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水星的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ps圖片怎麼改10M 2024-10-24 15:18:21
禮服圖片卡通圖片 2024-10-24 15:18:06

水星的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4-10-24 13:17:39

❶ 430℃的水星表面曾經有水嗎有沒有存在過生命呢

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天文學家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必須是岩石行星。由於氣體行星沒有固體表面,而且大氣環境十分惡劣,我們基本不認為那裡可以形成生命。


(圖片說明:信使號拍攝的水星北齋撞擊坑,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隕石撞擊後形成的輻射帶)

在此之前,我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表面溫度高達430攝氏度的水星上可以有水冰的。但是,越來越多的發現告訴我們:是時候修改自己對宇宙的認知了。

既然我們已經被顛覆一次認知了,恐怕還會有更多的認知要被顛覆。水星上還有哪些秘密等著人類去揭秘呢,我們也不知道。2015年4月,信使號探測器以墜毀於水星表面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任務。也許,下一次顛覆認知,就要等到下一代探測器了吧!

❷ 太陽系九大行星模式圖

九大行星是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的表面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收縮了大約0.1%。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徵之一是Calori 盆地,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

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金星

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偏差不到1%。

金星的自轉非常不同尋常,一方面它很慢,另一方面它是倒轉的。另外,金星自轉周期又與它的軌道周期同步,所以當它與地球達到最近點時,金星朝地球的一面總是固定的。這是不是共鳴效果或只是一個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准大氣壓,大氣大多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數千米的雲層。這些雲層擋住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得它看來非常模糊。這稠密的大氣也產生了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上升400度,超過了740開。

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比水星離太陽要遠兩倍。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連幾千米都不到。

地球

太陽系從內向外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行星。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

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

火星

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在中國古代又稱熒火,因為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亮度常有變化。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覆蓋著。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著冰水層。

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

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

木星

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和質量大2.5倍(地球的318倍)。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

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裡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麼長的一段時間。

土星

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並且土星向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產生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沖洗」造成的。

土星的光環特別地薄,盡管它們的直徑有250,000千米甚至更大,但是它們最多隻有1.5千米厚。盡管它們有給人深刻印象的明顯的形象,但是在光環中只有很少的物質--如果光環被壓縮成一個物件,它最多隻可能是100千米寬。

光環中的微粒可能主要是由水凝成的冰組成,但它們也可能是由冰裹住外層的岩石狀微粒。

天王星

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天王星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布卻幾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氣層含有大約83%的氫,15%的氦和2%的甲烷。如其他所有的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也有帶狀的雲圍繞著它快速飄動。但是它們太微弱了,以至只能由旅行者2號經過加工的圖片才可看出。由哈博望遠鏡的觀察顯示的條紋卻更大更明顯。據推測,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季節的作用而產生的。

海王星

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作為典型的氣體行星,海王星上呼嘯著按帶狀分布的大風暴或旋風,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系中最快的,時速達到2000千米。和土星、木星一樣,海王星內部有熱源--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陽能的兩倍多。

海王星也有光環。在地球上只能觀察到暗淡模糊的圓弧,而非完整的光環。但旅行者2號的圖像顯示這些弧完全是由亮塊組成的光環。其中的一個光環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螺旋形結構。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人們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環:最外面的是Adams,其次是一個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衛星的弧,然後是Leverrier,最裡面暗淡但很寬闊的叫Galle。

(2)水星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冥王星(被除名)

歷史上曾經認為,冥王星是離太陽最遠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在希臘神話中象徵冥王哈迪斯,是宙斯的哥哥,被弟弟奪去王位後,墮落到冥界。冥王星有三顆衛星。

太陽系中有七顆衛星比冥王星大(月球,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土衛六 和 海衛一)。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個,而且比那八顆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徑僅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衛星還小。它的軌道也非常特別,與其它八顆行星運轉的軌道有一個角度。尤其是在2003年發現「齊娜」後,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進一步的動搖。

「齊娜」的直徑約為3000公里,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3倍,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2003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這一發現,並引起太陽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熱烈討論。

冥王星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的原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因此,從「九大行星」改為「八大行星」就不難理解了。

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轉,它們的軌道大小不同,運行的速度和周期也不一樣,通常它們散布在太陽系的不同區域中。經過一定的時期,九顆行星會同時運行到太陽的一側,匯聚在一個角度不大的扇形區域中,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聯珠」。

