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前鋒微燃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算計的搞笑圖片 2025-04-16 17:03:16
落日水粉畫圖片大全 2025-04-16 16:54:28
紋身圖片女生霸氣高清 2025-04-16 16:48:46

前鋒微燃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4-16 12:01:23

⑴ 秦兵馬俑的介紹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碼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佣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8000個。在三個佣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裡的兵馬俑也最多。共有6000個左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後的軍吏和士兵行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
武士俑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態勻稱,身上穿著戰袍,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頭發大多挽成了偏向右側的發髻。它們有的握著銅戈,有的擎著利劍,有的拿著盾牌。個個目光炯炯,雙唇緊閉,神態嚴峻,好像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秦始皇兵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這個沒有鬍子,這個你看看,這個低頭的。

主持人:就這個,對,全坑就這個。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個沒鬍子的,這是全坑惟一一個沒有鬍子的。

主持人:是嗎,就在這個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這個,那個低頭的這個。

主持人:這是什麼原因知道嗎?

袁仲一:這個東西就說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鬍子給忘了,有人說是女的,但顯然不是女的,因為秦朝的時候沒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個人做的,就是咸陽敬(做的)。這旁邊這個有個小個,小個這個呢,這個人叫宮光,這個人做的。

解說:兵馬俑一號坑展廳中排列著形態各異的陶俑,數量多達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當初製造者的名字,目前發現參與兵馬俑製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無論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確無誤地說出它們的製造者是誰。

主持人:您看一個沒有刻過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斷是誰做的,這個讓我特別吃驚,這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袁仲一:它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們現在看一些畫家一樣,某一張畫是哪一個大師做的,一看就看出來。陶俑也是這樣,摸長了以後就看出來了,這個俑是誰做的,那個俑是誰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練出了像鑒定書畫一樣的鑒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較熟悉。我曾經發現一個宮丙,這個人做了45件。

主持人:這45件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

袁老師: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造型、風格相同,歸納起來是這樣的。

主持人:風格相同,這種判斷可以用語言描述嗎?

袁仲一:比如拿宮丙做的陶俑來說,身材一般比較魁梧,力氣也好像鐵塔一樣,頭發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點過於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樣。有的人做的陶俑頭發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來以後,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篳狀的工具,一絲一絲刮出來的,他的風格和其他人的風格有些不一樣。

主持人:我想您跟這么多兵馬俑看起來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對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閉上眼睛,就知道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什麼樣的。

主持人:您跟他們之間是什麼樣的感情?

袁仲一:感覺非常親切。好像一個連長對他的士兵一樣,對它非常熟悉。我曾經做了一首打油詩:「20餘年痴迷間,與俑作伴情誼綿」,感覺非常親切。

解說:袁仲一第一次見到兵馬俑是在1974年,當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陝西農民,在打井的時候挖到了陶俑俑頭。42歲的袁仲一被任命為考古發掘隊的隊長,帶領幾名考古隊員繼續打井區域周圍的挖掘,越來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發現,袁仲一可以斷定這應該是一個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挖掘之初幾十天的工作僅僅是一個巨大考古發現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們考古隊發掘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這么重要,來的時候領導跟我們說,到了那裡,很快挖完了,寫個報告就完了。

主持人: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

袁仲一: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到了以後,誰知道這個兵馬俑坑這樣大,一號坑發現1萬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邊了。

袁仲一:發現里邊有陶俑陶馬6千件,這個東西,過去也發現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較小,規模這樣大,數量這樣多的,從來沒見過。

主持人:那時候您是不是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

袁仲一:當時非常高興,非常興奮。後來我們又在附近發現了2號坑和3號坑,這3個兵馬俑坑裡發現陶俑陶馬大概8千件,浩浩盪盪像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一樣,一下子震驚了。

解說:在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面前的竟然是一支龐大的地下軍團。關於俑坑的存在,史書中沒有任何的記載,也沒有任何傳說透露過一絲線索,它們到底是誰的軍隊呢?關中平原是秦漢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馬俑坑西邊的地平線上,可以看見一個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國的創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壯觀的陪葬坑,會不會屬於始皇帝呢?考古人員從泥土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兵器,在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樣。史書記載,寺工正是秦始皇設立的、主管兵器生產的國家機構。在這只戈上,右邊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職責之一就是負責秦國的兵器生產。無可否認,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驚訝的是,他發現在1974年之前,各個時代的人至少有30餘次都已經深入到兵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們最終卻都與這個重大考古發現擦肩而過。

袁仲一:因為俑坑裡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現在墓,最早的墓是東漢時期的墓葬。我給你舉個例子。東漢有墓葬,2號坑的那個,夫婦倆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組陶馬,陶馬打碎了,打碎以後放到墓坑裡,因為兵馬俑坑是一個磚鋪地,把兩個棺材放到磚鋪地上了。你說看到沒有?還有一次,在2號坑裡西北角那個地方,有一個大坑,那個大坑很大,有好幾十平米,我們在清理淤泥過程里,發現有個銅錢,這個銅錢是民國初年的銅錢。也就是說,民國初年的時候,農民在那挖土,挖了幾十平方米,暴露了幾十個大陶俑,後來下雨,慢慢淤泥一點點把它蓋住了,你說多少人看到了。

解說:兩千年來兵馬俑不斷地向人們傳遞著它們存在的信息,並終於在20世紀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宮。兵馬俑帶給世人的震驚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而觸摸著這一個個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個帝王的氣派所震撼,始皇帝為什麼要用如此大規模的陶俑陪葬?而這個開創中國第一個帝國的皇帝,又是怎樣的人呢?

