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木製帆船圖片大全最大多少噸
擴展閱讀
南寧二手車圖片多少錢 2025-02-05 05:43:47
放個有意思的圖片軟體 2025-02-05 05:31:50

木製帆船圖片大全最大多少噸

發布時間: 2024-08-15 06:29:03

① 現代海盜所用的船還是帆船嗎

對海盜歷史的研究使我們能十分明確地說,海盜使用的是各個國家的正規軍隊在各個時代里所必備的那些武器。不過,這並不說明,海盜的軍械技師們不致力於改善傳統武器的工作。相反——他們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經常不斷地改變製造武器的工藝,以便使武器更適合於海盜戰的特點。

從14世紀70年代起,炮成了所有艦隊的主要武器,其中包括海盜艦隊。在歐洲,第一批炮是於1118年在受阿拉伯人圍攻的薩拉戈薩城下開始轟鳴的。他們在1280年攻克科爾多瓦時也運用了炮。

西班牙人仿效阿拉伯人的經驗,並在1308年從他們手中收復了直布羅陀要塞,從而成了歐洲人中的炮戰先驅者。炮很快就成了所有歐洲國家的軍用必需品,但是從薩拉戈薩戰役起又過了兩個半世紀後,歐洲人才想到要用炮來裝備戰船。西班牙人在1371年完成了這一件事。

一開始,艦炮造得又重又大,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須知,它們只不過是搬到甲板上來的最普通的野戰炮。當時,大家還不會鑄造炮身,它們是用扁鐵條焊接而成的,為了增加牢固度,還給它們加上了鐵箍。炮通過炮身來作瞄準,而火葯則是用一根燒紅的鐵絲來點燃的。石彈飛不到一百米開外處,而射速不超過一小時兩發。

但是,炮的改進工作進行得很迅速。人們開始鑄造大炮——先是用青銅鑄造,然後就用生鐵。開始出現用鉛和生鐵製造的炮彈。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出現了各種不同型號的炮,其中包括艦炮。

海盜們通常對新生事物很敏感,因此成了用炮來武裝船隻的首批人員之一。

鷹炮、長管炮和所謂的霞彈炮是中世紀船隊所配備的主要火炮。在15~18世紀的三個世紀里,它們被安裝在所有的軍艦上,必要時也會被安裝在商船上。瓦爾瓦里亞海盜的三桅船和小帆船、漢薩同盟的科格船和維塔利耶爾匪幫及利克德勒匪幫的戰船、加勒比海海盜的雙桅橫帆船和雙桅縱橫帆帆船都是用它們武裝起來的。

這些炮中最早出現的是長管炮。它於15世紀在法國問世。是一種有15~50種口徑的長炮身炮。炮膛的口徑為42-240毫米。在歐洲的海軍中,這種炮一直使用到18世紀為止。

比長管炮遲100年,出現了另一種炮——鷹炮。口徑為45-100毫米的鷹炮幾乎是一種使用最廣泛的火炮。它發射出來的是鉛彈,也像長管炮一樣,一直被使用到18世紀為止。

霰彈炮毫無例外地在各地海盜那兒都有很大的需求量。這是一種近距離接舷戰用的炮,打接舷戰時必須抵近射擊,好對敵方的帆和桅造成盡可能大的破壞,還要讓敵方的有生力量遭到盡可能大的損失。霰彈炮口徑不超過100毫米,裡面裝的是霰彈。

既然我們提到了霰彈,那就讓我們簡要地講一講它的情況。

霰彈是一種用來擊毀有生力量、帆、纜索和桅的炮彈。霰彈的彈葯是用石頭、小鐵塊、生鐵彈丸和鉛彈丸組成的混合物,是裝在鋼殼或硬板紙盒中的,它會在發射時炸開來,並用

它的充填物擊毀半徑在300米范圍內的目標。19世紀時,人們開始用榴霰彈來取代霰彈。

18世紀時,英國海軍所採用的是加農炮——一一種口徑為150—220毫米的滑膛炮。炮名來自於位於蘇格蘭的加農鑄造廠。它有短短的炮身,因而被用於戰船的近距離決斗。它發射的是生鐵炮彈或爆破彈,被安裝在船頭和船尾上。

除了霰彈炮外,所有上述的炮都是發射圓形炮彈的。石彈在這些年代裡已經無人使用了,用的都是鉛彈和生鐵彈。像炮一樣,炮彈也有規格。在16~19世紀時,它是由以磅為單位的炮彈的重量來決定的。比如,要是把一磅去掉尾數算作400克的話,那麼18磅重的炮彈重量就是7.2公斤。

手提射擊武器也是從阿拉伯人那兒傳到歐洲軍隊里來的。從12世紀時,人們就知道了所謂的統式土炮——一種略微有點像後來的滑膛火槍的阿拉伯火槍。統式土炮發射的是金屬小彈丸,彈葯是用燒紅的樹枝條來點燃的。但是,並非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為銑式土炮是手槍的前身,說它根本就不是手槍,而多半是一種小型炮;倒是應該把火繩槍看作是最早的手槍,它是從15世紀的前30年起開始譜寫自己的歷史的。

