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草葯有多少種圖片和名字
擴展閱讀
搞笑圖片看啥踏冬去了 2024-11-14 12:27:43
搜索科技幻想化圖片 2024-11-14 12:19:07
正常逛商場搞笑圖片 2024-11-14 12:18:55

草葯有多少種圖片和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1-06 21:59:24

1. 中草葯有幾種

中草葯的種類很多,根據近年的初步統計,總數約在八千種左右,常用中草葯亦有700種左右。如此繁多的種類必須按照一定的系統,分門別類,才便於學習、研究和應用。葯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人們對於葯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展的。例如中國最早的葯書——《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365種葯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葯,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葯,有毒無毒,根據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癒疾的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方法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葯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當時,可能在避免因用錯葯物而中毒的問題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時,增葯365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葯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但仍較粗糙。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分類方法始有重大的發展。他採用了根據以前本草的分類方法略加修改,把葯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葯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分為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往往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中的53種葯物中,有21種屬於菊科,而且其中10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於葯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採收,對於澄清當時許多葯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現代記載中草葯的教科書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1.按葯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葯、清熱葯、理氣葯、活血化瘀葯等。
2.按葯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葯、含揮發油的中草葯、含甙類的中草葯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先把中草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動植物葯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系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莨科等等。

2. 中葯一共有幾種

一)中葯材的種類 中葯包括中葯材、飲片和中成葯,而中葯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葯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於飲片和中成葯的葯材有1000~1200餘種,其中野生中葯材種類佔80%左右;栽培葯材種類佔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葯材中,植物類葯材有800一900種,佔90%;動物類葯材100多種;礦物類葯材70一80種。植物類葯材中,根及根莖類葯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葯材180~230種;全草類葯材160一180種;花類葯材60一70種;葉類葯材50一60種;皮類葯材30一40種;藤木類葯材40一50種;菌藻類葯材20種左右;植物類葯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葯材中,無脊椎動物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昆蟲類葯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葯材40—60種;獸類葯材60種左右。 (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載的中葯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是我國的國家葯品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必須符合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簡稱地方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到1995年版,收載葯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葯典的種葯材及製品中,實際收載葯材446種,其中植物葯材383種,佔86%;動物葯材種,佔9%;礦物葯材21種,佔5%。3類葯材中,植物和動物葯材來源較復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葯多來源,在1985年版葯典收載的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中,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二是多葯一來源,屬於這種情況的有42種,其中兩味葯同屬一來源的38種、3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4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因此,從基原統計來看,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來自536個動、植物種,隸屬160科。 1990年版葯典收載中葯材及植物油脂509種,包括植物葯材439種,動物葯材47種、礦物葯材23種,涉及基原627種(不包括附錄),其中以植物類居多,共557種,動物類70種。基原構成情況是:一原373種、二原88種、三原36種、四原7種,五原6種、六原1種。多基原葯材品種是:三原有大黃、山慈菇、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韋,百合、百部、竹茹、伊貝母、吳茱萸、牡蠣、青黛、郁李仁、細辛、珍珠、砂仁、威靈仙、莪術、黨參、海龍、娑羅子、預知子、桑螵蛸、黃連、黃精、蛇蛻、麻黃、紫草、橘紅、麝香;四原有川貝母、龍膽、苦杏仁、鬱金、秦艽、秦皮、金銀花;五原有石斛,陳皮、枳殼、鉤藤、海馬、淫羊藿;六原有石決明。 (3)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種類 地方標准屬地方性用葯法規,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的實施或補充,通常收載地區慣用的葯材。例如,葯典收載的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而廣東、江西等地則慣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種子,稱「南天仙子」。據統計,全國約有200多種葯材的用葯習慣存在地區性差異,比較普遍的有地丁、白頭翁、貫眾、透骨草、大青葉等。 目前,我國各省(區)的地方標准尚無統一要求,從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標准來看,其名稱、出版時間不盡一致。現將部分省、區的葯品標准收載的中葯材品種作一統計。 地方標准中,地區性慣用葯材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品種只佔11%,89%屬葯典以外品種,《雲南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地方慣用品種佔72%。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具有很濃的地區特色,如四川的阿壩當歸、川中南星、川黨參、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馬兜鈴等;雲南的雲白芍、金鐵鎖、珠子參、薯莨和理棗仁等。 《中國基本中成葯》收載各類中成葯700種,涉及葯材574種(不包括不同炮製方法的葯材品種)。中成葯的原料絕大部分屬普遍經營的中葯材,但許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無經銷的、屬於民間葯范疇的草葯,如矮地茶、臭梧桐7葉、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蘿卜、洋蔥頭、薺菜、杜鵑葉、白背葉、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鱔魚、豬下頜骨、羊脛骨、雞腳、麻雀腦、海螺、鐵屑、銅綠和香墨等。 《月王葯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葯史籍,收載的葯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葯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葯物沿用至今.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著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葯物種類有75%為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有藏葯3000種左右.據統計,我國現有蒙葯2230種。目前,除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葯。 內蒙古自治區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葯資源,全區共有各類蒙葯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葯有500餘種,商品蒙葯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葯260種。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蒙葯標准》收載葯材和成葯522種.維葯的應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區范圍內。據新疆的調查,全區有維葯600餘種,較常用的360種左右,其中本地產資源約160種,占維葯種數的27%。《新疆維吾爾葯志》收載葯物124種.傣葯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醫葯之一,遠在2500年前的《貝葉經》中便有記載。傣族祖居雲南西雙版納,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傣葯提供了理想的葯用資源,據統計,我國傣族葯物有1200種。《西雙版納傣葯志》收載了520種,其中最常用的有71種。我國壯族主要集中於廣西自治區,據該區有關部門調查,壯葯共有709種。《壯族民間用葯選編》收載常用壯葯500多種。四川阿壩地區整理出羌族常用葯100種;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等慣用民族葯361種,雲南德宏自治州收錄傣葯330種、景頗族葯123種;廣西《環江縣毛難族葯名錄》收載葯物556種。另據有關單位調查統計,廣西有瑤族葯555種、侗族葯298種、仫佬族葯259種、苗族葯213種、京族葯27種及彝族葯21種。據報道,目前藏漢共用的葯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維漢共用的155種;佤漢共用的80種。