解說:袁仲一發現,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很明顯它們曾經遭受過嚴重的破壞。1974年,展現在考古人員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體。殘破的頭顱,斷裂的手臂,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到處都是。是誰對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將他們毀壞至此?《史記》中曾記載,項羽入關後曾大肆燒毀秦始皇陵中的宮殿建築。如果這一記載屬實,兵馬俑坑也極有可能被毀於項羽的軍隊。

然而兩千年後陶俑的修復工作卻是極為困難的,考古隊員每挖掘、修復一個兵馬俑,平均要花上一個月至幾個月的時間不等。至今因為碎片丟失,還有很多兵馬俑殘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這些埋於地下2千多年的珍貴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氣中,極易發生變化,如何保護它們的原貌,成為了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面臨的最大問題。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顏色的殘跡,容易發生變化,因為顏色比較特殊,先打了一層生漆層,在生漆層上繪彩,這個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兩張皮。

主持人:掀開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兩張皮。你突然打開,暴露在空氣里,水分馬上消失,消失已經慢慢就翹起來了,翹起來以後就脫落了。

主持人:翹起來的過程多長時間?

袁仲一:翹起來的過程我們做了一些實驗,一般是五分鍾。五到六分鍾,這樣快。

主持人:那我們當時該怎麼辦?

袁仲一:要立即採取措施,剝出一小塊以後要立即進行加固。

主持人:我們用什麼辦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劑。已經形成兩張皮了,沒有親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邊再用化學溶劑把它固定。

主持人:這一切要在5分鍾內完成。

袁仲一:這一小塊,大片不行。

主持人:邊挖邊得加固。

袁仲一:要這樣的。另外還要這樣,挖出來的時候要保證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濕度,追求含量比較高的話,翹邊就慢。所以還要不斷地噴灑水。

解說:一號坑挖掘的時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們的身上有時帶有一些紅色或者紫色的殘跡,為什麼會這樣?史書記載,秦陵工程即將收尾之際,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直打到距離秦陵10公里處,數十萬人只好遵命放棄陵園工程,前往前方作戰。難道全部兵馬俑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因為來不及全身繪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嗎?在之後二號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隊員有了一個意外發現,泥土中赫然掩埋著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時有人開始提出質疑,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全部都是彩繪,只是後來因為保護不當,它們顏色盡失變成了現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我是挖兵馬俑的。幾十年的。過去有這種宣傳報道,說挖兵馬俑挖出來是花花綠綠的,後來慢慢脫落,不是這樣的。應該確切的說法是這樣的,兵馬俑原來是繪彩的。

主持人:都是繪彩的?

袁仲一:原來全部是繪彩的,剛做的時候就繪彩了。挖掘以前已經脫落了,因為這個地方靠近驪山,山洪暴發以後,大水把坑灌滿了,我們在清理過程里發現,一個浸水線,水泡過的痕跡,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馬俑倒了,泡在水裡邊,大水泡當然顏色容易脫落了。這是一個。後來經過大火燒,尤其一號坑燒得非常嚴重。

解說:兵馬俑坑中的種種跡象表明,這里曾經遭遇過一場火劫。有人推測是項羽的部隊,也有人說是修陵園的工人因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經過水一泡,大火燒,這樣顏色當然就脫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實際上挖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脫落了。

袁仲一:顏色的殘跡這樣說,相對來說,2號坑因為是局部被火燒,顏色保護相對來說較多一點,但也不是完全。大體來說保存的比一號坑好一點,因為一號坑顏色基本上全部脫落,2號坑我們目前發現6件陶俑身上顏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們經過技術處理保留了下來嗎?

袁仲一:現在全部保留下來。

主持人:也就是說這個彩漆脫落,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這個問題。

解說:兵馬俑的挖掘工作進行得緩慢但很順利,至今在兵馬俑坑中還有很多陶俑沒有出土,完成這些挖掘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見證全部兵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最熟悉兵馬俑的人,他也被尊為「秦俑之父」。(央視國際)

秦始皇兵馬俑大型國寶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銅矛、銅弩等青銅兵器,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兵器埋於地下2000多年,出土時竟然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銹跡,這引起了眾多參觀者的驚嘆和好奇。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陳列部的彭文介紹,經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地質科學院利用電子探針分析及激光分析,發現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的表面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編寫組用電子探針和X光螢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鏃,發現其表面也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其厚度為10微米。彭文說:「這說明秦俑坑的青銅兵器在製作過程中曾有意識地用鉻酸鹽和重鉻酸鹽處理過,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層淺灰色或深灰色的保護層來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銹能力,從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鉻鹽氧化技術是一項先進的科學工藝,世界上鍍鉻的方法分電子鍍鉻和化學鍍鉻兩種。電子鍍鉻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而產生的,德國1937年、美國1950年才先後在國際上申請了專利。而化學鍍鉻技術,卻是我國勞動人民在2000多年前創造的,這不能不說是冶金史上的奇跡。

⑵ 我1.67米想打小前鋒怎麼練彈跳

彈跳力+最新方法+最新內容+艾弗森的技術特點分析

一、彈跳力是全身力量、跑動速度、反應速度、身體協調性、柔韌性、靈活性的綜合體現。
所以我們不可以認為提高彈跳就成天的跳跳的就行了。你必須堅持每天拉伸自己全身各部位的肌腱、韌帶、肌肉,擴大關節的活動范圍,同時,做各種復雜的有利於提高身體協調性的體操。動作要准確、優美、既有力又放鬆。
二、力量訓練最好由身體訓練教練安排和輔導。
如自己進行訓練,最好每周進行2到4次的大力量訓練,訓練時必須注意安全,以免發生意外傷害。所謂大力量訓練就是利用杠鈴進行大負荷的練習。最典型常用的有三種:<BR< p>
三、速度訓練也是提高彈跳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反復沖刺訓練還是有必要的。30次,50次,也許80次,那就要看你的吃苦精神了。所謂沖刺,要求你自己在准備活動後全速往前沖,而不是中速。專項速度訓練同大力量訓練相同,不必天天罰�恐莧�∈奔純傘;掛�乇鸌⒁庠擻眯。渙α墾盜肥侄卧鑾看笸群蟛嗉∪餿旱牧α俊?
四、各種專門的彈跳練習手段非常多,諸如跳繩、跳欄、摸籃圈、摸小黑框上沿,甚至摸籃板上沿。
最後,我要提一提神經系統和彈跳力的關系。我們已經知道速度、力量、協調性、柔韌性、靈活性這些素質在瞬間綜合向下作用於地面時就產生彈跳力,那麼什麼東西是這些素質在瞬間同時爆發呢?就是動機和運動神經系統。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想高居一切人之上,你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的運動神經系統想自己全身的肌肉發出最強的沖動信號。這種強刺激迫使肌肉群激烈收縮產生巨大能量,肌肉群劇烈收縮有反過來促使運動神經系統更靈敏,能發出更強烈的沖動。兩者相互促進,你就越跳越高。然而,這也是難點中的難點,沒有超強的動機,運動神經系統就沒有超強的沖動,一切所謂的科學化、現代化、管理、訓練方法和手段全是廢話。最後,祝你夢想成真

