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腦構造中支配感情的是哪一部分
大腦的構造
人類的大腦是所有器官中最復雜的一部份,並且是所有神經系統的中樞;
雖然它看起來是一整塊的樣子,但是透過神經系統專家,可了解它的各個功能。人類的大腦可以區分為三個部份:
腦核(Central Core)、腦緣系統(Limbic System)、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
圖片地址:
http://photo.qingnews.com/club_album/up_files/2005-10-14/1129274189_27781.jpg
腦核部份是掌管人類日常基本生活的處理,包括呼吸、心跳、覺醒、運動、睡眠、平衡、早期感覺系統等。
而腦緣系統是負責行動、情緒、記憶處理等功能,另外,它還負責體溫、血壓、血糖、以及其它居家活動等。
大腦皮質則負責人腦較高級的認知和情緒功能,它區分為兩個主要大塊----左大腦和右大腦,
各大塊均包含四個部份----額葉腦(Frontal Lobe)、頂葉腦(Parietal Lobe)、枕葉腦(Occipital Lobe)、
顳葉腦(Temporal Lobe)。
圖片地址:
http://photo.qingnews.com/club_album/up_files/2005-10-14/1129274189_6923.jpg
構成大腦皮質的四個腦葉,其主要功能如前頁所示,至於它的主要組成細胞則是腦神經元(Neurons)。
嬰兒在母親體內成長期間,腦神經元會不斷增加,平均每分鍾增加250,000個腦神經元,到了出生時,
可達近100億個腦神經元;重量也由100克,成長到1,100克,成長速度相當驚人。在此生長過程中,適當的聽覺、體覺、
視覺的刺激,將有助於腦部膠原神經細胞(Glial Cell)的發展,這也就是所謂的0~3歲的學前教育,
因為它是人類腦部發展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腦部正在作整個腦神經網路的建構工程(基礎工程),基礎若完備,
後續的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圖片地址:
http://photo.qingnews.com/club_album/up_files/2005-10-14/1129274189_3580.gif大腦構造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
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左、右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
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它們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每個半球有三個面,即膨隆的背外側面,
垂直的內側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以上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以下緣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
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溝裂之間的隆起稱為腦回。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
大腦外側裂起自半球底面,轉至外側面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在半球的內側面有頂枕裂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
距狀裂由後部向前連頂枕裂,向後達枕極附近。這些溝裂將大腦半球分為五個葉:即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
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以及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里的腦島。
另外,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1. 灰質: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稱為大腦皮層,是神經元胞體集中的地方。
這些神經元在皮層中的分布具有嚴格的層次,大腦半球內側面的古皮層分化較簡單,一般只有三層:①分子層;
②錐體細胞層;③多形細胞層。在大腦半球外側面的新皮層則分化程度較高,共有六層:①分子層(又稱帶狀層);
②外顆粒層;③外錐體細胞層;④內顆粒層;⑤內錐體細胞層(又稱節細胞層);⑥多形細胞層。
2. 皮層的深面為白質,白質內還有灰質核,這些核靠近腦底,稱為基底核(或稱基底神經節)。基底核中主要為紋狀體。
紋狀體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尾狀核前端粗、尾端細,彎曲並環繞丘腦;豆狀核位於尾狀核與丘腦的外側,
又分為蒼白球與殼核。尾狀核與殼核在種系發生(即動物進化)上出現較遲,稱為新紋狀體,
而蒼白球在種系發生上出現較早,稱為舊紋狀體。紋狀體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運動協調,維持軀體一定的姿勢。
所有有關大腦的研究都是應該備受重視的,所以連篇不定期記錄下來。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每0.1毫米間距內平均有6到7個腦細胞,
這些互相鄰近的細胞中有80%以誤差僅0.001到0.005秒的精確度同時反應,發出相同模式的信號。
但如果細胞間距超過0.5毫米,它們則不會同時反應。
研究人員認為,雖然單個細胞的活動並不穩定,但相鄰的腦神經細胞能高精確度地統一行動,以相同的電信號互補,
保證了大腦能夠正確處理信息。這項成果將有助於開發模擬大腦信息處理方式的機械繫統。
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看,這個有點像集群服務,即幾個相似的伺服器集結起來對外提供服務,一是負載均衡,
二是提高整體的穩定性。但是如果這6、7個腦細胞要是經常有一兩個出問題而導致不穩定出現的話,
也就是人們經常無意間犯的錯誤,這時大腦又如何能夠知道到底哪些壞了呢?怎麼去修復?
