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王陽明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王陽明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4-19 20:06:18

❶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1)王陽明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餘姚(現在屬浙江)人,因為曾經築室於紹興的陽明洞,所以世人稱他為「陽明先生」。他死後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謚文成,給了極高的榮譽。

王陽明出身於官僚家庭,父親王華曾任禮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陽明中了進士,先後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於與大宦官劉瑾(因殘害忠良,最後被陵遲處死)結怨,貶到了貴州。

1510年升為知縣,到1516年又升任右僉都御史,最後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眾講學,在世時著作就被弟子們刊刻印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

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王守仁強調知和行的統一,特別強調「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他論證知和行的「合一並進」關系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其中含有某些辯證統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別和界限,認為知行本體只是一個,知行工夫不能分做兩截去做。「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也;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進而把知和行的概念混淆起來,認為良知向外發動時所產生的主觀意念、感情、動機都可以叫做「行」,所謂「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這就成了以知代行、合行於知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

清初的王夫之說:「其所謂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猶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見也;行者非行,則確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為行也。」

❷ 聖賢王陽明有哪些事例可以做作文素材

停泊心境的港灣——身邊的圖書館作文
我家窗外不到一百米處,有一片屬於我的藍天,有一座可以停泊我心境的港灣。這是什麼地方呢?這就是磐安縣圖書館尖山鎮分館。
一走進圖書館一樓大門,就能看到磐安籍書法家陳心昌先生寫的高爾基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法功底深厚,遒勁有力。走上二樓,在圖書館的門口,貼著入館前的告知指示,進入書館後可以看到書籍整齊有序地歸類為十種,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文學、藝術、歷史和地理,最後一位是綜合性圖書。圖書館的布局很是精緻,左邊是圖書,中間是服務處,右邊是三張供讀者看書的桌子和一排學習查找用的電腦,牆壁上掛著精美的書法作品,還透著淡淡的墨香。
有人說,圖書館是讀者的精神家園,是生命的禪堂,我覺得很有道理。在這里,沒有像大城市裡的圖書館那樣宏偉大氣,但同樣靜逸而沉穩,同樣不缺少前來看書的人,學習的人。在這里與其他圖書館一樣沒有喧鬧的聲音,只有輕輕的翻書聲,只要你來到這里,總會有所收獲,而這就是我快樂的源泉。我們知道知識就像是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而讀書就像是登山,看得越多,就爬得更高,看得越遠。在這里,一排排整齊而有序的書籍就像是一座座長城,每一頁紙上都指引著我們登上更高的山峰。
在這里我們可以大膽地吸取知識的甘露,不用擔心內容是否健康,知識是否謬誤,都是經過專家和管理人員嚴格把關的精品好書。這真像凱勒所說的那樣,「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無限廣闊的海洋」。在閱讀中提高了我們的精神境界、文化修養,了解了許多未知的奧秘。我把這里作為課外知識的補給站,課內知識深化和鞏固的加油處,每次來這里我都有新的收獲。
有天放學後,我登上學校後山獅峰山,俯看圖書館的位置明明是在我目視的下方,但在我的心中卻是無比的高大。在我的心中,它不僅僅是我停泊心境的藍色港灣,還是最高的港灣。它雖然面積只有幾十個平方米,也只在房子的二層,所處的位置也並不高,但承載著知識的高度和呈現著文明的力量!在那裡,留下了我的腳印和我的夢想。
下山後,我來到了圖書館,不僅看到了它的高度,還體會到了它的厚度,有了它,我感到心有所依。再看一頁一頁的書本,一張一張的紙張,書架上一層一層的書籍,是那樣的沉穩,是那樣的厚重,真像一見門就看到的陳心昌先生寫的高爾基名言一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❸ 求唐宋八大家,王陽明,嵇康,曾國藩,張居正,岳飛,戚繼光的作文素材,要有哲理文采,朗朗上口。謝謝

走近王陽明
——感受王陽明的傳奇一生。
王陽明生於1472年10月31日事逝於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後改名為「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個孩子,從天而降,祖父就給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我又彷彿看到11歲的王陽明在祖父王倫培養下成長。18歲時在回餘姚的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婁諒向他介紹了朱熹的格物說和聖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啟發。20歲是隨父親王華到北京任所,一度熱心騎射,繼又研習兵法。21歲中鄉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中進士,任職於工部,後又擔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34歲觸怒太監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貶到貴州龍場當驛丞,在哪裡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史稱龍場悟道。
最讓我敬佩的是王陽明晚年時發生的那些事。那時的他已經45歲了,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陽明舉兵勤王,在袁州聚兵,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朱宸濠有18萬人馬,而王陽明只有3萬不到,兵力相差了6倍之多,可就在35天後,這場叛亂就結束了,王陽明是怎麼做到以少勝多,速戰速決的呢?原來,王陽明先是用緩兵之計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為朝廷早有防備,叛軍在南昌不敢行動,為集結兵力爭取了時間,朱宸濠發現中計後率兵攻打安慶,王陽明又用圍魏救趙的辦法,趁敵後空虛攻佔了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就戰敗被俘了。
最讓我感動的是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皇上乞求告老還鄉,病逝於江西南安府港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正體現了王陽明追求光明,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對死亡的坦然啊!現在,在王陽明故居里,你還能看到王陽明畫像上的「吾心光明」四個大字。
這一次游歷,不僅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見識,對王陽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還讓我有了全新的目標——努力學習,做一個像王陽明一樣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