應大家的要求,我給出以一幾點方法:
1 迅速提高彈跳力訓練教程1
迅速提高彈跳力訓練教程
美國最著名縱跳訓練計劃, 練成預計縱跳能力可以提高20到30厘米以上, 鍛煉過程很辛苦, 整個過程要15個星期.

對於每個動作項目,如果一種動作要作3組,組與組之間休息不能超過2分鍾,若完成了,需直接做下個項目,記住不要休息!!

第一項:半蹲跳
1、開始時,半蹲至?的位置,雙手放置於前,
2、向上跳離地面最少20到25cm。(若你覺得容易的話,你可以跳至25-30cm)。 當在空中,你的雙手需放在後面。 著地時,完成一次。
接下來,只需重復以上步驟!!!
迅速提高彈跳力訓練教程2
第二項:抬腳跟(提踵)
1.首先,找個梯級或一本書來墊腳,然後只把腳尖放在上面,腳跟不得著地或墊著
2.腳跟抬到最高點
3.再慢慢放下,完成一次..雙腳完成,完成一個組.
迅速提高彈跳力訓練教程3
第三項:台階
1. 找張椅子來, 把一隻腳放上去,呈90度
2.盡全力的跳開, 在空中換腳,在放在椅子上,
3.重復2,將原起跳的腳放回椅子上,完成另外一跳。
迅速提高彈跳力訓練教程4
第四項:縱跳
1. 雙腳放直, 與肩同寬,"鎖緊"你的膝蓋...
2. 只用你的小腿跳, 只能彎曲你的腳腂, 膝蓋盡量不彎曲...
3. 到地時,再迅速起跳,完成一次...

這一項很難, 你可用你的手幫助起跳...
迅速提高彈跳力訓練教程5
第五項:腳尖跳
1. 將腳尖抬到最高點,
2. 用腳尖快速起跳, 跳時不得超過1.5 或2.5cm

1:負重提踵 顧名思義,是背負著重物提腳尖 結合個人能力,前2組每組20個,最後一組25~30個!!!!向上提踵時要爆發,迅速向上提,在最高點定1~2秒,然後慢慢下落,不可以一下放下來!!!

2:沙地蛙跳,我有一個朋友,是省隊練游泳的,他不好好訓練,經常被教練罰蛙跳,過了一段時間,我們一起打球,就問他,能扣不?他說不知道,就上去試了試,我目測了一下,最起碼摸高在3.35!!!!他只是在水泥地跳,如果在沙地的話,小腿承受的力量應該是水泥地的兩倍。每組30個!!!在平地的話30米來回一組,做三組!!!

3,負重深蹲,根據個人能力,扛著杠鈴,做深蹲,和提踵一樣,快起慢落,有一點要說的是腰一定挺直!!!做完後大腿的肌肉酸疼!!!!前兩組每組10 個,第三組13~15個!如果可以做到做不動為止,這個要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4,拉跟腱 找台階,腳尖站在上面,和提踵一樣,使勁向上頂,然後慢慢落下,落下時腳後跟一定要盡量碰到地,這樣每組20個,做三組!!!!

5,練習腰腹,腹部就是仰卧起坐,快起慢下,每組20個,三組!!!腰部,要找人幫忙,你先把你整個腰部以下放在床上,讓你朋友或者家人壓住,這樣的話整個上半身就騰空了,然後讓頭挨著地,猛地抬起到最高點停1~2秒後慢慢落下,每組20個,3組!

這是我以前連彈跳和我看朋友練習的一些經驗!!!如果堅持下來的話,原本能摸匡的3個月下來一定能扣!!!!

練耐力體力彈跳力

據(世界科技譯報)報道,美國形體專家認為,健身活動應包括:

1. 增強耐力的練習

有節奏地運動30分鍾,用一半的力氣均勻深呼吸,脈搏控制在1分鍾100—130次之間。可供選擇的運動方式:走路,小跑步,自行車練習器,登樓梯,跳舞。

效果:有助於你迅速減去多餘的重量,因為在你運動的過程中體內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參與脂肪的分解;把中風和梗死發生的危險降到零,強健心臟,血管淮海戲和呼吸系統;促進降低血液里膽固醇的含量和血壓,使血液循環趨於正常;緩解精神上的緊張和壓力;提高工作壓力。

2. 增強體力的練習

如果只完成增強耐力的練習,並不能改變肌肉的多少,一旦停止練習,減去的重量還會反彈,因此,需要進行增強體力的練習,可供選擇運動方式:啞鈴,負重下蹲,引體向上,增強體力的練習器。

效果:能控制體重;促進身體平衡發展;肌肉健美,不易衰老;強化骨骼系統。

3. 增強彈跳力的練習

完全自由地練習。不要讓關節生銹,不要讓肌肉失去彈性。特別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缺乏運動的人更需要這方面的練習。可供選擇運動方式:各種伸展運動,向各個方向彎腰,跳舞,瑜枷功。

