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秋手抄報的圖怎麼畫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
中秋節
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
中秋節
迎寒和祭月,設香案。[7]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雲南傣族在
民間拜月
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8]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9]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9]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7]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
月餅
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7][10]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花燈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
㈡ 求有關中秋的手抄報(圖片) 中學 要簡單點的,急!!!要快點!!!!
中秋節的習俗有以下幾種: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與圓滿,具有象徵團圓的意義。古代就有許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吳剛伐木,現代人是欣賞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於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並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慶團圓或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前人有關月亮的詩詞:
1.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獨酌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㈢ 中秋手抄報標題和版面設計,帶圖片
㈣ 中秋和國慶節的手抄報:圖簡單一點的
鴉片戰爭,屈辱的開始
南京條約
火燒圓明園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二十一條
巴黎和會不公正待遇
無數的割地賠款
回答者: 羽毛和翅膀 - 十六級 2008-8-27 18:06
南京條約1842年8月英國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影響
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5.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1844年英國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1844年美國和法國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1858年夏俄美英法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1860年俄國
主要內容
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條約1860年俄國
至19世紀80年代,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馬關條約1895年4月日本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
1.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再一步遭受受嚴重損失
2.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5.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拓展了其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1901年9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
這樣的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
列強可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FS:PAGE]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㈤ 與中秋節有關的手抄報圖片。
與中秋節有關的手抄報圖片。
㈥ 中秋手抄報圖畫怎麼畫
http://www.pequip.com.cn/shouchaobao/zhongqiujie/
㈦ 關於中秋節的手抄報。
內容可以寫跟中秋節有關的東西,如嫦娥奔月等,例子如下: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後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後羿想長生不老,從昆侖山找來長生之葯,准備擇日吞葯,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於後羿長期殘暴統治。
乃先將此葯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後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嫦娥,原名姮娥,是後羿之妻。為避漢文帝劉恆之諱,改為嫦娥。嫦娥是東夷部落中娵訾氏的女子,該部落擅長占月。
寒亭境內的雲台山(俗稱高廟),就是嫦娥跟隨寒浞來到古寒國之後的占月之地。《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寒亭,古寒國,浞封於此。」歷史上古寒國的國都相傳就建立在寒亭區內。
㈧ 中秋節的手抄報怎麼畫最簡單的
以下為畫的少又簡單的手抄報。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詩歌
1、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靜夜思
/
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4、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㈨ 中秋節和教師節合起來的手抄報 圖片和資料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由來
[編輯本段]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葯,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傳說
[編輯本段]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嫦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葯,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的砍下去 。
玉兔入月宮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
玉兔搗葯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妹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遊月宮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餅的傳說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裡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中秋習俗
[編輯本段]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葯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葯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到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油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㈩ 中秋手抄報的圖片和內容
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後舉行祭祀月神,文字記載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後來加上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來源的故事有以下幾則: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後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後羿想長生不老,從昆侖山找來長生之葯,准備擇日吞葯,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於後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葯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後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推翻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殘暴統治,愛國之士紛紛奮起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並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掛起來,起義聲勢大振,元人大為吃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就紛紛奮起把韃子殺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中秋節的習俗有以下幾種: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與圓滿,具有象徵團圓的意義。古代就有許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吳剛伐木,現代人是欣賞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於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並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慶團圓或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前人有關月亮的詩詞:
1.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獨酌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