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印章圖片素材古風
擴展閱讀
壁紙情侶女生唯美圖片 2025-04-23 18:39:14
童裝店廣告牌圖片大全 2025-04-23 18:27:52
將圖片變成畫稿軟體 2025-04-23 18:26:20

印章圖片素材古風

發布時間: 2022-04-20 02:03:20

① 求一個古風印章 紅色的 謝謝,拿來自己用~~~~

你可以 網路 古風印章 有很多圖可以選擇的 我給你找了一個

② 古代印章製作

③ 有沒有哪個大神能幫忙做張圖 上面寫:璇璣 右下角最好有個印章 古風的啊,背景最好簡單點 類似下圖

印章放中間了

哪裡有古代印章的圖片

中國的印章文化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稱「圖章」。古稱「璽」。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 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征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 「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風格蒼秀。與漢印並為後世篆刻家所學習。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夠構平直方正,風格雄渾莊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婉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用)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 承秦制,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將軍所用稱「章」。 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文。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綴作用,為書畫家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無初的書畫家趙孟俯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婉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世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我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現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 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吉語印既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 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又名「兩面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型大小,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用於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母獸,內小印為子,鈕作子 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

亦稱「圖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 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 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鑿印是指刻印的一種方法——在預制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紋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相傳其起源是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鑄印

製作金屬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蠟模,用黏土作范於模之四周,熔金屬澆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將鑄印稱為「撥蠟」的。古代鑄印,有隻鑄印胚,後刻 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時澆鑄的。印文精巧工整,別具一格,為後世篆 刻家所取法。

⑤ 如何用ps做古風印章

第一步:製作印章的形狀, 規則的印章形狀, 可以直接用「矩形選框工具」或者是「矩形工具」來完成;不規則的印章形狀, 我們可以用「套索工具」來完成,本期教程我們就以不規則印章為例;

第二步:製作印章斑駁的紋理,需要我們預先從網上下載一張斑駁素材;

第三步:輸入文字,印章的文字還是有要求的,建議使用篆體或者是魏碑體,效果會比較好。

工具/材料:

電腦、Photoshopcc2019、素材圖片一張(斑駁素材)

方法/步驟:

1、新建一個文件,大小自定,先用套索工具, 繪制出不規則印章的選區,如果形狀不滿意 ,可直接重新繪制,直到滿意。選區繪制好後 ,設置它的填充顏色,如下圖所示,這里小編選擇填充稍暗的紅色,Ctrl+D 取消選區。

2、下面給印章添加斑駁的紋理,按V鍵將「套索工具」轉換成「移動工具」,將「斑駁」紋理素材拖入到印章的工作區,調節它的大小,使它覆蓋住印章部分,我們將這個圖層命名為「紋理」圖層,Ctrl+L調出色階面板,如下圖所示,將陰影滑塊和高光滑塊都向中間移動,增加明暗對比。

3、進入通道,選擇紅色通道(3個通道任選一個都行,我們只是通過通道提取不規則的斑駁選區),點擊通道面板下的第一個按鈕 ,也就是有虛線圓符號的按鈕,將通道作為選區載入。

4、點擊RGB通道,回到圖層面板,隱藏「紋理」圖層,選中印章圖層,按Delter鍵刪除,Ctrl+D 取消選區,如下圖所示,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印章的斑駁效果。

5、覺得紋理還不夠多的話,我們可以重復上一個步驟,如下圖所示,選中「紋理」圖層,點亮該圖層前面的小眼睛,用移動工具,調整紋理圖片的位置(這樣我們可以避免提取重復的斑駁紋理),進入通道,任選一通道,載入選區,點擊RGB通道,回到圖層面板,隱藏紋理圖層,選中印章圖層,Deltet刪除,Ctrl+D取消選區。

6、當然, 我們也可以使用「橡皮擦工具"來製作斑駁的效果,點擊「橡皮擦工具」,選擇一個不規則形狀的畫筆,調節好大小,在印章上隨意點擊擦除,製作斑駁效果(期間可以更換不同形狀的畫筆)。

7、斑駁紋理製作好後, 下一步我們就可以輸入文字了,點擊「文字工具」,選擇「方正小篆體」,輸入「中國風」3個字,一個文字 ,一個圖層 ,方便我們後期的調整。使用移動工具 ,調整文字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讓文字盡量貼合印章的邊緣,跟隨印章大小形狀,調節文字大小與位置。

文字調整好後 ,按住Shift鍵,同時選中3個文字圖層,按Ctrl+E合並圖層,如下圖所示,按住ctrl鍵單擊文字圖層縮覽圖,調出文字選區,選中印章圖層,Delete刪除,Ctrl+D取消選區。

9、隱藏「文字」圖層,隱藏「背景」圖層,如下圖所示,這就是我們製作好的陰文印章,選擇「編輯-定義畫筆預設」,如下圖所示,在」畫筆名稱「對話框,給製作好的印章取名「123」,點擊確定(打開畫筆設置面板,就可以找到我們儲存的「123」畫筆,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調取)。

10、此時,我們的畫筆筆尖形狀,就是剛才製作好的印章「中國風」,我們來試試看看 ,先調好印章的大小,按X鍵,將前景色調整為紅色,蓋章(印章的大小我們是可隨意調節的,調節畫筆的大小, 就可以調節印章的大小), 效果如下,還不錯吧,為了效果更逼真,大家也可以再做個高斯模糊,這里就不演示了。

https://m.toutiaoimg.cn/i6814291750299894276/?app=news_article_lite×tamp=1611633889&use_new_style=1&req_id=&group_id=6814291750299894276&share_token=69ff1216-1419-46b2-9c39-d28942c4ffeb

⑥ 製作ps古風印章,謝謝了!!

⑦ 請問一下,那些橡皮章的古風文字素材都是怎麼來的我也想把素材找到,如果有圖的話請告訴我,最好也告訴

橡皮章都是網上找素材描下來

⑧ 求一個紅色的 古風印章 謝謝


網上這種類似的印章有很多,你可以網路一下 古風印章 這幾個字 就能看到了。

⑨ 那些橡皮章的古風文字素材都是怎麼來的

  1. 橡皮章素材吧

  2. 橡皮章吧圖樓

  3. 網路搜索

  4. 自己畫

⑩ 求古人的印章的圖片

查了一些,不知能不能幫上你的忙~

中國古代的印章藝術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風格蒼秀。與漢印並為後世篆刻家所學習。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夠構平直方正,風格雄渾莊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婉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 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用)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 承秦制,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將軍所用稱「章」。 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文。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 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綴作用,為書畫家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無初的書畫家趙孟俯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婉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世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我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 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現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 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吉語印既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 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又名「兩面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型大小,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 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用於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 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母獸,內小印為子,鈕作子 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 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

亦稱「圖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 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 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鑿印是指刻印的一種方法——在預制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 章。其印紋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相傳其起源是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 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鑄印

製作金屬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蠟模,用黏土作范於模之四周,熔金屬澆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將鑄印稱為「撥蠟」的。古代鑄印,有隻鑄印胚,後刻 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時澆鑄的。印文精巧工整,別具一格,為後世篆 刻家所取法

你可以到這里看看

中國古代印章欣賞:
http://www.shw.cn/Article/sf/zk/zkjs/200608/51618.html

還有這里是罕見印章:
http://bbs.pway.cn/dv_rss.asp?s=xhtml&boardid=7&id=19598&pag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