火繩槍是一種從槍口朝里裝彈葯的明火手槍。火葯是用引火線點燃的,引火線則是用手穿過火門放在槍筒里的。後來才想到用火繩槍機來做這件事。火繩槍發射的是石頭子彈,後來才發射圓形鉛彈,發射時,槍筒要架在專用的支架上。

16世紀時,火繩槍被火槍所取代。它先是出現在西班牙,然後出現於西歐的其他國家和俄羅斯。火槍也像火繩槍一樣是從槍口朝里裝彈葯的手槍,但火葯已經不是用手點燃的,而是靠火繩槍機點燃的。火槍的口徑達23毫米,槍重為8-10公斤,射程為250米。後來造出了槍身已截短和重量已減輕的火槍,是用來武裝騎兵的。它們叫短火槍,並很受海盜們的器重,因為短火槍的尺寸和重量最稱他們的心。

還有一種手提火器——燧發槍。它出現於18世紀初期,並取代了火槍。與火槍相比,燧發槍有較小的口徑——19.8毫米和較大的射速。燧發槍也是從槍口朝里裝彈葯的,但是發射時既不採用引火線,也不採用火繩槍機。在這時已出現了裝火燧石的槍機,燧石會打出火來點燃火葯。燧發槍有刺刀,連刺刀在一起的全長超過了1.5米。槍重約為6公斤,子彈重為32克。

除長槍外,短手槍從15世紀起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於體積小,它們是接舷戰中不可替代的近距離武器,所以對海盜來說十分有用。

手槍的進化過程是與軍事科學的發展同時進行的。槍機是中世紀手槍的主要零件——即射擊時點燃火葯的一種裝置。槍機分幾種。最早的是火繩槍機,出現於15世紀;取代它的是轉輪槍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其中的火葯引線是靠飛速旋轉的齒輪從爆石中擊出的火星來點燃的。16世紀時,撞擊型燧石槍機是手槍的主要槍機,是用板機連同裝在板機里的燧石一起撞擊鋼質火鐮的方法來點燃火葯的。

火繩槍機發明者的名字我們並不知道;說到轉輪槍機,那就有兩個人可以競爭發明權:紐倫堡人約翰·基夫斯和……列奧納多·達·芬奇!兩個人都有有力的證據。武器專家們相信,只有熟悉鍾錶行當的人才能想得出轉輪槍機,因為這種槍機的一些零件與鍾表機件非常相似。這樣一來,發現約翰·基夫斯正好是個鍾表匠。

在列奧納多的手稿中找到了一幅畫,畫面上畫的一種裝置非常像轉輪槍機。誰知道呢?也許這個天才的義大利人真的是它的發明者,但他表現得像在其他情況下一樣,並沒有公布他的發明,生伯它的成品落到無恥之徒手裡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燧石槍機的設計者的名字也好像已為人所知——人們認為是西班牙人西蒙·馬誇特,即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的軍械技師,但是有一系列的證據證明,爆石槍機是由幾個不同國家——西班牙、荷蘭、俄羅斯、瑞典的軍械技師在同一時期,卻又相互獨立地發明出來的。

15~17世紀的手槍有12-16毫米的口徑,長度為30~50厘米。用法是從槍口朝里填裝圓形的銅彈、鉛彈和鐵彈。這種子彈製作起來很簡單,並且在滑膛槍存在的各個時代一直都有人在生產。

但是,火炮、長槍和手槍只是在海盜行當誕生數千年後才成為海盜打仗時常用的武器的;在此之前,忠誠地為他們服務的是另一種被稱之為冷兵器的武器。

劍和矛、長劍和斧鉞、佩刀和鉞——這些冷兵器的名稱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的;把它們逐一列舉出來定會佔去幾個頁面的。但是,這並不是我們的任務,因此我們將只向讀者介紹各國海盜在各自的存在史上所使用過的那幾種冷兵器。

劍毫無疑問是這種武器的最古老形式之一。它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的中期,是一種雙刃直劍身的刺砍型武器。劍柄以十字接頭與劍身分隔開。一開始,劍是用青銅鑄就的,後來則是用鐵(鋼)鑄成的。

因為接舷戰是海盜的主要戰術手段,所以他們不能沒有劍,而是要靠劍去解決甲板上的戰斗。

劍被人使用了幾千年——直到16世紀為止。

矛也是像劍一樣古老的武器。人們不是用它們去刺目標,就是把它朝目標投擲過去。矛是由硬木桿和金屬矛頭組成的。矛的全長取決於它的用途——從1.5米至5米不等。

深受海盜們歡迎的是鏢槍——裝金屬或骨質矛頭的投擲用的短矛,適用於近距離戰斗。為了增加投擲距離,還使用一種專門的皮帶圈,藉助於它,鏢槍擊得中70—90米之內的目標。藉助於皮帶圈當然也增大了投擲力量。

7世紀時,歐洲的草原上就出現了馬刀。它至今為止仍是由凸出一面開刃的鋼鑄彎刀身和刀柄組成的刺砍型武器。馬刀刃是打磨得很鋒利的,而刀柄則是由把手和十字接頭(東方的馬刀)或把手和護手盤(歐洲的馬刀)組成的。金屬制的護手盤比十字接頭好,這一點海盜們也考慮到了。馬刀在他們手裡是打接舷戰時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海盜們也對它的結構作了重大的改動——開始做一種密封型的護手盤,而且還給它補裝上各種各樣的鐵爪和鐵鉤,可以靠它們去鉤住船舷或敵人。

