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關於兩只手同時伸出「耶」的手勢並不停向內側搖擺的手勢圖片
RT 其實就是勝利手勢的改編版,表示可愛~
2. 這兩張圖是耶的手勢嗎
手心向外是 手心向內歧視
3. 為什麼要擺耶手勢
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這樣一個手勢: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 V」字。這個手勢在相當多的國家裡表示「勝利」、「成功」之意,因為英文中「勝利」( 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是「 V」。那這個「 V」字手勢究竟源於何時何地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入侵西歐各國,一個名叫維克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流亡至英國。每天,他利用電台從英國向比利時進行短波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國侵略軍。 1940年年末的一天晚上,他在廣播里號召人們到處書寫「 V」字,以表示對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心。幾天之內,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樹乾和電線桿上,影劇院里,甚至在德軍兵營、崗樓和軍官的住宅里,都出現了「 V」字,攪得德國法西斯侵略軍心神不寧,大大鼓舞了比利時人民的鬥志。後來,「 V」字不脛而走,傳入歐洲各淪陷國。一時之間,朋友們見面用「 V」字手勢打招呼成為一種時尚。 1944年 9月,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獲得解放,同年 11月 10日,比利時發行了一套「勝利」郵票,共 16枚,其中一枚的畫面為比利時國徽上的獅子圖案和象徵勝利的「 V」字。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十分喜愛打這種手勢。據說有一次,他在地下掩蔽部內舉行記者招待會時,地面上突然警報聲大作,丘吉爾聞聲舉起右手,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記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這時,一名記者發問:「首相先生,有把握嗎?」丘吉爾轉過身,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情緒激動地大聲回答:「一定勝利!」丘吉爾這一鎮定威嚴的舉止,刊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各大報紙上。從此,這一手勢便在世界迅速流行開來。由柳洪平創建。
4. 求這張圖片的另一半,棕色頭發,擺著耶手勢的女生,還背著個包,紅色
5. 求一張五個耶的手勢拼成五角星的唯美圖片。謝謝!!
我有六隻手滴。。。
6. 手勢耶卡通版怎麼畫
1、准備好畫紙畫筆,先從手邊緣起形,如下圖所示:
7. 二次元少女耶的手勢(兩只手)圖片
8. 帶耶手勢的女生頭像
、、、
9. 耶的手勢代表什麼意思
耶的手勢代表勝利。
手的姿勢,通常稱作手勢。它指的是人在運用手臂時,所出現的具體動作與體位。它是人類最早使用的、仍被廣泛運用的一種交際工具。在一般情況下,手勢既有處於動態之中的,也有處於靜態之中的。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手勢被賦予了種種特定的含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加上手有指、腕、肘、肩等關節,活動幅度大,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手勢便成了人類表情達意的最有力的手段,在體態語言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
手勢是指人類用語言中樞建立起來的一套用手掌和手指位置、形狀構成的特定語言系統。其中包括通用的,如聾啞人使用的手語。
一些手勢的來源:
1、OK
這個手勢的起源版本之一出現在1839年的美國媒體。波士頓報的記者開玩笑地列印出「OK」的字母。根據另一個版本,則是被佛教徒採用。
2、沙卡的標志
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手勢的名字,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手勢之一。根據一個版本的說法,它出現在夏威夷糖廠工人Hamana Kalili身上,在因事故失去了右手的三個手指後,他在火車上當起了保安,有一次,當他不得不表明「一切都很清楚」時,他握了握他的手。