效果:防止頭痛和由於肌肉緊張而引起的慢性背痛,頸痛;減少諸如脫臼,扭傷的危險性;有助於 迅速消除緊張心理,延緩衰老。

艾弗遜可以說是籃球個人技術的一個頂峰之一(NBA出現了多個不同類型的籃球技術頂峰,例如喬丹和賈巴爾等)。這個頂峰的總體特點主要是體現在一個「快」字上。突破前兩步快;投籃起跳快;快攻上籃助跑快,起跳快。加上超凡的奔跑能力和彈跳滯空能力,形成了艾弗遜的基本技術特點。

艾弗遜的「快」人人都看得到,但是為什麼他能夠這么快?就未必人人都清楚。籃球
技術上的快,當然必須要有一定的絕對速度作為基礎,但是這並非絕對的因素。100米能夠在11秒左右的人大有人在(估計艾弗遜的百米速度也就在11秒左右),但是籃球技術能夠達到艾弗遜這樣的「快」就僅僅是他一個人!而且籃球並不需要真正的百米速度,幾米到十幾米就足夠了。下面分析他的幾項技術「快」的基礎因素,希望對有志於成為優秀的籃球突擊手的青年們有點幫助。

一、突破前兩步快:突破要快,突破前的起動准備異常重要。動作要領是第一是「腰干放鬆,身體重心充分前傾」,類似於短跑的起跑。「腰干放鬆」非常重要,也是快速起動的關鍵!注意到艾弗遜的突破前的狀況了嗎?他就能夠作到「腰干非常放鬆」。很多球員在突破前總是憋了一身死力,卻不知道突破前應該的是充分放鬆!第二是突破前的假動作。突破前的假動作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蒙騙對方,為突破製造空間。另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是為快速突破提供反作用力(或推動力)。只有兩個作用都充分發揮的假動作才是成功的。往往一些球員只知道假動作的第一個作用,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第二作用,所以突破技術就大打折扣了(認真想一想,你的假動作有第二作用嗎?)。一次高質量的快速突破的完成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起動和優質的假動作上。有一種假動作實質是投籃准備動作,外圍投籃準的球員往往不需要其他的假動作,只要接到球馬上作出一個投籃准備動作,而且他的投籃准備動作能夠與突破前的起動准備結合起來,就能夠實現高質量的過人。所以「投」和「突」是籃球個人技術的兩個相互保護的重要相依技術。僅僅擁有一項技術的球員容易被防守。國內的投手往往都不能「突」,在重要比賽中就難以發揮。艾弗遜最麻煩的是他能「投」能「突」,所以才非常難防守。幸虧他的投籃不是很穩定,否則就更加難防(同樣,米勒就幸虧突破不強,否則也一樣。這可能就是世事無十全十美吧)。

二、投籃起跳快:彈跳有兩種,一是跳得快,二是跳得高。跳得快和跳得高並不等同。當然如果從物理力學的角度分析,物體離地的高度如果一樣,初始速度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快慢之分。但是籃球技術上的「跳得快」卻不是身體離地的初始速度,而是指「完成起跳的准備過程時間短」的快。大家同時准備起跳,誰的「完成起跳的准備過程時間短」,誰就「跳得快」。在生物動力學的角度分析,大腿力量好的人跳得高,小腿力量好的人跳得快。因為利用小腿力量「完成起跳的准備過程時間短」。所以希望「跳得快」的人必須注意練習小腿和腳掌、腳弓的力量。要知道「跳得高」對一個小個球員來說遠沒有「跳得快」重要。因為艾弗遜才180cm,跳得再高相對2米以上的大個也沒有優勢,而跳得快就有重要意義。弗朗西斯騰空離地120cm,可能比艾弗遜還要好,但是從比賽看就沒有艾弗遜跳得快。所以艾弗遜就更難防守一些。艾弗遜的突然起跳投籃完成得非常快,常常是防守者還來不及反應他已經球出手了。這固然與他身輕有關,但是他出色得小腿彈跳能力也是重要得因素。

三、快攻上籃快:艾弗遜的上籃包括助跑快,起跳也快。其實我個人最欣賞的是艾弗遜的上籃技術。180cm的身高,居然在力量如山、高度如林的NBA比賽中能夠如此瀟灑地上籃,真是令人常常拍案叫絕。我年輕時打籃球也以快攻上籃見長,在周圍的「鄉巴佬」球迷中也小有名氣,所以對上籃並不陌生,觀看比賽時意識估計球員的上籃過程很少有意外。但是在觀看艾弗遜的上籃還是經常能夠發現他能夠用我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上籃過程,而且又完成得極其漂亮,毫不造作,真是難得(我並不欣賞那些純粹作秀式的過分造作的上籃和扣籃)。所以非常注意分析艾弗遜的上籃技術,也與自己的心得相比較。一般人上籃總是象跳高似的助跑:一個大步後的一個制動小步才騰空上籃。身體有明顯的助跑起伏動作和減速,這就給防守者創造了合理封蓋的基本條件。冷靜的防守者容易判斷其騰空時間和路線,也有時間進行封蓋他的最後一步。如果身高、彈跳佔有一定優勢,一記「火鍋」就此形成。所以一個小個子的快速上籃高手首先必須打破這樣的上籃規律,使防守者無法判斷自己上籃的騰空時間和路線,絕對不給防守者留下封蓋的時間,在高大防守球員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上籃已經完成。這點艾弗遜做得極其漂亮。仔細觀察艾弗遜的上籃過程就會發現他上籃的助跑完全沒有「助跑起伏動作和減速」(類似於跳遠動作),快速助跑兩步馬上騰空上籃。幾乎所有的防守者都還處於全力跟隨於他的快速移動中的時候,他已經騰空上籃了。加上這種上籃類似於跳遠,騰空不一定很高,但是必定足夠遠。高大球員有絕對高度,但是未必及遠,所以對艾弗遜的上籃毫無辦法。這里有一點應該引起充分注意,就是上籃「遠」的優勢。小個子的快速上籃應該重遠不重高!我曾經與一個身高只有177cm的快速上籃高手交流過。他百米速度在11秒3左右,70年代曾經進入省一級專業球隊。他的主要技術特點就是能夠在遠比他高大的球員防守下高速上籃,而且動作舒展大方,毫無遮掩,「象驕燕展翅」(一位資深教練如此評論)。一次,他告訴我他的上籃要點在於他的騰空點在罰球的圓弧頂!這么遠?我開始也不相信,但是仔細觀察的確如此(不要聯想到喬丹的扣籃騰空點只是在罰球線就否定這里的介紹,扣籃和上籃在高度上相差起碼有50cm,距離起碼80cm,是完全不相同的)。我的身體條件沒有他這樣好,百米速度也僅在12秒左右,在他的傳授下極力調整自己的騰空點,居然也能夠在發球線附近騰空上籃。而且效果非常好,我也就是因此擁有上籃絕技手段的。我這項心得在傳授學生時從不保守,但是能夠領會者極少,可能也是因為「素材」不好的緣故吧。公布網上如果有某個年輕好學者掌握了,也是我的心願了。

