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蠶豆長什麼樣子呢 求圖片
蠶豆圖片:
一年生草本,高30-100(120)厘米。主根短粗,多須根,根瘤粉紅色,密集。莖粗壯,直立,直徑0.7-1厘米,具四棱,中空、無毛。
偶數羽狀復葉,葉軸頂端卷須短縮為短尖頭;托葉戟頭形或近三角狀卵形,長1-2.5厘米,寬約0.5厘米,略有鋸齒,具深紫色密腺點;小葉通常1-3對,互生,上部小葉可達4-5對,基部較少,小葉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稀圓形,長4-6 (-10) 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圓鈍,具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均無毛。
總狀花序腋生,花梗近無;花萼鍾形,萼齒披針形,下萼齒較長;具花2-4 (-6) 朵呈叢狀著生於葉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脈紋及黑色斑暈,長2-3.5厘米,旗瓣中部縊縮,基部漸狹,翼瓣短於旗瓣,長於龍骨瓣。
(1)蠶豆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以長江以南為主。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亞洲西南部至北非。寧波、張家口、青海和甘肅所產蠶豆是我國四大名貴蠶豆品種。
我國蠶豆產區分為秋播區和春播區,西南及長江流域等秋播區蠶豆在秋季播種,來年春夏季收獲;西北等春播區蠶豆春季播種,當年秋季收獲。蠶豆作為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作物的良好前茬,在輪作或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在稻田土壤培肥和病蟲防控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蠶豆是人類最早栽培的豆類作物之一,世界上種植蠶豆的有40多個國家,集中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
我國有40多個栽培品種,本世紀50年代產量居世界第一,年產30億公斤以上。作為糧食磨粉制糕點、小吃。嫩時作為時新蔬菜或飼料。
『貳』 蠶豆成熟之後長什麼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蠶豆一般認為起源於西南亞和北非。中國的蠶豆,相傳為西漢張騫自西域引入。自熱帶至北緯63°地區均有種植。中國以四川最多,次為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浙江、青海等省。蠶豆株高30~180厘米。莖直立,四棱,中空,四角上的維管束較大。羽狀復葉。總狀花序,花蝶形。莢果,種子扁平,略呈矩圓形或近於球形。蠶豆花期一般是3月~5月。蠶豆為長日照作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和pH6.2~8的粘壤土。需水量較大,但土壤過濕易生立枯病和銹病。蠶豆可單作或間、套作,忌連作。可點播、 蠶豆
條播或撒播。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根瘤菌能與其共生固氮。主要病害有銹病、赤斑病、立枯病。主要害蟲是蠶豆象。蠶豆子粒蛋白質含量約25%~28%,含8種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制醬、醬油、粉絲、粉皮和作蔬菜。還可作飼料、綠肥和蜜源植物種植。 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方形,中心空,花白色有紫斑,結莢果。種子供食用。 蠶豆花
2.這種植物的莢果或種子。原產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相傳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期傳入中國,8世紀左右從中國傳入日本。 學名:Vicia faba Linn. 【異名】佛豆(《益部方物略記》),胡豆(《綱目》),南豆(《蒙化府志》),馬齒豆(《台灣植物名錄》),豎豆、仙豆、寒豆、灣豆、羅泛豆(《中國葯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葯》)。 根據營養專家黎黍勻分析,蠶豆的預防疾病指數為12.9884,生命力指數為2.3582,證明利於疾病的康復,而對生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見《腸胃決定健康》一書)。 名稱由來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說:「蠶時始熟,故名」;而明代醫 蠶豆
