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秦武器強大到逆天,製造誤差只有幾微米,它是怎樣做到的
商鞅變法後,秦國虎狼之師開始了他們東出崤函,蠶食鯨吞六國的征程,經歷近一百三十年的廝殺,天下諸侯盡並兼於秦。考察秦軍的戰績,武備情況是其中一個角度,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生產本身又是以一般生產力為基礎的。」戰國晚期的秦軍武器如何,是否較之他們的敵人更有優勢呢?
秦朝「令人發指」的標准化成就
自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集中出土一批秦兵器以來,關於秦兵器的研究,都發現了秦國兵器的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標准化制式化,這體現了秦兵器製造工業在設計指導和管理思想上的先進性,二是青銅兵器的絕大佔有比例,較之普遍認識的戰國時代鐵器大發展大普及的歷史背景看,又反映出相對「落後」的一面。如果把秦兵器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分析,或可得出較為合理的解釋。獨步一時的「標准化」——秦兵器在標准化製造方面的成就有多高?
「標准化」之所以被視作秦兵器的先進性特徵,是因為它一般來說是近代工業時代到來後發展成熟起來的概念。現代的工藝標准化包含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有意識地對重復性的對象,以統一、簡化、協調、最優化為原理,制定出標准,實現產品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和模塊化。
以秦兵馬俑坑出土的秦兵器為觀察對象,如數量最多的青銅箭鏃,4萬枚箭鏃中,只有7支與其它形制不同,在同型式的箭鏃中,隨機抽取172枚,同一鏃不同主面的相應尺寸誤差僅為幾微米,同一鏃和不同鏃的主面輪廓的不重疊誤差分別小於0.15和0.16mm。與箭鏃配合使用的發射器具弩機,從全部28套中抽取13套,發現各零件尺寸亦基本相同,特別是銷和銷孔的間隙配合有較高精度,零件互換不成問題。
箭鏃范
秦國取得高度成就的制度原因
那麼,在近代工業出現之前,秦人是如何實現了如此高水平的標准化兵器製造的呢?除了眾所周知的秦國「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嚴格法律管理規定的保障外,至少還有如下原因。
首先,從制度層面看,標准化是戰國時代國家行政管理制度運作的必然要求。戰國時代,隨著宗法組織的不斷瓦解,國家管理模式轉向為集權的官僚行政模式,這一模式在技術方面的一個特徵是以文書為載體,以實現國家對社會資源盡可能廣泛高效的控制和汲取為目的,因此在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必然要求盡可能地推行標准化以實現對管理對象的直觀量化,以提高效率。
在以農戰兩方面為戰國國家主要目的的要求下,首先是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標准。並將其運用於田租徵收並擴大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此,戰國國家製作了較為精確的度量衡標准器,並以制定相應法律保證其推行於全國,如上海博物館藏商鞅方升,銘文為「十六寸五分寸一為升」實測容積為202毫升,為考慮到在實際使用時,不同穀物有不同的堆密度,在秦簡中特別規定了黍粟、糲米、麥和水在同重量下的不同體積以便於換算。
同時在標准器管理上,也以法律形式規定地方官員必須定期校準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如有誤差則予以相應懲罰。另外,度量衡標准一經制定既長期穩定,乃至我們在漢代的《九章算術》中依然可見「程粟一升」的容積與商鞅方升一致。長期穩定有效的度量衡標准管理,是實現各手工業門類生產標准化的基礎。
武器標准化與戰術效能
其次,在戰爭實踐中,優化武器性能以實現戰術上的最佳效能的需要。自商代以來,青銅兵器迅速普及,到春秋時代之前,因為國家規模較小,戰爭規模有限,各國作戰對象作戰環境的不同,青銅兵器的式樣表現為在歷時性上長期不變,而在共時性上不同地區樣式差異較大的特點。
例如地處中原的晉、周、衛、鄭,宋,他們的作戰區域就是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作戰形式是以車戰為核心,故而戈這種兵器較為發達,而地處南方山林水澤密布地區的楚,吳,越,則因地形限制,作戰形式多是分散近戰,故用於近距離格鬥的劍就比較發達。
隨著春秋時代大國漸漸兼並周邊諸小國,大國間的跨區域作戰增多,以及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列國爭霸中軍事與外交並舉的形態出現,特別是隨著編戶齊民進程的深化和擴大,徵兵范圍擴大到全體編戶民後,軍隊編成的多樣化,構成對武器性能的新要求,加快了在戰爭中武器更新換代的速度。
以戈為例,三晉的戈,從春秋後期開始,基本脫離了西周以來主流的圭援戈的形制,而代之以長胡曲援戈,這種新樣式的戈,在南土諸國也出現了,只是胡長不同,代之以多個戈編組為戟的形式,這種改型有利於增加戈頭與?鬧?淶慕喲ッ媯?鑾課榷ㄐ裕??鼻炕?爍暝詮瓷鄙朔矯嫻男閱埽??植凰鶚Ц攴嬖詿譚矯嫻男閱堋?/p>
秦步兵
但秦在春秋晚期以來,困於關中,作戰對象較為單一,除偶爾與三晉的小規模沖突以外,主要作戰對象依然是涇渭上游的戎狄諸部,故春秋型秦戈一直保持西周圭援戈的形態直至商鞅變法。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考古工作獲得的實物資料的增多,我們發現秦的物質文化形態在商鞅變法發生的戰國中期發生了整體的斷裂式劇變,上自貴族使用的銅禮器,下至平民使用的日用陶器,幾乎一瞬間改變了面貌,武器當然也是如此,春秋型秦兵器突然就被淘汰了,兵器形制迅速三晉化。
還是以戈為例,從大良造鞅之造戟開始,到惠文王,昭襄王時代的諸多「上郡守」戈,秦戈形制沿著三晉戈的發展路徑不斷改良更新換代,這既反映了商鞅變法的徹底性,即中央到地方的政令貫徹統一,又反映了隨著秦作戰對象范圍的擴大,武器更新換代的及時。
秦兵器演變