又快,又高,又遠,在上籃中實現是非常難的。球員必須同時有全面的彈跳、速度和足夠的技術意識(全面的彈跳指前面分析的「跳得快」和「跳得高」)。觀察艾弗遜的上籃不難發現,盡管他也能夠輕松單手扣籃,但是卻極少使用(我僅見過一次)。上籃時也是見遠不見高,而且最難得的是從來不炫耀。撲朴實實地上籃,穩穩妥妥地得分。可見艾弗遜的球風遠比他身上的11處紋身來得朴實。這也是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當然,艾弗遜的個人技術趨於完美,但是如果沒有他出色的奔跑能力也是難以發揮的。至於他的場上處理球的方式我就不是非常欣賞了。不過這是另外的問題了,我不想討論它。

練彈跳的方法和誤區

跳得高還是不高,主要是靠小腿肌肉的爆發力和力量來決定。所以就是說小腿發達不發達是彈跳的關鍵。
誤區:有很多增加彈跳的方法比如說:蛙跳,站馬步等。你們可以自己實踐一下,你跳20個蛙跳或者站10分鍾馬步,第2天看是大腿酸痛還是小腿酸痛。(我是自己試過了,第2天小腿沒感覺)所以,這些運動只是鍛煉大腿肌肉的。
方法:我覺得這幾個方法很有效。
腳尖掂在樓梯(厚書,門檻等)上,腳後跟懸空,然後腳尖用勁,讓身體上下來回運動。做個50次左右,你就會感覺小腿很緊蹦。然後再做10個。休息幾個小時再做。這個方法不累,而且隨處可做。很好!
附加練小腿爆發力的方法:從1米處往地面跳,落地之後再迅速跳起來。

⑶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是二號坑,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曲尺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馬和鞍馬近500多匹。第一單元即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過洞,是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每乘戰車有軍士俑三件。第三單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過洞,是由19乘戰車和100餘件隨車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功能守,自我保護力強,反應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力量。木質戰車因為年久已朽,但車轅、輪等卻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尚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俑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那時製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准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裡,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出土時,因木槨腐朽,土層塌陷,兩輛銅車馬都殘破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已碎成1,555片,經過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專家兩年半細心艱苦的修復,二號銅車馬於198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一號銅車馬也於1988年正式展出。

這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叫「安車」,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兩側有三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這說明此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的安全的。

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出土,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方二過洞出土,通高1.97米,位於戰車後(車為木質,已朽)。在車跡右側伴出有鼓的遺跡一處,可知是掌握金鼓指揮軍隊的高級將領。此俑身穿雙重長衣,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即護肩甲),脛部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其附近伴出青銅長劍1柄。身體強壯,長方面龐,兩頰各有一撮濃,面容嚴肅,氣質威武。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0方十過洞出土,為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身穿彩色魚鱗甲,頭戴鶡冠,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身體魁梧,五官粗獷,神態武勇。造型准確,比例合宜。尤其面部的塑造更為精彩,富有肖像性的特徵。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9試掘方出土,位於長方形車陣的左後角,是此車陣的高級將領。通高1.96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下穿長褲,足穿翹尖履,頭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長形臉,一把長須,神態雍容儒雅,好像手握雄兵百萬,成敗胸有成竹。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兵馬俑坑T1方三過洞車後,是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通高1.91米。此俑沒穿鎧甲,上身穿交領右 衽雙重長衣,腰際束帶。下身穿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呈八字形垂於胸前。上身微向前傾,左手作拄劍狀,右手持物不明。身體粗壯結實,大頭寬面,容顏憨厚,性格純朴,似出身於行伍的一位高級軍吏。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3件武士俑的裝束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下身穿短褲,腿紮裹腿,頭綰圓形發髻。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狀。此類圓髻鎧甲俑,一號兵馬俑坑內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隨戰車的隸屬步兵俑,其餘71件是獨立步兵俑。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俑的發髻部位於頭頂的右側,反映了秦人尚有的習俗。交領右衽長衣屬於漢服,而短靴和腰際束的革帶屬於胡衣,顯示了秦朝時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個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製作者。

