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搖落.凄傖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庾信《枯樹賦》
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
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
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
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
根抵盤魄,山崖表裡。
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
聲含嶰谷,曲抱《雲門》;
將雛集鳳,比翼巢鴛。
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
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
熊彪顧盼,魚龍起伏;
節豎山連,文橫水蹙。
匠石驚視,公輸眩目。
雕鐫始就,剞劂仍加;
平鱗鏟甲,落角摧牙;
重重碎錦,片片真花;
紛披草樹,散亂煙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搓枿千年。
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
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
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
東海有白木之廟,
西河有枯桑之社,
北陸以楊葉為關,
南陵以梅根作冶。
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系馬。
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
拔本垂淚,傷根瀝血。
火入空心,膏流斷節。
橫洞口而敧卧,頓山腰而半折,
文斜者百圍冰碎,理正者干尋瓦裂。
載癭銜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況復風雲不感,羈旅無歸;
未能采葛,還成食薇;
沉淪窮巷,蕪沒荊扉,既傷搖落,彌嗟變衰。
《淮南子》雲"木葉落,長年悲",斯之謂矣。
乃歌曰:
建章三月火,黃河萬里槎;
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
桓大司馬聞而嘆曰: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凄槍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題解】
作者借《續晉陽秋》和《世說新語》所記兩則晉人殷仲文、桓溫對樹興嘆故事,演繹敷衍,借闡說樹的榮枯,抒寫自己的鄉關之思。
唐張鷟《朝野僉載》記載了這樣一則軼事:「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其實庾信入北以前,他的文名已經震動大江南北,不可能出現文中所說的被輕視的情況。所以這個故事我們只能當小說家言來看。但這也反映出北朝至隋唐的文士視《枯樹賦》為庾信代表作的看法。而《枯樹賦》在寫樹之榮枯時,奢麗宏衍,恣肆誇炫,且極力征事用典,以顯文思富贍,也使此賦在情感充沛、氣骨清健的風格中,帶有齊梁文學的華麗面貌,是庾信文風集南北大成的體現。這篇賦寫作時期不能確定,或根據上引《朝野僉載》,以為成於庾信羈滯北方的初期。但從本文看,其情調之沉痛與絕望情緒,更接近其晚年頹唐的心態。
【注釋】
1. 殷仲文:東晉人,曾任驃騎將軍、咨議參軍、征虜長史等職,才貌雙全,頗有名望。2. 世異時移:桓玄(殷仲文內弟)稱帝,以仲文為咨議參軍、侍中,領左衛將軍。後桓玄為劉裕所敗,晉安帝復位,仲文上表請罪。此句即指此。3. 東陽:郡名,在今浙江金華一帶。4. 庭:院子。5. 婆娑(音梭suo):聯綿詞,枝葉紛披貌。《晉書·桓玄傳》:「仲文因月朔與眾至大司馬府,府中有老槐樹,顧之良久而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 6. 貞:堅。晉黃義仲《十三州記》載,甘肅敦煌有白鹿塞,多古松,白鹿棲息於下。7. 青牛文梓: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引《錄異傳》載,春秋時「秦文公伐雍州南山大梓木,有青牛出走豐水矣。」8. 根柢:草木的根。盤魄:又作「盤薄」、「盤礴」,通「磅礴」,根深牢固。9. 山崖表裡:枝葉覆蓋山崖之表裡。上句言根柢之牢固,下句說佔地之廣大。10. 桂:桂樹。銷亡:消亡。語出漢武帝《悼李夫人賦》:「秋氣潛以凄目兮,桂枝落而銷亡。」11. 半死:半死不活。語出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12. 