刀身縮短的佩刀,特別是海軍用的佩刀,也是海盜們所愛用的一種武器。它是一種單刃(只有刀尖處是雙刃的)直刀身的刀,刀長達85厘米。佩刀的刀柄上裝有安全護手盤。佩刀出現於16世紀。

在中世紀初期,鉞幾乎是許多海盜的主要冷兵器。這是一種斧頭,刀刃很闊——達30厘米,呈半月狀,裝在一根長達一米的斧柄上。鉞的斧背上常常裝有一隻小鉤子,像海盜的馬刀上的鐵爪一樣,可以用來鉤任何東西,甚至還可以用來把東西從高處拖下來,比如把一個人從甲板的上層建築上拖下來。

16世紀將臨時,斧鉞在西歐漸漸取代了鉞。斧鉞在14至16世紀時極為流行。它是一種裝上斧頭的長矛。這樣一來就既可以用它來刺人,也可以用它來砍人了。但是,普通的斧鉞由於太長而成了一種在接舷戰中用起來很不方便的武器,因此海盜們對它也作了改進。首先是把它截短,其次則是給它加上了各種各樣的小鉤子,它們的功能上面已介紹過了。此外,每個海盜都能做一副稱手的斧鉞手柄(這樣做也可以說是在製作歸個人使用的斧鉞),並給它裝上專用的皮帶,皮帶是系在手腕上的,以免武器被人家打得脫手飛掉。

16世紀時,長劍特別流行。這是一種可刺可砍的武器,長度有時候可達一米多。劍身既可製成單刃的,也可做成雙刃的,上面還有劍槽(劍身兩面都有的血槽)或劍棱。長劍的劍柄是各種各樣的——有近乎於敞開的,有帶護手盤的,有帶密封型防護罩的。

雙鋒短劍和短佩劍也列入接舷戰武器的種類之中。短佩劍出現於16世紀,雙鋒短劍較晚問世。這兩種武器都是短小的兵器。短佩劍的劍身又直又薄,兩面都有棱;雙鋒短劍既有單刃的,也有雙刃的。雙鋒短劍有時候打製得有點彎曲。

還有許許多多其他樣子的冷兵器,但是我們僅限於介紹那些在長達數世紀時間內被各代海盜們所使用過的主要武器。

海船

14世紀末15世紀初,即在以克勞斯·施特爾特貝克爾為首的利克德勒海盜集團的勢力在北海特別強大的那個時代,漢薩同盟的科格船被認為是最標準的海船。這是一種載重量達200噸的單桅商船。一張四邊形大帆是它的推動力,它是藉助於裝在艉柱上的舵來駕駛的。它有厚實的龍骨和船殼板,因此非常牢固,使用壽命極長,在北方海域上完美地服務了幾百年。

誠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變化之一是載重量更大了(達300噸),並裝上了三根桅桿,此後,科格船改名為胡爾克船。

盡管科格船和胡爾克船都是純商船,然而它們也有武裝的船員,以便在遇到來自他國的船隻或海盜的攻擊時能擊退敵人。

但是,利克德勒匪徒的行當要求有高效率,還要有在短短的時間里捕獲並洗劫任何一艘落到他們身邊來的船的本領,所以他們很少使用科格船和胡爾克船來於這種勾當。在各個時期里,速度和火力都是海盜的主要法寶,因此利克德勒匪徒就改裝那些落到他們手裡的船隻。一般是拆除它們的上層建築,而在原來的位置上安裝火炮。

這種船叫作弗雷德科格船,但可惜的是我們不知道它們的外形看上去如何,任何一部中世紀編年史中都沒有它們的圖片資料。

利克德勒匪徒的另一種類的船——施尼格船和舒特船的模樣如何同樣也無從知曉。只知道它們是利克德勒匪徒按自己的設計製造的,是一種靈活機動和航速很快的船,能在弗里斯沿海一帶的礁石密布的環境中,以及在河口的淺水區上正常行駛。漢薩同盟的一些最大的貿易城通常都設在這些地方,海盜們也喜歡在這些地方設置埋伏。

地中海的海盜們用的完全是另一些船。大橈船是一種最為流行而又最為古老的船。它的家譜源自於古希臘羅馬的三層橈船和三層劃槳戰船,而它的發展過程一直持續到19世紀初,因為那時在某些南歐國家的艦隊中還遇得到它們。

大橈船基本上是戰船,列潘托會戰是它們的輝煌時刻,當時有200艘基督教大橈船和270艘土耳其大橈船鏖戰五小時,殘酷地爭奪著最後的勝利。

大橈船的尺寸長為50—60米,寬為15—18米。它有兩根張著三角帆的桅桿,但只是在有風的天氣里從一個港口駛往另一港口時才會使用這些帆。在無風的天氣里就要靠槳(達30對之多)來幫忙,與敵方相遇時也只有靠劃槳才能投入戰斗。那時候需要有機動性,而在炮火下藉助於帆來作迂迴 前進——這種做法即使不說是有致命危險,也是相當冒險的。因此在戰斗中,行船的全部重擔都是落在槳手身上的。在這種情況下,監工頭就會大施淫威。槳手稍一馬虎,劃得一不合拍,就會遭到鞭打。槳手被打死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大橈船上的奴隸的命運就是這樣。