學家李時珍在《食物本草》中認為:「豆莢狀如老蠶,故名」。 另外,因為蠶豆生長的時候,莢果直立向天空,所以在日文中有時寫為「空豆」。 花期4-5月。 栽培概述原產裏海南部至非洲北部,公元一世紀時始由歐洲傳入中國,現中國南方各地廣為栽培。 種子供食用;莖、葉富含氮素,為良好的冬季綠肥;江蘇除徐州、淮陰專區外廣為栽種;花、果莢、種殼、種子及葉均可入葯,有止血、利尿、解毒、消腫的功用。為蜜源植物。 蠶豆在中國各地都有種植,是重要的糧、菜、肥兼用型作物。主要用於稻、麥田套種和中耕作物行間間種,摘青嫩莢果做蔬菜或收子食用,莖桿翻壓作綠肥。主要的優良品種有四川青胡豆、南翔白皮、興寧、莆田、等。蠶豆適合於較溫暖而略濕潤的氣候,需水較多,但又不能受漬,耐寒性較差,也不耐高溫和乾旱。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左右,適於多種土壤栽培,以耕層有機質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粘質壤土或比較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好;在pH值6~8之間的土壤上可生長良好,所以可廣泛適應中國各地的紅壤水稻土、紫色土以及濱海的鹽鹼地水稻田生長。 播種可採用條播、點播等方法,一般行距33厘米左右,株距為12~18厘米。降雨量大的地區,最好採用深溝高畦。南方稻田種植冬蠶豆時,應在水稻收割後搶時播種,長江沿岸播種時間為寒露到霜降之間,華南雙季稻地區在小雪前後。北方一般在春季解凍之後抓緊時間播種。播種量每畝在8~10公斤。播種前也應施用磷肥和有機肥。 栽培要點1. 選好茬口與地塊:蠶豆忌連作。連作使植株生育不育。根瘤菌數目少,活性低,結莢少,易發病,種蠶豆就實行至少3年以上的輪作。蠶豆適應稍粘重而濕潤的土壤,但是栽培在土層深厚、肥沃的粘壤土或砂壤土上為好。 2. 適期播種:蠶豆耐寒,可於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種。播種前深翻土壤並適當施基肥,做成1米寬的平畦。每畦種兩行,在畦內挖穴,穴深6-9厘米,穴距20厘米左右,每穴點播種子2-3粒,摟平畦面。 3. 追肥澆水:播種後1-2天要充分供水,可促進早發芽、早齊苗。幼苗生長達3-4片真葉時,應適量追施束效氮肥,生長期間要分期追施磷、鉀肥。開花結莢期噴施磷酸二氫鉀或硼、鉬、鎂、銅等微量元素,可減少落花落莢,促進種子發育,提高產量。蠶豆生長初期以中耕為主,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通透性。從現蕾開花開始,應保持土壤濕潤。開花結莢期缺水易落花落莢,豆粒不飽滿。 4. 中耕與整枝:蠶豆出苗後應及進查苗補缺。苗期要進行多次中耕除草,結合鬆土將土培到植株根部,以防倒伏。蠶豆的分枝能力很強,後期的分枝結莢少,且易造成田間郁閉,生產上應及進掰除多餘的側枝和及時摘除生長點,減少養分消耗,提高結莢率,促進豆粒飽滿,成熟一致。 5. 適時採收:採收蠶豆嫩莢,可分次採收,採收自下而上,每7-8天一次,採收老熟的種子,可在蠶豆葉片凋落,中下部豆莢充分成熟時收獲,曬干脫粒貯藏。 生長特性蠶豆的根系較發達,可入土層60~100cm,根瘤形成較早。莖方形、中空、直立、莖的分枝力強,可從
蠶豆
基部生長4~5個或8~10個以上的分枝。葉互生,為偶數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在基部互生,先端者為對生。花腋生,總狀花序。花冠紫白色或純白色。每花序有2~6朵花,第一至二朵花一般能結莢其後的花結莢率低。莢為扁圓筒形內有種子堅硬呈綠褐色或淡綠色,扁圓形。千粒重900~2 500克。蠶豆具有較強的耐寒性,種子在5~6℃時即能開始發芽,但最適發芽溫度為16℃。幼苗能忍耐-5℃左右的低溫,-6℃時易凍死。生長的適溫為20~25℃。蠶豆對光照要求不嚴格,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適宜於冷涼而較濕潤的氣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沙壤土、粘土、水田土、鹼性土等均可栽培,對土壤營養的要求,在未形成根瘤的苗期,宜適量施用氮肥。對磷、鉀需要量也較大。鎂硼對蠶豆生育有良好的作用。土壤缺硼,則易妨礙根瘤菌的繁殖,使植株生育不良。 常見病蟲害蠶豆的病蟲害防治,除了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和整枝,搞好防旱排漬,增施磷鉀肥,增強蠶豆抗性外,葯劑防治也是很必要的。 