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郭沫若的《女神》
一、思想內容上。《女神》體現了「五四」時代精神。它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舊勢力的*精神,對光明的嚮往等,是最強烈地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
二、在藝術上,《女神》是中國浪漫主義新詩的開山之作,開拓和形成了浪漫主義新詩流派。《女神》以鮮明的浪漫主義獨樹一幟。它強烈的感情,唯美的藝術形象等對當時和後來的浪漫主義詩人發生重要影響。
三、在詩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體詩的一個高峰,為詩歌的革新和創造樹立了榜樣。它完全沖破了舊詩格律的束縛。詩節、詩行長短無定,韻律無固定格式。
(1)鳳凰涅槃擬人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時代精神:
1.《女神》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為強烈地要求沖破封建藩籬,徹底地破壞和掃盪舊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大膽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個追求個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戰斗者。
2.《女神》的愛國主義精神
《爐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願為祖國貢獻出全部的光和熱;《棠棣之花》、《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獻身的形式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反帝愛國的*運動,這場運動所激發起來的中國人民的愛國*,通過詩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3.《女神》的進取精神
這是在感受了新的*世紀到來的氣息所產生的不可抑止的歡欣情緒,也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表現。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對光明、對力量的歌頌,色彩明亮,聲調高亢,氣勢磅礴。
㈡ 郭沫若是什麼詩派的詩人
浪漫主義詩派(創造社)。
高昂激越,火山爆發,狂飆突進式的詩作,強烈地震撼和激動了「五四」一代青年的心靈,並形成了一支獨特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
「五四」文學革.命以後,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創造社,形成了浪漫主義文學傾向和文學流派 為我國現代文學開辟了新的途徑。郭沫若的詩歌理論和詩歌創作,鮮明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傾向。
在五四時期的詩壇,集結在浪漫主義旗幟下的有創造社、湖畔詩社、彌灑社、新月詩派等團體。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我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
創造社力倡「主情主義」,注重內心情感、情緒的表現。郭沫若特別注重文學的情感性,尤其強調情感的「自然流露」。
1921年8月,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詩集《女神》的問世,震動了「五四」新文壇。他以崇尚主觀、崇尚自我、崇尚自然的嶄新藝術風格,開一代詩風,奠定了「五四」新文學浪漫主義詩人的不朽地位。瞿秋白說他「代表著黎明期的浪漫主義運動」,「開辟了新文學的途徑」。
自我表現,是郭沫若「五四」時期浪漫主義詩歌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他的浪漫主義詩歌的首要特徵。他說:「詩底主要成分總要算是『自我表現』了」。所謂「自我表現」,就是詩人要以最激越的語言形式表現自己的個性,反映主觀的內心生活,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女神》就是郭沫若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直抒情感的最成功的藝術作品。《女神》的每一首詩都有詩人的形象,他的自我以特別突出的姿態和鮮明的色彩,滲透在奇特的、優美的詩意詩境中。
㈢ 鳳凰涅盤 浴火重生是什麼意思
「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意思是:鳳凰在火中重生並得到永生 浴火重生:經過火的燃燒後重生,比喻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一種堅強的意志;經歷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達到升華。
