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都有哪些長城
秦長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
漢長城,漢代長城修築於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元狩二年)。當時北方的匈奴勢力強大,常侵犯河西一帶,劫掠財糧牲畜,騷擾漢民農耕。為使邊疆安寧,漢武帝多次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進行西征。打敗匈奴後,他開始向河西遷徙漢族居民,然後進行農業開發,緊接著在這里駐扎軍隊,修築長城,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因此,漢代長城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次進行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歷史見證。這也為此後在新疆建立西域都護府、暢通絲綢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金長城,也稱金邊堡、金界壕。位於今內蒙及黑龍江境內,是僅次於萬里長城的古軍事防禦工程,由壕、牆、馬面、戍堡、關城五部分組成。建成時1500公里,東北起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西南沿興安嶺經索倫、突泉、克旗貢格爾草原、藍旗,再沿陰山西延至黃河後套。曾有詩贊之「平疇草野起邊城,北拒雄藩鐵騎兵。壕牆戍堡今猶在.一覽無余塞上風。」
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南陽、平頂山 、駐馬店、信陽4個地級市的25個縣(區)。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學的方法,第一次確定了楚長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根據文獻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楚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左傳》上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國要出兵攻打楚國,軍隊已經到了陘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敵,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對齊侯說,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話,楚國有方城可以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城池,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的;齊侯見楚防禦工事果然堅固,只好收兵。
齊國長城,俗稱長城嶺,戰國中期,齊國為防楚國入侵而築。諸城境內一段長約60里,蜿蜒於南部諸山之巔,遠望如帶,近看似嶺,頗為壯觀。距今2500年的齊長城又名長城嶺、大橫嶺,是齊國為防禦魯、楚及中原各國的軍事入侵而建,也是齊國和魯國的分界線,《管子》曰:「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齊長城自這里開始,向東經雙泉、馬山、萬德、歷城、泰安、淄博,至青島市冀島區東於家河村東北海濱,橫貫18個縣、市(區),穿越1518座山峰,全長1237.8華里,史稱「千里長城」,比秦長城早四百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也是我國古代建築最雄偉的代表。
苗疆長城,大體位於湖南省鳳凰縣,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古丈的喜鵲營,全長190公里左右,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被稱為「苗疆萬里牆」。又由於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南方長城,簡稱南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禁止了當時的苗 、漢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引用、娛樂解說課
㈡ 誰能給我一個在中國地圖上長城的全景圖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2)長城城的圖片一共有多少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長城的歷史沿革
1、先秦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
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
2、秦
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余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3、漢代
漢武帝登基後,連續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築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
4、隋代
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增建城壘,在前代北魏和周、齊修築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5、兩宋
宋長城西起山西省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岢嵐境內現存的38千米宋長城牆體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處高約4.2米,頂寬約1.6米,有些段落保留著30厘米左右的女牆,有的地段還有炮台遺跡。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發現有炮台遺跡。
6、明代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
「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7、清
長城名稱甚多,雖然清代有過康熙的「不修邊牆」令,但只是形式大於意義,實際上清代長城的規模相當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築范圍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黃河以北尤為密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