鎧甲武士俑(局部 三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三號俑坑南區的甬道內,是擔任警衛任務的衛兵,秦國稱為短兵。俑身穿鎧甲,腦後綰六股寬辮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長兵狀,威然挺立,神態英武。身體的塑造手法比較簡潔,無過多的虛飾。面部的雕刻細膩,風格明快。眉毛經過藝術誇張,塑得稜角分明,遠看使面目的輪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紅色,眼睛繪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號俑坑中比較成功的佳作。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些武士俑都是一號兵馬俑軍陣的步兵俑,以其裝束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圖1、圖4是介幘鎧甲武士俑,圖2、圖3、圖6是扁髻鎧甲武士俑。介幘鎧甲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雙肩有披膊。下穿短褲,脛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履。頭綰圓形發髻,上罩尖頂的圓形軟布帽(古名介幘)。左手作握劍狀,有手作提弓弩狀。圖5的背甲上有兩個陶環,環上原系結著箭箙,箙內有箭百支。介幘鎧甲俑是重裝步兵俑,一號兵馬俑坑內已出土403件,其中獨立步兵俑88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315件。介幘鎧甲俑不戴頭盔,作戰英勇,是秦國步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扁髻鎧甲俑的裝束與介幘鎧甲俑的主要區別,是在腦後綰六股寬辮形扁髻。有的紮裹腿,有的縛護腿;有的穿靴,有的穿履。有的握弓弩,有的持矛、戈等長兵。圖6的手勢比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轉拳心向左下方,持物不明。一號俑坑內現已出土扁髻鎧甲俑51件,其中獨立步兵俑22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29件。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戰袍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兩件武士俑為輕裝步兵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腰束革帶;下穿短褲,腿扎行滕;足登履;頭綰圓形髻。左手作按劍狀,右手作提弓狀。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銅鏃及銅弩機。圖7的武士俑身材修長,長方面龐,五官粗獷,是關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圖8的武士俑,高顴骨,絡腮大胡,似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士兵形象。一號俑坑內現己出土戰袍武士俑400件,多為軍陣的前鋒。
騎兵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T12試掘方內,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馬背上雕有鞍韉,頭上戴有絡頭、銜、韁。騎兵俑身高1.80米,立於馬前,一手牽拉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騎兵俑的鎧甲比步兵和車兵的甲衣短,長度僅及腰際,雙肩無護肩甲,這樣便於騎馬和操持弓弩。上衣為窄袖口,雙襟交掩於胸前,長度及膝,這樣抬腿上馬比較方便。下身穿長褲,足登短靴,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頷下。騎兵俑的服飾是秦人服飾與古之「胡服」交融歷史中最典型的例證之一。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12試掘方出土。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剪鬃辮尾,兩耳前聳,張口作嘶鳴狀,馬背上雕著兩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墊。鞍的質地似為皮革,鞍面為紅色,上面綴有八排粉紅色的鞍釘。鞍下襯著綠色的韉,鞍的兩側及前後兩端綴有葉形及條帶形的綵帶作為裝飾,鞍上有條類似皮質的扣帶盤繞馬腹,把鞍緊緊固著於馬背上。鞍後有秋攀於馬臀,以防鞍向前滑動。過去認為中國馬鞍的出現始於漢。秦俑坑騎兵馬的出土證明秦王朝時已有了低橋鞍,只是還沒有馬鐙。馬鐙始於西晉時代,到隋唐時代帶馬鐙的高橋鞍出現,騎兵馬具的發展才進入成熟階段。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鞍馬頭部 鞍馬局部

牽馬俑頭像(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北半部T12試掘方。容顏端莊,一雙大眼繪著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輪廓清晰,肌肉起伏的變化合乎解剖原理,是件優秀的藝術佳作,身上殘存的彩色較多,朱紅色的衣領和聯甲帶,面部施色兩層,下層為紅色,上層為粉紅色
御手俑(局部 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七過洞的一乘戰車旁。通高1.88米。身穿鎧甲,雙肩無披膊,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雙臂向前半舉,雙手作控轡狀。身微前傾,目光下視,神情專注地控馭著車馬,是個忠於職守的御手。兵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頭上都戴冠,其地位高於一般士卒。

御手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兵馬俑坑T1試掘方戰車後。通高1.89米。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頭縮圓形發髻。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垂於胸前。甲衣比較特殊,雙臂的護甲(古名披膊)長及手腕,手上並罩有護手甲,頸部亦圍有護甲(古名盆領)。這種甲衣為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所僅見。古代戰車上的御手站在車上控馭車馬,目標大容易受到敵人箭鏃的傷害。御手一旦受傷則車易失控,造成軍隊混亂而致敗,所以特別注重對御手的防護。

車右俑(二號俑坑出土)(圖1)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一過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還有御手俑和車左俑。三件俑在車上作橫一字形排列,中間為御手,兩側的甲士古名之為車左和車右。此俑居於車的右側,故名車右俑。身穿長衣,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綰圓形發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勢,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臂下垂,衣袖綰於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車狀。頭微向左側轉作凝神聽令狀。只要一聲令下,即可騰躍登車,馳騁疆場。

車左俑(二號俑坑出土)(圖2)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出土。高1.82米。位於戰車的左側,一手作按車狀,一手作持長柄兵器狀。古代戰車上三名甲士的職責:御手負責駕馭車馬,車左和車右分別負責與車兩側的敵人格鬥,所謂「左攻於左」、「右攻於右」。古代的車戰,是雙方的戰車相向沖擊錯轂交戰,車左和車右的分工是與這種戰法相適應的。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2)

出土於一號俑坑一乘指揮車後,高1.93米。身穿內外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前胸甲的下擺呈尖角形,背甲的下擺平齊,長及腰際,雙肩無披膊(肩甲)。頭戴鶡冠,足穿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五官清秀,一把長須,顯得足智多謀。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3)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9方九過洞的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銅甬鍾1件。鍾是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俑高1.95米,身穿交領右衽內外兩重長衣,腰束革帶,腿縛護腿,頭戴鶡冠,沒穿鎧甲,是輕裝的將軍俑。左手作拄劍狀,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五過洞的一乘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鼓的遺跡。鼓為將領用以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鼓之則進,重鼓則擊」,俑通高1.96米,身穿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無披膊。甲的周邊彩繪的花紋已脫落。頭發攏於腦後綰成扁髻,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捏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下巴有長須,面帶笑容,顯得性格開朗。衣角上有「宮臧」二字印文,為陶工名,是此俑的製作者。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中部一指揮車旁,通高1.97米。身穿彩色魚鱗甲,甲上的花紋已脫落僅在泥土上留有殘跡。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飄於胸前。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絡腮胡,容顏開朗,性格豁達。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偏坑東北角的T4試掘方內,通高1.95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二號俑坑的督兵方陣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組成。此將軍俑位於弩兵方陣的左後角,當為弩兵的指揮官。

