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大氣運動
大氣運動理論上應該是三圈環流的形式:
1.單圈環流
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一致的,並且沒有地球自轉運動,即空氣的運動既無摩擦力,又無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那麼赤道地區空氣受熱膨脹上升,極地空氣冷卻收縮下沉,赤道上空某一高度的氣壓高於極地上空某一相似高度的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赤道高空的空氣極地上空流去,赤道上空氣柱質量減小,使赤道地面氣壓降低而形成低氣壓區,稱為赤道低壓;極地上空有空氣流入,地面氣壓升高而形成高氣壓區,稱為極地高壓。於是在低層就產生了自極地流向赤道的氣流補充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氣質量,這樣就形成了赤道與極地之間一個閉合的大氣環流,這種經圈環流稱為單圈環流。
事實上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假使地表面是均勻的,但由於空氣流動時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環流變得復雜起來。
2.三圈環流
赤道上受熱上升的空氣自高空流向高緯,起初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很小,空氣基本上是順著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沿經圈運行的。隨著緯度的增加,地轉偏向力作用逐漸增大,氣流就逐漸向緯圈方向偏轉,到30° N附近,地轉偏向力增大到與氣壓梯度力相等,這時在北半球的氣流幾乎成沿緯圈方向的西風,它阻礙氣流向極地流動。故氣流在30°N上空堆積並下沉,使低層產生一個高壓帶,稱為副熱帶高壓帶,赤道則因空氣上升形成赤道低壓帶,這就導致空氣從副熱帶高壓帶分別流向赤道和高緯地區。其中流向赤道的氣流,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成為東北風,在南半球成為東南風,分別稱為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這兩支信風到赤道附近輻合,補償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氣,於是熱帶地區上下層氣流構成了第一環流圈(Ⅰ),稱信風環流圈或熱帶環流圈。
三圈環流
極地寒冷、空氣密度大,地面氣壓高,形成極地高壓帶。在北半球空氣從極地高壓區流出並向右偏轉成為偏東風,副熱帶高壓帶流出的氣流北上時亦向右偏轉,成為中緯度低層的偏西風。這兩支氣流在60° N附近匯合,暖空氣被冷空氣抬升,從高空分別流向極地和副熱帶。在緯度60°N附近,由於氣流流出,低層形成副極地低壓帶。流向極地的氣流與下層從極地流向低緯的氣流構成極地環流圈,這是第二環流圈(Ⅱ);自高空流向副熱帶處的氣流與地面由副熱帶高壓帶向高緯流動的氣流構成中緯度環流圈,這是第三環流圈 (Ⅲ)。只受太陽輻射和地球自轉影響所形成的環流圈,稱為三圈環流。它是大氣環流的理想模式。
由於下墊面條件不同,三圈環流的模式被打破,形成季風、海陸風、山谷風、焚風和峽谷風等。
所有這些運動,都是大氣運動。
個人理解是:大氣運動約等於刮風,刮風就說明大氣在運動。
❷ 大氣運動
一,大氣環流對氣候的作用
在高緯與低緯之間、海洋與陸地之間,由於冷熱不均出現氣壓差異,在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引導著不同性質的氣團活動、鋒、氣旋和反氣旋的產生和移動,對氣候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常年受低壓控制,以上升氣流占優勢的赤道帶,降水充沛,森林茂密;相反,受高壓控制,以下沉氣流占優勢的副熱帶,則降水稀少,形成沙漠。來自高緯或內陸的氣團寒冷乾燥,來自低緯或海洋的氣團溫和濕潤。一個地區在一年裡受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控制,氣候便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我國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則是受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冬夏交替控制的結果。總之,從全球來講,大氣環流在高低緯之間,海陸之間進行著大量的熱量和水分輸送。在經向方向的熱量輸送上,大氣環流輸送的熱量約佔80%。