三河:河東、河內、河南,今山西、河南一帶。徙:遷。徙植:移植。13. 畹:音晚wan,有說十二畝為畹,有說三十畝為畹。此言大面積的移植。14. 建始:洛陽宮殿名。15. 落實:果實熟落。睢(音雖sui)陽:在今河南商丘,漢為梁國,有梁孝王所建梁園。16. 聲:指樹木在風雨中發出的聲音。嶰(音懈xie)谷:指黃帝時的音樂。相傳黃帝曾命樂官在昆侖山北的嶰谷取竹製作樂器。17. 曲:指樹聲中含有古代樂曲。抱:懷,有。《雲門》;黃帝時的舞樂。18. 將:帶領。雛:幼鳥。集:群鳥停落在樹上。此句言鳳凰攜幼鳥停落在樹上。19. 巢:作動詞用,築巢。鴛鴦在樹上築巢雙飛。20. 臨:面對。風亭:指風。唳:音厲li,鶴鳴。此句說鶴常立樹上對風鳴叫。21. 月峽:指月。此句說猿猴常立樹上對月長鳴。22. 拳曲:彎曲。擁腫:同「臃腫」。23. 盤坳:盤旋於山坳之中。反復:指纏繞交錯。24. 彪:虎。此與下句是形容樹木的曲腫盤繞之狀。25. 節:樹木枝幹交接處。此句是說樹節豎立之多,有如山山相連。《易·說卦》:「艮為山……其於木也,為堅多節。」26. 文:花紋。水蹙:水面出現波紋。蹙:音促cu,皺。此句是說樹木的花紋橫生,有如水面波紋。27. 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字伯說。28. 公輸:公輸般,即魯班。眩目:眼花繚亂。29. 雕鐫(音娟juan):雕刻。就:成。30. 剞劂:音基覺ji』jue,雕刻用的刀子。31. 鱗、甲:指樹皮。32. 角、牙:指樹幹上的疤痕、節杈。落、摧:指砍掉、鏟去。33. 重重:層層。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此與下三句,均言能工巧匠在木頭上雕刻的生動圖案。34. 紛披:散亂。35. 松子:即赤松子。古度:即桹木。平仲:疑是銀杏樹。君遷:也稱君遷子。以上四樹均生南國。36. 梢:樹枝的末端。森梢:指枝葉繁盛茂密。37. 槎:音茶cha,斜砍樹木。枿:音聶nie,樹木砍後重生的枝條。此句是說這些新芽也會生長千年。38. 大夫受職:受封大夫之職。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時,風雨驟至,避於松樹下,乃封其樹為「五大夫」。後便以「五大夫」為松的別名。39. 將軍坐焉:東漢將領馮異佐劉秀興漢有功。諸將並坐立功,他常獨坐樹下,軍中稱其為「大樹將軍」。上句說秦松,此句說漢樹。40. 撼頓:搖倒。41. 東海:東部臨海的地方。白木:指白皮鬆。白木之廟:相傳為黃帝葬女處的天仙宮,在今河南密縣。其地栽種白皮鬆,故稱。42. 西河:西方黃河上游地區。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應劭《風俗通義》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張助在乾枯的空桑中種李,有患目疾者在樹蔭下休息,其目自愈,於是在此處設廟祭祀。43. 北陸:泛指北方地區。陸,高平地區。以楊葉為關:以「楊葉」為關卡之名。44. 南陵:南方丘陵地區。一說指安徽南陵縣。梅根作冶:據說當地以梅樹根作冶煉金屬時用的燃料,日久習稱其地為「梅根冶」。45. 小山:西漢淮南王劉安。叢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隱士》有「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46. 扶風:郡名。在今陝西涇陽縣。長松:高松。晉劉琨《扶風歌》:「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47. 豈獨:難道只有。臨:看。細柳:細柳城。漢文帝時周亞夫屯軍處。在今陝西咸陽市西南。48. 落:停息。桃林:桃林寨。在今河南靈寶以西、潼關以東地區。《尚書·武成》:周武王滅商後,「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此二句承前四句東有白水、西有桑樹、北有楊柳、南有梅樹而來,大意說,以樹木命名的地方,又豈止是史書上記載的細柳營、桃林塞?49. 若乃:至於。50. 飄零:飄泊,流落。51. 拔本:與下句之「傷根」,指拔掉樹根,損傷樹根。垂淚:與下句之「瀝血」均指大樹因受到損傷而痛哭流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樹,「掘之,根傷盡出血。」52. 入:放入。此句說把干空心的樹木投入火中。53. 膏:指樹脂。此句說樹脂常從斷節處流出。54. 橫:橫放。攲:音奇qi,傾斜。55. 頓:倒下。56. 文:樹木花紋。圍:兩臂合抱的圓周長。百圍:形容樹干粗大。冰碎:像冰一樣被敲碎。57. 理:紋理。尋:長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樹木高大。瓦裂:像瓦一樣被擊裂。58. 癭(音嬰ying)、瘤:樹木枝幹上隆起似腫瘤的部分。59. 藏:指在樹上的蟲子。穿:咬穿。抱:環繞。指整天環繞樹木飛行的飛鳥。穴:作動詞用,作窩。60. 木魅:樹妖。睗(音是shi)睒(音陝shan):目光閃爍的樣子。亦作「睒睗」。61. 山精:山妖。妖孽:危害,擾亂。62. 