❸ 水星大不大

水星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因為冥王星的地位降低原因,所以水星是最小的大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奇觀五星聯珠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天

自轉周期: 58.65 日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赤道逃逸速度 4.25 km/sec 平均地表溫度 179°C

最高地表溫度 427°C 最低地表溫度 -173°C

大氣組成 氦 42% 鈉 42% 氧 15% 其它 1%

在古羅馬神話中水星是商業、旅行和偷竊之神,即古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為眾神傳信的神,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才使它得到這個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著太陽在運行。

僅有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訪水星。它僅僅勘測了水星表面的45%(並且很不幸運,由於水星太靠近太陽,以致於哈博望遠鏡無法對它進行安全的攝像)。

水星的軌道偏離正圓程度很大,近日點距太陽僅四千六百萬千米,遠日點卻有7千萬千米,在軌道的近日點它以十分緩慢的速度按歲差圍繞太陽向前運行(歲差:地軸進動引起春分點向西緩慢運行,速度每年0.2",約25800年運行一周,使回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分日歲差和行星歲差兩種,後者是由行星引力產生的黃道面變動引起的。)在十九世紀,天文學家們對水星的軌道半徑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觀察,但無法運用牛頓力學對此作出適當的解釋。存在於實際觀察到的值與預告值之間的細微差異是一個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擾了天文學家們數十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在靠近水星的軌道上存在著另一顆行星(有時被稱作Vulcan,「祝融星」),由此來解釋這種差異,結果最終的答案頗有戲劇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人們接受認可此理論的早期,水星運行的正確預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陽的引力場而繞其公轉,而太陽引力場極其巨大,據廣義相對論觀點,質量產生引力場,引力場又可看成質量,所以巨引力場可看作質量,產生小引力場,使其公轉軌道偏離。類似於電磁波的發散,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傳向遠方。--譯注)

在1962年前,人們一直認為水星自轉一周與公轉一周的時間是相同的,從而使面對太陽的那一面恆定不變。這與月球總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過多普勒雷達的觀察發現這種理論是錯誤的。現在我們已得知水星在公轉二周的同時自轉三周,水星是太陽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共動比率不是1:1的天體。

由於上述情況及水星軌道極度偏離正圓,將使得水星上的觀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處於某些經度的觀察者會看到當太陽升起後,隨著它朝向天頂緩慢移動,將逐漸明顯地增大尺寸。太陽將在天頂停頓下來,經過短暫的倒退過程,再次停頓,然後繼續它通往地平線的旅程,同時明顯地縮小。在此期間,星星們將以三倍快的速度劃過蒼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點的觀察者將看到不同的但一樣是異乎尋常的天體運動。

水星上的溫差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溫度變化的范圍為90開到700開。相比之下,金星的溫度略高些,但更為穩定。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事實上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的表面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收縮了大約0.1%(或在星球半徑上遞減了大約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徵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

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水手號探測器的數據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動的初步跡象,但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來確認。

令人驚訝的是,水星北極點的雷達掃描(一處未被水手10號勘測的區域)顯示出在一些隕石坑的被完好保護的隱蔽處存在冰的跡象。

水星有一個小型磁場,磁場強度約為地球的1%。

至今未發現水星有衛星。

通常通過雙筒望遠鏡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觀察到水星,但它總是十分靠近太陽,在曙暮光中難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燦爛」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致的定製。

未知點

水星的密度(5.43克/立方厘米)幾乎與地球相同,但在許多方面它與月球更為相似,它是否在一些早期災難性大碰撞中丟失了輕質岩石?

通過水星表面的光譜分析,並未發現鐵的痕跡。由於我們假定巨大鐵質核心的存在,這種情況便很古怪,水星是否與其他類地行星竭然不同呢?

水星平坦的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在我們無法看見的另一面是否存在著驚人的景觀呢?以地球獲得的低分辨雷達圖片並未顯示出任何奇跡,但這種事誰知道呢?

最近一項關於兩次新水星任務的建議已被定於1999年執行,另幾項建議以經費問題而被予以否決。

❹ 求水星領航員這張圖片的超清大圖壁紙

1024×646

❺ 求各種行星的名字和圖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