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姨案」張維平至少拐賣幼童11名,終審死刑
「梅姨案」拐賣兒童事件一直深受廣大群眾的深度關注。這種破壞家庭的惡劣事件令人深惡痛絕。2021年12月10日,廣東高院維持了對張維平的一審刑事判決,張維平至少拐賣幼童11名,終審死刑。
張維平是「梅姨」拐賣兒童系列案的主犯,曾先後三次因拐賣兒童被判刑,交待拐賣兒童共14人,其中經司法機關核實的案件11宗、被拐兒童11人。15年前被張維平拐賣的孩子,大多是一兩歲的男童。張維平通過「梅姨」介紹,將孩子拐賣到廣東河源等地。
2017年,廣東省公安廳組織廣州、惠州、東莞等地警方,成立張維平拐賣兒童系列案專案組。張維平、周容平等5名嫌犯落網後,廣州中院、廣東高院先後對此案進行了審理。法槌落下,被告人張維平面臨最嚴厲的刑罰。
1971年出生的張維平是貴州遵義綏陽縣人。他走出大山,如何從一名普通打工仔變成臭名昭著的「人販子」?
張維平結婚之前,至少與兩名失足女性有過交往。這兩段隱秘戀情,也將他與「拐賣兒童」聯系起來。2003年,他在增城荔城街的湯屋村認識了一位四川籍失足女性,兩人交往頻繁,「我稱呼她『小妹』……我感覺跟她已經產生了感情」。
張維平稱,交往約一年後,「小妹」先後抱過兩個一兩歲的男孩交給他,讓他「幫忙」去聯系了買家。其實,在認識「小妹」之前,張維平還與一位姓陳的失足女性交往,並幫她拐賣了一名男童。正是因為此案,張維平第一次被判了刑。
張維平在廣東打工的那些年,一共給家裡寄過1500元。「開始幾年他過年會回家,後來就回得少了。」張維平回村都穿得不錯,見到人會笑著打招呼,「他的嘴巴子能說,口才比他大哥還好」。
在東莞的厚街鎮,張維平進了一家鞋廠打工,五年後他去了廣州增城的一家化纖廠。張孝榮記得,張維平在廣東打工的那些年,一共給家裡寄過1500元。「開始幾年他過年會回家,後來就回得少了。」張維平的堂嬸李正學回憶,張維平回村都穿得不錯,見到人會笑著打招呼,「他的嘴巴子能說,口才比他大哥還好」。
張維平在貴陽市雲岩區被警察抓走,時間是2016年3月11日。一周之前,他的同村老鄉周容平、楊朝平、劉正洪等人被警察抓獲。他們均被押至廣州市公安局增城區分局。
落網後張維平交待,除了申聰,他還拐賣了11個孩子。加上他此前兩次判刑涉及的2宗案件,他一共交待涉拐案件14宗、拐賣兒童14人。張維平交待的上述案件中,有3宗因證據缺失等原因無法核實,包括他交待的與「小妹」一起實施的2宗拐賣兒童案,由於無法查實「小妹」身份而未能偵破。最後法院認定張維平在2003年至2005年作案9宗,加上1997年和1998年作案的那2宗,張維平共涉案11宗,拐賣兒童11人。
張維平作案期間的活動軌跡,主要集中在廣州、東莞和惠州三地。他拐來的男童大多通過「梅姨」牽線,交易到河源市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等地。2003年至2005年是張維平作案的高發期。那時的他30多歲,皮膚較黑,身材有些瘦削,身高一米六五齣頭。他聽得懂粵語,一般說普通話,也會說一些四川話——他打工時認識不少四川籍工友。有時為了掩蓋身份,他便自稱四川人。
張維平通過「踩點」鎖定目標後,一般不急於動手。他會先電話聯繫上「梅姨」,由她尋找買家;然後他以找工作、租房為名,成為目標男童家的鄰居,就租住在小孩家旁邊、對面或樓上樓下。平常他會有事無事地與男童家人套近乎。他喜歡自稱「小王」,說自己是四川人或廣西人,讓那些從外地來粵的打工人叫他「老鄉」就行。
「他平時見人就打招呼,好像自己家裡人一樣熟悉。」被拐兒童鍾彬的母親謝水英記得,當年租住在她家附近的張維平「很喜歡小孩」,經常給孩子買零食吃,比如包子、甜筒、糖果。
「我跟孩子混熟,就是為了以後抱走他的時候不哭不鬧。」張維平供稱。
