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本人現在急需 一戰 二戰 冷戰時期各個國家的國旗圖集,希望大神幫個忙!
基本上找下都有的
二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ld_War_II_by_country
⑵ 關於一戰二戰的資料
1、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義大利王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大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2)一戰二戰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
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⑶ 求二戰和一戰時期的戰斗機圖片
斯帕德SPAD XIII 單座雙翼戰斗機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圖片)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危?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http://61.133.107.180/news/NewsNews/w/2005-05-09/17486591580.shtml (圖文: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諾曼底登...)
參考資料:http://www.5shu.com.cn/proct.asp?id=1262 (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錄 太平洋戰場篇|...)
⑸ 一戰二戰坦克圖片
這是CV.33Ⅱ系列改的L.3/r,裝備了二十毫米「蘇羅通」反坦克槍
這種槍的原型是德國在一戰末期設計的MG30。由於戰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限制,MG30的設計遭到德國國防軍拒絕。萊茵金屬公司轉向其他公司授權生產MG30。最終,瑞士的斯太爾和奧地利的戴姆勒普赫得到授權。生產後不久,分別更名為Solothurn S2-100和Maschinengewehr Solothurn 1930 。義大利的估計是轉手得來的
為了節省彈葯,意軍將反坦克槍改為半自動的。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有部分此種改型〔多在戰場附近的修理工場完成〕參加了北非的作戰。
⑹ 一戰二戰的重要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 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5年5月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7年2月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戰。
1917年4月 美國參戰。
1918年3月 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 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 德國簽約停火,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發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侵略。
為了接著征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6月,德發起總攻,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還有其他20多個國家同時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⑺ 一戰和二戰的簡短簡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7)一戰二戰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都有很強的戰鬥力
1、德國軍隊的基石——德國軍官團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強大的戰鬥力,與具備高素質的德國軍官團是密不可分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面對協約國和盟軍的東西夾攻,德軍依然保有強悍的戰鬥力,給對手已重創。德國軍官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些優秀的軍官,經過長期的軍事熏陶,精通軍事理論,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同時又擁有極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因此,造就了德國軍隊嚴謹、細致、善於計劃調度而又頗有些優雅的特點。優雅而又致命,這正是德軍能夠橫掃歐洲、所向披靡的源泉。德國屢次從失敗中迅速站起,很大程度上是一直保留著這支軍官團。
2、完善發達的教育體系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製造出了很多先進武器裝備。比如,古斯塔夫大炮、V2導彈、Me-262噴氣式戰斗機、虎王坦克,巴黎大炮、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研製設計這些武器需要強大的科研團隊;製造這些武器需要眾多技藝精湛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使用它們則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優秀官兵。而所有的這一切,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德國完善發達的教育體系。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為國家培養人才,一個國家的教育強則綜合國力強。作為義務教育的起源地,德國擁有完善且發達的教育體系。同時完善發達的教育體系也在時刻反哺著德國。高效的政府、不斷涌現的科研人才、龐大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群體、高素質的士兵等等這些,都源於德國優良的教育。可以說德國完善且良好的教育體系,是德國騰飛的堅實基礎。