3. 中葯材一共有多少

1、中葯的種類非常多,如今把中葯的種類分為5700多種。
2、中醫上比較常用的有500種左右。
3、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中葯,有200種左右。

4. 中葯的種類有多少種

《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其餘為礦物及其他葯物,由李時珍新增入的葯物就有374種。

5. 中葯有多少種

中葯:我國傳統使用的植物,動物,礦物葯及其成葯稱中葯。 西葯:有機化學葯品,無機化學葯品和生物製品稱西葯。 成葯:按療效顯著的常用處方, 將葯物製成一定規格的制劑,給予通俗的名稱,患者可不經醫生處方直接購用,這種葯品稱為成葯。 中葯的來源有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一般認為,中葯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中葯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1、四氣五味:中葯的「氣,味」實際上就是葯物的性質,味道。「四氣」也稱「四性」是指葯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葯性。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寒性涼性的葯物都具有清熱性,瀉火,解毒等作用。熱性溫性的葯物多具有祛寒,助陽,溫中,通絡等作用。此外,尚有一類葯性平和的葯物,稱為性平。「五味」是指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味道。味辛的葯物具有發汗,行氣,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葯物具有緩解,調和,補益的作用;味酸的葯物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味鹹的葯物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此外葯物還有澀味和淡味,澀味的作用與酸味類似,可歸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因淡味理解為無味,所以習慣上也只稱「五味」而不稱「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葯物進入人體後,分別產生上升,下降,發散和瀉利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具有升浮性質的葯物,有向上向外的趨向,分別有升陽,發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質的葯物,則有下行向內的趨向,分別具有潛陽,收斂,清熱,降逆,滲利,瀉下安神的作用。 3、補瀉:補就是補其不足,即補益身體的虧損,增強機體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虛弱症狀。如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瀉就是瀉其有餘,即祛除致病因素,調整機體功能,制止病勢發展。如解表,瀉下,利氣,利水,祛痰,導滯,催吐,消積等。 4、歸經:歸經是指葯物對人體不同部位疾病的選擇性治療作用。它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某些葯物能治某經的臟腑及其經絡之病,則此種葯物就歸入該經。此外,葯物的五味與五臟亦有一定的關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腎,這也可作為葯物歸經的參考。

6. 誰有中草葯名稱和圖片大全

1、八角楓(白金條[側根名]、白龍須[須狀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將軍、割舌羅、五角楓、七角楓、野羅桐、花冠木)

清熱;祛濕;收澀;消瘀。主肝炎腸炎;淋濁;帶下;脫肛;子宮下垂;肝脾腫大;跌打扭傷

拓展內容:

中葯的優點和不足:

中葯的優點大概有其神秘性,科學性,獨特性,某些中葯有稀有名貴性,可探索性,經濟性,能標本兼治,對疑難雜證有獨特的治療理論和作用,發展空間很大.同時也是中國的國粹,國寶.對預防疾病有獨到之處.且現劑型較多,好多中葯也服用方便起來了.