孩子們模仿他,這成了沙加的標志。人們在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為那個男人建了一座紀念碑。
3、豎起大拇指
在19世紀,大拇指給失敗的角鬥士帶來了改變生命的觀點而得到了普及,向下似乎代表鼓勵暗殺。Jean-Leon Gerome在他的作品「Pollice verso」中表現了這種情節。現在這個版本受到質疑,因為實際上,為了挽救被擊敗的人的生命,他把他的拳頭向上。
在斯拉夫村莊,豎起大拇指是一個好兆頭,是生育力的象徵。現在這種被人們從現實生活轉移到互聯網的姿態被稱為「我喜歡它」。
4、羅馬問候
這個姿勢今天與納粹主義密切相關,實際上它有百年的歷史。這個手勢被認為是國王和軍事領導人歡迎他們的軍團的方式。羅馬式敬禮的現代變體因雅克路易大衛的繪畫「霍拉提的誓言」而聞名。
5、擊掌「High Five」
High Five」手勢來自於運動項目,並被認為首次出現在1977年的棒球比賽中。它來自兩名取得了成功的組合:其中一人熱情地舉起他的手,第二個人不知道該做什麼,只好打了他的手掌。球迷們喜歡這種精彩的姿態,慢慢這就成為了美國流行的姿勢了。
在美國,甚至有一個「High Five」的問候日,美國人在四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慶祝。
10. 豎起兩根手指做耶的動作是誰發明的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手勢是誰發明的。
V文化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1)18世紀末19世紀初,聞名全球的奧地利猶太醫葯家族——伯恩.維克特
(Byrne.Victor)家族在長期的研發過程中,在取得一次次突破性成果時,伯恩.維克特
科研人員為了不打破那種特有的靜謐氛圍,彼此之間只用手勢V來傳達祝賀。自此,在歷史的長河中,維特家族每一次度過危機或者獲得成果,在慶賀時都會高高舉起2個「V」字。
多年的習慣性手勢在納粹統治時期,在排猶驅猶的惡劣環境下,伯恩維克特實驗室科研人員打著V的手勢,則多了更深的寓意--勝利在望。在1938年7月納粹德國,包圍了羅斯柴爾德醫院。作為主治醫生的維特高高舉起雙「V 」給予所有躲避在醫院的猶太人和病人信心。這一刻,全醫院所有人高高舉起手中V字,不久便傳遍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
(2)英法兩國由於諾曼底領土糾紛及王位繼承等問題,在1337年拉開戰幕,史稱「百年戰爭」。在此後幾十年裡,兩國打打和和,到1415年前在法軍的蠶食下,英軍節節敗退,僅保留法國西部沿海5個港口。但當時英軍的最高統帥換成了英王亨利五世,他12歲就成為騎士,此後東征西戰,在一次戰役中面部中箭,親自體驗了長弓的威力,從此大力加強英軍的弓箭手部隊。
在1415年9月的哈福婁(位於法國西北部地區)圍攻戰中,英軍傷亡4000人,使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 5000長弓手和900騎士撤退。一星期後,亨利五世陷入絕境,部隊被傷病和飢餓折磨著,並在阿金庫爾被3倍以上的法軍合圍。他曾想和法國人談判,但遭到拒絕。高傲的法國貴族放出話來:「我們要把這些英國農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來,讓他們永遠沒法用弓箭!」
10月25日清早,戰鬥打響。在戰前,亨利將法國人的狂言說給手下聽,告訴他們:「跑不掉了,要想保住食指和中指,就要拚命!」英軍率先推進到長弓有效射程內,把木樁固定好以攔阻法軍騎兵,開始把一陣陣箭雨「潑」向法國人。法軍如夢初醒,第一線重騎兵開始沖擊,但厚重的盔甲在英格蘭長弓下不堪一擊。法軍好不容易冒著箭雨趟過泥沼,到了近處卻發現還有木樁擋路。第二線的重步兵上來了,但潰逃的己方騎兵把陣形沖得七零八落,頻繁射來的箭雨不停吞噬他們的生命。好不容易沖到英軍面前,自己的長戟卻發揮不了作用。當英國長弓手們放下弓箭,操起匕首斧頭加入戰斗後,法國人終於敗了。第三線的新兵被慘烈的場面驚呆了,再加上沒人指揮,於是紛紛掉轉馬頭,四散逃命。
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僅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戰死了5000多,皇室總管陣亡,大元帥則被俘。
亨利五世下令處死了幾乎所有法國戰俘,面對昨天還不可一世,今天卻成為俘虜的法國人,英國弓箭手們得意洋洋地伸出右手兩根手指,向法國的貴族們炫耀:「不是想砍我手指么,看到沒?我們的食指和中指完好無缺。」此後,代表勝利的 V字手勢開始流傳開來。
(3)二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勝利(victory)手勢,戰後廣為流傳 ,V,是根據victory首字母擺出的。代表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