在大氣環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使熱帶溫度降低了7~13℃,中緯度溫度則有所升高,60°N以上的高緯地區竟升高達20℃。
大氣環流水分輸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大氣中水分輸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與環流形勢密切相關。北半球,水汽的輸送以30°N附近為中心,向北通過西風氣流輸送至中、高緯度;向南通過信風氣流輸送至低緯度。我國的水汽輸送,主要有兩支:一支來自孟加拉灣、印度洋和南海,隨西南氣流輸入我國;另一支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隨西北氣流輸入我國。南方一支輸送量大,北方一支輸送量小,兩者的界線是黃淮之間和秦嶺一線,基本上相當於氣候上的濕潤和半濕潤的界線。
降水的形成離不開天氣系統,離不開雲、水汽的輸入和空氣的垂直上升運動。這一切都和環流形勢緊密相連。例如,降水量的多少和進入各種天氣系統的水汽量有關,暖濕赤道空氣的流入能在幾小時或1小時以內產生100毫米的降水;雷暴降水量的多少可和流入積雨雲內水汽量的多少成正比。
世界降水的分布有兩個高峰和兩個低峰,即兩個多雨帶和兩個少雨帶,兩個多雨帶和赤道輻合帶、極鋒輻合帶兩個氣流輻合帶的位置基本相符;兩個少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極地高壓帶兩個氣壓帶的位置一致。
大氣環流在氣候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環流控制下就會有不同的氣候,即使同一環流系統,如環流的強度發生改變,則它所控制的地區的氣候也將發生改變;如環流出現異常情況,則氣候也將出現異常。
大氣環流狀況的變化,可用經向環流和緯向環流的強弱和轉換來表示。某地區在較長時間內的大氣環流的變化都有一個該時期的平均狀況。當某年某一段長時間內的經向環流和緯向環流的持續時間和轉換頻率,大大超過該時期的平均狀況時,則稱某年某一段長時間內的大氣環流狀況為環流異常。如1972年的主要環流特徵,北半球有兩個穩定而強大的長波槽脊存在,12~3月在歐洲上空和北太平洋上空為阻塞高壓,大西洋西部和亞洲為低槽,5~9月,歐洲和北美西部為阻塞高壓,北美東部和東亞為大槽。整個一年裡,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歐洲東部和東北部、亞洲西部大部分地區在強大的大范圍阻塞高壓控制之下,故對於北半球而言,1972年為環流異常年。
由於環流異常,就必然引起氣壓場、溫度場、濕度場和其它氣象要素值出現明顯的偏差,從而導致降水和冷暖的異常,出現旱澇和持續嚴寒等氣候異常情況。
世界氣象組織在1972年度報告中指出:「1972年世界的天氣是歷史上最異常的年份之一」。這一年,1月,美國密執安州的功聖馬利降雨、雪量達1351.3毫米,超過正常年份十倍以上;2月,強烈暴風雪襲擊了伊郎南部,在阿爾達坎地區,許多村莊被埋在8米深的大雪之下;3~~5月,美國中、北部和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先後遭到強大的風、雨、雪襲擊,而在中東和近東地區幾乎同時也發生了數次暴風雪並伴有強烈的低溫、凍害;5~6月,印度酷熱,最高氣溫超過50℃以上,香港發生了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7~8月,北冰洋上漂浮著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冰山,比常年同期多出四倍。蘇聯歐洲地區連續近兩個月出現酷熱少雨天氣,引起泥炭地層自焚及森林著火,而西歐地區卻連續低溫,致使英國倫敦出現了1972年夏至日最高氣溫比1971年冬至日氣溫還低的特異現象;秋季,亞歐東部地區普遍低溫,使初霜提早;冬季,西北歐的瑞典出現了兩百年來少見的暖冬,蘇聯也出現了異常暖冬,莫斯科郊區的蘑菇竟能在冬季破土而出,列寧格勒下了百年未見的"冬季雷雨",在崐西非、印度以及蘇聯歐洲地區,幾乎出現了全年連續乾旱的嚴重旱情。西非,人和牲畜的飲水都成了問題。
在我國,由於歐洲和亞洲西部阻塞形勢持久穩定,冷暖空氣在我國交綏機會少,以致我國北方和南方的部分地區汛期少雨,乾旱嚴重。
由此可知,在環流異常的情況下,可能在某一地區發生乾旱,而在另一地區發生洪澇,或者在某一地區發生奇熱,而在另一地區發生異冷。