況復:何況。風雲:喻局勢。感:感奮,振奮。意謂國家再無復興之望。語出《後漢書·二十八將論》:「中興二十八將,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 63. 羈旅:客居。64. 采葛:完成使命。《詩經·王風·采葛》本是男女的愛情詩,漢鄭玄解作「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庾信是出使北朝時被迫留下的,他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65. 食薇:薇是野豌豆。相傳商臣伯夷、叔齊在武王伐紂滅商後,隱居首陽山,恥食周粟,採薇而食。後知薇亦周之草木,不再採食,餓死山中。以上借古人故事說自身的思想與經歷。66. 沉淪:淪落。窮:阻塞不通。窮巷:為平民百姓住處。67. 蕪:叢生雜草。沒:埋沒,遮掩。荊扉:柴門。68. 搖落:喻衰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69. 彌:更加。嗟:嘆息。70.《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撰。71. 「木葉落,長年悲」句:引自《淮南子·說山訓》,原文為「桑葉落而長年悲也」。72. 斯:此。73. 乃:於是。74. 建章:西漢宮殿名,漢武帝時修建。三月火:指東漢建武二年時被焚。語用《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75. 槎:音茶cha,木筏。晉張華《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往來不失期。」此句是說,建章宮被焚燒時,灰燼在萬里黃河中漂流,有如浮槎。76. 金谷:金谷園。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晉石崇所築。園中有清泉,遍植竹柏,樹木十分繁茂。77. 河陽:在今河南孟縣西。晉潘岳任河陽令時,全縣到處都種桃樹。這二句是說,黃河裡漂流的灰燼,都是昔日的綠樹紅花。78. 桓大司馬:指東晉桓溫,簡文帝時任大司馬。79. 依依:繁盛貌,又指楊柳隨風飄揚,似有眷戀之意。漢南:漢水之南。80. 凄愴(音創 chuang):凄慘,悲傷。江潭:江水深處。此指江漢一帶。81. 堪:忍受。《晉書·桓溫傳》載,桓溫自江陵北伐,行經金城,見年輕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按,又見《世說新語·言語》篇。
【今譯】
殷仲文氣度風流,學識淵博,名聲傳遍海內。因為世道變異,時代更替,他不得不離開京城改作東陽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憂愁不樂,望著院子里的槐樹嘆息說:「這棵樹曾婆娑多姿,現在卻沒有一點生機了!」
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樹,藏有樹精青牛的文梓,根系龐大,遍布山崖內外。桂樹為什麼而枯死?梧桐又為什麼半生半死?過去從河東、河南、河內這些地方移植,從廣大遙遠的田地遷徙。雖然花開在建始殿前,在睢陽園中結果。樹聲中含有嶰谷竹聲的情韻,聲調合於黃帝「雲門」樂曲的律呂之音。帶領幼雛的鳳凰曾來聚集,比翼雙飛的鴛鴦常來巢居。內心深處像陸機那樣,渴望在故鄉臨風的亭上一聽鶴鳴,現在卻只能飄落異地對著明月峽聽猿聲長嘯。
有的樹枝捲曲如拳,根部磊塊隆起肥大,曲里拐彎,形狀有的像熊虎回頭顧盼,有的像魚龍起伏游戲,隆起的樹節像群山相連,木紋橫看像水池裡泛起的波紋。靈巧的木匠驚奇地觀看,有名的魯班也驚訝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剛就緒,再用曲刀、圓鑿精雕細刻:削出魚、龍密鱗,鏟出龜、鱉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層層像彩紋密布的織絲,片片有如真實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樹林,卻草木紛披,籠罩在煙靄雲霞中,狼籍散亂。
至於松梓、古度、平仲、君遷這些樹木,也曾茂盛勁健,覆蓋百畝,斜砍後繼續發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時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職銜,漢代有將軍獨坐大樹之下。它們現在也無不埋沒於青苔,覆蓋上寄生菌類,無不被飛鳥剝啄蛀蟲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葉低垂,有的在風雨中搖撼顛躓。東方大海邊有白松廟,西方河源處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楊葉」命名的城關,南方有用「梅根」稱呼的冶煉場。淮南小山曾有詠桂的辭賦留於後人,晉代劉琨寫下「系馬長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見於記載的細柳營、桃林塞呢?