⑷ 兵馬俑簡介

俑作為古代墓葬的一種陪葬品而出現,秦始皇兵馬俑是製成兵馬(士兵、戰馬等)形狀的陶俑。
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陵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馬高1.72米,長2.03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 一樣。但兵馬俑並非按原比例還原,據記載秦國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
兵馬俑
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外披鎧甲,手持弓弩
5

⑸ 導游在線求救!怎樣給秦兵馬俑寫一個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里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別編號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
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一號坑內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餘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號坑為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餘匹;三號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號坑軍團的統帥部。 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別,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兵馬俑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財富。

⑹ 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和圖片

藝術形態

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表現手法

統一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燒制方法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後世影響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令全世界人驚嘆,令全中國人自豪。

⑺ 誰可以幫我找一篇關於兵馬俑的資料

兵馬俑
概述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捅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捅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

文化遺產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世界第八大奇跡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我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 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發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位於陝西臨潼縣城東5公里, 距西安36公里, 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 ,頂部略平, 高55米,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帝陵, 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 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

二號兵馬俑坑於1994年3月1日開始正式發掘。全坑劃分20X20米的24個探方。每個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個大小相等的小方。二號俑坑上部覆蓋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遺跡已揭示出來。圖中所示是二號俑坑發掘現場的局部情況。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

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狀。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它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

秦始皇帝陵銅車馬

秦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

銅車馬出土現狀

修復後展出的銅車馬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掘
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市臨憧區東的驪山北麓。通過考古勘探,在陵園內外已發現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員的墓葬500餘座。陪葬坑中比較重要的有:兵馬俑坑、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青銅水禽坑,以及各種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園內外還發現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大量的宮殿建築遺址。整個陵園猶如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它是中國歷代帝王陵中規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園。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碼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⑻ 有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是二號坑,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曲尺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馬和鞍馬近500多匹。第一單元即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過洞,是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每乘戰車有軍士俑三件。第三單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過洞,是由19乘戰車和100餘件隨車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功能守,自我保護力強,反應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力量。木質戰車因為年久已朽,但車轅、輪等卻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尚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俑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那時製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准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裡,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出土時,因木槨腐朽,土層塌陷,兩輛銅車馬都殘破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已碎成1,555片,經過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專家兩年半細心艱苦的修復,二號銅車馬於198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一號銅車馬也於1988年正式展出。

這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叫「安車」,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兩側有三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這說明此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的安全的。

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出土,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方二過洞出土,通高1.97米,位於戰車後(車為木質,已朽)。在車跡右側伴出有鼓的遺跡一處,可知是掌握金鼓指揮軍隊的高級將領。此俑身穿雙重長衣,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即護肩甲),脛部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其附近伴出青銅長劍1柄。身體強壯,長方面龐,兩頰各有一撮濃,面容嚴肅,氣質威武。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0方十過洞出土,為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身穿彩色魚鱗甲,頭戴鶡冠,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身體魁梧,五官粗獷,神態武勇。造型准確,比例合宜。尤其面部的塑造更為精彩,富有肖像性的特徵。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9試掘方出土,位於長方形車陣的左後角,是此車陣的高級將領。通高1.96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下穿長褲,足穿翹尖履,頭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長形臉,一把長須,神態雍容儒雅,好像手握雄兵百萬,成敗胸有成竹。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兵馬俑坑T1方三過洞車後,是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通高1.91米。此俑沒穿鎧甲,上身穿交領右 衽雙重長衣,腰際束帶。下身穿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呈八字形垂於胸前。上身微向前傾,左手作拄劍狀,右手持物不明。身體粗壯結實,大頭寬面,容顏憨厚,性格純朴,似出身於行伍的一位高級軍吏。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3件武士俑的裝束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下身穿短褲,腿紮裹腿,頭綰圓形發髻。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狀。此類圓髻鎧甲俑,一號兵馬俑坑內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隨戰車的隸屬步兵俑,其餘71件是獨立步兵俑。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俑的發髻部位於頭頂的右側,反映了秦人尚有的習俗。交領右衽長衣屬於漢服,而短靴和腰際束的革帶屬於胡衣,顯示了秦朝時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個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製作者。

