些懷古思舊、刨根問底的人才會去關心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