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孝的手抄報
孝敬父母的手抄報圖片大全:關於孝敬父母的名言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3、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5、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6、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長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14、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15、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② 鎴戠殑瀛濋泤鏁呬簨鎵嬫妱鎶 鎴戠殑鎵嬫妱鎶
瀛濅翰鏁鑰佹晠浜嬩細鐨勬墜鎶勬姤 瀛濅翰鏁鑰佹墜鎶勬姤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鏃鏄熷︽牎瀛濋泤鏁欒偛鎵嬫妱鎶ュ睍璇勬椿鍔
鐧懼杽瀛濅負鍏 鍠勫瓭闆呬富棰樻墜鎶勬姤
鍏充簬瀛濋泤鐨勬墜鎶勬姤 鍏充簬瀛濈殑鎵嬫妱鎶
鐪嬬潃鍚屽︿滑涓浠戒喚鐨勬墜鎶勬姤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鏃鏄熷︽牎瀛濋泤鏁欒偛鎵嬫妱鎶ュ睍璇勬椿鍔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鏃鏄熷︽牎瀛濋泤鏁欒偛鎵嬫妱鎶ュ睍璇勬椿鍔
鍐欑編綃 瀛濇槸涓鍗庢皯鏃忕殑浼犵粺緹庡痙涓浠芥墜鎶勬姤鏄鍏充簬瀛濋泤鐨勬墜鎶勬姤 鍏充簬
瀹夊叏璀﹂挓闀塊福瀛濋泤浼存垜鎴愰暱 钂茬漢涓灝忎富棰樻墜鎶勬姤灞
姘鎬笉娑堥濈殑瀛濅負涓婚樻墜鎶勬姤鐖變負涓婚樼殑鎵嬫妱鎶
鎱堝瓭鍦ㄦ垜蹇冧腑鐨勬墜鎶勬姤
瀛濋泤鎵嬫妱鎶-閾墮兘瀛︽牎璇氬瓭闆呬紭縐鎵嬫妱灝忔姤
瀹夊叏璀﹂挓闀塊福瀛濋泤浼存垜鎴愰暱 钂茬漢涓灝忎富棰樻墜鎶勬姤灞
瀛濋泤浼存垜琛屾墜鎶勬姤 鎵嬫妱鎶ュ浘鐗囧ぇ鍏
瀛濊岄泤琛屾垜鍏堣 鏃鏄熷︽牎瀛濋泤鏁欒偛鎵嬫妱鎶ュ睍璇勬椿鍔
鍏充簬鎴戠埍姘戞棌鐨勬墜鎶勬姤鍏充簬鎴戠埍姘戞棌鐨勬墜鎶勬姤鍒嗕韓灞曠ず
寰峰瓭鐨勬墜鎶勬姤
瀹夊叏璀﹂挓闀塊福瀛濋泤浼存垜鎴愰暱 钂茬漢涓灝忎富棰樻墜鎶勬姤灞
寰峰瓭鐨勬墜鎶勬姤
鎴戣屾垜瀛濇墜鎶勬姤 鎵嬫妱鎶ョ畝鍗曞張婕備寒
③ 有關於孝道的手抄報。有圖片最好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並順從。
與孝文化有關的傳說
董永的故事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