三桅船很早就是地中海上的另一種常用船,也可以說是最為人喜愛的一種船。它的體積不大,船長為25—30米。上層甲板的最寬處約等於船長的三分之一,而吃水部分的形狀特別尖,這就使它成為當時航速最快的一種海船。

瓦爾瓦里亞沿海一帶的海盜很早就把三桅船當作「自己的」船,並認為它比其他船好。

三桅船配備有12—14門火炮;它的船員是由300~450個人組成的,其中三分之二是士兵。

然而,並不光是優美的船形使三桅船成為高速船的;在這一點上,帆所起的作用也不是最大的。況且,在三根桅上,它們都是可替換的。例如,在風力不大,而且風又是從船尾吹來的時候,就裝上四角帆。它們相當寬大,所以在吹微風時也能使船具有必不可少的速度。要是風開始「繞行」,也就是改變風向,並朝船舷吹來,那就把四角帆換成三角帆,它們會很好地兜住從尖角上吹來的風。起風暴時也用那種三角帆,但是尺寸較小。

不過,帆終究是帆,而在無風的情況下,三桅船上也有槳。共有8~12對槳,它們就安裝在炮門前面。

海盜們使用大槳帆戰船的情況要比使用三桅船和大橈船的情況少得多。這種船在航行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它是由工程師布雷桑於14世紀在威尼斯創造出來的,是一種超級大橈船。大槳帆戰船就火力而言要比普通的大橈戰船大上幾倍,但並不具有後者的那種航海性能,所以只用於相當穩定的天氣。盡管如此,大槳帆戰船參加了列潘托戰役,並顯示了自己的優點。但是,阿爾及爾海盜和瓦爾瓦里亞的其他海盜卻更喜歡使用他們所用慣的大橈戰船和三帆船。

只要了解一下大槳帆戰船的戰術技術數據,就足以感覺到它與這些船之間的等級差別了。請你們自己評判吧:船長為80米左右,寬為20米以上。若是相信那些改建中世紀船隻的專家們的話,那麼大槳帆戰船的船員計有一千多人。船上裝著三根配有三角帆的桅桿。但是,槳手仍舊是大槳帆戰船的主要推動力,他們被安置在32個槳手座上,每座都有兩支槳。它們要由六至七個人來劃動,光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槳的重量。

打仗時要全力劃槳,所以大槳帆戰船上也像大橈戰船上一樣,有一批專門挑選出來的監工,他們有宏亮的嗓門,好發出口令來調控劃槳的速度。為了維持槳手們的體力,就直接在他們劃槳時把一塊塊蘸過酒的麵包塞到他們的嘴裡去。若是這樣做也不管用的話,那就使用鞭子。

野蠻的時代,野蠻的方法……

最後還有一種為地中海海盜所樂於採用的船——小帆船。這是一種不大的槳帆船,結構上近似大橈船。它有10—16支槳和一張三角帆。小帆船的艏艉都是削尖的,它有兩根桅桿。主桅垂直地豎立在船中央,前桅安置在近船艏處,並且安裝得有點朝前傾斜。小帆船是用作沿海航行的商船的,因此它沒有武器裝備。當它的海上航行性能得到海盜們的充分賞識時,他們就開始給它裝上武器——6~8門火炮。

印花布傑克、安娜·邦尼和馬里·里德時代的海盜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船航海的呢?

我們不會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的;就講講加勒比海海盜們使用得最多的那些船吧。毫無疑問,它們就是雙桅橫帆船、縱帆船、雙桅縱橫帆帆船和三桅戰船。

雙桅橫帆船是裝有四角帆的,排水量為150~300噸的雙桅戰船。備有20!~25門火炮,船員人數達60~80個人。這是一種受海盜們青睞的、易操縱而又行駛得相當快的戰船。

縱桅船就大小而言不及雙桅橫帆船,但是能裝三根配置三角帆的桅桿。火炮多達16門,排水量達200噸。是18世紀初時在北美洲問世的。

雙桅縱橫帆帆船是一種輕型快速的雙桅戰船,第一根桅——即前桅,上面裝的是四角帆,而第二根桅——即主桅,上面裝的則是三角帆。船上備有6~8門炮。

最後是三桅戰船。正如讀者所記得的那樣,印花布傑克的船——「龍船」就是一艘三桅戰船。我們不知道它的戰術技術數據,但是,一艘中等大小的三桅戰船通常就介乎於克爾維特式輕巡航戰船和雙桅橫帆船之間。三桅戰船的排水量視船隻大小而定,一般在300~900噸之間變動,船員計有一百多人。有三根張著四角帆的桅桿,但是也有一些三桅戰船的船桅上裝的是三角帆。