至於山河險阻,道路隔絕,飄零異地,離別故鄉。樹被拔出根莖淚水垂落,損傷本根就滴瀝鮮血。火燒入朽樹的空處,樹脂流淌,枝節斷裂。橫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軀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軀干中段折曲。紋理斜曲干粗百圍者也如堅冰破碎,紋理正直高達千尋的也如屋瓦破裂。背負樹癭如長著贅瘤,被蛀穿的樹心成了鳥的巢穴。樹怪木精睒眼灼灼,山鬼妖孽暗中出沒。
況且我遭遇國家衰亡,羈居異邦不歸。不能吟詠思人深切的「采葛」詩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齊的食薇不辱?沉淪在窮街陋巷之中,埋沒在荊木院門之內,既傷心樹木凋零,更嘆息人生易老。《淮南子》說:「樹葉飄落,老人生悲。」就是說這個意思呀!
於是有歌辭說:「建章宮三月大火之後,殘骸如筏在黃河上漂流萬里。那些灰燼,不是金谷園的樹木,就是河陽縣的花果。」大司馬桓溫聽後感嘆道:「過去在漢水之南種下的柳樹,曾經枝條飄拂依依相惜;今天卻看到它枝葉搖落凋零,江邊一片凄清傷神的景象。樹尚且如此,又何況人呢?」
【述評】
《枯樹賦》借東晉名士殷仲文起興,有兩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經歷與庾信有相似之處,所以雖是歷史人物,卻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場。其次,殷仲文對枯樹的慨嘆,沈痛而雋永,是早已載入《世說新語》的佳話。以此發端,既顯得自然平易,又為全篇奠定了悲涼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至如」一段,吃緊之處在於「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這一疑問。這里既有同類的反襯,更有今昔的對比,而關鍵在於後者。通過北方貞松、文梓的鬱勃生機,自然引發出對桂樹、梧桐的蕭瑟枯萎的惋惜和疑問。當桂樹、梧桐從原產地移植到帝王之鄉,皇宮苑囿時,可謂備極尊寵:「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它們發出的聲音如上古樂曲,引來鳳凰鴛鴦等象徵吉祥的禽鳥。盡管備極榮華,在它們的意識中,始終不能忘卻故鄉,風朝月夕,不免悲吟。心靈的折磨,使嘉樹失去了生機。
後皇嘉樹如此,惡木又當如何?《莊子》曾兩次以惡木為寓言,宣明其無用無為的哲學。據說那些長在路邊的樹,就是因為「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人間世》篇)惠施攻擊莊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同「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樹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逍遙游》篇)莊子的哲學這里姑且拋開不論,庾信筆下,連這樣無用的樹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難逃被鏟削劈斫的命運。它們不能為建築材料,卻被他人當作賞心悅目的玩物。為了這個目的,它們被剝去樹皮(「平鱗鏟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飛濺,宛如生命的剝落,雖然有了碎錦真花的面目,卻不復從前的生機。低賤的惡木也有生命,而人類的砍削又何異於屠殺!砍伐過後,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樹散亂,煙霞無色。
在洞悉了嘉樹與惡木都必然朽落的命運之後,庾信將眼光投向更遼遠廣闊之處,去書寫樹木的歷史與空間。
樹木蔭蔽著人類,所以人類的歷史也留下了樹的印痕。「森梢百頃,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樹為大夫,後漢馮異有「大樹將軍」之號:傳說中,有白木之廟,枯桑之社;地理圖標出了楊葉、梅根的字樣;文學領域更有淮南小山叢桂留人的深情、兩晉之交劉琨長松系馬的豪邁,又豈止是由於戰爭而著稱的細柳營、桃林塞這幾個名詞呢?但年代既遠,它們也都掩埋在歷史的角落,「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冷落凄清,生意蕭索。
但世間萬般悲苦,莫過於生離和死別;死別則死者長已矣,生離卻是漫延剝蝕,一生無法痊癒的傷口。所以「山河阻絕」一段,血淚縱橫,火殛膏流,殘毀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筆下最驚心動魄的景象。意象詭怪可怖,寫法富於象徵性,而一韻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卻又無比壓抑的感受。
「況復」一段,由象徵回到自身,代言變為自言。激烈之後漸歸於平靜,但平靜並非淡泊,而是對命運的承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忍受。「風雲不感」以下六句,對個人經歷做了簡短的概括後,以「既傷搖落,彌嗟變衰」八字總結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賦的提要。末尾的兩闋短歌,雋永深長,至情至痛,再三誦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陸機所說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盡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陰影無時不在,而早年國破身辱,生活流離的經歷,更會加劇心靈的折磨,無材補天而只能淪為玩物的惡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寫照。所以賦中流露出悲傷到絕望的的情調,不是偶然的。我們可以說這種情調是不理智甚至偏執的,但若設身處地,就能理解,並進而同情、欣賞這種無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傳說,天鵝臨終時發出的鳴聲最美也最凄厲,《枯樹賦》就是庾信的天鵝之歌。