大氣環流因子在氣候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通過環流的緯向分布影響氣候的緯度地帶性,而且還通過熱量和水分的輸送,擴大海陸和地形等因子的影響范圍,破壞氣候的緯度地帶性。當環流形勢趨向於長期的平均狀況時,氣候也是正常的;當環流形勢在個別年份或個別季節內出現異常時,就會直接影響該時期的天氣和氣候,使之出現異常。
還有就是參考這個<大氣環流——氣候形成的原動力>全題,如果要就發給你
❸ 地理大氣運動圖一點看不懂
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流動。垂直方向上,熱源空氣上升,冷源空氣下降,在水平方向上,從高壓指向低壓,形成環流圈
❹ 大氣運動的原因
形勢:單圈環流和三圈環流
1.形成成因:冷熱不均。形成過程:地面受熱不均→空氣做垂直運動(受熱上升,冷卻下降)→同一水平面形成高、低氣壓中心,產生氣壓梯度(上升運動在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下降運動在近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大氣做水平運動,形成風,熱力環流形成。可見,大氣運動首先是垂直運動,其運動原因是受熱不均,其次是水平運動,其運動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氣壓差。
2.高氣壓和低氣壓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氣壓狀況,如下圖中a′處的高氣壓是相對同一水平高度b′處和c′處的氣壓而言的。若a′處的高氣壓與近地面a處的低氣壓相比,氣壓值仍然小於近地面a處的氣壓值,原因是同一地點,氣壓值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3.一般情況下,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則氣壓低,氣溫低的地方則氣壓高;近地面為低氣壓高空則為高氣壓,近地面為高氣壓高空則為低氣壓。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空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導致大氣的水平運動。
4.等壓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壓區,等壓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壓區。近地面大氣水平運動
1.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它既決定風向,又影響風速。如下頁圖中a處的風速要大於b處,是因為a處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大,氣壓梯度力就大,所以風速就比b處要大一些。
2.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它既減小風速,也影響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之間的夾角越大。如右圖中e箭頭表示的風向就是受到摩擦力影響的風向,f箭頭表示的風向在此氣壓場中不存在,因為它的方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相背。在沙漠地區人們利用麥草、稻草和蘆葦等材料,在公路、鐵路沿線流動沙丘上扎設方格狀擋風牆,形成一定寬度和長度的沙障,就是為了增加地表面粗糙度而增大摩擦力,達到減小風速的目的。
❺ 什麼是大氣運動
大氣運動理論上應該是三圈環流的形式:
1.單圈環流
2.三圈環流
個人理解是:大氣運動約等於刮風,刮風就說明大氣在運動。
http://ke..com/view/381605.htm
❻ 如何看大氣運動圖,我看不懂哪是低氣壓哪是高氣壓. 求附圖說明!
高氣壓由冷氣流下降形成,低氣壓由暖氣流上升形成,副高壓是暖氣流在南北緯中緯帶被迫下降形成的,他們隻影響天氣狀況和天氣系統.
在天氣預報節目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氣象工作者利用等壓線原理繪制出的一幅幅氣壓數值預報圖.在圖中可以看到有些區域的等壓線呈閉合狀,中心氣壓低,向外逐漸升高,人們稱之為低氣壓區,它空間等壓面呈下凹狀,類似地形中的盆地.而另外的一些區域,等壓線也呈閉合狀,但中心氣壓值高,向外圍逐漸降低,這樣的區域稱高氣壓區,空間等壓面呈上凸狀,類似地形中的山丘.
在低壓區內,氣流由四周流向中心,使中心空氣密度加大,引起空氣不斷抬升,中心區附近常常形成陰雨天氣.而在高壓區內,中心氣流則向四面擴散,高空氣流下來補充,形成下沉氣流,水汽不易凝結,所以多晴天.