最後我們要談談所謂的皮納薩船——加勒比海海盜們十分頻繁和非常樂意使用的一種船。這是長約45米和寬為6—7米的槳帆船。皮納薩船有三根桅桿(每根桅桿上配有一張帆),此外,它還有槳。這些船常常都做成可拆裝的,這樣使用起來很方便:皮納薩船拆開後可裝在別的船的甲板上運送到作戰地點去,然後再組裝起來,並用於必要的目的。通常是用來讓登陸兵登陸,以及用來進攻停泊在海灣里的敵艦。

現在讓我們轉到東南方的大片海域上去吧。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傳統上被認為是習慣與愛好會數百年不變的那種國家。著名的中國帆船的歷史證明這一看法似乎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按照傳說,它差不多是在五千年前,也就是在公元前2852年造出來的,並且現在仍在圓滿地盡自己的職責。

但是,傳說歸傳說,歐洲人是在1298年就已經從不久前剛到中國去旅行過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書中得知了中國帆船的情況。稍後,即在18、19世紀交會之際,「秦夫人」的海盜駕著帆船在海上航行;那位也許現在還活著的馮太太的艦隊就是用帆船組成的,不過卻是裝備著現代發動機的帆船。

那麼,中國帆船到底是種什麼船呢?

它的船身長達55米,寬度達9米。它有微微向上翹起的寬大的船艏與船艉,以及看上去像是「下垂著的」中部。排水量達600噸,桅桿則多達5根。帆船上的帆是四角形的,是用靠橫板條聯結起來的木板條製成的。看上去很像是一種獨特的百葉窗;需要縮小帆的面積時,也就是需要收帆時,可以像手風琴風箱似的收攏起來。

中國造船工人把帆船造得很結實,因此它們都能用上一百至一百五十年。為了作比較,請看:最長壽的一艘船,即那艘在50年代初被放置在格艾威治堤岸邊永久停泊處的著名的快速帆船,航行了八十三年。這在今天也絕對是個最高紀錄。

剩下來要談的就是印度洋海盜的船了。

此時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維克托號」——即信奉空想社會主義的海盜米松和卡拉奇奧利用來開始譜寫自己史詩的那艘船。

約翰遜船長的書中並沒有標明「維克托號」的等級,但是根據它被編入法國海軍的編制並被派到海上交通線上去活動的這一點來作判斷,它不是巡航戰船,便是克爾維持式輕巡航戰船。這是一艘巡航級戰船。

無論是巡航戰船,還是克爾維特式輕巡航戰船,都有三根張四角帆的桅桿,還有強大的炮火武裝——克爾維特式輕巡航戰船上有30門炮,巡航戰船上則有近60門炮。上述船隻的排水量也是相當大的——從450噸750噸至800噸為止。按照噸位所配備的船員人數在150~250個人之間浮動。

但是,正如我們記得的那樣,當海盜的「海軍上將」托馬斯·蒂尤與約翰·阿弗里進行談判時,「維克托號」遇難了;蒂尤本人則是用那艘已轉交給共和國管理的三桅戰船航行的。但是三桅戰船的情況我們已經談到了;至於說到「自由人」的第二艘船——即在好望角旁邊捕獲的「比茹號」,那就為假設打開了所有的閘門。「比茹號」也許是雙桅橫帆船,也許是三桅戰船,也許是雙桅縱橫帆帆船。約翰遜船長隻字未提該船的等級,我們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懸念公開提了出來。

② 古代」大型「漁船多為什麼船大小一般是多少最好有圖片。

木帆船

③ 中式.帆船.耆英號.

中國第一艘遠洋木帆船——「耆英號」

山東兗州市第二中學 王恩雙 任建民

上圖中的船模是著名的 「耆英號」 中國遠洋木帆船模型,該船是典型「廣船」。因為穿越大西洋,航行遠達歐美而聞名於世。如今該船的實體已經不復存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它的模型,留下的也僅僅是一段傳奇式的經歷。

「耆英號」建成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屬於以人物命名的船舶。其名稱來自駐廣州欽差大臣耆英。耆英因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在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可是「耆英」號帆船卻聲名遠揚。

「耆英」號全長近50米,寬約10米,深5米,載重750噸;柚木造成,分十五個水密隔艙;設三桅,主桅高27米,頭尾桅分別高23米和15米;主帆重達9噸,懸吊式尾舵。

這艘宏偉壯觀的大型遠洋帆船建成後,令英國船商垂涎欲滴,他們以考察、研究中國木帆船的結構和性能為借口,花高價購買此船用作遠洋航行。另一說是英國為了要弄清中國水師的新式兵船,特意通過其商人秘密購買了與滿清水師中最大型兵船同一類型的「耆英號」,經好望角開往倫敦,對其構造特點進行了徹底的研究。

在鄭和航海過去了440年後的1846年12月6日,在禮炮聲中,註定了沒有歸途的「耆英號」緩緩地駛出了港口。船上有30名中國人和12名英國人。「耆英」號的遠航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所有的人都來到了船上,或站在岸邊想看一眼這艘前所未有地試圖繞半個地球前往英國的中國平底帆船。出發之前,香港總督德庇時爵士、海軍艦隊司令托馬斯·科克倫爵士及其艦隊的所有軍官們、駐港英軍總司令和大部分香港著名人士全都登上了「耆英號」的甲板。

