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是泰山的什麼景點(圖片見問題補充)
是,仙人橋
在泰山岱頂共有三座橋,一是南天門索道站的天橋,二是大龍峪口的過仙橋,第三個便是今天要說的仙人橋。
仙人橋全國很多,但泰山仙人橋非常獨特,它不是人工修造的,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一種地質景觀和現象。不同質地的岩石在應力構造的影響下,經過氣候漫長的風化剝蝕,在重力的作用下,三、四塊山石滑落,天緣湊巧,在難得的一瞬間,相互碰接,擠在一起,磊落成橋,架在了兩峰之間,凌空於山谷之中,懸空夾擠,形成了泰山難得的自然景觀。見上圖。
橋西山崖不大,卻脊峰高聳,遠望如一大鵬的鳥背,而且該峰西側有緊靠一條峽谷,它和仙人橋下的峽谷猶如一隻鳥的肋下雙翼,展翅欲飛,若在雨季,雨水順著兩條短促的峽谷急流飛注,瀉入南部懸崖,也蔚為壯觀。因此在西側的山崖平台上,有四個大字:「雙流翼注」。就是對仙人橋景觀環境的高度概括。
這個平台,下臨無地,視野開闊,群峰匍匐腳下,豪邁心胸,遠望徂徠如畫,近感山風獵獵,若有幸趕上泰山雲海,則綿延無限浩盪不絕,雲海從腳下洶涌而來,向南天門起伏而去,置身其間,仙袂飄飄,不覺已飛仙羽化,故此台名為「望海台」,是體會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佳地點,故向西不遠有「老共產黨人」李一氓的行書《望岳》。在「雙流翼注」題刻的上方,明代袁洪愈留下了「望海」兩個大字,高0.8米,寬0.8米,大氣瀟灑,和當地景觀十分協調,太小了則有煞此地風景。
仙人橋東側,有一堵紅牆,從日觀峰蜿蜒而來,猶如一條蟠龍,隔開了兩重境界。此牆由泰安知縣毛澄建於光緒二十六年,1987年前後重修,並於牆的南端龍眼位置新開了一個月亮門洞,形成了兩個區間,供遊人通過,門西為仙界,門東為捨身崖。
捨身崖,便是「人總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的地方,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泰山開禁後,平民百姓蜂擁登山,泰山民俗崇拜和碧霞元君宗教信仰拔地而起,泰山香火遠播四方,遍及全國。但泰山信仰一度扭曲,很多香客為祈求父母病體長安和生命長壽,不惜以身換身,捨身報親,縱身跳崖,竟形成風氣,捨身崖一時成為香客心目中的麥加;還有人效仿南朝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做法,以期在此捨身成仙。為此,明萬曆年間,山東巡撫何起鳴在懸崖上構築了欄牆,阻人捨身,並更名為「愛身崖」。八股出身的何巡撫崇尚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勸人保身行孝,以報父母恩德,同時對這種愚昧的行為留詩勸諫,其中倒數第三句的最後兩個字是「哀愚」,便擷取二字鐫刻在了瞻魯台的皤桿石上,以警示後人,見下圖。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明朝的欄牆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965年重修的石條欄桿,渾樸厚拙,屹立永存。
但是,高大的欄桿並不能阻止歷史的重演和傳承,現在雖已沒有迷信的過激行為,但每年都有人或失戀、或失意、或自刎,自絕於人生,種種原因,特別是平民百姓以求重於泰山,往往從此捨身下崖,一去不返。這種情況發生後,當地景區、派出所等部門人員共同見證,形成材料後,就地掩埋。而且人的軀體經過崖下滾落,形似肉球,慘不忍睹。捨身崖下,歷代白骨堆積,松風陰號,毛骨悚然。人死之後,魂飛魄散,游離於崖下林間,陰風漫漫,苦海無邊,愁苦愁悶之際,崖側正好有此石橋,度人魂魄,助鬼升天,以達仙界,這便是仙人橋的功能所在。因而,明代蕭協中在此發出了「始信危橋只度仙」的感慨。
我就是泰安人
Ⅱ 世界最大懸挑天橋樓,為什麼在迪拜開建
迪拜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地方,也是全世界最奇特的地方。這里有很很多超出我們認制的建築,比如世界第一塔迪拜塔,最貴的度假酒店帆船酒店。絕佳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財力讓迪拜不停的挑戰人類建築的認知。而他們建造這個奇葩建築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吸引更多的遊客增加收入。
可以這么說迪拜的建築風格都比較前衛與開放。這個迪拜的旅遊型城市分不開。有小夥伴會問我們中也可蓋,是可以蓋但沒有那有個必要。迪拜建造這些風格鮮明的建築是要吸引別去他那裡旅遊創造收益。且這些建築的實際意義沒有那麼大。
Ⅲ 湖北一天橋設計酷似廣州塔,湖北這一天橋為何這么設計
引言:在湖北有一個天橋的外觀設計跟廣州塔非常的相似,有很多網友都對這個場景表示非常的不滿,那為什麼湖北的天橋會採用這樣的設計方式呢?
三、對這件事情,我們有什麼看法
其實在小編看來,有一些人的想法存在著相同的情況是很正常的。而且有關人員也回應說,他們這個設計採用的是隧道的方式。所以我們也不能夠說人家是抄襲或者怎麼樣,只是可能對於一些人來說,會覺得心裡有些不痛快。因為他們覺得看起來非常的怪異,而且還存在抄襲的嫌疑。但是在小編看來,這個橋的建成,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讓當地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Ⅳ 黃石一天橋設計酷似廣州塔引爭議,設計師對此有何回應
設計師稱,這個設計理念來源於他對黃石這座城市的印象。
我個人的看法
針對網友提出的一些問題,記者也從政府投資項目辦了解到一些信息,相關人員也針對這個問題做出了一系列回應。表示在這些情況下,需要領導進一步指示,但領導尚未回復。建設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個人覺得這次沒有故意抄襲。而且,無論從環境還是城市景觀來看,黃石的這座天橋都是根據當地的城市特色來建設的,看起來非常合理。而且無論是在設計還是造型上,都經過了多次修改,最終的效果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有人也表示,這和廣州的小蠻腰並不相同,可能只是在外觀上看起來差不多。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Ⅳ 橋的資料和圖片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