另一方面,秦軍事思想在戰爭實踐中,要求武器標准化以實現戰術目標的實現,戰國時代,兵民合一的體制要求所有適齡男性編戶民可以在戰時立即轉農為兵,為實現這一目的,在平時就會定期組織軍事訓練,這種訓練以法律規范自什伍至屯,校,操,將各自隊伍的指揮和戰斗崗位,重組織協同而輕單兵搏擊,所以武器越是制式化標准化,對預定戰術效果的達成就越有保證。
《六韜》說,萬人之軍「戎車四百八十四乘,強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治攻具,砥礪兵器巧手三百人。」這個配置中,步兵強弩佔了絕大多數,而持戟矛這類長兵器的步兵,則除了配屬戰車外圍以外,組成嚴整方陣。
以秦兵馬俑所展現的陣型為例,規模最大的一號坑,前端三排輕裝弩射步兵,兩翼又各有弩射步兵,其後為長兵方陣與車兵相間,各單元間皆見軍吏俑,可以大概推知當時的作戰方式為,以主力為正,前排弩兵先輪替遠射,而後長兵器方陣向敵正面壓迫,又以戰車作為骨幹進行沖擊,同時以配置在秦俑一號坑側翼的二號坑,作為「奇兵」,以輕裝弩射兵作為犄角配合遠距離殺傷前進中的敵陣側翼,繼之以集中編組的機動兵種:輕車、騎兵從敵兵側翼發動沖擊。
一號坑陣型圖
在這樣一套戰術中,對於弩兵、戟矛步兵的戰術要求一定是弩的殺傷范圍穩定,方能在准確接敵距離發動攻擊,戟矛步兵一定要排比長兵整齊劃一,步調一致,方能實現對敵陣的正面有效壓迫,故而對這些兵器的長短,重量,必須要求一致。
特別是對於弩兵而言,它的特點是精準,但上弦慢,為揚長避短,鏃是否標准,關繫到精準的達成,同時,為了滿足最優殺傷效果,秦軍配置了至少三種不同的弓弩用於不同縱深梯次的弓弩兵,如前排往往是輕型臂張弩,中排又有需雙人配合上弦的,射程達前者兩三倍的蹶張弩,而後又有精度不如弩,但射速高於弩的弓兵用於密集射殺抵近敵兵。
這種配置催生了秦弓弩兵器的不同標准規格,據現在發現的秦鏃規格來看,大概分為四種規格系列,經測量,不同規格之間的尺寸差等,初步運用了標准化生產中的等比數列概念,接近於現代標准化生產中的R10優先數系。
秦弩兵
青銅兵器比鐵制兵器更易實現標准化
最後,戰國時代的青銅兵器和鐵兵器的不同生產工藝,造成了若要實現大規模標准化生產,必選青銅的結果。
人工冶鐵在春秋時代發生以來,鐵器作為當時先進生產力的標志登上歷史舞台,到了戰國時代,冶鐵技術進一步成熟,鐵器製造規模進一步擴大,特別是我國先秦時代別具特色的滲碳制鋼術的發明應用,使得這一新材料很快投入軍事領域,戰國時代對鋼鐵武器性能的優越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如《荀子·議兵》:「宛鉅鐵?,慘如蜂蠆」、《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秦昭王說「吾聞楚之鐵劍利」。
然而,新生的鋼鐵武器雖然性能優越,但是在生產工藝上卻與技術成熟的青銅鑄造工藝不同,若要發揮鋼鐵兵器既韌且強的特性,非要經過鍛打成鋼才可以,而鐵的延展性,決定了在鍛打多把武器的時候,很難保證不同件之間的尺寸形態一致,或為了求得規格的一致,需要多次手工修正,因而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和更多人力,特別是對於箭鏃這種消耗量大,但單體體積小的兵器而言,鍛打難度更高。
青銅的生產工藝為模範鑄造,只需一件標准器制模,然後翻制多個范型,即可一次批量澆鑄出多個一致的鑄件,再經過簡單的銷磨修整,即可達到同批產品誤差極小的要求。特別是,觀察戰國到秦代的青銅兵器的刃部,可見細密規整平行的磨痕,說明這些青銅兵器在修磨階段,應該是使用了簡單機械砂輪的打磨開刃工藝,從這個角度看,顯然青銅兵器較之當時的鐵兵器更滿足標准化生產中的簡化原則。
基於戰術運用的需求,以及秦強調社會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納入程式化行政管理的要求,兵器生產以銅為先就成了必然選擇。在大規模步兵集團作戰為主流戰陣方式的戰國中後期戰爭中,武器裝備整體上的標准化自然比單一武器的高性能更優先,秦先進的標准化武器製造管理,與採用性能相對落後的青銅,實是這一邏輯下的兩面。
⑵ 秦始皇的兵器是什麼
虎魄刀,乃當年蚩尤所用兵器,秦始皇在作戰時才使用,戰亂結束後。有築其兵器巨厥,所以後來荊軻其刺秦中秦始皇用的是劍。
⑶ 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和圖片
藝術形態
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表現手法
統一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燒制方法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後世影響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令全世界人驚嘆,令全中國人自豪。
⑷ 秦國的兵器有哪些啊
長矛;
長柄刺殺兵器——戟(jǐ )和鈹(pī )。戟的長度在2.8m左右,它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鉤砍,也可以直刺。鈹很像插在長桿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約在3.5m左右;
青銅劍;
秦弩。
⑸ 我要古羅馬和秦朝的軍事圖
公元4世紀歐洲軍隊使用的投石機,從中可以看出早期羅馬投石機的一些痕跡。資料圖片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群是「車千乘、騎萬匹、帶甲百餘萬」的真實秦軍的縮影。兵馬俑的發現也為歷史學界、軍事界揭示了昔日秦王朝軍事狀況的冰山一角。正當秦軍崛起於黃土高原最終一統天下之際,在西方世界古羅馬也逐漸成為一個強國。兩大帝國東西呼應。究竟是秦軍更強,還是羅馬兵團更有威力,很多年前,網友們就曾經為這個問題爭執不休。現在,讓我們架空歷史,想像一下兩大帝國正面交鋒的情景,聽聽專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1進攻兵器
秦軍銅兵,羅馬鐵兵●與青銅兵器相比,鐵制兵器顯然更為強大。不過,當時鐵制兵器的優勢可能並不明顯。
兵馬俑至今已經出土了4萬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鈹、弓弩等,都是青銅製品。