1847年3月14日「耆英號」繞過好望角時遇上了一場猛烈的海上颶風。在這場颶風中, 「耆英號」證明自己是一艘出類拔萃的海船:它經受暴風雨的能力絲毫不亞於那些在英國製造的海船。

4月17日「耆英號」到達聖赫勒拿島。離開聖赫勒拿島之後,原來准備直抵倫敦,但由於遇上了逆風和海流,它偏離了航線,朝美洲方向駛去;當船員們在長途航行中發現食品和飲水的供應短缺之後,開始變得牢騷滿腹,幾乎釀成騷亂。於是船長凱利特決定將船駛往紐約。在紐約停泊時,每日參觀人數達七、八千人;此後又訪問了波士頓。1847年2月17日「耆英號」從波士頓出發前往倫敦,並於3月15日抵達了澤西島的聖奧賓海灣,只用了2l天的時間就跨越了大西洋——這個時間甚至比美國定期郵輪跨越大西洋的時間都更短。該船在倫敦停靠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等各方人士,都上船參觀這第一艘到達歐美的中國木帆船。

遺憾的是「耆英」號到達目的地後不久就被拆解研究,木材製成了兩艘渡輪和一些紀念品。

「耆英號」的環球航行,創下了中國帆船航海最遠紀錄,充分顯示中國古代木帆船構造和性能的優良。「耆英號」堪稱中國歷代古船設計思想和建造技術的結晶,是中國古船寶庫中的一件稀世珍品。

注釋:

1.在中國海船的辭典里,一般有四大名船,即沙船、福船、廣船、鳥船。特別是前面三類海船最負盛名。

2.福船與廣船都是南洋深水航線的著名尖底船,她們都是在平底船的基礎上經過船體結構的過渡變化改建而成,與西洋帶龍骨的兩個上翹的船型是完全不同的,廣船船底特別尖,在海上搖擺較快,但不易翻沉,其舵材用鐵力木,在海浪中強度大,不易折斷,這在海上航行至關重要。而且一般採用多孔舵,減小了舵軸力矩,提高了操舵效率。我國第一艘駛向歐洲的耆英號就是典型的廣船。

④ 帆船和帆板有什麼區別

藉助風帆推動船隻在規定距離內競速的一項水上運動。1900年第2屆奧運會開始列為比賽項目。帆船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娛樂活動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英、美等國紛紛成立帆船俱樂部,1870年舉行了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比賽在開闊的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不少於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組織指揮採用國際旗語傳達命令,紅旗表示按順時針方向繞標,綠旗表示按逆時針方向繞標,P字旗表示5分鍾預備。航行中不按規定繞標,視為未完成比賽;碰撞標志,判罰繞該標志360°;碰撞他船,判罰原地旋轉720°;比賽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得分之和評定總分,總分最少者為優勝。每場計分方法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後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體分為龍骨帆艇和穩向板帆艇兩大類。龍骨帆艇船體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鐵舵,艇長在6.50~22米之間,穩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穩向板帆艇船體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動的穩向板,艇長在6米以下,輕捷靈活,可在淺水中航行。上述兩大類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長度、寬度、重量、吃水深淺、船帆面積和數量,駕駛人數等分為多種型號。歷屆奧運會比賽船型不固定,第9屆奧運會以前根據重量或長度分型,如0.5噸以下型、0.5~1噸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屆奧運會以後逐漸按多方面性能、數據劃分船型,不少型號還以設計者的國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蘭人型等等。最近幾屆奧運會主要有:①芬蘭人型為芬蘭人薩爾比設計,船帆標志「≈」,屬穩向板帆艇類,195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設計,船帆標志「Ω」,3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③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埃森設計,船帆標志「FD」,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60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④暴風雨型英國人普羅克特設計,船帆標志「T」,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⑤470型船身長4.70米,船帆標志「470」,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76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⑥星型船帆標志「☆」,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3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賽,1988年第24屆奧運會開始部分項目實行男女分開比賽。2000年第27屆奧運會除托納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個項目外,其他均男女分開設項。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
壹、關於帆船
一、利用風力的基本動力在水上行駛,並由人來操控改變方向前進。
二、坐著,一手操作舵桿,一手操控懸掛於垂直船身上桅桿的帆面角度,來推進,稱為帆船.
三、站立,在一塊狹長的板子上,用雙手操控可以隨意改變方向折的帆,稱為
風浪板。 貳、帆船演進
一、八千年前,古埃及尼羅河上,即有用蘆草束成的船筏,是現代帆船的前身。
二、公元二世紀,地中海各國因軍事需要,製造出以奴隸搖槳吆喝,並配合小
風力前進的戰艦。
三、公元八世紀以後,海上貿易發達,側風航行的羅馬商船應運而生。
四、十五世紀-◆中國帆船為使航行時有較高的效率,已用帆骨及支骨來支撐
帆面。 ◆歐洲為拓展貿易,海上成隊商船日趨活躍,而帆船的性能研
究也從而開始。
五、1660年英國人民呈獻一艘狩獵船"YACHT"給查爾斯二世做為繼承王位的賀禮
,自此游樂帆船誕生。
六、十八世紀,歐洲各國王公、富豪以帆船誇耀自我,帆船運動逐漸蓬勃。
七、1896年,第一次列入奧運比賽。
八、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太湖隱居時將戰船改為七桅的漁船,取其速度較快,
以利捕魚。
九、1971年,台灣帆船運動萌芽,當時以海軍主導的帆船協會,為台灣帆船運
動奠下基礎。
十、1975年,台灣帆船協會成立。

