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骶椎和尾骨在哪有圖最好高分高分
骶骨由融合成一體的五節椎骨組成。在嬰幼兒,骶骨的各節段間以軟骨分隔,至 18 歲時融為一體。每一節段腹側的橫嵴代表融合的部位。
骶骨的形狀象倒三角形,底邊位於骶骨的頂部。這樣,骶骨就象一個楔狀物嵌於骨盆的兩塊髂骨之間。脊柱的軸向載荷就是通過這種結構傳向骨盆及下肢。骶骨的兩側分別與髂骨構成 骶髂關節 (見第 7 節,骶髂韌帶)。骶髂關節即是滑膜關節也是韌帶關節。
骶骨向前旋轉,S1 的上終板與水平面的成角大約為 30-60 度。這一角度因人而異,常被稱為「骶骨傾斜角」。由於這一傾斜角的存在,使得 L5 椎體及 L5-S1 間盤承受很大的剪切應力。
骶骨富含松質骨,還有兩個(前、後)薄層的皮質骨。因此,在骶骨上做螺釘固定時需要雙皮質技術,以防螺釘拔出。
S1 上方最前端的部分稱為 骶骨岬,兩邊稱為 骶骨翼 。由於骶骨翼直接與骨盆構成關節,且軀乾的重量通過此處傳導至下肢,因此骶骨翼中含有最密實的骨質,常被用作螺釘的固定點。
五節融成一體的骶骨中含有 骶管 。神經根通過腹、背兩側的孔道出骶管。在骶骨上安放螺釘時,應特別注意避免損傷神經根。
在融合成一體的骶骨中有 椎弓根,然而,由於它們很小,一般僅有 S1 及 S2 用作螺釘固定。放置螺釘前應注意識別骶骨椎弓根的解剖標志。
在骶孔的兩側有一個區域叫做 側塊(PARS LATERALIS ),由骶椎的橫突融合而成。
骶骨和尾骨,前面觀
在骶骨的中線上有一個嵴稱作中線 骶骨嵴(MEDIAL SACRAL CREST ),由 S1-S5 棘突融合而成。
骶骨下部的背側面骨質缺如,形成一個末端的孔洞稱之為 骶孔(SACRAL HIATUS ),內有終絲,固定脊髓及馬尾神經。
尾骨
尾骨(COCCYX )由四節(有時五節)退化的椎骨融合而成,常稱之為「尾巴骨( tail bone ) 」 。
骶骨和髂骨,前面觀
髂嵴 在脊柱外科顯得很重要,因為自體骨移植物常常取自於此。皮質 - 松質骨及松質骨移植物都可從兩側髂嵴獲得。後方的髂嵴有時被用作長棒結構的附加支撐及固定點。這常被稱作骶骨 - 盆腔固定。
Ⅱ l3/4,l4/5,l5/s1腰椎間盤膨出是什麼意思
人體共有5個腰椎,以L1-L5為代表。骶椎由五塊骶骨組成,成年時,骶骨融合成三角形,以S1-S5表示。
骶椎與上面的第五腰椎和下面的尾椎相連。L5S1椎間盤突出症是人類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常見節段。因為你離骶骨越近,你加在它上面的重量就越大,如果你增加突然的暴力,突然的壓力,那麼下面的椎間盤就會對它施加更大的壓力。
(2)骶椎一共多少節圖片擴展閱讀:
解剖結構:
1、成人共有椎間盤23個(第一、第二頸椎間無椎間盤),其中胸部椎間盤最薄,約2mm;腰椎間盤最厚,約為10mm,所有椎間盤的總厚度約占骶椎以上脊柱長度的1/4。
椎間盤由周圍的纖維環和中央的髓核組成。纖維軟骨環由多層縱橫交錯的纖維軟骨環組成,將椎體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具有很大的彈性和韌性,在承受壓力的同時還能防止髓核溢出。髓核是一種白色膠質物質,富有彈性。當髓核受到應力時,髓核向各個方向擴張,並壓迫纖維環向各個方向擴張。
2、在脊柱運動時,椎間盤會產生楔形變形。如果脊柱前屈曲,椎間盤前半部分受壓變薄,後半部分增厚,髓核向後移動;當脊柱向後伸展時,情況正好相反。如果脊柱右側彎曲,椎間盤右側變薄,左側變厚,髓核向左移動。當脊柱向左彎曲時,則發生相反的變化。
因此,椎間盤可以增加脊柱的活動范圍,承受壓力,緩沖振動,保護大腦和脊髓。這也是身高遲早會變化的主要原因。
3、童年時椎間盤的血管分布較成人豐富,可達深部。隨著年齡的增長,深部血管逐漸減少,直徑也逐漸變小。椎間盤神經僅分布在纖維環淺層,深部及髓核無神經分布。
Ⅲ 骶椎在身體的哪個位置啊
人的骶椎位於對耳輪上下腳起始部隆起處至腎穴外上方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為骶1至骶5。骶骨(sacrum):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上緣中分向前隆突稱岬,中部有 4條橫線,橫線兩端有4對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部為骶正中嵴,中間部為骶中間嵴,此嵴外側有4對骶後孔,孔外側部有骶外側嵴.骶前後孔與骶管相通, 有骶神經前,後支通過.骶管下端的裂孔為骶管裂孔,兩側向下突出為骶角.骶骨外側部上份有耳狀面,與髖骨耳狀面相關節,耳狀面後方骨面凹凸不平稱骶粗隆.人體的五塊骶椎合成的一塊骨。為骨盆的後壁。上與第五腰椎相連,下與尾骨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