不足大概有,口服對胃腸道大金有副作用(宜少量多次服用),注射劑副作用大多尚不明確,湯劑口感不是很好.煎熬較為復雜.

7. 中草葯一共有多少種

根據最新的《中華本草》(1999)記載,共有中葯8980種。如果加上其他少數民族用葯,最新統計是12800餘種

8. 中葯有多少種

我國葯用植物及中葯材種類繁多,新版《中葯大辭典》將收載12807種中葯材,其中葯用植物11146種,動物1581種,礦物80種。也有很多地方葯材可能未被收錄,即便是常用的中葯材都有近千種之多,所以不能給你一一寫出。
但可採用不同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分類:
1.按葯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葯、清熱葯、理氣葯、活血化瘀葯等。
2.按葯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葯、含揮發油的中草葯、含甙類的中草葯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如先把中草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動植物葯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系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莨科等等。

9.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葯圖譜及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介紹,供大家欣賞、參考。另外,小社這次特意給每一種中葯都附上了別名,便於大家平時靈活運用。

(前方大量圖片,建議在WIFI下觀看)

解表類

1、發散風寒葯

生薑

別名:大肉姜、鮮生薑



白芷

別名:芳香、澤芬



防風

別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



蒼耳

別名:常思菜、地葵、道人頭、豬耳、刺兒棵



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羌滑、退風使者



細辛

別名:小辛、細草、少辛、獨葉草、山人參



荊芥

別名:香荊芥、假蘇、姜芥、四棱桿蒿、穩齒菜



桂枝

別名:柳桂



麻黃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2、發散風熱葯

牛蒡子

別名:鼠粘子、大力子、惡實



升麻

別名:周麻、雞骨升麻 、鬼臉升麻



柴胡

別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別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條根



桑葉

別名:鐵扇子、蠶葉



菊花

別名:甘菊、金蕊、真菊、葯菊



薄荷

別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瀉火葯

1、清熱瀉火葯

天花粉

別名:栝樓根、花粉、白葯、瑞雪



決明子

別名:草決明、馬蹄決明、千里光、假綠豆



知母

別名:連母、水須、穿地龍、羊鬍子



梔子

別名:木丹、越桃、山梔子、黃雞子、黃梔子



蓮子心

別名:苦薏、蓮薏、蓮心



夏枯草

別名:鐵色草、棒柱頭花、榔頭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熱燥濕葯

龍膽

別名:陵游、草龍膽、苦地膽、山龍膽、水龍膽



白鮮皮

別名:野花椒皮、白羊鮮、北鮮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掛牛、好漢拔



苦參

別名:地槐、苦骨、穿參、牛參、地參、野槐、山槐



鴉膽子

別名:老鴉膽、鴉蛋子、小苦楝、苦參子



黃芩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



黃柏

別名:黃檗、圓柏、檗木、川黃柏



黃連

別名:川連、川黃連、姜黃連、吳萸黃連、酒連



3、清熱瀉火葯

大青葉

別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別名:豆根、北豆根、廣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別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頭翁

別名:野丈人、頭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蘞

別名:白根、山地瓜、鵝抱蛋、地老鼠、貓兒卵



連翹

別名:旱蓮子、空翹、空殼、落翅



板藍根

別名:靛青根、藍靛根



金銀花

別名:忍冬花、銀花、雙花、二寶花



魚腥草

別名:紫背魚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別名:蒲公草、黃花地丁、黃花草、蒲公丁



4、清熱涼血葯

地黃

別名:生地、生地黃



赤芍

別名:木芍葯、赤芍葯、紅芍葯



牡丹皮

別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虛熱葯

銀柴胡

別名:銀夏柴胡、銀胡、牛肚根、土參



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西藏胡黃連



瀉下葯

1、攻下葯

大黃

別名:將軍、錦紋、錦紋大黃、川軍



2、潤下葯

火麻仁

別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線麻、山麻



郁李仁

別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葯

千金子

別名:千兩金、菩薩豆、續隨子



巴豆

別名:巴仁、巴米、紅子仁、瀉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別名:甘澤、陵澤腫、手花根、貓兒眼、勝於花