十一、1996年帆船運動比賽,列入省、區運動項目

⑤ 尋找帆船圖片

http://life.shang.com/travel/1050103/2006/01/12/images/web_20060112_381.jpg
http://www.suowe.com/wallpaper/2004/12/ship/037.jpg

帆船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1660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將一條名為"瑪麗"的帆船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舉辦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1720年愛爾蘭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樂部。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輕木帆船Balsa:相關意為輕木木材;輕木筏一種木筏。有輕木意,但怎麼看都和海船占不上邊,的確是游戲中最脆弱的船。

單桅帆船Hansa Cog:直譯應為漢薩小快艇。Hansa,大家都知道,中世紀的一個商業同業公會。cog,《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中:小船, 附屬於大船的供應船;小快艇。

單桅三角帆船Dhow:(阿拉伯人在沿海使用的)單桅帆船 ;《美國傳統辭典》:獨桅三角帆船一種金屬薄板裝配的船,尤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海岸使用的。

多桅三角帆船Caravela Latina,多桅橫帆船Caravela Redonda:caravel,前已講過,(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用的)小噸位輕快帆船。Latina:拉庭羅,義大利中西部一城市,位於羅馬東南部。是一個商業和工業中心。或指拉丁婦女或女孩。哥倫布第一次去新大陸時乘坐的就是這種船,歐洲人喜歡把船比做美女,故採用Latina一詞。在一本寫哥倫布的書中講到,他在旅途中將一艘船的縱帆改為了橫帆,變成了圓形的雷動達帆船,就是這個Redonda。

多桅小型帆船Brigantine:縱橫帆雙桅船(前桅為橫帆, 主桅為縱帆),《美國傳統辭典》:雙桅帆船帶兩根桅桿的帆船,前桅掛橫帆,縱帆裝置的船掛方形斜桁帆。

輕型三角帆船Light Galley:直譯為輕軍艦。galley:單層甲板大帆船; (古希臘、羅馬的)軍艦,《美國傳統辭典》:單層甲板大帆船中世紀地中海巨型艦,通常是大且吃水淺並用帆和槳推進的單甲板船,用作商船或戰艦。

輕型帆船Pinnace:裝載於艦上的中型艇;艦載艇, 舢板(常用作軍艦等的供應船); (附隨大船的)二桅小船。《美國傳統辭典》:船載艦,艦載艇一種小帆船,舊時用來作為商船和戰艦的補給船。

單桅快船Sloop:多帆單桅小船, 小帆船;護衛艇;《美國傳統辭典》:單桅縱帆船一種只有一根桅桿,縱向帆索的帆船,船首斜桅很短或根本沒有,前索只有一面首帆。

多桅帆船Buss:接吻(汗);一種帆船;《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1)(用於捕鯡魚的一種)雙桅漁船;(2)運貨帆船

中型帆船Nao:雖沒找到解釋,但其實它很有名。許多有關航海的書中都有提到,有的譯為「黑船」。

裝帆船Carrack:大帆船(15至18世紀初軍艦商船兩用的) 。詞典中稱相當於galleon(西班牙大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15-16世紀用做軍艦或商船的)西班牙大帆船;《美國傳統辭典》:大型橫帆船15世紀至17世紀所用的一種大型三桅帆船,通常有兩層或更多的甲板,尤其被西班牙用作商船或戰艦。

佛蘭德帆船Flemish Galley:英文版游戲中寫為Flemish Galleon,我個人認為應是Flemish Galley,galleon和galley的意思前面都說了,顯然galley更符合游戲中的船型。Flemish:佛蘭德(法蘭德斯,佛萊芒)的, 佛蘭德人(語)的。

三桅帆船Xebe(c):游戲中是Xebec,意為小型三桅船;三桅小帆船航行於地中海的三桅小帆船,它有方形和三角形兩種帆。顯然這是指小帆船,與游戲中是大中型船不符。故應為Xebe,指(地中海沿岸的)三桅帆船。

裝快船Frigate:(18, 19世紀裝有大炮的)三帆快速戰艦, 護衛艦;《美國傳統辭典》:小型驅逐艦美國大於驅逐艦而小於巡洋艦、排水量在4000到9000噸級的戰斗艦,主要用於護衛;輕帆船17、18、19世紀的一種高速、中型帶帆戰船。

三桅大型帆船Barge:駁船;大型遊船。《美國傳統辭典》:(1)大型平底船,駁船一種長且大,通常平底的船,用於運輸通常無動力、由其它船隻拖拽或推著前進的貨物;(2)大遊艇大型、敞篷的遊船,用於聚會、露天表演或正式儀式;(3)旗艦海軍將官專用的大型艇。絲毫看不出與中世紀戰船有何關聯。