3、創新精神
提起德國人,絕大多數人的印象是實在、勤奮、准時、節儉和做事一板一眼。其實德國人也是很有創新精神的。黑格爾、馬克思、貝多芬、愛因斯坦、沙恩霍斯特。。。。各行各業無數的巨匠都是從德國走出。他們的理論、他們的成果,直到現在依然影響著世界。
二戰中,德國著名的「閃電戰」理論,其實就是德國人創新精神在軍事上的一次突出體現。
⑻ 求一戰還是二戰結束時,一名士兵忽然抱起街上一女人的著名相片~
慶祝二戰勝利的一副世界著名的攝影作品《勝利之吻》
背景:
1945年8月14日,紐約街頭和廣場上到處都是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人群,人們情緒亢奮,素不相識的人也彼此擁抱和親吻。在時代廣場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護士萍水相逢了,他們也相擁在一起,深情而吻。然而兩人擁吻的場景正好被攝影師阿爾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時捕捉了下來,這一瞬間成了美國《生活》雜志的封面照片。這張照片從此廣為流傳,被譽為「勝利之吻」。
但是,新聞攝影史上流傳了數十年的《勝利之吻》,在20世紀末竟被證明造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其說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但據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攝時間在1945年5月,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日還有3個月(當然這幅照片還有擺拍之嫌)。
======================HLL的分割線================================
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兼評著名攝影作品《勝利之吻》
《國際新聞界》雜志刊登了一幅圖片《瞬間的力量》(同名《勝利之吻》),配文介紹:這幅作品攝於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嚮往和平、痛恨戰爭的主題,感染了每一位讀者,產生了經久不衰的魅力。
此前,《環球時報》在《「世紀之吻」從何來?》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諾爾斯的75歲老人公開承認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照片並非攝於當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戰勝德國納粹的日子。」3個月後公布於世,造成了時代背景的錯位。
拍攝這幅照片的攝影師名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taedt)。這是他根據《生活》雜志老闆的授意,從創意、構圖,直至被吻護士小姐身體的姿態,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卻說: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時代廣場上看見一個士兵沿著大街奔跑,一路上擁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當他抱住一位白衣護士時,我一口氣拍了4張他與護士接吻的鏡頭。美國《生活》雜志1945年8月第一次發表這幅作品時的文字說明是這樣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這也是鐵的歷史事實。
從以上有關材料來看,《勝利之吻》在真實性與實效性方面是存在爭議的。但有意味的是: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它仍然在各類雜志的評選中居20世紀最具影響的攝影作品之首。幾年前,國外報刊發起尋找該作「畫中人」的信息,竟應招了好幾位「畫中人」,護士太太讓問「吻後說了啥」,終於辨出「無言」是真人。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頻率放映,眾多讀者認為:即使作品與新聞事實不符,也難以忘懷其畫面及其感人魅力。這正好應合了艾森施泰特生前的話:「人們告訴我,當我走進天堂後,他們會記住這張照片,也就是說也記住了我」。
為什麼春秋代序,讀者對作品的鍾愛並不減退?甚至淡視事件發生的具體時日或經過,持續欣賞這幅以情理邏輯為基礎、相對不真實的新聞圖片?這說明作品的背後存在著超越時空的深層次內涵。俄國文藝理論家列夫丘克曾說,每一件作品都會在某一范圍的人們中間得到最積極的反響,正是這一作品所提出的問題是他們最感興趣、最易理解、最有內在需要的。
原創性審美形態
在新聞攝影的策劃、拍攝、編輯、賞析等傳播環節中,拍攝作品這一環節始終是第一位的,拍攝者植根於原始生活越深,創造的域境就越寬廣,作品的原始創新性也越大。可是,拍攝者真正到達了現場,成為了生活事件的觀察者,有了對主題的認識,卻往往不能拍到好照片。這中間可能有多方面因素,但是,透過《勝利之吻》超越時空而被人們鍾愛的現象可以發現,新聞圖片傳播活動是一種動態的,由創造者、傳播者和讀圖者交相催生的互動效應。在這三維的互動效應中有一種尺度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就是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即現場的瞬間勢態,主體的審美情態,認識的象徵意態,這三者是作品原始創新的支點。