出自:郭沫若先生所作詩歌《鳳凰涅槃》;
在郭沫若的《鳳凰涅槃》中說:「鳳凰每500年自焚為灰燼,再從灰燼中浴火重生,循環不已,成為永生。
引申的寓意: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與幸福。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練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3)鳳凰涅槃擬人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鳳凰涅槃的傳說:
1、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 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礪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2、古荊州之火鳳凰的由來: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相傳楚國有一年發大水,連續三個月降雨不見天日,全國成了水鄉澤國,老百姓苦不堪言,楚國國君設壇祭日,祈求太陽早日出來,沒想到邪惡的烏龍繼續降雨,國君詔令天下勇士討伐邪惡的烏龍,都被烏龍打敗並吃掉。
有一謀士說,在楚國的東邊有一座鳳凰山,山上有一隻神鳥名曰——火鳳凰。楚國國君和謀士請火鳳凰為人間除魔,火鳳凰義不容辭前去除魔,火鳳凰和烏龍大戰七七四十九天沒有分出勝負,火鳳凰最後只得犧牲自己。
3、火鳳凰在埃及,代表鳳凰的古老原詞是「Fenice」,Fenice原指埃及神話中的不死火鳥,相傳這種生長於阿拉伯沙漠中的美麗而孤獨的鳥每500年自焚為燼,再從灰燼中重生,循環不已,成為永生。
㈣ 郭沫若屬於什麼詩派
郭沫若屬於浪漫主義詩派。他的詩想像神奇,多用誇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現自己的理想。如《鳳凰涅槃》《爐中煤》等詩,神奇的想像令人神往。具有李白遺風。
㈤ 鳳凰涅槃勵志語錄有哪些
如下:
1、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保持初心,砥礪前行。
2、雖說「落地的鳳凰不如雞」;但鳳凰總歸是鳳凰,涅槃重生,歷經苦痛,不為人知;但展翅,依舊能夠翱翔於天地之間。
3、久經沉睡的夢啊,只要你不斷澆灌總會萌芽,你要相信那些無人問津的沉默歲月,都是往後涅槃重生的鋪墊。
4、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哪能夠事事都順心如意。那麼,在人生低谷時,要怎麼做,才能讓我們觸底反,在逆境中,記住五句話,讓你否極泰來,涅槃重生。
5、青春滌禮稜角翦。志綢繆,平庸蛻變。握瑜懷瑾玉階遠。萬濾千淘盡,彩虹香苑。詩書不厭三更勉。十年劍,一朝皇冠。遙看伯樂難尋見。涅槃重生後,千里馬悍!
㈥ 寓意破繭重生的名字是什麼
寓意破繭重生的名字是鳳凰涅槃。鳳凰涅槃」指鳳凰在火中重生並得到永生,浴火重生。經過火的燃燒後重生,比喻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一種堅強的意志。鳳凰涅槃」也可以是比喻一個人在漫長的時間里 ,經歷了人世間的苦痛後,從浮躁 消沉 死灰一般變得成熟,穩重而堅強。鳳凰涅槃來自一個與火有關的美麗神話。
寓意文體學名詞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
㈦ 郭沫若是什麼詩派的詩人
郭沫若屬於浪漫主義詩派的詩人。他的詩想像神奇,多用誇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現自己的理想,如《鳳凰涅槃》《爐中煤》等詩,神奇的想像令人神往。他的代表詩集《女神》,詩風豪壯、雄健、頗具陽剛之美。郭沫若的詩可以說是新詩中豪放的先驅,他也有許多清麗婉約之作。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
㈧ 聞一多的詩集著作都各自展現了怎樣的文學特色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湖北省浠水縣人。他出身「世家望族,書香門第」,在清華學校學習時參加了「五四」運動。1922年畢業後赴美學習美術,1925年回國後一直在大學從事教學工作。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紅燭》。1929年又出版了《死水》。他的主要詩作都收於這兩個集子中。他有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素養,又在西方接受繪畫的訓練。在開始寫詩時,被認為是個「極端的唯美主義者」。一部《紅燭》最鮮明、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在《色彩》中他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藝術的價值:
生命是張沒價值的白紙,自從綠給了我發展,紅給了我情熱,黃教我以忠義,藍教我以高潔,粉紅賜我以希望,灰白贈我以悲哀;再完成這幀彩圖,黑還要加我以死。從此以後,我便溺愛於我的生命,因為我愛他的色彩。因為有了藝術才有了生命的價值,同時,為了藝術也可以獻出生命。《劍匣》以精心雕鏤劍匣比喻對美好的追求,最後「我用自製的劍匣自殺了!哦哦!我的大功告成了!」在《藝術底忠臣》中,他表示「美即是真,真即美」,他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個做了藝術底殉身者」。他所要抒發的就是這種對美、對藝術的忠誠,以及在創造過程中追求的執著,失敗的苦惱之情。但聞一多愛藝術與愛祖國是結合著的。他對於那「東方的恬靜底美」是極贊揚的,他說:「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所以《憶菊》一詩在歌頌了「自然美的總收成」時,禁不住滿懷激情地唱著:「秋風啊!習習的秋風啊;我要贊美我的祖國的花!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在《孤雁》、《太陽吟》中也表達了身處異域的「遊子」對祖國的思念。到了寫作《死水》時,聞一多已從歌唱藝術的美,轉而直接地歌唱愛國主義,並由此而開始詛咒那黑暗的現實,也有一些詩是直接地描繪現實的。「三一八」慘案後他發表了《文藝與愛國》,雖然仍認為詩人應超脫於政治之外,但又認為「愛國運動能夠和文學復興互為因果」,兩者應該攜起手來,為祖國而死就是偉大的詩篇。《靜夜》一詩極生動地表現了在那個新與舊搏鬥交替的時代,一個正直的愛國詩人是無論如何不能安坐在藝術的象牙塔中的:如果只是為了一杯酒,一本詩,靜夜裡鍾擺搖來的一片閑適,就聽不見了你們四鄰的呻吟,看不見寡婦孤兒抖顫的身影,戰壕里的痙攣,瘋人咬著病榻,和各種慘劇在生活的磨子下。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賄,我的世界不在這尺方的牆內。聽!又是一陣炮聲,死神在咆哮。靜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於是,他不能不在更多的詩篇中表現他對祖國、對現實的情懷。《一個觀念》、《祈禱》、《一句話》等詩,就是抒寫對祖國的火熱之心的。在《發現》、《死水》中則表現愛之甚、求之切,因而對祖國現狀的強烈不滿。《死水》所表現的情緒,與郭沫若《鳳凰涅槃》中風歌的「生在這樣個陰穢的世界當中,便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銹」,在精神上是十分接近的。因此,聞一多不再停留在對抽象、縹緲的美的贊頌,而去刻畫活生生的實在的生活了。盡管由於生活的局限,他的刻畫顯得還比較浮面(如《荒村》、《罪過》、《天安門》等),但表現了詩人的心與人民生活的接近。《洗衣歌》一詩仍是愛國主義的主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高度民族自尊心,在殖民主義思想面前的極度憤慨,也表現了「毫無奴顏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寶貴的性格。詩中所表現的錚錚鐵骨和對資本主義的藐視之情,與作家後來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拍案而起」的精神,完全是一脈相通的。聞一多的詩最能體現新月社對詩的主張。徐志摩也認為「一多不僅是詩人,他也是最有興味探討詩的理論和藝術的一個人。我想這五六年來我們幾個寫詩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響。」他的每一首詩都表現了藝術上的嚴謹。在語言上,他非常講究借喻。由於想像的豐富神奇,許多比喻出人意外卻十分貼切,成了聞詩藝術上的一大特色。他寫具體的物,如寫景緻:「芭蕉的綠舌頭舐著玻璃窗」,「鉛灰色的樹影,是一長篇噩夢,橫壓在昏睡著的小溪的胸膛上」。這種擬人化的寫法比比皆是。他寫抽象的事,如寫奇怪的思想:「彷彿從一座古寺前的塵封雨漬的鍾樓里,飛出一群蝙蝠,非禽非獸的小怪物。」這種把抽象的與具體的貫通在一起,使詩的形象性非常強。諸如「這賢良的桌椅,朋友似的親密」,「馱著灰色號衣的戰爭,吼的要哭了」等等,都明顯地看出是在「做」詩。加以注意運用民族文化傳統,所以他的詩是穠艷的、絢麗的,但有時如朱湘所說,太「文」與太「累」。包括《死水》,反復地用了種種色彩斑斕的詞藻來刻繪,這正是詩人刻意追求繪畫美的實踐。比較起來,象《發現》、《洗衣歌》倒顯得更樸素爽朗些。聞詩除了音節的諧調,也注意到文字的整齊,但絕無生硬之感。如《洗衣歌》,就象是非常整齊的建築群,卻看不出有意增刪的痕跡,似乎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詩音樂感也很強。在聞一多之後,便很少有人為新詩格律的創造花費這樣多的心血,創造這么好的成果。他是郭沫若之後為開辟新詩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徐志摩,浙江省海寧縣人,曾留學英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