劍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和刀不同,劍是通過刺這個動作殺傷敵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為致命。兵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劍比戰國時代其他諸國的劍更長一些,在1米左右。劍長了刺殺范圍當然就更大。與此同時,1號俑坑還出土金鉤兩件。金鉤,後世又名吳鉤,據說是春秋時吳王闔閭首先製造的。這兩件金鉤形如彎月,齊頭、兩刃,可用來勾殺或推殺,是儀衛性短兵。
秦軍的武器還包括銅鈹。1號俑坑就出土帶長木柄的鈹16件。鈹頭的形狀與短劍相似,裝在長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與矛相似的刺兵。鈹是春秋時流行的長兵器。當然,秦軍兵器中還有長矛,且是7米長的長矛。為此有專家推斷秦步兵中有長矛方陣。不過,作家黃章晉認為,長矛陣這個說法可疑,因為在中國人知道歐洲長矛方陣之前,從來沒有人說起過這種長矛陣。何況,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數量看,戈比矛更普遍。戈適合戰車作戰。步兵作戰時,它就派不上大用場了。
在秦軍眾多兵器中較為特殊的是帶銅廓的弩機,也是這支王者之師的一件殺傷利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陝西考古學會副會長的袁仲一被稱為「秦俑之父」。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與戰國弩的形制結構相同。但1996年對1號坑做進一步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兩件帶銅廓的弩機。銅廓提高了木廓弩機的性能,增強了靈敏度和穩定性,也增強了弩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
相比之下,羅馬軍團的進攻兵器看起來更強大一些。他們的兵器以鐵製品為主。羅馬兵裝備長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劍作戰。與長矛的簡單戳刺相比,短劍的有效殺傷距離較近,要求戰士們「短兵相見」。這對個人技藝要求更高,因此羅馬軍隊非常重視平時的訓練。
重標槍也是羅馬軍團的重要兵器。它是標槍的一種,跟短劍一樣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羅馬軍團所使用的重標槍,一半是金屬桿,一半是木頭桿,容易投擲,穿透力強。最大投射距離約18米。
由於歐洲鐵礦資源較豐富,而且與最早發明鐵器的西亞人交流便利,所以歐洲很早就進入了鐵器時代。黃章晉認為,雙方兵器的優劣是比較明顯的。因為一般而言,鐵兵器的殺傷力更強。如果秦軍還沒有擺脫對戰車的依賴,秦軍與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差距會更大。
不過,對於羅馬軍團鐵兵器和秦代青銅兵器的優劣問題,在軍博編輯研究處博士李斌看來,很難做出比較,「兩者技術路線不同,從歷史長河來看,鐵兵器是佔了上風,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鐵兵器的優勢還不是很明顯。」
2個人防護
秦軍皮甲,羅馬鐵甲
●秦軍的皮甲較前代的更合理,羅馬軍團的鎧甲頭盔則形成了更為完備的防護裝備。
兵馬俑很好地呈現了秦軍甲胄的情況。坑內大批武士俑身上雕造的鎧甲,陵園內的石鎧甲坑也出土有大批石甲、石盔與石馬甲。與戰國早期的盔甲相比,它們的甲片較前代趨於小型化,甲片編綴的方法更趨科學合理,使人穿上後彎腰、挺腹、抬臂等均感方便。不過,甲的質地與前代基本相同,仍以皮甲為主,鐵甲很少。
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頭盔。但在秦陵石鎧甲坑又出土了大批頭盔。袁仲一指出,這表明秦軍的裝備是有頭盔的,不過秦軍作戰時常脫去頭盔英勇殺敵。
而羅馬軍團的鎧甲頭盔則形成了更為完備的防護裝備。黃章晉認為,在此方面,秦軍不敵羅馬軍團。
由於羅馬短劍的攻擊距離較近,勢必需要有其他兵器輔助保護士兵。為此,羅馬人重點對盾牌做了較大的改進。羅馬軍隊把盾改成結實的長方形凸面體,高約1.2米,寬約0.61米。這些大盾用木頭製成,外層表面先以帆布蒙上,再蒙以小牛皮,上下部邊緣都包上了鐵邊,增加它的堅固,也能保護它受到從上而下的劈刺和放在地上時受到的傷害。此外,盾上面還鑲釘著一塊鐵的浮雕花飾,一旦有石塊、投槍、以及各式沉重的投擲武器的打擊,都能被擋到一邊。
而羅馬鎧甲算得上是西方步兵鎧甲製作技藝的集大成者。羅馬鎧甲是鐵鎧與皮甲的混合體。它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鎧甲的防護能力,機動性卻並不受影響。同時,羅馬軍的頭盔也經過改良,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頭盔的防護性能,士兵的視野和舒適性也得到很大改善。事實上,羅馬軍團,就是以甲盾著稱。
考古工作人員正在對秦兵馬俑坑中發現的青銅劍進行清理。從外形上看,秦劍比「六國劍」長出很多。
3攻城器械
秦有沖車,羅馬盾車
●戰國後期,沖車、拋石機等設備成了主要攻城裝備。羅馬人則常用盾車和木塔。
戰國時代,諸侯鏖戰不斷,攻城技術因此得到長足發展。春秋時期臨車、沖車、修櫓和拋石機登場,成為冷兵器時代最早的「重型裝備」。軍博編輯研究處博士李斌指出,在戰國的秦國以及後來的秦王朝基本都會使用到這些攻城裝備。
戰國時代的各種攻城方法,包括臨、鉤、沖、梯、水、穴、突、空洞、蟻傅、軒車等等,也基本都為秦軍所熟知。
在進攻城鎮時,羅馬軍團同樣非常重視使用攻城器械。除了用撞城機擊破敵人的城牆或城門外,盾車也時常出現在戰場上。盾車是攻城用的木製器械,像一間小房子,不過只兩面或三面有木板牆,屋頂也用厚木板製成,上面還覆有鐵皮或獸革,起防火的作用。盾車下面裝有輪子,可以推動。人甚至可以躲在裡面,從牆上的洞里向外射箭,也可以利用它做掩護挖掘地道。
攻城時,羅馬軍隊還經常使用木塔。根據實際需要,木塔可一層一層加高。外蒙鐵皮,用輪子推動。士兵站在木塔上可向城牆上的敵人發射矢石,驅走守衛士兵。木塔另設有吊起和放下的檻橋,可以放下來架在敵人的城牆或碉堡上,方便戰士爬過去。
公元前57年,愷撒在與蘇威西翁內斯人交戰中,就曾使用過盾車和木塔。而拋石器和彈射器的使用,能掩護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戰斗發生前遠距離殺傷敵人。
