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哥窯瓷器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手機動態牆紙圖片大全 2025-02-08 18:07:47
廠里放假回家搞笑圖片 2025-02-08 17:40:50

哥窯瓷器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4-03-17 20:30:00

Ⅰ 誰能提供中國宋代重要古窯口官、汝、定、均、哥窯的代表作品,高清圖片及作品名稱、館藏等信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遺憾的是,宋哥窯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人們發現,我們只有從傳世作品上去解讀哥窯的歷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主要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其三、「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名稱由來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窯名最早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極碎」;《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曹昭《格古要論》,「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中關於」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青濃淡不一。有紫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雲: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龜子,古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極碎,今但辨隱紋耳,又雲汁釉究不如官窯。」

清代《南窯筆記》「哥窯」條記載: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後,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於修內寺,故釉色彷彿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間有溪南窯、商山窯彷彿花邊,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徵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

關於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蟹爪。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Ⅱ 這是那個年代的哥窯瓷器

這個應該是現代的。瓷器這行水比較深,只看圖片也就看個形狀,說錯勿怪。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Ⅲ 距今100來年的青花瓷器能值多少

時至明末清初,因為時局易改、文化變遷、經濟轉型等原因,青花迎來了一次精彩的美學轉型,生產出極具時代特徵的瓷器。

趁著嘉德四季北京拍賣之時機,我們一探明末清初青花瓷的萬千世界。

Lot 3642明崇禎 青花綵樓記之探寒窯人物故事圖案缸

直徑:22.6 cm

來源:倫敦古董商 John Berwald 舊藏

參閱:中國嘉德2020年7月16日拍賣會第4473號(成交價:RMB 575,000)

估價:RMB 3,100,000 - 4,00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一大特徵,是紋飾出現了大量人物圖案。這種轉變與時局有著莫大關系。

真正意義的青花瓷始燒於元朝,當時許多紋飾皆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為主題,舉如大家熟悉的「鬼穀子下山」、「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惟至明初,青花瓷的人物紋飾驟減,圖案以花鳥、園景、海水等為主。學者認為如此突變,主要是因為明初施行的高壓統治所致。

Lot 2816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本場成交冠軍)高度:29 cm

  • 傳十九世紀售於英國

  • 香港蘇富比,2015年10月7日,lot 3607

  • 估價:RMB 12,000,000 - 22,000,000

  • 成交價:RMB 25,300,000明代永樂、宣德兩朝(行內習慣合稱永宣)的青花瓷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器,與它的顏料呈色有莫大關系。

  • 永宣兩朝使用來自西亞的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發色絢麗鮮艷,常見暈散現象。色閃黑藍或深藍者,凝聚處可見自然形成之黑褐色結晶斑,深凹胎骨。基於「蘇麻離青」的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永樂一朝的官窯瓷器精彩出眾,皇帝本人當然也是一大主因。

  • 如此文化氛圍與經濟環境之下,戲曲、小說、版畫涌現,廣受黎民百姓以至士大夫所喜。可以想像,這種風格很快也蔓延到瓷器生產之上,故青花瓷於明末起出現大量人物主題紋飾。

    以此崇禎年間的青花瓷缸為例,就取材自明末喜劇《綵樓記》的「探寒窯」一段。故事背景是宋朝,講述宰相劉懋之女月娥於綵樓拋球招婿,選中寒儒呂蒙正,惟劉懋厭男方窮苦,逼女退親。

    Lot 3634明崇禎 青花抱璞刖足人物故事圖大筆筒高度:21.8 cm題識:抱璞荊庭愁刖足,遺珠滄海嘆奈何估價:RMB 2,540,000 - 4,500,000

    中國很早就有飾以詩文的陶瓷,但一般不會同時繪以圖畫。直至明末清初,詩畫結合的先河於青花瓷開初。好像此筆筒上寫的「抱璞荊庭愁刖足,遺珠滄海嘆奈何」,就有著清楚的點題作用。