❹ 王陽明作文素材

高考的時候經常用的有兩個例子。一個是王陽明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課本里學過的那個格竹子格出來高深的道理的,就是他。還有一個就是王陽明在艱苦的環境下依舊堅持思想,最終龍場悟道(並且是在一個很破敗的棺材裡面哦!具體你可以網路),最終他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因此成為了偉大的心理學家以及思想家。

❺ 王陽明故居的主要景點

王陽明故居的主體建築——瑞雲樓為重檐硬山、五間二弄的二層木結構樓房,有先人端雲送子傳說,故名端雲樓。
王陽明誕生時他祖母夢見神仙瑞雲送子的佳話,遂將此樓稱為瑞雲樓,王陽明在此樓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主樓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七樓七底,重檐硬山,結構簡朴,氣勢較大,展現了浙東地區明清樓宅建築的基本風貌。主樓設有王陽明史跡陳列,展覽以翔實豐富的圖片資料和實物,展示了王陽明先生作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絕頂」人物光輝燦爛的一生。瑞雲樓是王陽明父親王華考中狀元前租自莫氏。明成化八年,王陽明誕生時,他祖母夢見神仙瑞雲送子的佳話,遂將此樓稱之為瑞雲樓。王陽明在此樓度過了他的童年生活,待王華任職京師,即擇地龍山裡第構築新居,此樓又租給錢氏。至弘治九年(1496),王陽明的得意門生、大儒錢德洪亦降生於此樓,實乃歷史之巧合。待王陽明貴顯,每當回姚,必指點樓中藏胎衣處,顧念到母親和祖母,因自己軍務繁忙,對母、祖不得生養死殮,每每引起長時間的痛苦。在火燒場遺址上借用別處拆遷的明代建築材料,仍按明代風格,參照故文獻《瑞雲樓記》所述原樣在原址修建。樓下現布置有《王陽明史跡陳列》,展示了王陽明生平所至的各地遺跡圖片、先生留下的詩文名篇及部分實物資料,系統介紹了王陽明一生的業績成就。

❻ 聖賢王陽明有哪些事例可以做作文素材

陽明先生的典故的確有很多,但不知你的作文是個什麼主題?我記憶力不好,能想到的不是很多。歷史上最著名的陽明先生的事例是「陽明格竹」,是陽明先生年輕時候,遵照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論進行個人實踐的一個典型例子。當然,格的結果,是毫無收獲。證明了單純的「格物」其實是格不出「理」的。這個例子為先生後期到了貴州當驛館小吏最終參悟出「心學」有一定的意義。可以說沒有前面格竹子的失敗,也就沒有後面心學的誕生。
陽明先生的第二個典型貢獻就是平息明藩王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是他的心學在實際應用中的檢驗,也是先生個人理想(他崇拜的是諸葛孔明)的實現。他的「知行合一」在這次評判中得到了檢驗。這也是他的「心學」大獲光明的例子。並讓先生與其他的大儒有了一個質的區別:其他的大儒多是紙上談兵,有理論無實踐,是純粹的儒學學術大儒;而先生已經突破了這個境界,變成了真正的「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內聖外王」的大儒。
其他的事例我也知道的不多。工作太忙,一直沒有系統地學習心學,甚至我還沒有你了解的多呢。希望這些能幫助你。

❼ 紀錄片《王陽明》全網熱播中,這部片子為什麼那麼好看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能夠這么好,首先我還是覺得這個人物在中國的傳奇色彩,他做為一個文人卻還是一名儒將。

所以這部記錄片之所以好,是因為王陽明本身的經歷好,有那麼多的素材可以運用,而當然這個導演也是挺厲害的,可以合理的運用素材。

❽ 求王陽明此圖的高清無水印王陽明的高清無水印圖 謝謝! 請順便把圖片在私發給我 萬分感謝!

可以嗎

❾ 王陽明故居的文物保護

王陽明故居於2005年3月1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餘姚有關部門已經制定《王陽明故居修復方案》,已動工全面修復故居建築,恢復歷史風貌,使之得以完整展現。
出大廳過甬道便是王陽明故居的主體建築——瑞雲樓。瑞雲樓為重檐硬山、五間二弄的二層木結構樓房,建築面積達到532.56平方米。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樓下現布置有《王陽明史跡陳列》展,展示了王陽明先生生平所至的各地遺跡圖片,先生留下的詩文名篇及部分實物資料,系統介紹了王陽明先生一生的業績成就,詮釋了陽明學說對日本等海外諸國的深遠影響。樓上辟為王陽明及其家人居室的復原陳列。樓前為通道,兩側為庭院,種植了花草樹木,東西兩側分立由日本友人捐贈而立的「陽明學紀念碑」和「修復瑞雲樓碑」。此樓主體後在清乾隆年間被焚毀,而儀門、正廳等四周建築基本完整,火燒場遺址一直保存至今。1996年由市政府撥款,在火燒場遺址上借用別處拆遷的明代建築原材料,仍按明代風格,參照故文獻《瑞雲樓記》所述原樣在原址修建。
經過多年歷次的不斷整治、修繕,王陽明故居的整體格局得到了保護。
王陽明故居於2005年3月1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於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月與紹興的王守仁墓被國務院合並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