不過,在黃章晉看來,盡管中國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用以拋射石彈的大型拋擲遠射冷兵器「飛石」,但羅馬軍團更熟悉如何精巧地藉助杠桿原理打擊敵人。直到阿拉伯人將「回回炮」(Trebuchet)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拋石機全部採用的是通過最簡單的杠桿原理用人力將石頭投擲到遠處。它需要很多的人來一起拉,且無法瞄準,也不能保證每一次的射程相同。而歐洲同時代的拋石機(Onager),使用的是以天然纖維束扭在一起的「彈簧」作為蓄能機構,加上齒輪可以起到停止和傳動作用,使拋石機不需要很多人同時拉動,就可以使拋石機或重弩被絞緊,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擊發。齒輪和螺絲被認為機械學無可化約的最基本構件,這兩樣東西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出現。
4防禦工程
秦築石壘,羅馬壕溝
●西方的數學、軍事工程學的發達,這令羅馬軍團在攻城技術上略勝秦軍。這一點同樣使他們有較好的防禦工事。
一般來說,秦軍和羅馬軍團最多的是在平曠地區作戰。野外作戰,防禦裝備也頗為重要。
秦軍重要防禦手段是野戰築壘。這是自春秋戰國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野戰方法。
公元前224年,秦軍於平輿之戰時「堅壁而守之」。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秦趙兩軍均築有大規模壘壁,至今在長平遺址(今山西高平一帶)還留下大量的石壘痕跡。壘壁的構築是以軍陣作戰為單位進行的,建在各軍陣位置的周圍。秦軍曾攻趙軍長平壘壁,「奪西壘壁」。據此可知,還應有「東壘壁」及「中壘壁」。
野戰築壘增強了野戰防守能力,提高了軍隊野戰生存能力。春秋時期,軍隊主要用戰車在四周扣搭環圍的方法,進行防守。戰國後期,隨著軍隊人數的增多,進攻能力的加強和作戰突然性增加,士兵們就地取材,以土、石等為原料構築壘壁工事,而且可以築得又厚又高、十分堅固,還能防火攻。
羅馬軍團同樣重視防禦技術。羅馬軍隊無論駐扎在什麼地方,都會修築防禦工程。在冬天休戰時,他們常常將冬令營築在形勢險要,易於防禦的地方。
公元前52年春,全高盧爆發了一場反對羅馬的大起義。愷撒將起義軍的主力包圍在阿來西亞城進行決戰。交戰前,羅馬人使出他們善於營建野戰工事的長處,挖了三道寬闊的壕溝,中間一道灌滿河水。同時,羅馬軍還在壕溝後面建防堤和壁壘,上面加上胸牆和雉堞。在胸牆和防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防止敵人向上爬;然後環繞整個工事,每隔一定距離築一座木塔;最後在這些工事外建各種陷阱。最終,羅馬軍贏得了防禦戰的勝利。
黃章晉指出,西方的數學、軍事工程學的發達,令羅馬軍團在攻城技術上略勝秦軍。同樣,羅馬人對於如何架橋、鋪路、扎營,都從希臘數學、軍事工程學中學到了很多,秦軍也相對落後了。
7戰斗經驗
秦並六國,羅馬遠征
●羅馬軍隊和各種文明的軍隊都曾經打過。而秦軍則只與「山東六國」和匈奴打過,經驗相對單薄。
羅馬軍團採取大規模方陣、兵團式作戰。各軍團一般排列成正面寬200米、縱深90米的陣型。在戰線的最前方,是由輕步兵構成的散兵線,而兩翼則由軍團騎兵負責防守。這支軍隊在其幾百年成長和完善過程中,同各種文明的軍隊頻繁交鋒。比如在東征馬其頓時,羅馬人面對的是馬其頓方陣。馬略迎擊條頓人和森布里人,凱撒北上進攻高盧,羅馬軍團以沒有數量上的優勢,而奪取了戰爭勝利。這些都為羅馬軍隊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
相比之下,秦軍所遭遇的敵手則相對簡單。秦軍最大的作戰經驗是滅六國、與匈奴之戰。袁仲一指出秦軍所遭遇的敵人並沒有羅馬軍團那樣多樣。不過,秦軍作戰並非僅使用單一兵種、陣法,而是常用多兵種、多單元、多手段、多樣戰術的合成陣法擊敵。
從出土的秦兵馬俑來看,1號俑坑為「右軍」,是一個以步兵為主、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2號俑坑為「左軍」,是一個戰車、騎兵、步兵混合編組的曲形陣;3號坑的陶俑做儀衛式的夾道排列,是統帥1、2號坑軍隊的指揮部。作戰時,則使用左、中、右這三軍陣作戰方式,這是古代中國軍隊自商周以來就形成的一個基本的傳統戰法。
⑹ 秦朝的武器主要是什麼
秦朝兵器 秦朝,距今2000多年,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大一統的帝國,雄厚的國力讓秦國可以製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武器,秦人製造的武器,是按照標准化製造的,誤差之小,讓人難以想像,他們製造的青銅劍,在現代人眼裡,最長只能到60厘米,但秦人製造的青銅劍,竟可以達到100厘米,秦人擁有一種步兵方陣,手持7米長矛,將它端平,靠它很長的優勢刺傷敵兵,秦朝的弩,射程比手槍還遠,是當時世界上最精準的武器,甚至還擁有一套自己的瞄準系統,秦人在作戰時,在沒有短兵相接的時候,就通過秦弩重創敵人的主力。
統一後秦代軍隊的武器裝備,最主要的變化是由原來的以銅兵器為主的時代,加速向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的過渡。早在戰國後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鐵兵器即已登上歷史舞台,中原各主要諸侯國的部隊已較多地使用鐵戟、鐵矛、鐵刀、鐵劍、鐵杖、鐵甲、鐵匕首等新式武器裝備,開始逐漸取代青銅武器。當時相比之下,秦軍的鐵兵器則遠不如關東各國發達。統一之後,既繳獲丁關東大量鐵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鐵技術,因而加快了向鐵兵器的過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就在完成統一六國的當年,秦始里下了一道銷毀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干石」。這是我國歷史上大規模銷毀武器的空前記錄。這次銷毀的都是銅兵器。為什麼要把這么多的青銅兵器銷毀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間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國殘余勢力起來**,同時也表明,已有較多的鐵制武器裝備部隊,所以才有可能把多餘的銅制兵器銷毀。