    Lot 3635明崇禎 青花訪賢圖大筆筒

    直徑:20.3 cm

    估價:RMB 1,600,000 - 2,300,000

    期才定型為直筒。此件筆筒直口微撇,筒腹微束,可說是器形過渡時期的印證。

    Lot 3638明末清初 青花蟾宮折桂人物故事圖花觚高度:41.5 cm來源:托馬斯(Thomax)舊藏著錄:《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Arabian Museo,赫爾辛基,1994年,圖72《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梁曉新主編,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62-63頁,圖13估價:RMB 1,800,000 - 2,800,000體量碩大,器形端莊挺拔,青花發色上佳,另一件符合「上品細料器」的青花瓷器。外壁以青花為飾,分繪三層。頸部繪以蟾宮折桂圖,三位儒士騰雲駕霧而來,作揖拜狀,背景高閣廡殿隱約可見。半開光式蟾宮之中,嫦娥身姿綽約,持桂而待。腹部與脛部以勾線平塗之法分繪纏枝靈芝紋及倒垂蕉葉紋,紋飾勾勒精細,渲染規矩,彰顯了明末清初瓷器精細的繪畫風格。

    Lot 2802清乾隆 青釉描金銀如意紋「愛奧尼柱式」螭耳小瓶「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場成交亞軍)
    高度:13.6 cm

  • 法國Omer Blot 將軍舊藏

  • 倫敦佳士得,2008年5月13日,lot 61

  • 北京拍賣會,2010年6月4日,lot 4161

  • 估價:RMB 6,000,000 - 9,000,000

  • 成交價:RMB 6,900,000法國陸軍參謀總長Omer Blot(1824-1894)曾於十九世紀中後期在北京服役。期間,他於京城古玩店內購入多件小巧玲瓏的清代古董珍玩,除了此青釉描金瓶以外,還有一對乾隆時期的白玉太平有象盒,以及一件具「乾隆年制」四字料款的銅胎畫琺琅水丞。

  • 他離世以後,收藏的中國古玩藝術由家人繼承,雅蓄超過一個世紀之久。直到21世紀,這些珍玩方於倫敦佳士得同場釋出。清朝不少官窯瓷器都受到西方藝術及美學影響,包括繪畫之立體感與巴洛克裝飾風格等等。這件青釉描金小瓶則更為直接,以古希臘的「愛奧尼柱式」為紋飾靈感。
  •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變革,是逐步借用水墨畫的皴法來繪山石,帶出遠近疏密之立體效果。此種分水畫法和皴法後來在康熙時期達至高峰,突破傳統平塗,使青花色繽紛多姿,獲譽為「五彩青花」。此件青花瓷稱為花觚,器形源自古代青銅酒器「觚」,由於瓷觚用於插花擺設,故稱「花觚」。明末花觚為撇口、長直身,正如此品一樣。後來大概至康熙時期,漸漸改變成大撇口、 長頸、圓鼓腹、脛外撇的模樣,就好像下面的康熙朝花觚一樣。是故,此兩件青花瓷可說就是明末清初花觚器形變遷之印證。

    本花觚著錄於《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上圖)及《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下圖)

    Lot 3576清康熙 青花元稹愛菊、春夜宴桃李園人物故事圖花觚「大明成化年制」款

    高度:45.3 cm

    估價:RMB 2,500,000 - 3,500,000

    柯蒂斯伉儷為美國名藏家,為維珍尼亞藝術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對藝術審美要求極高,所藏以明末清初青花瓷器為主。女方亦曾為紐約華美協進會策劃英國名藏家巴特勒(Butler)家族十七世紀瓷器展。

    Lot 3626清康熙 五彩折桂圖將軍罐一對

    高度:34.5 cm

    來源:香港魯氏父子(P. C. Lu&Sons)舊藏

    估價:RMB 2,350,000 - 3,800,000

    Lot 2801清雍正 仿哥釉鋪首尊「大清雍正年制」款(本場成交季軍)高度:25.6 cm

  • 香港佳士得,1992年9月29日,lot 555

  • 雲海閣張宗憲先生珍藏

  • 香港佳士得,2005年5月30日,lot 1488

  • 估價:RMB 3,000,000 - 5,000,000

  • 成交價:RMB 6,210,000
  •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汝、官、哥、定、鈞合稱「五大名窯」。當中,由於哥窯窯址至今尚未被發現,致使學術界對哥窯有諸多說法。存世哥窯瓷器一般胎色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黃等,釉層凝厚如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大小、深淺不一的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哥窯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明、清至今,一直被視作名瓷而仿燒。