在這「三態互動遞進」的關系中,第一現場勢態是構成新聞圖片信息的條件,它由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三個成分組成;第二個美感情態是新聞反映社會美的創造性特徵,受制於作者與讀者的審美感知、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第三個象徵意態則是新聞攝影「皇冠上的明珠」,其美感呈現出暖昧狀與模糊狀,其時空呈現出開放性與層級性,它是對事件本義的抽象化延伸和立體化超越,既具有圖片信息的傳播價值,也具有人生意義的思辨價值。
如果以「名作」為參照對象,應當承認:在當今新聞圖片報道中,往往比較重視圖片信息的短平快,而忽視對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的探索;比較注重對攝影對象的紀實抓取,而缺乏自覺的新聞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指導;比較盼望作品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但對作品的象徵意態卻缺少追求。新聞攝影傳播效果要求我們:每一位忠於職責的攝影記者或圖片編輯都應該是「三態合一」的追求者。因為第一態是新聞圖片這一精神產品立身的基礎,可謂「真」;第二態是創造者進入新聞審美體驗的標志,可謂「美」;第三態則是作品成為「歷史存照」或「瞬間精華」的依據,可謂「妙」。這「真、美、妙」三種形態代表著三個高度,「三態合一」可謂「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於《勝利之吻》這幅佳作來說,審美「三態」完美地體現在它的畫面里:有限的方寸間,無限的永恆影,作者、作品、讀者勾通理解;瞬態、情態、意態水乳交融;「三態」潛存於畫面,簡約的畫面,對應無限的意象,達到了新聞攝影原始創新的最高境界。
現場勢態
新聞攝影的現場勢態指的是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勢頭與形態,它以凝固畫面的瞬間為最小的檢測單元。新聞攝影的美感存在於「現場勢態」之中,因此,這一「現場勢態」也同時是審美之所。新聞攝影記者理所當然地要關注基本的新聞事實,即事實材料的骨幹部分,所謂的五個「W,』,還有新聞的「新」,新聞的指導意義如何,讀者是否歡迎等問題。而這些考慮是通過新聞發生的現場勢態實現的,如果陷入了「公式化」的機械程序,則新聞作品的「一汪活水」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新聞攝影凝固的影像雖然是短暫的瞬間,但這個瞬間存在於事件發展的過程之中,只有通過密切地觀察,才能發現並鎖定其中的某個場景。這個場景正是最佳瞬間模式,表現為諸種攝影要素有秩序地、恰到好處地呈現為「有意味的形式」,主體鮮明突出,陪體交待情節,環境烘托氣氛,影調表現透視,一切與主題無關的要素都排除在取景框外。當然這「有意味」的瞬間模式會因題材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樣式。此時,創造者的全部精力只需要集中在主體的瞬隙狀貌上,透過主體生動的表情,飽和的情緒,變化的行動等外在現象,去發現其生機勃勃的內心世界,並在對象的心靈情思外化之時,確認自己認識和判斷的准確度,發出捕捉的指令。這一「瞬隙狀貌」隱藏在事物發展的瞬時過程中,發生在瞬間模式形成的基礎上,它的信息量大、飽和度高、主題指向性明顯,常常成為「瞬間精華」之所在。《勝利之吻》發生在紐約時代廣場,有好幾位攝影家都拍到這一個場面,一位海軍攝影師維克多.喬治森使用120雙鏡頭相機拍攝,白衣護士的腿部被切去,破壞了她優美的體態,畫面呈呆板方形構圖,主體不鮮明地出現在背景上,透視效果受阻。而艾氏採用135相機,豎式構圖,大街線條向前方匯聚,主體鮮明突出,形成悠遠的透視效果;護士的頭、腰、腿三點綳成反彈式的優美彎弓,男士表達了喜悅的熱度,護士回敬以充分理解的態度;士兵握過槍的手此刻停留在白衣天使的腰間,剛柔成趣地凸現了結構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新聞敏感和新聞美感。所以「照片來源於大腦」的艾氏名言能夠伴隨著他的作品互為印證地流傳至今,這不能不說他對現場勢態的把握高人一籌。
審美情態
審美情態指攝影記者、圖片編輯、圖片讀者在實踐活動中自身的情感狀態,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新聞攝影的用途與作用,並把自己的情感附著在眼前的事業上。情感正是美感的核心,美(Aesthetic)的初始意義正是「感覺」、「感性的」、「感興趣」之類與情感密切相關的概念,而並非一般的「漂亮」「酷」之誤解。新聞美感是伴隨著各人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維等新聞實踐活動發生、形成的,欣賞《勝利之吻》一類以生死存亡大事件為背景的可視新聞,必會從中尋找、體驗濃郁的情感撫慰以滿足和平的審美需要。至於美感的心理形式則是一種比較穩定、個性化的審美心理,這種心理需要在審美知覺、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三者的相互誘發下逐步形成。人的審美心理不一樣,審美情態就會千差萬別,即所謂「見仁見智」。
審美情態的發生有賴於新聞本身的審美價值。實際上,新聞所具有的新聞價值是伴隨著審美價值而共生同在的,除了新聞價值是衡量新聞事件的首要尺度以外,還有另一個與新聞價值密不可分的審美價值同樣是衡量新聞本身的重要尺度⑽。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是一個既嚴格又模糊的判斷,新聞信息如不具備嚴格的審美價值,就等於是信息垃圾而應被擯棄;而且這種審美信息是難以精確計量的,其「妙悟」之處常在無聲的通感中浸人心靈,合乎「人本真實」的原理,與人的「理念真實」相比,「人本真實」更能做到潤「心」細無聲,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傳播無障礙效果。只到那時,你才能體會到朱光潛先生所描述美的感受:「這種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由此可以說,從業者的情感態度和美感韻致是通過畫面的細節、環境氣氛、人物行為來傳達的;新聞的審美價值是伴隨著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來輻射的,鑒賞者對圖片的新聞價值與審美價值也是雙需的,人們總是面對具體的可視形象,敞開感覺或情感的大門,在情動神搖的過程中受到審美感染,進而產生連鎖的理性認識。如愛森斯坦所說「畫面把我們引向情感,又從情感引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