1.赤斑病:葉片上先生出赤色小點,漸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嚴重時各部位均變成黑色、枯腐。莖桿內壁有黑色菌核。葯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噴施1:2:100的波爾多液。以後,每隔10天,噴50%多菌靈500倍液1次,連噴2-3次。實踐證明:初期噴波爾多液比噴多菌靈好。以後噴多菌靈,防效又高於波爾多液。 2.銹病:葉片上出現銹斑,直至葉片乾枯。嚴重時植株全部枯死。葯劑防治:可用15%粉銹寧50克,對水50-60千克噴施。每畝用葯液40-60千克。施葯後20天左右,再噴葯1次。要注意在早期及時施葯,否則,防效不佳。 3.枯萎病:主要是根部發病變黑,主根短小,側根少,葉色變黃,植株呈蔫萎狀,頂部莖葉萎垂。葯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施根部。用葯2-3次,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蠶豆象:鞘翅目,象甲科。以幼蟲鑽進蠶豆籽實中危害。致使籽實食味變苦,重量減輕,引起減產,質量變差。葯劑防治:在蠶豆初花期至盛花期每畝用速滅殺丁20毫升對水60千克噴霧毒殺成蟲。7天後再噴1次,效果良好。在蠶豆終花期,噴施40%樂果1000倍液,毒殺幼蟲,也有良好效果。 蠶豆,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無毛,高30—180厘米。羽狀復葉有小葉1—3對,頂端卷須不發達而為針狀;托葉大,半箭頭狀。花1至數朵,腋生在極短的總花梗上;花白色帶紅,有紫色的斑塊;萼鍾形,萼齒5,披針形。莢果大而肥厚;種子卵圓形,略扁。花果期4—5月。 5.蠶豆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喜高溫多濕環境,雲南省發病較普遍,一般在開花期發病。主要為害根及莖基部,引起全株枯萎。 症狀:受害植株主根和莖基部初生水漬狀斑,後發黑腐爛,側根枯朽,皮層易脫落,爛根表面有緻密的白色雪層,是病菌的菌絲體,似鼠糞狀黑色顆粒,這是病菌的菌核。後期病莖水分蒸發,病部乾枯變灰白,表皮破裂如麻絲,內部有時也有鼠糞狀黑色顆粒。 流行規律:病菌可在種子上存活或傳帶,種子帶菌率1.2%~14.2%,且主要在種子表面經種皮傳播。此外,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該病發病程度與土壤含水量有關。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間積水時,田間持水量高於92%發病最重,地勢高的田塊發病輕;精耕細作及在冬季實行蠶豆、小麥、油菜輪作的田塊發病輕。年度間的差異與氣象條件相關,播種時遇有陰雨連綿的年份,死苗嚴重。 防治方法:(1)加強田間管理。乾旱時及時灌水;多雨時及時排水、排漬;合理輪作,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使田間通風透光良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減輕病害。在播種時,每畝用濃度為50%的多菌靈150克拌細土蓋種。(2)葯劑防治。苗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增產技術去主莖 適時將主莖除去,使養分集中供給冬前分生的次生莖,促進蠶豆次生莖第2年多開花、多結果。去主莖的時間要在元月初,方法是:用刀從主莖離地10厘米處割下,最遲要在元月中旬結束這項工作。 去無效枝 蠶豆在立春後發生的分枝很少開花,即使開花,也易形成華而不實,而且與年前發生的有效枝爭光、爭水、爭肥。因此,在3月份的蠶豆初花期,將這些小分枝、細嫩分枝除去,促進蠶豆集中用肥,利於增產。 摘頂心 蠶豆的花是側生的短總狀花序,開花時間長達20-30天。在開花結莢時,養分不能集中供給開花結莢的需要,常導致落花、落莢,分枝頂部多形成不孕花,因此,後期適時摘除頂心能控制植株生長,提高產量。此項操作尤在4月10日前後進行為宜。另外,在運用上述技術時,要根據植株生長生育情況靈活掌握。在去主莖、去無效枝時要選在晴天進行,而且動作要輕。 作物用途⒈新鮮的蠶豆可以作為蔬菜, ⒉有煮、炒、做湯等多種做法 ⒊入葯,中醫認為蠶豆性平味甘,具有益胃、利濕消腫、止血解毒的功效 ⒋還可以作為飼料或綠肥使用 ⒌可以作為糧食、蔬菜、葯材、飼料、綠肥使用。 ⒍乾燥後的蠶豆可以作為糧食使用
『叄』 想知道蠶豆(圖片)是怎樣的
這是原圖 只是稍微做了一點處理 加了水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