芫花

別名:赤芫、杜芫、頭痛花、南芫花、葯魚草、九龍花、鬧魚花



京大戟

別名:大戟、紅芽大戟、紫大戟、將軍草



商陸

別名:章陸、章柳根、見腫消、當陸



祛風濕葯

1、祛風散寒葯

川烏

別名:鵝兒花、五毒、鐵毒



木瓜

別名:木瓜實、鐵腳梨



草烏

別名:烏頭、獨白草、土附子



威靈仙

別名:鐵腳威靈仙、酒草階、黑骨頭、老虎須、七寸草、牛閑草



獨活

別名:獨搖草、獨滑、長生



路路通

別名:楓實、楓草、九空子、楓草



2、祛風濕清熱葯

防己

別名:粉防己、漢防己、石解



馬錢子

別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苦實、馬前



秦艽

別名:秦膠、秦糾、左秦艽



桑枝

別名:桑條



3、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

別名:南五加皮、五穀皮、紅五加皮



狗脊

別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別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廣寄生



化濕葯

廣藿香

別名:土藿香、大葉薄荷、貓尾巴香、山茴香



蒼術

別名:赤術、仙術、茅術、華蒼術



豆蔻

別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蘭

別名:蘭草、木香、大澤蘭、女蘭、香草、杭佩蘭



草豆蔻

別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別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滲濕葯

1、利水消腫葯

冬瓜皮

別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別名:紅豆、小豆、野赤豆



澤瀉

別名:水瀉、芒芋、澤芝、天鵝蛋、水澤、如意菜、水白菜、及瀉



茯苓

別名:茯菟、茯靈、松薯、松苓



薏苡仁

別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穀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葯

川木通

別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車前草

別名:當道、蛤螞草、車輪草、鐵貫草



石韋

別名:石皮、金星草、石蘭、石劍、石背柳



燈心草

別名:虎須草、赤須、燈心、燈草



3、利濕退黃葯

垂盆草

別名:半枝蓮、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齒、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錢草

別名:神仙對坐草、蜈蚣草、黃疸草



茵陳

別名:茵陳蒿、綿茵陳、絨蒿



虎杖

別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龍、酸湯桿、山大黃、陰陽蓮



溫里葯

丁香

別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別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別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絲菜



花椒

別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別名:桂樹、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乾薑

別名:白姜、干生薑、均姜、葯姜



吳茱萸

別名:食茱萸、吳萸、氣辣子、曲葯子



附子

別名: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別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氣葯

刀豆

別名:刀豆子、關刀豆、刀巴、馬刀豆



土木香

別名:青木香、祁木香、瑪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別名:檳榔皮、大腹毛、檳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別名:金鈴子、仁棗



木香

別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雲木香、廣木香



烏葯

別名:台烏葯、香葉子樹、白葉柴、青竹香、銅錢樹、白背樹



佛手

別名:佛手柑、密羅柑、五指柑、手柑



陳皮

別名:橘皮、橘子皮、廣橘皮、紅皮



枳殼

別名:川枳殼、江枳殼、湘枳殼



枳實

別名:鵝眼枳實



香附

別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櫞

別名:鉤櫞子、香櫞柑



薤白

別名:薤根、薤白頭



消食葯

山楂

別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實、山裡紅果



麥芽

別名:大麥芽、大麥櫱、麥櫱、大麥毛



萊菔子

別名:蘿卜子



驅蟲葯

苦楝皮

別名:楝木皮、楝樹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鶴虱

別名:野胡蘿卜子、鶴虱、竊衣子



使君子

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君子仁、索子果



檳榔

別名:大腹檳榔、大腹子、檳榔子、橄欖子、檳榔玉



止血葯

1、涼血止血葯

大薊

別名:雞項草、野紅花、將軍草、馬薊、虎薊、刺薊、山蘿卜、牛口刺



地榆

別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黃瓜香、綿地榆、紅地榆、馬猴棗



側柏葉

別名:柏葉、叢柏葉



槐花

別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葯

三七

別名:山漆、金不換、參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別名:茹蘆、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黃

別名:蒲花、蒲草黃、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鶴草

別名:龍頭草、金頂龍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斂止血葯

白及

別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雞兒



4、溫經止血葯

艾葉

別名:艾蒿葉、家艾葉、艾草



活血化瘀葯

1、活血止痛葯

川芎

別名:西芎、山鞠窮、香果、小葉川芎



延胡索

別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鬱金

別名:馬蓮、黃郁



姜黃

別名:黃姜、毛薑黃、寶鼎香、黃絲鬱金、鬱金



乳香

別名:熏陸香、馬尾香、乳頭香、天澤香



澤蘭

別名:地筍、地石蠶、蛇王草、草澤蘭



沒葯

別名:末葯



2、活血調經葯

川牛膝

別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別名:奶米、大麥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參