但是,從青銅武器向鐵兵器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在秦代僅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軍武器裝備顯示了新舊結合、新舊交替的歷史持點,並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1、裝備有大量先進的遠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情況表明,不論步兵、騎兵或車兵,都裝備有大量的弓、弩、箭。規模宏大的一號俑坑,每個步兵都「背負矢箙,手持弓努」;二號俑坑還專門有一個弩兵隊列。騎兵的武器不是刀、劍、矛,而是「一手牽馬疆,一手作提弓狀」,「配備的都是弓箭」。戰車上的甲士,既持子、戈,同時「亦備有弓箭」。這些情況說明,弓、弩、箭是秦軍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兩種,小者射程為150米,大者可達900米(不知道數字是否確切),比戰國時著名的韓弩六百步抑或過之。大等的弓干長176.1厘米,徑4.5厘米,弦長140厘米,比《考工記》中的有關規定(上、中、下三種弓的弓干長分別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發展,比戰國末楚弓的弓干長(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機與戰國中期的楚弩機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肋厘米,懸刀有所增長,望山與弦牙距也有所加寬。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銅鏃,除有一支雙翼鏃外,其餘都是三棱鏃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鏃。這是戰國末最盛行的類型,其特點是飛行中穩定,方向性和瞄準性較好。還有一種特大的鏃,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於強弩的。經過化驗分析,秦骸的含鉛量高達7.71%,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毒「彈頭」。由此可知,秦軍所裝備的弓、管、箭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遠射武器,是構成秦軍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2、裝備有大量銅制的近戰武器。從秦誦坑的出土情況看,秦軍的近戰武器有長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彎刀和劍,還有某些過了時的鏢、鉞等等。其中戈、矛、戟、劍是當時流行的武器,鈹,彎刀是歷史上新近發現。鈹的首和劍相似,長約30厘米,裝有長約3米的柄,是一種銳利的刺殺兵器。彎刀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面有刃,是一種砍、鉤兩用的兵器。上述兵器雖然都是銅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創新,表現了青銅武器的高度發展。例如,殷周以來的矛頭多為柳葉形或長三角形,有較長的簡形附以環紐,而出土的秦矛則刃體趨向寬而直,變短並附孔以固膠,通體長度穩定在15厘米左右。據《考工記》所載,最長的夷矛不過三尋,約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長達6.3米,這是因為步兵用矛遠比車兵便利,所以出現了特殊的長矛。春秋時代的劍,一般長30厘米左右,戰國時發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劍,分別為81、89、91.3厘米,可見劍己由衛體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徵物發展為近戰格鬥的重要武器之一。
3、裝備有堅實精密的金屬盔甲。在春秋以前戰士的護體設備主要是皮甲,戰國時雖然出現了鐵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裝備。《荀子·議兵》中就有「楚人鮫革,犀皮以為甲」的說法,表明戰國末朗楚軍仍以皮甲為主。相比之下,秦軍的裝備則有進一步的發展,從秦捅坑出土的陶質模擬品看,全部都是金屬札葉製成的合甲,品類完備,製作精密。甲衣由前甲(護胸腹)、後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並因兵種、身份、戰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後背和肩部易受傷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後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騎兵必須便於騎射,其甲衣比較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手、頸易受攻擊,其甲衣不僅有前甲、後甲,還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領。將、佐的甲衣則十分講究,是革、札結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為皮革;腹及後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屬小札葉;前甲呈倒三角形,長垂膝間;後甲平直齊腰。秦捅坑沒有出土盔、盾,但據古文獻的記載,秦軍早就有盔、盾裝備。
⑺ 秦朝兵器介紹,秦朝兵器有哪些,秦朝兵器的發展