    從傳世和考古發掘獲得的實物來看,一些地方窯受哥窯瓷器影響,曾結合當地實際燒造出頗具地方特色的開片釉產品。景德鎮御窯則在明代宣德年間已成功仿燒哥窯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達到興盛,此件鑒藏界風雲人物張宗憲舊藏的鋪首尊正是一例。

    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雲「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桂折」即「折桂」。晉人郄詵以賢良對策中上第,自喻為「桂林之一枝」,後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折桂圖這類比喻狀元高中的主題,對歷代讀者人而言俱是夢想,康熙一朝自然也不例外。此對康熙五彩將軍罐為香港魯氏父子舊藏。魯氏父子有限公司,香港藝術品商會成員,1976年成立,主要經營玉器、瓷器、象牙製品,至今已傳至家族第四代。90年代初,大英博物館就曾經從魯氏父子有限公司購買過數件中國藝術品。

    Lot 3653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大缸

    直徑:64 cm

    估價:RMB 1,100,000 - 1,80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之旅暫時完結。不過看到此青花雲龍紋大缸,筆者決定額外「+1」,最後談談這件乾隆青花瓷。此缸唇口,束頸,弧腹及底內收,內挖式圈足,體量碩大,氣勢頗為恢宏。頸部青花留白連珠紋一周,腹部繪趕珠龍紋。畫面中四條立龍碩首虯身,須發上昂,五趾怒張,於雲朵雲間呈憤怒奪珠狀。整體描繪細膩,須發鱗片纖毫畢現,毫發不爽,青花暈染不漫不溢,層次清晰,龍首刻畫處尤見功力,以青花濃淡色階及點染技法突顯出龍首肌理的明暗變化,極具立體效果,彰顯乾隆御窯高超的制瓷水準。脛部繪以江崖海水紋,具有驚濤駭浪中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

    Lot 2817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紋盤「大明宣德年制」款(本場成交殿軍)直徑:27.6 cm

  • Sam P. Williams舊藏

  • 紐約佳士得,1981年11月9日,lot 114

  • 倫敦佳士得,1997年6月9日,lot 63

  • 著錄:《佳士得圖說中國陶瓷史》(Christie』s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Anthony Boulay著,牛津,1984年,第123頁,圖2

  • 估價:RMB 4,300,000 - 6,300,000

  • 成交價:RMB 4,945,000
  • 永樂、宣德的青花風格非常接近,又使用相同的「蘇麻離青」顏料,故收藏界有永宣不分之說。

    兩朝瓷器的其中一大明顯分野,可說在於「年款」。

    中國陶瓷史上,永樂一朝率先以統治年號為落款。不過,永樂官窯瓷器大部份都是無款的。帶款例子極少,基本上只在博物館或考古出土看到,而且暫時只見「永樂年制」四字款一種。

    至宣德一朝,官窯瓷器落款的風氣更為普遍,就好像此件青花盤上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乾隆時期,御窯制瓷工藝達到歷史的頂峰,特殊品種更稱一代之奇,如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載:「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足見後世對乾隆瓷器的高度贊譽。

    本品無論器型,還是畫工,皆折射出盛世氣象下皇家追求恢宏華麗的氣度。北京故宮坤寧宮薩滿神廚置有兩件乾隆青花游龍戲珠紋大缸,與本品造型及繪畫題材較為相似,同時故宮所藏龍缸肩部兩側亦留有與本品相似之圓孔,為燒造前所置,目的或為搬運和運輸方便而為之。

    另外,從乾隆三年(1738年)命宮廷畫家所繪《陶冶圖冊》「圓琢洋采」一圖中,可以看到與本品頗為類似之青花龍缸,足見此類龍缸在同期御窯瓷器中的地位。

    坤寧宮屬紫禁城內廷,為明清兩代皇後居所,從坤寧宮所置同類型龍缸,推測此缸曾經亦或同樣置放於清代帝後居所等重要位置,其品級之高堪稱同期作品佼佼者,頗值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