正常人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但只不足10%被開發利用,其餘大部份在休眠狀態,
更有研究統計認為有98.5%的細胞是處於休眠,甚至有專家認為只有1% 參加大腦的功能活動。
而人在30歲以後每天腦細胞是以十萬個的速度在死亡,雖然這對大腦150億腦細胞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但如果死亡的是已開發的、有功能的腦細胞,必然影響腦效能,必顯遲鈍呆板。
我們開發的大腦潛能約有95%的大腦潛能尚待開發與利用,
即使像愛因斯坦這些科學精英的大腦的開發程度也只達到13%左右。按照這樣的理解,開發大腦潛能,
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起來並非什麼天方夜譚。
開發大腦潛能,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起來,前提條件是除了加強教育改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外,
我們是否應該同時考慮某種挖掘人類自身潛能的問題,眼光向內,將大腦潛能開發列入人類的思考范疇。
Ⅱ 人的大腦長什麼樣圖片
在愛因斯坦現存的遺產中,除了那些著名的理論和幾乎改變世界的公式,最珍貴的就是他的大腦了。很多人好奇:這樣一位做出了無法估量的科學成就的科學巨匠,究竟擁有怎樣與眾不同的大腦呢?1955年4月18日凌晨,76歲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去世。愛因斯坦的腦被進行屍檢的病理學家哈維帶回了家。他想深入研究探索分析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意識的載體,以發現這偉大的頭腦和平凡頭腦的不同之處。為了完好地保存研究對象,哈維一回到家,就從不同角度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拍照留存。最後,他把大腦切成240個小塊,分開貯存。
我們往往存在這樣一個想當然的觀念,那就是,聰明人的大腦重量應該比一般人的要大。不過,科學終究還是要靠真實的數據作支撐。經過測量,哈維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只有1230克重,而普通人的大腦重量平均有1400多克。看來大腦越重越聰明這個觀點不成立,科學家必須從其他方面找原因。
當時,美國神經科學家戴安蒙在對老鼠的實驗中發現,那些生存在復雜環境中的老鼠,其大腦中膠質細胞所佔的比例比那些悠閑老鼠的比例要高。而人們一般也認為,前一種老鼠比後一種老鼠聰明得多。那麼,愛因斯坦這樣聰明的大腦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點呢?為了解開這個疑問,戴安蒙從哈維那裡取來了愛因斯坦的四塊腦片,開始統計其中的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的數量。
此外,研究小組又另外找了11名平均年齡為64歲的男子的相應腦片做研究。我們以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的數量的比值為標准,比值約小,說明膠質細胞越多。研究結果顯示,愛因斯坦四塊腦片中的膠質細胞比另外11名實驗者的腦片中的都要多。支持神經細胞的代謝活動是膠質細胞的主要作用之一,因此戴安蒙推斷,這也許是愛因斯坦思考能力超強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也不足以說服眾人。因為這11名實驗者的平均年齡比愛因斯坦小12歲。我們知道,膠質細胞是不停分裂的,等這些人到了和愛因斯坦同樣的年齡,也許大腦中的膠質細胞數目與他並無區別。另外,這些被拿來作對照的人的智力情況我們一無所知。第三,研究小組只取來愛因斯坦的其中四塊腦片作為研究對象,其他聰明科學家的大腦是不是也和他的一樣有類似特點呢?疑問依然存在,研究還在繼續。1996年,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的額葉皮層比一般人要薄的多,不過,神經細胞的排列卻更加緊密。這樣,神經細胞交流信息會更加快捷。
1996年,哈維和另一位科學家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愛因斯坦大腦中的神經原密度較大,它們之間的交換速度可能更快。1999年,人們發現愛因斯坦大腦兩側的外側溝特別短,科學家推斷,這一特點也許有利於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到了2004年,有人參照哈維現有的愛因斯坦大腦樣品,利用計算機技術重新拼接得到了愛因斯坦大腦的完整圖像。結果發現,與數學思考、視覺空間認知密切相關的大腦下頂葉比普通人要寬出15%,而且此處的膠質細胞尤其偏多……
Ⅲ 大腦各種神經中樞的名稱圖片
(1)如圖所示:[1]軀體運動中樞;[2][4]【6】語言中樞;[3]軀體感覺中樞語言中樞;[5]視覺中樞;【7】聽覺中樞;
(2)產生上述各種語言活動功能障礙時,在一般運用右手勞動為主的成年人中,其大腦皮層損傷經常發生在左側.因為絕大多數用右手勞動為主的成年人,右側大腦皮層的44區的損傷並不發生明顯的語言活動障礙;然而其左側大腦皮層布洛卡的損傷,則可形成嚴重的運動失語症,這種左側大腦皮層的語言活動功能上占優勢的現象,反映了人類兩側大腦半球功能是不對等的,這種一側優勢的現象僅在人類中具有.
故答案為:(1)軀體運動中樞;語言中樞;軀體感覺中樞;語言中樞;視覺中樞;
(2)246;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