統一後秦代軍隊的武器裝備,最主要的變化是由原來的以銅兵器為主的時代,加速向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的過渡。早在戰國後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鐵兵器即已登上歷史舞台,中原各主要諸侯國的部隊已較多地使用鐵戟、鐵矛、鐵刀、鐵劍、鐵杖、鐵甲、鐵匕首等新式武器裝備,開始逐漸取代青銅武器。當時相比之下,秦軍的鐵兵器則遠不如關東各國發達。統一之後,既繳獲丁關東大量鐵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鐵技術,因而加快了向鐵兵器的過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就在完成統一六國的當年,秦始里下了一道銷毀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干石」。這是我國歷史上大規模銷毀武器的空前記錄。這次銷毀的都是銅兵器。為什麼要把這么多的青銅兵器銷毀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間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國殘余勢力起來**,同時也表明,已有較多的鐵制武器裝備部隊,所以才有可能把多餘的銅制兵器銷毀。但是,從青銅武器向鐵兵器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在秦代僅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軍武器裝備顯示了新舊結合、新舊交替的歷史持點,並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1、裝備有大量先進的遠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情況表明,不論步兵、騎兵或車兵,都裝備有大量的弓、弩、箭。規模宏大的一號俑坑,每個步兵都「背負矢箙,手持弓努」;二號俑坑還專門有一個弩兵隊列。騎兵的武器不是刀、劍、矛,而是「一手牽馬疆,一手作提弓狀」,「配備的都是弓箭」。戰車上的甲士,既持子、戈,同時「亦備有弓箭」。這些情況說明,弓、弩、箭是秦軍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兩種,小者射程為150米,大者可達900米(不知道數字是否確切),比戰國時著名的韓弩六百步抑或過之。大等的弓干長176.1厘米,徑4.5厘米,弦長140厘米,比《考工記》中的有關規定(上、中、下三種弓的弓干長分別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發展,比戰國末楚弓的弓干長(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機與戰國中期的楚弩機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肋厘米,懸刀有所增長,望山與弦牙距也有所加寬。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銅鏃,除有一支雙翼鏃外,其餘都是三棱鏃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鏃。這是戰國末最盛行的類型,其特點是飛行中穩定,方向性和瞄準性較好。還有一種特大的鏃,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於強弩的。經過化驗分析,秦骸的含鉛量高達7.71%,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毒「彈頭」。由此可知,秦軍所裝備的弓、管、箭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遠射武器,是構成秦軍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2、裝備有大量銅制的近戰武器。從秦誦坑的出土情況看,秦軍的近戰武器有長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彎刀和劍,還有某些過了時的鏢、鉞等等。其中戈、矛、戟、劍是當時流行的武器,鈹,彎刀是歷史上新近發現。鈹的首和劍相似,長約30厘米,裝有長約3米的柄,是一種銳利的刺殺兵器。彎刀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面有刃,是一種砍、鉤兩用的兵器。上述兵器雖然都是銅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創新,表現了青銅武器的高度發展。例如,殷周以來的矛頭多為柳葉形或長三角形,有較長的簡形附以環紐,而出土的秦矛則刃體趨向寬而直,變短並附孔以固膠,通體長度穩定在15厘米左右。據《考工記》所載,最長的夷矛不過三尋,約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長達6.3米,這是因為步兵用矛遠比車兵便利,所以出現了特殊的長矛。春秋時代的劍,一般長30厘米左右,戰國時發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劍,分別為81、89、91.3厘米,可見劍己由衛體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徵物發展為近戰格鬥的重要武器之一。
3、裝備有堅實精密的金屬盔甲。在春秋以前戰士的護體設備主要是皮甲,戰國時雖然出現了鐵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裝備。《荀子·議兵》中就有「楚人鮫革,犀皮以為甲」的說法,表明戰國末朗楚軍仍以皮甲為主。相比之下,秦軍的裝備則有進一步的發展,從秦捅坑出土的陶質模擬品看,全部都是金屬札葉製成的合甲,品類完備,製作精密。甲衣由前甲(護胸腹)、後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並因兵種、身份、戰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後背和肩部易受傷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後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騎兵必須便於騎射,其甲衣比較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手、頸易受攻擊,其甲衣不僅有前甲、後甲,還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領。將、佐的甲衣則十分講究,是革、札結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為皮革;腹及後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屬小札葉;前甲呈倒三角形,長垂膝間;後甲平直齊腰。秦捅坑沒有出土盔、盾,但據古文獻的記載,秦軍早就有盔、盾裝備。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⑻ 秦朝的兵器是什麼樣的