❷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後面兩句是什麼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❸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出自毛澤東的《詠蛙》。
❹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出自哪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出自毛澤東的《七絕·詠蛙》。另一說法原作者為明代張璁。
以下引用網路--七古詠蛙:
詠蛙詩,明代張璁年少時被老師罰跪之下所作。何聯華《毛澤東詩詞新探》註明詠蛙詩原作者為明代張璁。張璁跪作詠蛙詩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幾百年之久。1910年秋,當時16歲的毛澤東在湘鄉東山高等學堂入學考試時所作,考題「言志」。詩通過對青蛙所處的環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態的描述,深刻地表現出毛澤東少年時期的遠大抱負和博大的胸懷。既對那些富豪子弟嘲諷蔑視,又表達了年輕的毛澤東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尚還朦朧的領導群倫的英雄意識。
作品原文
七古·詠蛙
毛澤東1910年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❺ 求一些唯美意境原創文字。
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了一段年華
1、 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2、 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3、 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
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4、 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5、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6、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7、 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8、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9、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0、 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1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2、 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13、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沒有相見,不代表從不懷念
14、 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15、 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16、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17、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18、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19、 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20、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21、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22、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23、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24、 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25、 終於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26、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27、 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泰戈爾【飛鳥集】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斷章】
回首來時的路
一路凋零的花瓣
一路斑斕的血跡
殘紅是你遺落的美麗
斑駁
是追尋過的痕跡
——【此時花開.彼岸誰在】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以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證候來時,正
網路文庫新客戶端 海量文檔免費下1/2
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徐再思《蟾宮曲*春情》
對於世界,你可能只是一個人,但對於某個人,你卻是整個世界。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just one person. To th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若說無緣,緣何相聚。若說有緣,緣盡何生。緣起緣滅,緣來是你。
1、幽冥路,忘川河,奈何橋前嘆奈何。
2、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
3、清歡共,紫陌紅塵相逢;望蒼穹,掠眼繁華誰懂。
4、 若今昔一別,一別永年,蒼山負雪,浮生盡歇 。
5、人生一場虛空大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
世人皆嘆解語花,不知為誰花解語。
相思弦,塵緣淺,紅塵一夢彈指間。輪回換,宿命牽,回眸看舊緣。
❻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七古·詠蛙 毛 澤 東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春天來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喚,哪個蟲兒敢發出叫聲來呢!以此寫出自己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是至今所知毛最早的一首詩。1910年秋,當時16歲的毛在湘鄉東山高等學堂入學考試時所作,考題「言志」。 當時多數學生寫尊孔讀經、學而優則仕之類,而毛澤東則寓救國救民之志於詠蛙之中,校長李元甫閱後大加贊賞,說:「我們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才。」 但據查該詩原是清末安徽名士程正鵠的作品,由毛拈來改了兩句,變成他的作品。字里行間透射著一個睥睨天下、惟我獨尊的「天子」形象。
❼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出自哪裡
出自毛澤東的《七絕·詠蛙》。
❽ 秋天一個人獨坐在滿地飄落的樹下,旁邊 唯有一把吉他陪伴著他,這場景寫一首詩
枯葉,老樹,寒鴉。
壯士獨倚吉他。
濁酒一杯相思苦,奈何扼邊各天涯。
日薄西山,
蕭蕭琴音入夢來,遙寄千里愁腸意。
❾ 老樹的書法是啥體
老樹文字第一,書法第二,畫排其三。
老樹文字有股特殊的穩,
並非四平八穩那種寡淡之穩,
亦非精巧設計那種做作之穩,
更非所謂風輕雲淡的雞湯之穩;
他是左沖右突,縱橫捭闔,
卻又胸中有丘壑,可點百萬兵的動態之穩。
老樹喜歡民國的趣味畫,而這民國又非確然的民國,
只是他心裡想像和希望的趣味--「
女子溫婉良順,男子溫文爾雅,
世俗活潑生動,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閑閑的。
人們的臉上看不到急切的慾望,
一切都是無可無不可的那麼一種意思。
」畫中那個長衫男子一會兒樹下獨坐,
一會兒花旁獨立,一會兒山間獨行,
一會兒屋中獨酌,獨來又獨往,卻怡然自得。
❿ 倉央嘉措詩詞
1:若隨美麗姑娘心,今生便無學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負姑娘一片情。
釋義:佛法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詩人在詩中表現出對佛法和喇嘛的淡漠,而對於人世生活情感卻是熱烈追求。
2:在那眾人之中,莫露我倆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請用眉眼傳遞。
釋義:描寫初戀的年輕人,在眾人聚會中羞澀的神態,天作之合不需要大聲的講出來,只要你對我有愛意,用眼神就能打開我的心扉。
3: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我與伊人本一家,情緣雖盡莫諮嗟,清明過了春自去,幾見狂蝶戀落花,
跨鶴高飛意壯哉,雲霄一羽雪皚皚,此行莫恨天涯遠,咫尺理塘歸去來。
釋義:心裡的事情雜亂紛紜,都化作了佳人的絕世容顏,就好像東山上的月影,輕輕爬上最高峰一樣,我和她本來就是一家人,雖然情願了斷卻請不要惋惜,清明過了春天就離去了,很少見好多蝴蝶追隨花翩躚起舞,於是我想駕鶴離去.那種感覺很壯觀,在雲霄頂上白鶴像雪一樣白,不過請放心,這次走了我不會走得太遠,飛到理塘我就會回來。
4:一個把帽子戴在頭,一個把辮子甩背後,
一個說請你慢慢走,一個說請把步兒留,
一個說心兒莫難受,一個說很快會聚首。
釋義:寫動作,男女有別;寫對話,言短意長;景中有情,詩中有畫。詩情,畫意,真切,細膩,充滿生活氣息。
5:我修習的喇嘛的臉面,不能在心中顯現,
我沒修的情人的容顏,卻在心中明朗地映見。
釋義:短短幾句,就刻畫了相思的情緒,在贊美對忠貞愛情的追求的同時,也描繪了整個愛情生活中,各種復雜曲折的情景和惟紗惟肖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