別名:山參、紅根、紫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參



紅花

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



桃仁

別名:白桃、毛桃、紅桃



益母草

別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雞血藤

別名:血龍藤、九層風、血筋藤、紫梗藤、血鳳藤、大血藤、過崗龍



3、活血療傷葯

骨碎補

別名:猴姜、石毛薑、過山龍



蘇木

別名:蘇方木、棕木、赤木、紅赤木、紅柴



4、破血消症

馬錢子

別名:士的寧樹、番木鱉、苦實把豆兒、火失刻把都、苦實、馬前、牛眼、大方八、馬錢樹,馬錢科、馬錢屬喬木



三棱

別名:荊三棱、光三棱



莪術

別名:蓬莪術、蓬術、廣術、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葯

1、溫化寒痰葯

天南星

別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頭



化橘紅

別名:柚皮橘紅、化州橘紅、柚子皮



白前

別名:石藍、嗽葯、鵝管白前



半夏

別名:水玉、羊眼半夏、蠍子草、麻芋果、三葉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別名:芥菜子、青菜子、黃芥子



旋覆花

別名:金線花、夏菊、滿天星、金盞花、貓耳朵花



2、清熱化痰葯

川貝母

別名:貝母、川貝、勤母



瓜蔞

別名:栝樓、葯瓜、吊瓜



胖大海

別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別名:土當歸、水前胡、野當歸



桔梗

別名:梗草、苦桔梗、大葯、鈴鐺花、尚頭花、苦菜根



浙貝母

別名:浙貝、象貝母、大貝母、元寶貝、珠貝



昆布

別名:海帶、江白菜



竹茹

別名:蛤殼、瓦屋子、花蜆殼



3、止咳平喘葯

馬兜鈴

別名:兜鈴、水馬香果



白果

別名:鴨腳子、靈眼、佛指柑



百步

別名:嗽葯、百條根、山百根、葯虱葯



桑白皮

別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別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羅漢果

別名:假苦瓜、光果木鱉、拉漢果



安神葯

合歡皮

別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歡木皮



遠志

別名:棘菀、細草、光棍茶、細葉遠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別名:柏實、柏子、側柏子



酸棗仁

別名:棗仁、酸棗核



平肝熄風葯

羅布麻葉

別名:茶葉花、澤漆麻、野茶葉



蒺藜

別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別名:赤箭芝、獨搖芝、離母、赤箭、明天麻



鉤藤

別名:大鉤丁、雙鉤藤



開竅葯

石菖蒲

別名:山菖蒲、葯菖蒲、金錢蒲、水劍草、石蜈蚣、九節菖蒲



補虛葯

1、補氣葯

甘草

別名:國老、美草、甜草根、粉草、烏拉爾甘草



人參

別名:人銜、土精、棒棰、圓參、山參



大棗

別名:紅棗、干棗、良棗



山葯

別名:山芋、懷山葯



白術

別名:冬術、山芥、於術、浙術



黨參

別名:黃參、獅頭參、中靈草



黃芪

別名:綿黃芪、獨根、二人抬



2、補陽葯

巴戟天

別名:雞血藤、兔兒腸、雞腸風、貓腸筋



肉蓯蓉

別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別名:思仙、木綿、絲連皮、絲棉木、玉絲皮



補骨脂

別名:破故紙、懷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別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別名:箭葉淫羊藿、心葉淫羊藿、仙靈脾



3、補血葯

白芍

別名:白芍葯、金芍葯



當歸

別名:馬尾歸、秦歸、雲歸、西當歸



首烏藤

別名:夜交藤、田豬頭、鐵稱陀



4、補陰葯

牛膝

別名:懷牛膝、杜牛膝、牛蓋膝、牛筋



石斛

別名:林蘭、杜蘭、千年竹、黃草



麥冬

別名:寸冬、韭葉麥冬、麥門冬、寸麥冬



百合

別名:白百合



收澀葯

五味子

別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別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別名:肉果、玉果、頂頭肉



罌粟殼

別名:米殼、粟殼



蓮子

別名:水芝丹、蓮實、蓮蓬子



芡實

別名:水雞頭、雞頭實、雞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