❼ 大氣手抄報 素材
大氣降水 從天空的雲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水或固態水,如雨、雪、雹等,總稱降水。
降水的條件是在一定溫度下,當空氣不能再容納更多的水汽時,就成了飽和空氣。空氣飽和時如果氣溫降低,空氣中容納不下的水汽就會附著在空氣中以塵埃為主的凝結核上,形成微小水滴——雲、霧。雲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並,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成為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
從雲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水或固態水,統稱為大氣降水,包括雨、雪、霰、冰雹等。
1.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形成過程是雲中的小水滴增大成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過程。大氣降水時必有雲,但有雲未必有大氣降水。組成雲體的雲滴、冰晶等體積很小(僅相當於雨滴的百萬分之一),隨著氣流的運動會不斷沖撞合並增大,當雲滴體積增長到足夠大,以致氣流不能支持時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過程中不被蒸發才會形成降水。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較暖氣層中溶化後,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氣溫低於0℃,來不及溶化,就以雪、霰或冰雹等固態水降落。
2.降水類型。大氣降水可分為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三種基本類型。
地形雨 地形雨是暖濕氣流在運行中,遇山地阻擋被迫抬升達到凝結高度時,水汽凝結形成的降水。地形雨多集中在山地迎風坡(雨坡)。世界上年降水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關。如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的乞拉齊朋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對流雨 對流雨是近地面氣層強烈受熱,氣團強烈上升、冷卻、迅速達到水汽飽和時形成的。對流雨強度大、時間短、范圍小,並常伴有雷電甚至冰雹,又稱熱雷雨。赤道帶全年都以對流雨為主,我國夏季的午後也常會出現。
鋒面雨 鋒面雨是冷暖兩氣團相遇時產生的降水。多形成於溫帶,是中高緯度地帶最重要的降水類型。
3.降水的衡量指標。大氣降水通常用降水量、降水時間、降水強度以及降水量季節變化和降水變率等指標來表示。
降水量即從雲中降到地面的液態水和固態水,未經滲透、蒸發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或厚度),以毫米(mm)為單位。常見的表示方法有日、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降水量及多年(日、月)平均降水量等。
降水時間是指一次降水過程從開始到結束持續的時間,用日、時、分表示。
降水強度即單位時間內的降水量。通常取10分鍾、1小時或24小時時間內的降水量作為劃定指標,也可依部門需要而定。中央氣象台將降水強度劃分為7個等級,見下表。此外,大暴雨的日降水量達100mm—200mm,特大暴雨的日降水量達200mm以上。一般氣旋(台風)24小時降水總量多在300mm以上。降水強度是水利、交通和建築工程等設計的依據之一。
降水量的季節變化與緯度、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有關。一般而言,赤道帶降水春分、秋分相對較多;亞熱帶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北半球溫帶大陸西岸降水量季節變化不明顯,而大陸東岸降水集中在夏季。
降水變率說明某一地區降水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一般沿海多雨區降水變率小;內陸少雨區降水變率大,穩定性差,可靠性小。在我國,降水變率基本上是南方小於北方,沿海小於內陸,西南季風區小於東亞季風區。
表:降水強度等級
等級 24小時強度等級(mm)
小雨 10
中雨 10~24.9
大雨 25~49.9
暴雨 >50
小雪 ≤2.5
中雪 2.5~5.0
大雪 >5.0
❽ 大氣為什麼會運動
大氣運動的形成
熱力環流
1.形成成因:冷熱不均。形成過程:地面受熱不均→空氣做垂直運動(受熱上升,冷卻下降)→同一水平面形成高、低氣壓中心,產生氣壓梯度(上升運動在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下降運動在近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大氣做水平運動,形成風,熱力環流形成。可見,大氣運動首先是垂直運動,其運動原因是受熱不均,其次是水平運動,其運動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氣壓差。 2.高氣壓和低氣壓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氣壓狀況,如下圖中A′處的高氣壓是相對同一水平高度B′處和C′處的氣壓而言的。若A′處的高氣壓與近地面A處的低氣壓相比,氣壓值仍然小於近地面A處的氣壓值,原因是同一地點,氣壓值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3.一般情況下,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則氣壓低,氣溫低的地方則氣壓高;近地面為低氣壓高空則為高氣壓,近地面為高氣壓高空則為低氣壓。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空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導致大氣的水平運動。 4.等壓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壓區,等壓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壓區。
近地面大氣水平運動
1.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它既決定風向,又影響風速。如下頁圖中A處的風速要大於B處,是因為A處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大,氣壓梯度力就大,所以風速就比B處要大一些。 2.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它既減小風速,也影響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之間的夾角越大。如右圖中E箭頭表示的風向就是受到摩擦力影響的風向,F箭頭表示的風向在此氣壓場中不存在,因為它的方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相背。在沙漠地區人們利用麥草、稻草和蘆葦等材料,在公路、鐵路沿線流動沙丘上扎設方格狀擋風牆,形成一定寬度和長度的沙障,就是為了增加地表面粗糙度而增大摩擦力,達到減小風速的目的。
全球性大氣環流