以青銅為主,少量摻合有氧化鉻。
正規士兵以戟,劍,弓,弩四樣為常配。
秦以武立國,善戰兵士百萬,裝備精良,配合默契。可以說是中國史上紀律,戰力,殺氣都數一數二的。
⑼ 秦朝的兵器有哪些
從兵馬俑出圖的文物來看,有這么幾樣:
青銅劍: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劍共22件,其中17件是保存完好的。出土時,這些劍都放在木鞘中,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因此,有人推斷可能是直接從武庫中拿來放入兵馬俑坑中的。與前代的青銅劍相比,這些青銅劍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劍身窄狹修長,兩面四縱四鍔,近鋒束腰,刃鋒銳利,光潔度高,穿刺力強,製作工藝先進。
這些青銅劍的劍首可分為圓首劍和菱首劍兩種,但劍身的構造基本相同,均呈柳葉形狀。劍的長度在81厘米到95厘米之間。劍身中部起脊,兩面四縱四鍔,近基處臘廣3.4厘米,近鋒處束腰,寬度約為2厘米。
戈為橫刃長柄武器,可以用於橫擊,是車兵和步兵的主要武器。
兵馬俑一號坑曾出土戈一件,它的形狀像鐮刀,又與鐮刀不同。戈頭上有穿,用以固定木柄。刻有「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字樣。在兵馬俑坑中,戈常與矛配合使用。秦代以後,這種兵器越來越少。
兵馬俑坑出土的戈,長胡四穿,弧援無脊。戈頭通長26.8厘米。援長16.4厘米,厚0.5厘米;胡長12厘米,厚0.4至0.6厘米;內長10.2厘米,下齒長1.7厘米。
戟
戟是戈、矛聯合體,即在戈柄的前端裝上矛頭,以增強戈的刺殺功能。這種兵器出現於春秋時期,在秦代軍隊中也常使用。
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戟共有4件。戟雖在兵馬俑坑中發現較少,但它比戈、矛具有更大的殺傷力,當是秦軍中常用的兵器。戟上刻有銘文。從銘文來看,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這些戟都是秦始皇即位初年由相邦呂不韋督造的「寺工」戟。按照秦王朝的規定,兵器主要由中央的「寺工」製造,某些軍事地位比較重要的郡也可以製造兵器。
連柄長度為2.9米。戟上刻有銘文,內容涉及戟的鑄造時間、督造者、主造機關、工長及工人姓名。
鉞
鉞是一種古老的兵器,盛行於商周時期。據說武王伐紂時,就曾用鉞砍紂的頭。鉞的樣子像是大板斧,圓刃有穿,安裝長柄,可用作砍劈。戰國以後,這種兵器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兵馬俑坑中也有鉞的出土。不過,這種兵器數量很少,可能像殳一樣,已經從實戰性兵器過度為禮儀性的兵器了。
殳
殳是一種有棱無刃的鈍性兵器。這種兵器和鉞一樣都很古老。《詩(衛風(伯兮》中有「伯也執殳,為王前驅」的記載。
兵馬俑坑中的銅殳主要出土於三號坑,共有31件。殳本是裝在戰車上的兵器之一,與戈、戟、矛一起插在戰車上。由於這種兵器不能用來擊刺,相對較為落後,春秋以後,一般用作儀仗之用,在戰場上很少使用。
殳首呈三角錐狀,殳身為圓筒形,長10.5至10.6厘米,徑2.3至3厘米。銎深8.9厘米,用以裝柄。殳連柄長3.96米。
鈹
鈹俗稱大矛,有錟、鈦等不同名稱,是一種長柄穿刺武器。其形狀和用法與矛基本相同,但比矛穿刺力更強,殺傷力更大。兵馬俑坑中已出土鈹20多件,鈹柄為木質,過去不曾有完整的鈹出土,只出土過鈹頭。因鈹頭酷似短劍,人們往往把鈹當成短劍。從兵馬俑坑出土的鈹和短劍來看,二者是有區別的:鈹有柄而劍無柄;鈹無首而劍有首;鈹窄狹而劍起脊。可以說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鈹,糾正了以往人們對鈹的錯誤認識,填補了中國兵器史研究的一項空白。
鈹頭的長度在35.3厘米至35.5厘米之間。柄的直徑3.5厘米。一件完整的鈹,長度一般在3.59米至3.82米之間。
遠程兵器
遠程兵器是指具有遠距離殺傷能力的兵器。兵馬俑坑出土的遠程兵器種類較少,主要有弓箭和弩機,但數量卻很多,僅一號坑東端的五個探方內就發現弓弩遺跡130餘處,成束的銅鏃279箙(箙是盛載箭鏃的袋子),零散的銅鏃萬余支。由此可見,秦軍所配備的遠程兵器數量之大。
遠程兵器在春秋戰國以後,隨著兵種的變化和戰略戰術的變化,戰爭越來越靈活,也越來越殘酷。有這種情況下,遠程兵器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在戰爭中往往也發揮重要的作用。
弓箭
弓箭早在原始社會即已出現,直到秦代,仍然是主戰武器之一。楚國大詩人屈原有「帶長劍兮挾秦弓」的佳句,可見秦國的弓箭是相當有名的。
兵馬俑坑出土的弓多與弩機相連,是一種弩弓。弓材為彈性優良的上等木材,做工相當精緻。
兵馬俑出土的箭鏃達4萬余只,有大鏃、小鏃之分。箭桿用木或竹製成,前端裝鏃,後端設括,並有3片羽毛。這樣的弓箭裝在弩機上,其殺傷力是可想而知的。
兵馬俑出土的弓材長約130多厘米。弓干用皮條纏扎,表面塗漆。弓臂前端有含弓的缺口,稍後有兩耳以縛弓干。弦長108至120厘米,做工相當精緻。
兵馬俑出土的箭鏃有大鏃、小鏃之分。大型銅鏃挺長40厘米左右,鏃首很大,呈三棱錐形,有倒刺和血槽。小型銅鏃呈三棱形,刃稍向外鼓出。完整的秦箭總長約68至72厘米。
弩機
弩機是用來發射弓箭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並不是獨立的兵器。但它與弓箭相結合,就構成了新型的兵器。