2004年12月31日中午,在徵得謝水英的同意後,張維平抱著1歲多的鍾彬去外面「買糖吃」,便再也沒有回來。
另外三名被拐兒童劉鵬、歐陽佳豪、李成青,被張維平拐走的情形也與鍾彬類似。
2003年至2005年是張維平作案的高發期。那時的他30多歲,皮膚較黑,身材有些瘦削,身高一米六五齣頭。他聽得懂粵語,一般說普通話,也會說一些四川話——他打工時認識不少四川籍工友。有時為了掩蓋身份,他便自稱四川人。
張維平通過「踩點」鎖定目標後,一般不急於動手。他會先電話聯繫上「梅姨」,由她尋找買家;然後他以找工作、租房為名,成為目標男童家的鄰居,就租住在小孩家旁邊、對面或樓上樓下。平常他會有事無事地與男童家人套近乎。他喜歡自稱「小王」,說自己是四川人或廣西人,讓那些從外地來粵的打工人叫他「老鄉」就行。
「他平時見人就打招呼,好像自己家裡人一樣熟悉。」被拐兒童鍾彬的母親謝水英記得,當年租住在她家附近的張維平「很喜歡小孩」,經常給孩子買零食吃,比如包子、甜筒、糖果。
「我跟孩子混熟,就是為了以後抱走他的時候不哭不鬧。」張維平供稱。
2004年12月31日中午,在徵得謝水英的同意後,張維平抱著1歲多的鍾彬去外面「買糖吃」,便再也沒有回來。
另外三名被拐兒童劉鵬、歐陽佳豪、李成青,被張維平拐走的情形也與鍾彬類似。
2003年至2005年是張維平作案的高發期。那時的他30多歲,皮膚較黑,身材有些瘦削,身高一米六五齣頭。他聽得懂粵語,一般說普通話,也會說一些四川話——他打工時認識不少四川籍工友。有時為了掩蓋身份,他便自稱四川人。
張維平通過「踩點」鎖定目標後,一般不急於動手。他會先電話聯繫上「梅姨」,由她尋找買家;然後他以找工作、租房為名,成為目標男童家的鄰居,就租住在小孩家旁邊、對面或樓上樓下。平常他會有事無事地與男童家人套近乎。他喜歡自稱「小王」,說自己是四川人或廣西人,讓那些從外地來粵的打工人叫他「老鄉」就行。
「他平時見人就打招呼,好像自己家裡人一樣熟悉。」被拐兒童鍾彬的母親謝水英記得,當年租住在她家附近的張維平「很喜歡小孩」,經常給孩子買零食吃,比如包子、甜筒、糖果。
「我跟孩子混熟,就是為了以後抱走他的時候不哭不鬧。」張維平供稱。
2004年12月31日中午,在徵得謝水英的同意後,張維平抱著1歲多的鍾彬去外面「買糖吃」,便再也沒有回來。
另外三名被拐兒童劉鵬、歐陽佳豪、李成青,被張維平拐走的情形也與鍾彬類似。
2003年至2005年是張維平作案的高發期。那時的他30多歲,皮膚較黑,身材有些瘦削,身高一米六五齣頭。他聽得懂粵語,一般說普通話,也會說一些四川話——他打工時認識不少四川籍工友。有時為了掩蓋身份,他便自稱四川人。
張維平通過「踩點」鎖定目標後,一般不急於動手。他會先電話聯繫上「梅姨」,由她尋找買家;然後他以找工作、租房為名,成為目標男童家的鄰居,就租住在小孩家旁邊、對面或樓上樓下。平常他會有事無事地與男童家人套近乎。他喜歡自稱「小王」,說自己是四川人或廣西人,讓那些從外地來粵的打工人叫他
2. 人販子稱梅姨確實存在,舊社會拐帶兒童案件為何那麼多
「拐賣九名兒童梅姨案」二審開庭完結,人販子稱梅姨確實存在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在那個網路不發達,甚至連監控錄像都沒有的年代,兒童拐賣案件自然眾多。
提及「梅姨」這個名字,大多數廣東人還是不陌生的,「她」所涉及的案件真的超級多!
而隨著「拐賣九名兒童梅姨案」二審,大家都更是好奇一個問題,「梅姨」真正存在嗎?
「梅姨」到底指向一位女士,還是一個組織,甚至是一個代號?
特別是落地城市裡面出現拐帶案件,幾乎整個城市監控翻好幾圈也不會找到痕跡;以至於現在都會加強配置天眼,才更方便去「發現」所有的嫌疑犯。
舊社會網路不發達,通訊技術也不完善,才導致了拐帶案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