1.由赤道地區熱空氣上升、極地地區冷空氣下沉,可以知道低緯和高緯環流是熱力原因形成的環流,中緯環流是動力因素形成的動力環流,所以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為動力原因形成的。在學習中我們要善於根據熱力環流原理,理解七個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原因和相關的氣候現象。例如赤道地區終年高溫,氣流受熱作上升運動,南北移後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壓,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受其控制的地區,多對流雨,降水豐富。又如在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由於存在氣壓差異,水平氣壓梯度力由副熱帶高氣壓帶指向赤道低氣壓帶,又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往北半球的低緯地區吹就形成了東北信風,往南半球的低緯地區吹就形成了東南信風。由於信風由高緯(溫度低的地區)流向低緯(溫度高的地區),一般情況下降水稀少,但如果信風來自海洋,且有地形的抬升,也可能形成豐富的降水,如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地區、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北部沿海地區、巴西東南沿海地區等。 2.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引起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隨太陽直射點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有規律的南北移動,常使一些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地區和熱帶草原氣候地區。 3.海陸分布使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變得復雜化。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使緯向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為塊狀,形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極地低氣壓帶被陸地上冷高壓切斷,如圖甲所示,副極地低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7月份副熱帶高氣壓帶被陸地上熱低壓切斷,如圖乙所示,副熱帶高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 4.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最為典型。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從而形成季風環流。如下圖就是不同季節海洋和陸地之間的季風環流(虛線箭頭表示高空的大氣運動方向)。南亞季風的成因除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外,還有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即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夏季隨著赤道低氣壓帶北移而向北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形成西南季風。冬夏季風勢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大小。
❾ 讀圖:大氣運動狀況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圖表示的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稱______環流,形成這種
(1)熱力環流是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而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2)同一地點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大氣在水平方向上從高壓流向低壓.故A點氣壓高,EF相比E點氣壓高.
(3)城市由於交通、工業、人口密集等因素排放大量熱量,導致城市溫度高於農村,故城市大氣抬升形成低壓.故A為城市.
故答案為:
(1)熱力 地面受熱不均
(2)A E (3)A
❿ 大氣運動的原因,形式
形勢:單圈環流和三圈環流
1.形成成因:冷熱不均。形成過程:地面受熱不均→空氣做垂直運動(受熱上升,冷卻下降)→同一水平面形成高、低氣壓中心,產生氣壓梯度(上升運動在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下降運動在近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大氣做水平運動,形成風,熱力環流形成。可見,大氣運動首先是垂直運動,其運動原因是受熱不均,其次是水平運動,其運動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氣壓差。
2.高氣壓和低氣壓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氣壓狀況,如下圖中A′處的高氣壓是相對同一水平高度B′處和C′處的氣壓而言的。若A′處的高氣壓與近地面A處的低氣壓相比,氣壓值仍然小於近地面A處的氣壓值,原因是同一地點,氣壓值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3.一般情況下,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則氣壓低,氣溫低的地方則氣壓高;近地面為低氣壓高空則為高氣壓,近地面為高氣壓高空則為低氣壓。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空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導致大氣的水平運動。
4.等壓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壓區,等壓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壓區。近地面大氣水平運動1.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它既決定風向,又影響風速。如下頁圖中A處的風速要大於B處,是因為A處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大,氣壓梯度力就大,所以風速就比B處要大一些。
2.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它既減小風速,也影響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之間的夾角越大。如右圖中E箭頭表示的風向就是受到摩擦力影響的風向,F箭頭表示的風向在此氣壓場中不存在,因為它的方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相背。在沙漠地區人們利用麥草、稻草和蘆葦等材料,在公路、鐵路沿線流動沙丘上扎設方格狀擋風牆,形成一定寬度和長度的沙障,就是為了增加地表面粗糙度而增大摩擦力,達到減小風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