此外,說一下游戲中的中國式帆船,其實這是統稱中國平底船,老外稱為junk,我認為英文版肯定是這個。對於junk,《美國傳統辭典》有解釋:中國式帆船一種中國式平底帆船,有高高的艉樓和固定的船帆。然而這一詞還有舢板、舢板船,甚至破爛,垃圾,丟棄的東西等解釋

柯克船簡介

柯克船起源於北歐,或許是挪威或其它低地德語國家,開始是一類並不起眼的貨船,作為大船的供貨船,它曾是維京船隊中區別於維京槳帆長船的、以帆作主動力的一類圓船。其船型特點是短、寬、結構堅固,也層為英國船舶設計師選為未來型。隨著13世紀通往於北海和比斯開灣的航運量的增長,它也相應地加大了尺寸,但從未超過200噸,數量也不多,而排槳船仍為主要船種。英王愛德華一世1340年在對法的海戰中領悟到帆船航行的優越性,從而把柯克船選為主要船種,除個別特殊情況外,再不增造排槳船,於是作為主要船種的柯克船尺寸得以快速增長,14世紀英國的主要船種變成了柯克船。在英法百年戰爭早期,英國就使用大批柯克船進行海上戰斗。一些最大的柯克船競達400-500噸,於是柯克船在英國出於戰爭的需要加高了尾樓,以補其側面乾舷之不足。

當時柯克船在許多國家大量製造,僅1386年,柯克船總量在呂貝克達846艘,漢堡為598艘。漢薩同盟柯克船一般航程較長,要進行護航,警戒海上武力襲擊,常要利用弓箭手、投石器及彈射器自衛。13世紀末漢薩同盟柯克船經常掛三角旗以指示它們屬什麼城邦。如貝呂克是紅色與白色;漢堡是紅色;羅斯托克是灰色、白色和紅色;而里加(Riga)是黑底色中的一個白十字架,到1360年,橋樓上已使用輕型炮。

一直到14世紀初,柯克船是使用搭接建造方式。1962年在河道疏浚時發現一艘不來梅(Bremen)柯克船,這也許是這類船型少許的存留物之一,它也是14世紀最後20年的大型柯克船之一,長23.5米,寬6.20米,深3.5米,船底是橡樹的平接板,5根強力甲板梁突出船體外以加固船體。龍骨長15.6米,用以加固船底,在中部船底幾乎是平的。載重量達130噸,主要船材是橡樹,這是北歐較好的船材,由於它的耐久性和強的抗腐爛能力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而受到船匠們的青睞。該船現已復原,船殼是搭接結構。柯克船一般為200噸載重量,其大度為15-16米,寬度為4米,13世紀後期後進一步加大尺度。當時某些漢薩同盟柯克船城徽上,船總長達30米,寬8米,吃水3米,載重量280噸。1400年後其尺度雖有增加,但這些船已達到搭接結構船的極限,否則肋材和板材之間就不能保證船體有足夠的強度。再加大船之尺度必須用平接法,而這早已是地中海海區船隻已發展了的造船構造方法。由於布列塔尼(Brittany)、西班牙和南法蘭西之間的航海聯系,1412年由布呂赫(Bruges)的海船清單上建造船舶的平接法已為北歐人所獲知。但在北歐,並未很快採用平接法結構,直到15世紀後半期才採用,這也許因為北歐人長期用斧劈木板,不會用鋸,要使木板平接必須學會鋸木等較精細的加工方法,一定要有一短時間的適應過程。

16世紀平接結構的威尼斯柯克船

後期柯克船受地中海船平接船板技術的影響,也把船體搭接結構改為平接結構,從而使其突破搭接結構船體對船隻尺寸的限度,柯克船就變得更大了。

蓋倫船簡介

"蓋倫"船作為西班牙寶船而負盛名,當時她常裝載黃金在大西洋中穿梭於新老世界之間。西班牙自從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是拿屋船(與卡拉克船為一類)和卡拉維爾船已不能勝任橫渡大西洋進行運輸大量貨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務。於是這兩類船型的一些優良特色揉合成一種混合型,這就導致西班牙蓋倫船的出籠。她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時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改善船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她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卡拉克」型與「蓋倫」型的比較

在遠洋進行海戰,地中海的三桅

劃槳帆船因為適航性太差,無法在大洋上發揮作用;大西洋上,老式的「卡拉克」

(Carrak)型帆艦及當時其他船舶的艏樓與艉樓過高,極易招風,使船在逆風時

不易操縱。

伊麗莎白時代的約翰。霍金斯爵士看到了這一點。他降低了艏艉樓,尤其是艏樓的高度,同

時還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來圓形的船艉。這樣的新設計船型相對狹長,航速較快,

在逆風中操縱性極佳。西班牙帝國無敵艦隊的威風凜凜的「卡拉克」(Carrak)

型帆艦也因為操縱性不佳,在1588年7 月的海戰中敗給了英國以噸位較小的「蓋

倫」(Galleon )型風帆戰艦為主力的艦隊。這次海戰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

衰落與英帝國的崛起。

「蓋倫」

(Galleon )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是軍艦,包括戰列

艦的設計標准。其中,對適航行與火力的要求是壓倒一切的條件,以便在戰斗時

搶佔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

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多艘這樣的艦只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

優勢。這也是「戰列艦」(line of the battleship)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