鎧甲武士俑(局部 三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三號俑坑南區的甬道內,是擔任警衛任務的衛兵,秦國稱為短兵。俑身穿鎧甲,腦後綰六股寬辮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長兵狀,威然挺立,神態英武。身體的塑造手法比較簡潔,無過多的虛飾。面部的雕刻細膩,風格明快。眉毛經過藝術誇張,塑得稜角分明,遠看使面目的輪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紅色,眼睛繪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號俑坑中比較成功的佳作。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些武士俑都是一號兵馬俑軍陣的步兵俑,以其裝束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圖1、圖4是介幘鎧甲武士俑,圖2、圖3、圖6是扁髻鎧甲武士俑。介幘鎧甲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雙肩有披膊。下穿短褲,脛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履。頭綰圓形發髻,上罩尖頂的圓形軟布帽(古名介幘)。左手作握劍狀,有手作提弓弩狀。圖5的背甲上有兩個陶環,環上原系結著箭箙,箙內有箭百支。介幘鎧甲俑是重裝步兵俑,一號兵馬俑坑內已出土403件,其中獨立步兵俑88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315件。介幘鎧甲俑不戴頭盔,作戰英勇,是秦國步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扁髻鎧甲俑的裝束與介幘鎧甲俑的主要區別,是在腦後綰六股寬辮形扁髻。有的紮裹腿,有的縛護腿;有的穿靴,有的穿履。有的握弓弩,有的持矛、戈等長兵。圖6的手勢比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轉拳心向左下方,持物不明。一號俑坑內現已出土扁髻鎧甲俑51件,其中獨立步兵俑22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29件。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戰袍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兩件武士俑為輕裝步兵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腰束革帶;下穿短褲,腿扎行滕;足登履;頭綰圓形髻。左手作按劍狀,右手作提弓狀。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銅鏃及銅弩機。圖7的武士俑身材修長,長方面龐,五官粗獷,是關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圖8的武士俑,高顴骨,絡腮大胡,似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士兵形象。一號俑坑內現己出土戰袍武士俑400件,多為軍陣的前鋒。
騎兵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T12試掘方內,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馬背上雕有鞍韉,頭上戴有絡頭、銜、韁。騎兵俑身高1.80米,立於馬前,一手牽拉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騎兵俑的鎧甲比步兵和車兵的甲衣短,長度僅及腰際,雙肩無護肩甲,這樣便於騎馬和操持弓弩。上衣為窄袖口,雙襟交掩於胸前,長度及膝,這樣抬腿上馬比較方便。下身穿長褲,足登短靴,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頷下。騎兵俑的服飾是秦人服飾與古之「胡服」交融歷史中最典型的例證之一。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12試掘方出土。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剪鬃辮尾,兩耳前聳,張口作嘶鳴狀,馬背上雕著兩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墊。鞍的質地似為皮革,鞍面為紅色,上面綴有八排粉紅色的鞍釘。鞍下襯著綠色的韉,鞍的兩側及前後兩端綴有葉形及條帶形的綵帶作為裝飾,鞍上有條類似皮質的扣帶盤繞馬腹,把鞍緊緊固著於馬背上。鞍後有秋攀於馬臀,以防鞍向前滑動。過去認為中國馬鞍的出現始於漢。秦俑坑騎兵馬的出土證明秦王朝時已有了低橋鞍,只是還沒有馬鐙。馬鐙始於西晉時代,到隋唐時代帶馬鐙的高橋鞍出現,騎兵馬具的發展才進入成熟階段。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鞍馬頭部 鞍馬局部

牽馬俑頭像(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北半部T12試掘方。容顏端莊,一雙大眼繪著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輪廓清晰,肌肉起伏的變化合乎解剖原理,是件優秀的藝術佳作,身上殘存的彩色較多,朱紅色的衣領和聯甲帶,面部施色兩層,下層為紅色,上層為粉紅色
御手俑(局部 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七過洞的一乘戰車旁。通高1.88米。身穿鎧甲,雙肩無披膊,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雙臂向前半舉,雙手作控轡狀。身微前傾,目光下視,神情專注地控馭著車馬,是個忠於職守的御手。兵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頭上都戴冠,其地位高於一般士卒。

御手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兵馬俑坑T1試掘方戰車後。通高1.89米。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頭縮圓形發髻。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垂於胸前。甲衣比較特殊,雙臂的護甲(古名披膊)長及手腕,手上並罩有護手甲,頸部亦圍有護甲(古名盆領)。這種甲衣為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所僅見。古代戰車上的御手站在車上控馭車馬,目標大容易受到敵人箭鏃的傷害。御手一旦受傷則車易失控,造成軍隊混亂而致敗,所以特別注重對御手的防護。

車右俑(二號俑坑出土)(圖1)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一過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還有御手俑和車左俑。三件俑在車上作橫一字形排列,中間為御手,兩側的甲士古名之為車左和車右。此俑居於車的右側,故名車右俑。身穿長衣,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綰圓形發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勢,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臂下垂,衣袖綰於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車狀。頭微向左側轉作凝神聽令狀。只要一聲令下,即可騰躍登車,馳騁疆場。

車左俑(二號俑坑出土)(圖2)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出土。高1.82米。位於戰車的左側,一手作按車狀,一手作持長柄兵器狀。古代戰車上三名甲士的職責:御手負責駕馭車馬,車左和車右分別負責與車兩側的敵人格鬥,所謂「左攻於左」、「右攻於右」。古代的車戰,是雙方的戰車相向沖擊錯轂交戰,車左和車右的分工是與這種戰法相適應的。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2)

出土於一號俑坑一乘指揮車後,高1.93米。身穿內外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前胸甲的下擺呈尖角形,背甲的下擺平齊,長及腰際,雙肩無披膊(肩甲)。頭戴鶡冠,足穿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五官清秀,一把長須,顯得足智多謀。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3)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9方九過洞的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銅甬鍾1件。鍾是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俑高1.95米,身穿交領右衽內外兩重長衣,腰束革帶,腿縛護腿,頭戴鶡冠,沒穿鎧甲,是輕裝的將軍俑。左手作拄劍狀,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五過洞的一乘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鼓的遺跡。鼓為將領用以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鼓之則進,重鼓則擊」,俑通高1.96米,身穿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無披膊。甲的周邊彩繪的花紋已脫落。頭發攏於腦後綰成扁髻,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捏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下巴有長須,面帶笑容,顯得性格開朗。衣角上有「宮臧」二字印文,為陶工名,是此俑的製作者。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中部一指揮車旁,通高1.97米。身穿彩色魚鱗甲,甲上的花紋已脫落僅在泥土上留有殘跡。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飄於胸前。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絡腮胡,容顏開朗,性格豁達。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偏坑東北角的T4試掘方內,通高1.95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二號俑坑的督兵方陣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組成。此將軍俑位於弩兵方陣的左後角,當為弩兵的指揮官。

⑼ 一篇短點的秦兵馬俑的資料,明天就要交了!!!~~謝謝~~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佣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錄一:

陵園工程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37~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附錄二:

秦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附錄三: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麼,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附錄四:

陵墓為何選在驪山之阿?

戰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制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為什麼陵園卻要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

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注》)。此說在學界延襲千餘年,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注》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總之,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既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也體現了「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 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
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里,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於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騎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嚮往。可惜徐福一去否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葯,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了。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並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麼原因讓秦人採取這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ca>

⑽ 秦兵馬俑1,2,3號坑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排列方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排列方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排列方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排列方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