兵馬俑坑出土的弩由弩臂、弩機和木托等部件組成,設計相當精巧。由於秦弓優良,加之秦弩弩臂較長,其射程可達到千米之外,准確性也比普通弓箭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說,弩機的使用,使弓箭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弩臂長70至76厘米,寬4至5厘米,厚5.5至7厘米。前端有固定弓箭的裝置,後端則安有弩機。弩機用銅製成,有懸刀、鉤牙、望山、拴塞等。木托在弩機之後,固定在弩臂上,用於承托弩臂,發射箭鏃。
⑽ 秦朝武器逆天強大,怎麼做到的
秦的弩、箭和馬拉戰車出名,當時屬世界級領先地位,歐洲人還沒有弩,秦戰車符合當時的武器模式。
在那些英武的兵馬俑身上,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秦國軍隊的磅礴氣勢。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兩大要素一是軍隊,二是兵器。在秦統一六國中,武器的勝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器絕大多數是青銅兵器,約達4萬余件。鐵兵器數量極少,總共只有鐵矛1件,鐵鏃1件,鐵鋌銅鏃2件,出土的鐵質兵器僅占俑坑出土兵器總數的萬分之一。這說明戰國中晚期後,雖然鐵器已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但由於武器對鐵質的要求過高,依照當時的冶鐵水平,還處在塊煉鐵和生鑄鐵的階段,這兩種鐵的硬度和強度均不夠,不宜大規模製作兵器。而青銅在當時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把中國青銅冶煉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秦軍的兵器無論品質或是生產力都比前代有長足的提升,幾乎囊括了當時盛行兵器的所有種類,既有以往常見的戈、矛、戟、劍、弩、殳、鉞和銅鏃等,也有首次發現的長鈹和金(吳)鉤。有些兵器上還有完整的銘文。按其功能可分三類:第一類是短兵器,有劍、金鉤;第二類是長柄兵器,有矛、戈、戟、鉞、殳、鈹等;第三類是遠射程兵器,有弩、弓等。這些兵器都是鑄造成型。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銅、錫、鉛,另外還有微量的鎳、鎂、鋁、鋅、鐵、硅、錳、鈦等元素。
古人在長期的青銅冶煉實踐中,直觀地認識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總結出了「六齊」規律。所謂「六齊」,是對於六類不同的青銅器物採用六種不同的銅、錫配比。對此,戰國末期齊國人所著的《考工記》中關於「六齊」的記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規律的科學總結。人類第一次通過自覺地控制銅、錫成分配比,獲得了性能各異並且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合金材料。從出土的兵馬俑各種青銅兵器的合金比分析,與《考工記》中的「六齊」配比基本相符。說明秦國在當時已非常懂得吸收與利用他人的長處為己所用,並把這種配比規范化,如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劍,含錫量均在18%-21%之間,很接近中碳鋼調質處理後的硬度。
秦國軍隊當時號稱步兵百萬,戰車千乘,騎萬匹,所需兵器數量極為龐大,因而武器製造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讓武器生產制度化,模具標准化和工藝流程規范化,並用法律加以約束。《秦律十八種·上律》明確記載:「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類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銅弩,各個弩機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換。又如青銅鏃的頭部是三棱形的,三個面和三個棱被加工成拋物線,基本相等。對鏃的三個面放大20倍,發現同一個鏃的三個面誤差小於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小於0.2毫米,這樣的精度標準是很高的。與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獎罰辦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製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製作者的名字,這樣工匠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銹,是因為當時已具備有效的防銹技術。用電子探針和激光技術分析,青銅兵器表面有一層鉻鹽氧化層,這種現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說明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進行工藝處理後形成的,從而起到良好的防銹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鋒利無比。正是因為在嚴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當時最為純熟的青銅製造技術運用到兵器生產上,才使統一六國戰爭有了足夠的武器保障,並創造出兵器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80]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
青銅劍,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
秦劍的造型是一個寬、窄、寬、窄、束腰的造型,前面是劍尖兒,呈階段性的,由厚、薄、加厚、薄到劍尖,階段性遞減,這種設計使秦劍受力部分得到加強,而又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劍身又不過於沉重。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銹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